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課 對外友好往來(精選3篇)
第6課 對外友好往來 篇1
第10課 經濟重心的南移
【教學目標】
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了解自唐朝中晚期至五代、宋朝南方經濟的發展和中國古代經濟重心南移的情況,包括農業生產的發展、手工業水平的提高和商業的繁榮及對外貿易發展的主要史實,進而明確我國古代經濟重心的南移最終完成于南宋之時。
通過思考和概括唐朝中晚期至宋朝南方經濟發展的主要成就,培養學生綜合歸納的能力;通過思考和總結這一時期南方經濟發展的原因,提高學生理解分析問題的能力。
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認識,我國的農業、手工業生產取得了較大的發展,商業和對外貿易達到了空前的水平,居當時世界的領先地位,對外貿易的發展為傳播中國古代文明、促進世界文明的發展作出了貢獻,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材分析】
本課主要講述自唐朝晚期至兩宋時期南方經濟的發展及其對中國古代經濟重心南移的影響。
“南方商業的繁榮”是本課的重點。本課的難點是南方經濟發展的原因。
【教學過程】
導入:復習遼、北宋、西夏、金、南宋的建立。
北宋與遼、西夏,南宋與金都發生過戰爭,戰場主要在北方。這時,南方相對安定,在這種有利的環境下,南方經濟迅速發展,并逐漸超過了北方。
一、南方農業的發展
出示《耕獲圖》
指導學生看圖,并回答:
仔細觀察《耕獲圖》,用自己的語言描繪宋朝農業生產的情況。
①圖畫上有哪些人,他們在做什么?
——這幅圖反映了宋代南方地區田莊里的農民繁忙勞動的景象。圖中的農民在從事犁地、車水、挑送、插秧、揚場、舂米、磨粉等勞動。
②種植的主要作物是什么?——稻谷
③插秧和揚場的場面同時出現,說明什么問題?
——證明宋代已有了雙季稻了。
④為什么在宋朝時能夠由一年一熟變為一年兩熟?
新引進的品種占城稻耕作周期短;南方氣候溫暖。
總結南方農業的發展的表現:
1、農作物品種的引進(占城稻)
2、以水稻為主的糧食產量的大幅提高(“蘇湖熟、天下足”)
3、茶葉、棉花等經濟作物種植的推廣(棉花:從兩廣、福建到長江流域)
學生思考:江南農業迅速發展的原因?
1、經濟因素:大量中原人口的南遷,增加了南方的勞動力,帶來了先進的技術和生產經驗;
2、自然因素:宋代南北氣候變冷,南方相對適宜農作物的生長;南方自然條件保持較好。
3、政治因素:南方戰亂較少,為經濟發展提供較為穩定的社會環境。
二、南方手工業的興旺
思考“宋代南方手工業與前代相比有哪些發展?”
