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課(學案) 科舉制的創立:
第一范文
一、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⑴了解科舉制度在隋唐時期產生的社會原因,培養學生分析和理解問題的能力。
⑵了解與科舉制有關的進士、明經、殿試、狀元等相關歷史名稱和知識點。
⑶了解科舉制的創立對隋唐社會帶來的影響及對后世中國產生的巨大影響,使學生的思維不斷延伸,綜合分析和判斷能力得到提升。
⑷了解科舉制度對世界文明社會的影響,從而培養學生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和人生觀。
2、過程與方法:
⑴通過小組討論歸納,使學生認識到科舉制度是我國封建社會中央政權選拔各級官吏的一項重要制度,影響極為深遠。從而引導學生不斷探究,交流學習心得,培養合作意識。
⑵通過分組收集資料,整理相關信息,或編講歷史故事,讓學生參與教學過程,提高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
⑶ 通過圖片、圖表、歷史文獻等展示,再現歷史情景使學生創造性思維得到發揮,線索更加清晰。從而產生歷史認同感,體驗學習的快樂。
⑷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圖文聲像并茂,增加學生的感性知識,拓寬知識面。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對科舉制的學習,引導學生進一步認識到科舉制的誕生是中國古代選官制度的一大進步,是隋唐社會繁榮和文化絢麗的因素之一,是符合當時社會發展需要的,從而使學生認識到制度創新是人類社會進步的組成部分。
二、教學思路
重點、難點及處理方法
1、重點:科舉制創立和逐漸完善。
處理方法:通過層層設疑、討論、歸納,使學生頭腦中形成清晰思路:即隋朝的歷史任務主要是破舊立新,確立科舉制。將選官、用人權力從地方收歸中央,突破了門第限制,按考試成績擇優選才。唐朝歷史任務是繼承發展,健全科舉制度:擴大國學規模,擴大生源,增加科目,豐富考試內容,嚴格考試制度。
2、難點:科舉制的作用和影響,并對科舉制進行客觀評價。
處理方法:通過學生查閱資料、討論及教師的講解,使學生對科舉制的認識從感性上升到理性,從隋唐擴展到后世,從中國擴展到世界,從而能夠全面辨證的分析和評價科舉制。
三、教學方法
1.層層設疑,分組討論。
2.精講精練要體現師生互動。讓學生參與歷史教學,培養學生共同學習、合作的意識。
3.多媒體課件輔助教學。
四、課前導學
1.查找相關資料,如明經、進士、狀元、榜眼、探花等內容。2、查找一些歷史知名人物如姚崇、李白、李昂、杜甫等人是否參加過科舉考試?是否中過進士?
3、聯系現實深入思考為今天的考試制度獻計獻策。
五、教學滲透點
1、通過科舉制學習,知道科舉制的相關內容如狀元、榜眼、探花等是如何排名的,以增加學習興趣。
2、通過學習,讓學生懂得唐詩繁榮、唐文化的絢麗、古文運動推動、傳奇小說的發展都與科舉制有密可不分的關系。正是科舉制使唐文學水平達到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層次。
3、科舉制度也有弊端。它使大批知識分子熱忠于功名,不愿從事學術研究和對社會問題進行深入思考,不愿對國計民生有實用價值的科學技術進行潛心鉆研。所產生的負面影響也極其長遠。
六、教學資料
1、書籍《中國上下五千年》。
2、各種相關歷史網站。
七、板書設計
八、教學過程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預期效果 導入新課: 師問:“我們在選拔班委和三好學生時要求很高,其中很重要一條必須成績優良、有真才實學。良好成績的取得與一次次的考試是分不開的。提到考試,我們每位同學都可謂是久經沙場的老將,我們知道考試是今天社會對人才的一種較為公平選拔方式。那我們知不知道在古代社會是如何選拔人才的呢? (多媒體)提出問題:古代社會是如何選拔人才的?由此導入新課。 講授新課: 第4課 科舉制的創立 一、科舉制的誕生 師問:科舉制是在哪個朝代誕生的? 師問:科舉制在隋朝的誕生與哪兩位皇帝相關? 師問:文帝和煬帝分別為科舉制誕生做了哪些工作? 師問:你知道隋時當時錄取了哪些人? 師問:“隋朝為什么要采用科舉考試的辦法選拔官員?” 老師補充:科舉制創立前,土族制度和九品中正制是做高官的基本條件。也就是說要做高官必須同時具備①本人要出自高門權貴家庭。②還必須有地方官員和高門權貴推薦。沒有顯赫的家庭背景是不能做高官的。這樣選拔官吏的實權并沒有控制在朝廷手中。 而科舉制與它的本質區別是:普通讀書人和貧窮人家的子弟可以自愿報名參加官府的考試,這樣就擴大了選官范圍,選官權力也就牢牢控制在中央手中。那么我們現在就來學習科舉制的創立。 師問:隋朝科舉制雖然規模不大,還不完善,但卻有著重要意義。那么,科舉制誕生有什么意義呢? (過渡)師問:科舉制的完善是哪個朝代完成的? 二、科舉制的完善 師問:唐時科舉考試的科目,以哪兩科最重要? (簡介)常設考試科目:秀才、明法、明書、明算、明字、三史科、開元禮科。