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級下歷史 單元三復習 ;
“闖王進京埋葬明王朝”這一目是本課的重點。主要學習以下內容:①明末農民戰爭爆發的原因;②明末農民戰爭的發展過程。
明末農民戰爭爆發的原因,可以說和以前歷次農民戰爭的原因;基本上是相同的,即由于封建地主階級的腐朽統治,把廣大人民推入水深火熱的困境。不過這個基本原因在各個歷史時期又有其不同的表現。就明朝末年來說,其具體表現是:①土地高度集中;②加派田賦;③天災頻繁。關于土地高度集中,課本講到太湖流域有9/10的人家失去土地。
明末農民戰爭的發展過程比較曲折復雜,教材未作全面敘述,而是抓住幾個重要環節來寫。①起義的爆發。1627年,明末農民戰爭首先在陜北爆發;因為那里的災情特別嚴重。在《明末農民戰爭形勢》圖上指出起義首先爆發的地點。②起義由分散逐步走向聯合。起義初期,農民軍有幾十支之多。后來逐步走向聯合。高迎祥犧牲后,李自成和張獻忠各自領導的起義軍,成為主要的兩支起義隊伍。觀看課本上的《李自成》圖畫并閱讀描述李自成青年時代經歷的那段小字。③李白成起義軍攻占河南,提出“均田免糧”’的口號。這個口號是針對土地高度集中、賦稅十分沉重的現狀而提出的。“均田”,就是要分給農民土地;“免糧”,就是要減免賦稅。它符合廣大貧苦農民的要求,受到他們的熱烈擁護,當時的群眾到處興高采烈地傳唱這樣的民謠:“殺牛羊,備酒漿,開了城門迎闖王,闖王來時不納糧。”教材中敘述農民軍處死福王朱常洵的小字自己閱讀、觀看。④李自成起義軍攻占西安,建立大順政權。⑤李自成起義軍攻占北京。其進軍主要路線是:西安一太原一大同一宣化一居庸關—北京。進軍途中,又頒布“三年免征,一民不殺”,“平買平賣”等一系列政策,所以沿途受到農民歡迎,所向披靡,終于攻占北京,推翻了明朝統治。在《明末農民戰爭形勢》地圖上指出進軍的主要路線,閱讀描述起義軍攻占北京,李自成入城的兩段小字。⑥大順政權在北京的革命措施。主要有:嚴肅軍紀;命令明朝貴族、官僚交出贓款;鎮壓罪大惡極的貴族、官僚。這些措施,沉重地打擊了封建勢力,極大地鼓舞了人心,并且鞏固了新生的革命政權。這些措施充分代表了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和要求,把明末農民起義推向了高潮。
“清朝的建立和入關”主要有三個內容:①清朝的建立。薩爾滸之戰后,后金國力不斷增強,努爾哈赤的后繼者有了更加宏大的志向。通過閱讀課本,可以總結出皇太極為后金政權作出的貢獻主要有三點:a.經濟上,重視農業生產和改進手工業技術;b.政治上,注意選拔人才,改革機構;c.軍事上,聯絡蒙古各部,并幾次對明用兵。這些,都為清朝日后向關內發展,奪取全國政權,奠定了堅實的基礎。1635年,皇太極改女真為滿洲。1636年,皇太極在盛京(今沈陽)稱帝,改國號為“清”。②清軍入關。李自成進軍北京的消息傳到關外,清攝政王多爾袞急忙率軍南下,想進人中原奪取全國政權。駐守山海關的明將吳三桂投降清朝,就為清軍打開了由東北進入華北的通道。為了抵御清軍入關,李自成率軍東征,結果受到吳三桂和清軍的聯合夾攻,遭到失敗。山海關之戰,是明末農民戰爭從勝利走向失敗的一個轉折點。從此,李自成農民軍面臨的敵人,不僅有明朝的統治者,還有崛起于遼河流域的清朝統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