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標-《伐無道,誅暴秦》教學設計
一、教學目標
基礎知識目標:秦朝暴政的主要表現;陳勝、吳廣起義及秦朝滅亡的基本歷史知識;了解楚漢之爭的簡況。
能力目標 :引導學生思考秦亡前后,項羽、劉邦領導的戰爭性質的變化,培養學生初步學會比較戰爭性質的能力。
情感目標 :認識暴政是激起農民起義的根本原因,理解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道理。
二、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秦末農民戰爭的根本原因──秦的暴政;戰爭經過:第一階段是陳勝、吳廣起義;第二階段是項羽、劉邦起義,最終推翻秦朝的統治。
難點:項羽、劉邦領導的戰爭性質的變化,秦亡前的活動屬于農民戰爭而秦亡后的活動是屬于封建統治階級爭奪帝位的斗爭。
三、學法指導
知識要素學習法:學習秦末農民起義要把握五要素(時間、地點、領導人、事件、影響或意義)和三部曲(原因、經過、結果)。
比較分析法:比較劉邦、項羽所領導的戰爭性質在秦亡前后的變化。可從戰爭的目的,劉邦、項羽身份的變化等加以分析、化解。
史圖結合學習法:利用《秦末農民戰爭形勢圖》,用彩筆畫出陳勝、吳廣起義進軍路線。標出巨鹿和陳的位置。
四、教學方法
情景教學法:通過多媒體課件再現歷史,創設情境,營造歷史氛圍,讓學生感知歷史、思考歷史并在教師引導下分析、探討、解決歷史問題。
啟發式教學法:在教師啟發、設置問題、總結評價下讓學生參與教學,引導學生自主學習、發現學習,以培養其自學能力。
五、教學媒體選用表
教學過程
媒體類型
資料來源
創設情境,質疑導入新課
錄像
自錄制
錄音、圖片
自錄制
引導學生分析秦末農民起義
掛圖
教育出版社
知識小結
圖表
自制
六、教學設想
本課的主題是秦朝的覆滅,根據本課教學目標和中學生的形象思維能力較強而邏輯思維能力較欠缺的認知特點,主要采用情景教學、啟發式教學、角色效仿、歷史劇表演的方法教學。
開課以觀看“秦始皇”的錄像步入情景,設置疑問。讓學生分組討論秦始皇的功勞(復習所學的前一課的知識),尋找秦始皇的過錯(導入新課)。接著采用電教手段引導學生分析秦末農民起義的原因──秦的暴政;廣大人民無法生活下去,終于引發起義。用歷史劇表演法讓學生把握秦末農民起義的三步曲和五要素,再運用角色效仿法分析劉邦、項羽所領導的戰爭性質在秦亡前后的變化及劉邦最終獲勝的原因,從而得出“得民心者得天下”的結論。
七、教學過程
教學流程圖: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質疑導入新課
1、播放秦始皇的一段錄像,提問:秦始皇有何功和過?讓學生分組討論。
2、教師小結:秦始皇功勞大但過錯也不少,正是這些過錯引發了中國歷史上的第一次農民起義,導致強大的秦王朝迅速滅亡。今天我們學習秦朝是如何覆滅的。
(二)新課學習
第11課“伐無道,誅暴秦”
1、秦的暴政
播放配樂圖片《秦阿旁宮》、《秦兵馬俑》、《秦長城》這些建筑何其雄偉,壯觀,氣魄宏大。但修這些工程需要耗費多少人力、物力?
算一算 p57頁“動腦筋”秦朝服徭役的人口占總人口的百分比
(15%)由此得出結論:
(1)徭役沉重
提問:繁重的徭役有什么惡劣影響?(使農民脫離農業生產,使社會經濟遭到嚴重破壞。造成田無人耕,衣無人織,秦的統治不穩。)
猜一猜 秦的市場上有一商人他賣鞋子的同時也賣拐杖,哪一種商品銷路更好?(拐杖)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