學生回答后教師進行歸納:絲織業水平超過北方;棉織業首先在南方興起并初步發展;江南地區成為制瓷業的重心,制瓷工藝取得新的突破;造船業發達,居世界首位。
1、絲織業水平的提高(蜀地、江浙)
2、棉織業的興起(海南島發展到東南沿海)
3、制瓷業的成就(哥窯的冰裂紋瓷器,瓷都:景德鎮)
4、造船業的發展(廣州、泉州)
(通過圖片展示說明南方手工業的水平)
三、南方商業的繁榮
1、南方商業都市的發展(商業都市:開封、杭州)
強調杭州改為都城臨安后,繁榮程度遠遠超過了北宋時的開封。
2、海外貿易的發展
(1)外貿港口:廣州、泉州;
(2)市舶司的設立
3、貨幣制度的變化(世界上最早的紙幣:交子)
兩宋時期,南方經濟在中國經濟中的地位已經超過了北方,對朝廷的財政收入起著重要作用,表明中國古代經濟重心南移的進程最終完成。并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結合以前學過的知識,對中國古代經濟重心南移的進程進行歸納、總結,對歷史發展的脈絡形成較為完整的認識。
小結:
類別
發展成就
農業的發展
糧食作物
占城稻的引進與推廣;蘇湖成為糧倉;水稻產量居糧食首位
經濟作物
棉花、茶樹的種植和栽培得到推廣
手工業的發展
紡織業
南方絲織業勝過北方;棉織業發展到東南沿海地區
制瓷業
江南地區成為制瓷業重心;浙江哥窯燒制冰裂紋瓷;景德鎮成為瓷都
造船業
居世界首位,廣州、泉州造船業發達
商業的繁榮
商業都市
杭州是南宋時最大的商業都市
對外貿易
在當時世界上占有重要地位;廣州、泉州是大商港;對外貿易范圍擴大;外貿收入是朝廷財政收入的重要來源
貨幣
四川地區出現世界上最早的紙幣交子。
第6課 對外友好往來
【教學目標】
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了解隋唐對外交往比較活躍的情況,包括日本派往中國的遣唐使與唐文化對日本產生的深遠影響、鑒真和尚東渡日本、隋唐與新羅的友好往來、唐玄奘西游取經等史實。
通過講述隋唐時期我國同亞洲各國,特別是日本、新羅和天竺等國的友好往來情況,啟發學生思考唐朝與外國頻繁友好往來的主要原因,和這種友好交往對歷史發展產生的重大影響。
通過討論鑒真六次東渡和玄奘歷時18年的西游和歷時19年的譯經生涯體現的奮斗精神,培養學生追求真知和奮斗的精神。
【教材分析】
本課的主題是唐朝的對外友好交往,其中唐朝與日本、天竺的交往,是本課的重點。
本課的難點,在于理解封建時代的對外交往為何如此頻繁?它與當今的開放有什么區別?
【教學過程】
導入:出示《西游記》劇照。
提問:吳承恩的《西游記》實際上是以哪一個歷史故事為題材寫成的?《西游記》以玄奘西游天竺取佛經的故事為題材寫成的。
出示《唐朝對外主要交通路線圖》,學生在地圖上找到天竺的位置并填出唐朝時的主要外貿城市及與唐朝有往來的國家
一、對外友好往來
(通過填圖讓學生對唐朝對外往來有個粗略的了解,同時提高學生讀圖和填圖能力)
根據《唐朝對外主要交通路線圖》,學生講解從哪些城市出發,經過哪些路線,到達哪些國家:從洛陽、長安出發向西通過絲綢之路,可以到達天竺、波斯、拂菻、大食,向東可以到達新羅;從廣州出發,走海路可以到達東南亞各國、天竺,最遠可以到達波斯灣;從揚州出發可以到達日本。
由此可見,唐朝對外交往相當頻繁,與唐朝有貿易往來的包括亞非歐七十多個國家。當時唐朝的都城長安,云集世界各國人士,成為世界性的大都市。
下面我們先來了解唐朝與日本的友好往來的情況。
二、唐朝與日本的友好往來
由學生列舉唐朝與日本的來與往:
1、遣唐使(同來的還有留學生和留學僧)
想一想:遣唐使來唐的主要使命是什么?從哪里可以反映出來?
——學習唐朝的文化。(從遣唐使的人員構成和遣唐使回國帶回大量的書籍可以反映出來)
同時,使團對唐朝的贈品(珍珠、絹、琥珀、瑪瑙),和唐朝的回禮(高級絲織品、瓷器、樂器、文化典籍),實際是兩國之間的貿易。
2、鑒真東渡
播放《鑒真東渡》的錄像。
鑒真的六次東渡,可以說是歷盡磨難。第五次東渡時,鑒真剛出海就遇上了風暴,鑒真一行在海上漂流了14天,抵達海南島。在這次東渡中,先后有36名中日人員犧牲,而鑒真本人也因病雙目失明。
鑒真仍支持不懈,終于在753年,東渡成功。
(通過鑒真的感人經歷,培養學生追求真知和奮斗的精神)
鑒真的六次東渡,傳為中日交往的一段美談。郭沫若稱贊鑒真東渡:“鑒真盲目航東海,一片精誠照太清。舍己為人傳道藝,唐風洋溢奈良城。”
學生解釋郭沫若贊美鑒真的詩句,并用事例說明。
舍己為人傳道藝:鑒真把唐朝的建筑、醫藥等道藝傳到了日本。在鑒真主持設計建造的日本唐招提寺被日本視為“藝術明珠”,在唐招提寺內保存的鑒真坐像也被日本政府定為國寶。
日本政府為什么要把鑒真坐像定為國寶?
