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級下歷史 單元三復習 ;
這是歷次農民戰爭不曾遇到的新的復雜的嚴重情況。
李自成在山海關之戰失利后,主動撤出北京,退往陜西。清軍占領北京,清政府把都城遷到那里。此后,在滿、漢地主階級的聯合進攻下,李自成農民軍連連失利,從陜西又轉移到湖北。1645年5月,李自成在湖北通山縣九宮山遭到地主武裝的襲擊,壯烈犧牲。他的部隊繼續堅持抗清斗爭近20年,最后終于失敗。觀看教材中的圖畫《湖北九宮山李自成陵墓》。明末農民戰爭中的兩支主力,以李自成農民軍所起的作用最大,所以教材以其為主線,對張獻忠農民軍則作副線處理。學習時只要知道他曾占領成都,建立大西政權就可以了。張獻忠犧牲后,明末農民戰爭結束,封建社會的最后一個王朝——清朝的統治開始了。
5、《具有鮮明時代特點的明朝文化》
明清時期(1368~1840年)是我國封建社會的最后一個歷史時期。這時期的時代特點是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封建制度的漸趨衰落。與這種特點相適應的在明朝科技文化上表現為出現了帶總結性的科學巨著和一些高水平的科技新成就。明朝的文學、藝術與科技、思想一樣,在吸取前人成果的基礎上,又上升到新的階段。文學方面出現了以《三國演義》、《水滸傳》、《西游記》為代表的燦如群星的古典小說;表演藝術方面出現了繁榮的戲劇;圖書編纂方面的成就突出,用五年的時間編成了《永樂大典》。
“雄偉的北京城和明長城”這一目是重點之一。學習時要注意以下幾點:①北京城和明長城的建筑特點和成就。至于明朝為什么要修建北京城和長城,不必探究。②結合課本地圖《明朝的北京城》,了解北京城“布局嚴整,城墻高大雄偉,街道寬廣筆直”的特點,由此得出結論:它是古代城市建筑的杰作。紫禁城的皇宮建筑城,是我國也是世界建筑之林的瑰寶,觀看課本彩圖《北京明代皇極門》、《天壇》以加深印象。③明長城是在古長城的基礎上修建起來的。可回憶秦長城,知道古長城是由春秋戰國的秦、趙、燕三國修筑的,秦始皇時進行大規模的修筑,第一次把這三國建造的長城連接起來,并向東、向西延伸,筑成一道西起臨洮,東到遼東的城防。此后,兩漢、北魏、北齊、北周、隋唐、金朝都曾進行過修筑。明朝又在這個基礎上進行大規模的修筑,東起鴨綠江,西至嘉峪關,蜿蜒6000多公里,氣魄更加雄偉,成為世界的一大奇跡。觀看課本的《山海關》圖畫、《嘉峪關》彩圖、課本地圖《明長城》和彩圖《明代的長城》,并與秦長城進行對比,指出其地理位置的不同。教材中有關長城的小字部分,可自己閱讀。
“科學巨匠和巨著”這一目是又一重點。由于科學技術的發展,明朝涌現了許多杰出的科學家和優秀的科學巨著,本目著重介紹了其中三位科學家和他們的著作。通過閱讀教材,了解李時珍生平及其艱苦努力寫作《本草綱目》的事跡。觀看《李時珍》圖畫,要記住他寫的《本草綱目》是一部具有總結性的藥物學著作,世界醫藥學的重要文獻。徐光啟寫的《農政全書》是一部農業百科全書,記載了我國古代有關農業的理論和科學方法,還介紹了西方科學知識,在農學史上有著重要的地位。明朝時,農業、手工業得到很大的發展,商品經濟空前活躍,出現了具有資本主義性質的手工工場。宋應星的《天工開物》就是總結明代農業、手工業生產技術的著作,還反映了明代手工工場的生產面貌,附有許多插圖,圖文并茂、豐富多彩,被國外譽為“中國17世紀的工藝百科全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