七年級下歷史 單元三復習 ;
“明初的休養生息政策”主要學習以下幾點:①明太祖實行休養生息政策,包括實行這個政策的歷史背景——長期的戰爭造成經濟的凋敝,引起社會動蕩,政府財政收人減少;目的——為了安定社會,增加財政收入;措施——獎勵墾荒,實行屯田,興修水利。明初休養生息的重點在發展農業。②休養生息政策的作用——促進了農業的恢復和發展,政府稅收大大增加。
“農作物引進新品種”這一目包括以下內容:①糧食生產的發展。為解決人口增加、糧食日益緊張的問題,明朝一方面在南方大力發展雙季稻,另一方面則在16世紀從國外引進、推廣玉米、甘薯等高產作物。閱讀教材中敘述玉米、甘薯引進過程的小字和摘自徐光啟《農政全書》的那段古文,以加深印象。
②農業經濟作物的種植,介紹了棉花種植的發展情況。
“技藝先進的紡織、制瓷和采礦業”這一目著重敘述了明代的紡織業、制瓷業和采礦業發展情況。紡織業包括棉織和絲織。由于植棉業的繼續發展,明代的棉紡織業不僅成為農民的主要副業,而且涌現了許多棉紡織業中心,其中松江仍是當時最主要的棉紡織業中心,史載其地:家紡戶織,遠近流通”(《農政全書》卷35),“以棉布衣被天下”。時有“買不盡松江布,收不盡魏塘紗”之說。閱讀課本上所引此諺語,以了解當時松江所產棉布數量之多,觀看課本上的圖畫《明朝松江府的印花布》,以了解松江所產棉布質量之精美。關于棉織業,回顧明朝以前宋元棉織業發展情況。絲織業仍以蘇州、杭州最為著名,另外山西潞綢、四川蜀錦也很精美。關于制瓷業,明白三個問題:①制瓷業在明朝進入以青花瓷為主的燦爛時期。回憶已學過的元朝青花瓷,再將明朝所產青花瓷與之對比,明朝青花瓷不僅產量和品種更多,而且造型更多樣,花紋也更優美,觀看課本上的圖畫“青花海水行龍紋扁瓶”,以加深印象。②景德鎮是當時全國最著名的制瓷業中心。教材用一段小字具體描述了景德鎮的瓷器生產情況。關于采礦業,明代采礦技術比前代發達,有河北遵化、廣東佛山等冶鐵中心。觀看課本上的圖畫《大鐘寺的華嚴鐘》,以了解明代鑄造工藝的高超水平。
“空前活躍的商品經濟”這一目先要了解“商品”和“商品經濟”這兩個概念的含義。所謂“商品”是為交換而生產的勞動產品,;而“商品經濟”是以生產商品為特征的經濟關系。在中國封建社會里,農業和家庭手工業相結合的自然經濟占主要地位,商品經濟盡管早已存在,但并不占重要地位。只是到了明朝中期以后,由于農業和手工業的發展,商品經濟才空前活躍起來。明朝中后期商品經濟的發展情況有三點:①商品數量增多。農民和手工業工人所生產的糧食、棉花、茶、生絲等大量投入市場,成為商品品種達200多種。②市鎮的興起。南北兩京的商業極為繁榮,北京“因帝都所在,萬國梯航,鱗次畢集”,“四方之貨,不產于燕,而畢聚于燕”,南京“百物皆仰給于貿居”。除南北兩京,全國還有30多座較大的城市。觀看課本上《皇都積勝圖》的圖畫,以加深印象。③集市貿易的繁榮。可自行閱讀。
“機戶出資,機工出力”這一目敘述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萌芽,既是本課的重點,又是難點。思考商品經濟的發展對手工業生產的影響,商品經濟的空前活躍,為手工業生產提供了更多的原料,使手工業產品有了更多的銷售市場,從而刺激了手工業生產的發展,使它的生產規模越來越大,分工也越來越細;同時,由于市場競爭的結果,也促使手工業生產者不斷產生分化,少數資金較為雄厚、生產條件較好、善于經營的逐漸富裕起來,大多數手工業者貧困破產,喪失生產資料,不得不出賣自己的勞動力去當雇傭工人。這樣,商品經濟的發展,就為資本主義的萌芽創造了條件。然后根據教材的內容以蘇州、松江等地為例,以其中的絲、棉紡織手工工場來說明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萌芽。要著重講明機戶和機工的區別:機戶擁有資金和生產資料(織機、機房、原料),雇傭工人來替他生產,靠剝削工人來發財,是早期的資本家;機工一無所有,靠出賣勞動力為生,過著“得業則生,失業則死”、“朝不謀夕”的生活,是早期的雇傭工人。他們之間的關系是“機戶出資,機工出力”的雇傭與被雇傭的關系,這就是資本主義性質的生產關系。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萌芽,是中國封建社會走向衰落的標志。教材中的兩段文字和圖畫《施復夫婦成為機戶》具體描述了機戶和機工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