表明這坐像有極高的藝術價值;更重要的是,鑒真坐像是唐朝與日本友好往來的歷史見證,日本政府把它定為國寶,表示對鑒真的尊崇和對中日友誼的珍視。
“唐風洋溢奈良城”——說明通過日本與唐朝頻繁的友好往來,唐朝文化對日本產生巨大的影響。
3、唐朝文化對日本的影響
(學生列舉唐朝文化對日本的影響)
制度、建筑、錢幣和文字、茶道、服裝、坐姿。
例如在建筑方面:(出示日本平城京和唐長安城的對比圖)兩幅圖有什么相似之處?說明唐朝文化對日本產生什么樣的影響?
都有朱雀大街,把南城一分為二;都有西市、東市,商品貿易同居民區分開;都是街道布局整齊筆直如棋盤狀;都有皇帝的宮殿并都在城北中央。
這說明日本建筑、城市建設與管理、經濟制度、皇權思想等從里到外,都滲透著唐朝的制度文化,留下唐朝的影子。
總結:唐朝時,國力強盛、文化發達,日本與唐朝保持頻繁的友好往來,積極地學習唐朝的文化,促進了其自身的發展。
下面我們來看看唐朝與新羅友好往來的情況。
三、唐朝與新羅的友好往來(略講)
在地圖上找到新羅的地理位置。
新羅就是今天的朝鮮半島,新羅與中國毗鄰,所以兩者的貿易往來十分頻繁。新羅物產居唐朝進口的首位。新羅商人給唐朝帶來牛、馬、人參等,從唐朝帶回絲綢、茶葉、瓷器、藥材和書籍。
同時唐朝文化對新羅的影響也很深遠。如韓國的國旗,韓國的國旗被稱為太極旗,是以儒教及道教的思想為基礎而繪制的;韓國的文字是在中文的基礎上創造的。
剛才我們講了日本、新羅在與唐朝密切的友好往來中,學習唐朝的文化,促進了自身的發展。同時,唐朝也不忘學習其它民族的先進文化,充實自己。
學生舉例:朝鮮音樂傳入中國;玄奘西游取經。
四、玄奘西游
學生自制課件,并根據課件講解玄奘西游的經歷。
玄奘取經回來后,還根據旅途見聞,寫成《大唐西域記》,這本書是研究中亞、印度半島以及我國新疆地區歷史和佛學的重要典藉。后來,考古工作者就是根據《大唐西域記》的記載,找到了那爛陀寺的遺址。
小結:略
第6課 對外友好往來 篇2
第一范文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了解隋唐對外交往的情況,包括日本派往中國的遣唐使與唐文化對日本產生的深遠影響、鑒真和尚東渡日本、隋唐與新羅的友好往來、唐玄奘西游取經等史實。
通過本課學習,培養學生歸納、整理、分析問題的能力。
2、過程與方法
學生課前搜集資料、整理故事,課中閱讀教材、分析地圖、討論問題,通過參與課堂活動,增強學習歷史的興趣,掌握重要的史實。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對鑒真六次東渡和玄奘歷時18年的西游及歷時19年的譯經生涯的學習,培養學生追求真知和為實現目標不懈努力的品質,增強學生對為人類友好交往做出巨大貢獻的偉人的崇敬。通過對當時傲居世界文明之首的東亞文明及其中心唐朝的了解,使學生為自己祖先的業績感到自豪。
教材思路
1、教學重點、難點及處理辦法
教學重點:唐朝與日本、天竺的交往。
