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課 對外友好往來
那位鑒真大和尚則在日本生活了XX年,最后死在日本。鑒真也把豐富的中國文化,如宗教、建筑、雕刻、醫藥等傳到了日本,受到日本人民的歡迎和尊敬。鑒真曾經居住過的奈良唐招提寺里,直到現在,還供奉著鑒真大師的在世時就做成的他的塑像。日本政府立法尊奉它為“國寶”。
阿倍仲麻呂(晁衡)和鑒真,是八世紀時日本人民如饑似渴學習唐朝文化的縮影和中日人民友好往來的友誼象征。
[教師小結]通過上面的學習,我們知道,在唐和日本的關系里,共有三個方面的內容:
1.日本遣唐使
2.唐朝對日本文化的影響
3.鑒真東渡
(在歸納時,同時板書)
[教師過渡]下面請同學們看書,根據上面的方法、總結出唐與新羅的關系。
[板書]三、唐與新羅的關系{
[學生看書]……
[學生總結]①新羅強盛以后,派遣使節和大批留學生到唐朝學習中國文化。②新羅商人到中國經商,新羅物產居唐朝進口的首位。③新羅引進了唐朝的醫學、天文、歷算等科技成就。④朝鮮的音樂也傳入中國,在宮廷和民間流行。
[教師引導]我們再簡化一些,以便于記憶。唐朝和新羅的交往要點有:
1.使節往來和留學生
2.貿易往來,新羅物產居唐朝進口首位
3.文化交往
(歸納時同時板書)
[教師講述]唐初,朝鮮半島上有三個國家,高麗、百濟、新羅,它們都有使節與唐朝往來。唐太宗時曾出兵進攻高麗,唐高宗時又先后攻下了百濟和高麗,一度損害了雙方的友好關系。唐玄宗時,新羅統一了朝鮮半島,雙方的友好關系又得到發展。
新羅與唐朝的貿易往來十分頻繁,來唐的新羅商人很多,足跡遍布唐朝的北方和南方。登、萊、楚等州分別設有新羅館、新羅所和新羅坊,專門接待新羅客商。來往于唐朝、新羅和日本的海上商船常多達數十艘。
新羅派遣大批留學生到唐朝學習。在唐朝的外國留學生中,以新羅人為最多。據《唐會要》所記,唐文宗開成初年,旅唐的新羅學生多達200余人。有些新羅留學生進入長安太學學習,有些人參加了唐朝的科舉考試。從長慶元年(821年)到唐朝末年,登科舉的新羅學生有58人。例如,崔致遠13歲至唐,19歲中進士,30歲返國。曾擔任唐朝淮南節度使高駢的高級幕僚,專掌書檄。有20卷的漢文詩賦集《桂苑筆耕》傳世。崔致遠回國后,熱情介紹唐朝文化,在知識分子中享有崇高的威望。
唐朝文化對新羅影響很大,執政者模仿唐朝官制,在中央設執事省,在地方設州、小京和郡縣。仿照唐朝科舉制設“讀書出身科”。根據唐朝禮儀制度改訂禮儀和刑律。儒家典籍和唐人詩文在新羅廣泛流傳。7世紀中葉,新羅學者創造了“吏讀”法,借用漢字作為音符,標注朝鮮語的助詞和助動詞,幫助閱讀漢文,對文化的發展起了很大作用。另一方面,朝鮮文化對唐朝文化也有影響,如高麗樂就是唐朝“太宗十部樂”之一。
[教師引導]同學們,唐朝時和周邊國家交往很多,除了和日本、新羅的交往外,就是和古印度的交往。《西游記》里的唐僧西天取經的故事就源于唐朝的玄奘法師去印度(時稱天竺)求法之事。
[投影顯示]
(圖一)
(圖二)
玄奘
(圖三)
同學們,圖一、圖二是《西游原旨》里關于唐僧和孫悟空的插圖。講的是唐僧西天取經之事。圖三是保存在陜西省長安縣東興教寺內的殿堂里的根據宋人所繪的《玄奘西游像》刻在一塊石碑上的石刻像作成的畫像。這幅圖描繪的是玄奘從印度學成后歸國的情景。玄奘身穿和尚服,胸前掛著念珠,腳穿草鞋,腰前系著小包袱。他左手拿經書,右手執拂塵(用來驅趕蚊蠅),背上背著用竹子做的書箱。書箱頂上是遮陽蔽雨的傘,傘前垂下的線掛著一盞小油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