以進士和明經科最為重要。 師問:唐朝科舉制的完善與哪些皇帝有關? 師問:看書、討論并歸納他們分別為科舉制度的完善做了哪些貢獻? (組織學生分別介紹狀元、榜眼、探花) 打出圖片“大雁塔”和“曲江池” 。 老師講解或由學生從收集的資料里得出內容: 進士及第是一種高榮譽,人稱“登龍門”。新進科進士聚集在京城長安曲江參加國宴,在曲江垂簾觀看。高門權貴也云集于此挑選新科進士做女婿。新科進士們附詩抒情、春風得意。 如“五十少進士,三十老明經” “春風得意馬蹄急,一日看盡長安花”(孟郊) “慈恩塔下題名處,十七人中最少年”(白居易 (過渡):我們現在學習了這么多,請大家討論一下科舉制對當時和后世及對整個世界文明產生了怎樣的影響? 三、科舉制的影響 (用多媒體打出p19頁英國大百科全書中相關內容和孫中山說的話) 英國大百科全書中說:我們所知道的最早的考試制度,是中國所采用的選舉制度,及其定期舉行的考試。 偉大的民主革命家孫中山說過:現在各國的考試制度,差不多都是學英國的,追根溯源其實都是從中國學過去的。 指出中國鄰國新羅、日本等都曾采用考試選官。 表明中國古代科舉制度是世界上最早的考試制度,明確指出中國古代考試選官制度與英國科舉考試制度,原來是從我們中國學過去。 學生答:隋朝。 學生答:文帝、煬帝。 學生答:文帝時,開始用分科考試方法選拔官員。令各州推舉人才,參加考試,合格可以做官。 學生答:煬帝時,正式設置進士科,按考試成績選拔人才,科舉制正式誕生。 學生答:房玄齡、孔穎達等。 學生答:魏晉以來,官員大多從各地高門權貴子弟中選拔,權貴子弟無論優劣都可以做官,許多出身低微但有真才實學的人卻不能到中央和地方任官。 學生答:從此門弟不高的讀書人,可以憑才學做官,選拔官吏的權力,從地方集中到朝廷。 學生答:唐朝。 學生答:唐朝科考科目很多。以進士和明經兩科最重要。 討論:大詩人李昂、李白、杜甫等參加過科舉考試嗎?中過進士嗎? 學生答:唐太宗、武則天、唐玄宗。 學生甲:唐太宗時,擴充國學規模,擴進學舍,增加學員,考中進士第一名,稱狀元。 學生乙:武則天時,大力提倡科舉,舉行殿試,不僅有文舉還開設武舉。 學生丙:唐玄宗時,詩賦成為進士主要考試內容(用多媒體打出板書內容,讓學生思路清晰) 看p16頁《唐太宗時新科進士魚貫而出》圖及太宗語:“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 組織學生討論:科舉考試最大的獲益者是誰? 看p16頁“動腦筋”組織學生討論:我們現在的考試中有相似的題型嗎?你喜歡這種題型嗎? 由學生討論后整理得出如下結論 ⑴改善了用人制度,對社會發展有進步意義。 a、科考形式是封建時代所可能采取的最公平的人才選拔考試。 b、他擴展了封建國家引進人才的社會層面,擴大了唐朝以后封建統治的階級基礎,為封建統治階級不斷注入新鮮血液。 c、開創了整個社會讀書求學的良好風氣。 ⑵詩賦取士,促進了唐詩和唐文化的發展,造就一批詩人,推動古文運動和傳奇小說發展,使唐文學達到很高水平。 ⑶在世界文明史上占重要地位。 ⑷科舉制有進步作用但也隱含弊端。 科舉制度使大批知識分子醉心于功名,不愿從事冷靜的學術研究和深入的思考,不愿從事對國計民生有實用價值的科學技術研究,一旦科考成功、金榜題名,就逐漸淪為封建統治者的附庸。 學生可以各抒己見,發表看法,老師要多肯定多表揚,最后引導到要講述的新課上去。 導課,聯系現實,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由此進入本課學習。 讓學生找知識點,回答出知識點,以增強學生的感觀認識并落實課本基礎知識。 學生當堂識記基本史實。幫助學生提煉知識,以形成知識體系。 啟發學生結合課本內容來回答。 學生回答時很可能只注意事情的情節而忽略事情的條理性,教師應進一步補充和理順。 只要言之有理,教師都應給予肯定和表揚。 過度要有銜接,導課要自然, 簡介用多媒體打出(課件附后) 討論可用小組搶答的形式展開競爭,老師要多鼓勵和表揚。 盡可能多地讓學生發言,學生回答不出的或不確切的問題,通過師生、生生的互動解決。盡可能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探究問題的興趣,培養學生的參與意識。 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給他們提供施展才華的機會和舞臺。 引導學生從教科書中多渠道獲取信息,作為思考和探究的素材,培養學生搜集和運用有效信息思考和自主探究學習的能力。 只要言之有理,重點突出,老師都應該給予肯定和鼓勵。 此項目內容理論性較強,老師的講解要條理清楚、線索明晰,語言精練。 組織學生討論時,教師可從政治、經濟、軍事、科技、社會等角度加以引導,讓學生在比較中得出結論。 在設疑和解答中培養學生概括、總結、歸納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最后在教師指導下可讓學生自我總結本課要點。
九、課堂小結
隋文帝
隋煬帝
唐太宗
武則天
唐玄宗
開始分科考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