處理辦法:要采用多種教學手段,充分調動學生的自主性學習,加強直觀性,引導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
教學難點:唐朝對外交往活躍的原因。
處理辦法:先讓學生了解唐朝對外友好往來的基本史實,再指導學生結合前幾課的內容歸納、概括出唐朝政治穩定、經濟繁榮、對外交通暢通是其對外交往活躍的原因。
2、教法選擇
采用問題教學法、啟發式教學法,加強學科滲透,增強學習歷史的現實性。創設輕松、和諧的學習氣氛,促使學生自主學習。
3、教學準備
教師的準備:將《唐朝對外主要交通路線圖》、《鑒真坐像》、《玄奘》等圖片制作成多媒體資料。
學生的準備:收集有關鑒真六次東渡資料、玄奘西游天竺等資料。
4、板書設計
第六課 對外友好往來
一、唐與日本的友好往來
1.日本遣唐使
2.鑒真東渡
二、唐與新羅的關系
1.貿易往來
2.文化交往
三、玄奘西游
教學過程
教師活動
導入新課:
同學們,在前幾節課的學習中我們已經認識到唐朝前期,我國政治相對穩定,經濟和文化處于世界領先地位,國內各民族間的經濟文化交流進一步密切,疆域空前廣大,出現了我國歷史上少有的封建盛世時期。唐朝在政治、經濟和文化等方面得到發展的同時,十分注重對外交往。
教師引導:請同學們自由閱讀幾分鐘教材,然后說說自己對哪些內容感興趣?有什么問題?
教師引導:玄奘生活在七世紀的唐朝,今天已經是二十一世紀了,玄奘和今天的日本人相距一千多年,可是,為什么兩者如此相像,那么從時間上看,是我們模仿了日本人還是日本人學習了中國人?
教師引導:既然是日本人向中國學習,那么,他們是怎樣來中國的?
多媒體演示:船
大家看,這幅圖是一艘遣唐使船的模型。隋唐時期日本人到中國來學習乘坐的就是這樣的船。下面,請同學們看課本相關內容,了解日本“遣唐使”來華情況。
教師提示、幫助學生完成。歸納要簡明扼要。
教師引導:唐朝與日本之間的交往對日本產生了什么樣的影響?
教師及時鼓勵并肯定的學生回答。
多媒體演示:日本的都城平城京和唐朝長安城的對比圖:
看看在建筑方面,兩者有什么相似之處?
教師歸納:以上史實說明日本在建筑、城市建設、經濟制度、皇權思想等方面,都受到唐朝制度文化的深刻影響。
唐朝時,國力強盛、文化發達,日本與唐朝保持頻繁的友好往來,積極地學習唐朝的文化,促進了其自身的發展;同時也豐富了唐朝的經濟文化生活。那時候,唐朝赴日本的使者和僧人也不少,其中最有影響的是高僧鑒真。唐玄宗時,鑒真應日本僧人邀請,東渡日本,為中日文化交流做出了貢獻。
多媒體演示:鑒真像、鑒真東渡圖。
教師引導:大家都知道鑒真多次東渡日本,從鑒真六次東渡日本的史實中,你得出什么啟示?請討論后回答。
教師引導:正是因為鑒真為中日經濟文化交流做出了重大貢獻,所以,日本政府把鑒真坐像定為國寶。除了日本外,東亞還有一個國家和唐朝關系也很密切。
指導學生閱讀教材,了解朝鮮半島的新羅同唐朝的關系。
思考:新羅通過哪些方式同唐朝發展友好關系?具體表現是什么?
教師歸納:
中國的經濟文化對朝鮮影響很大,而朝鮮文化對唐朝也產生了一定的影響,例如朝鮮音樂傳人中國,深受我國人民的歡迎,唐太宗設置的十部樂,其中一部就是高麗樂。下面讓我們再來了解一下亞洲南部的天竺與唐朝有何交往
“天竺”是唐朝對印度的稱呼,我國很早就與印度有了聯系。印度是一個古老的文明古國,它在許多方面都領先于唐朝,因此,在與天竺的交往過程中,唐朝也吸取了天竺許多優秀成就,如唐太宗曾經派使到天竺學習熬糖法,天竺的醫學、天文、歷法、音樂、舞蹈、繪畫和建筑藝術傳入中國,中國的云岡石窟、敦煌莫高窟等壁畫和雕塑都受到印度藝術風格的影響。可見,唐朝與天竺的交往是很頻繁的。在這一交往中,最杰出的使者要數唐代高僧玄奘了。
教師設問:大家對《西游記》這部小說非常喜愛,誰能為大家講講其中的精彩片段,這些精彩片段說明了什么?想一想書中對唐僧的描寫與你所了解的玄奘有什么不同?
多媒體演示:《玄奘》人物畫像、玄奘取經圖、那爛陀遺址、玄奘講經處、歸國圖、西行路線圖。
教師引導:玄奘西游天竺取經,經歷了艱難險阻,最后取得成功,從這點上是相同的,但是小說中的孫悟空、豬八戒等一系列人物和一路上經歷的具體情節大多都是虛構的。那么,為什么玄奘要歷經艱辛去取經呢?
多媒體演示:大唐西域記等圖片
教師歸納:因此,他不遠萬里,歷時十九年,跋涉五萬余里回到長安,帶回佛經六百五十七部。又在以后二十年的時間內,和助手們陸續翻譯出1300多卷。這些佛經原本在印度已經失傳,它的譯本成為研究印度半島古代文化的重要史料,既促進了中印文化交流,又保留了世界的文化遣產。當然,印度也有不少的高僧攜佛經到唐朝,有的還親自參加譯經工作,為中印文化交流做出了貢獻。
那么,你從玄奘法師的身上學到了什么?
教師小結:唐代中國和許多國家有著廣泛密切的經濟文化聯系,各國使者和人民的來訪,豐富了中國人民的經濟和文化生活,而唐朝政治相對穩定,經濟和文化處于世界領先地位,因此,在對外交往中,對世界經濟文化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這一時期唐朝同亞洲、歐洲等各國之間的往來出現了前所未有的盛況,與唐朝友好交往的國家達到70多個。
多媒體演示:唐朝對外主要交通路線圖。
你能找出唐朝時與中國有交往的國家和地區嗎?
教師歸納:由于國際交往的需要,唐朝的對外交通很發達。當時對外交通的道路主要有兩條,陸路交通以長安為中心,東可以到達朝鮮,西經敦煌,越過蔥嶺,可以到達印度,伊朗,阿拉伯各國。海路從登州、揚州出發,可以到達朝鮮和日本,從廣州出發,可以到達馬來半島、印度、波斯灣,這被稱為“海上絲綢之路”。通過這兩條道路許多國家派遣來唐的使節和商人、學者、僧人、旅游者,人數眾多、絡繹不絕,其足跡遍及唐朝的南北方。他們不僅和唐朝進行雙邊的經濟文化交流,而且他們之間又進行了多邊的經濟、文化交流,唐朝在各國的經濟、文化交流中發揮了重要的橋梁作用,成為各國經濟、文化交流的中心。
教師引導:請大家看課本上的插圖《職貢圖》。
許多外國使節遠道來到中國,向中國皇帝進獻他們的珍稀寶物,這也是中外交往的重要表現。《職貢圖》就反映了邊遠各族和外國使節攜貢品,來唐朝進貢的情景。
通過學習可以看出,隋唐時期的對外關系是一種多層次、全方位的對外交往。
根據剛才學過的知識,結合教材內容,你能說說唐朝時期對外交往的特點嗎?
可見的唐朝對外交往十分活躍,那么,促使唐朝對外交往活躍的因素有什么呢?請大家結合前面學過的知識,討論以后回答。
教師歸納:1、國家安定統一 2、經濟文化繁榮 3、對外開放政策4、對外交通發達。
請大家思考一個問題:今天的中國正處于改革開放,經濟迅速發展時期,唐朝的對外交往情況對我們有什么啟示?
教師歸納:第一,我們必須有穩定的政治局面,堅持對外開放的政策。第二,提高自身素質,努力發展經濟文化。第三,學習唐朝海納百川的博大胸懷,在傳播先進文化的同時,要善于吸取其精華,為己所用。
學生活動
學生快速瀏覽教材,尋找感興趣信息。
學生答:日本人學習中國人。
學生看書思考:遣唐使到唐朝來的主要使命是什么?并了解遣唐使來中國的概況。
概況應包括:什么時候開始來中國?使團成員的組成,使團的規模,使團成員的文化修養,以及向中國學習了具體內容等。
根據生活積累和課外知識,學生就自己感興趣的文字、茶道、服裝等內容進行交流,說明唐文化對日本的影響。
學生活動:都有朱雀大街,把南城一分為二;都有西市、東市,商品貿易同居民區分開;都是街道布局整齊筆直如棋盤狀;都有皇帝的宮殿并都在城北中央。
學生討論并回答:(1)表明了鑒真不畏艱險、迎難而上的精神。(2)鑒真為傳播唐朝文化、促進中日交流,貢獻了自己的力量,值得我們學習。鑒真為中日經濟文化交流做出了貢獻。
學生答:方式:(1)派遣使節和大批留學生到唐朝學習;(2)新羅商人來中國經商。
表現:仿唐制建立政治制度、采用唐朝的科舉制選官吏、引入了中國的醫學、天文、歷算等科技成就。
學生活動:根據課外知識和搜集的資料①介紹玄奘西游天竺的資料;②介紹玄奘從學成后歸國的情景。
學生答:玄奘西游取經,對促進中國和印度文化的交流,做出了重要的貢獻。他為完成自己的使命而出生入死、歷盡艱辛的頑強毅力和百折不回的精神,是值得我們學習。
讓學生根據圖示說出陸路、水路兩條路線的始發地,經過的地方,最終可以到達哪里。不完整的地方由本組同學補充。
閱讀26頁正文內容,在老師的點撥下學生能找出知識點:①對外交往比較活躍,與亞洲乃至非洲、歐洲的一些國家都有往來。②唐政府鼓勵各國商人到中國貿易,允許他們長期居住。③長安、洛陽、廣州、揚州等地都有頻繁的外貿活動。④唐朝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聲望,各國稱中國人為“唐人”。
學生回答。
學生討論。
預期效果
學生快速瀏覽教材,在捕捉感興趣內容的同時可能會遇到許多問題,例如:鑒真坐像為什么被日本政府定為“國寶”?玄奘的裝飾怎么有點像今天的日本人?玄奘和小說中的唐僧一樣嗎?教學過程中注意解決。
這是一個學生自主學習,構建新知識的過程,但要做到精確簡練。
根據圖示加以對比,找出相似之處。培養學生觀察、分析圖例的能力。
交流課前準備的資料,可以互相補充。通過介紹使學生對玄奘有更多的了解和認識。
引導學生分析此圖,加深對中外交往知識的理解。
強調知識的梳理和分類
回憶已學知識,學生從前幾課中提取有效信息,只要言之有理即可。幫助學生梳理知識,培養歸納能力。
鼓勵學生暢所欲言,但要言之有理。
第6課 對外友好往來 篇3
第6課 對外友好往來
【學習目標】
1、了解隋唐對外交往的情況,包括日本派往中國的遣唐使與唐文化對日本產生的深遠影響、鑒真和尚東渡日本、隋唐與新羅的友好往來、唐玄奘西游取經等史實。
2、小組合作討論隋唐時期我國對外交往活躍的原因即產生的影響。
3、通過對鑒真東渡和玄奘西游的學習,培養學生追求真知和為實現目標不懈努力的品質。
【重難點】唐與日本、天竺的交往
導入新課:
同學們,在前幾節課的學習中我們已經認識到唐朝前期,我國政治相對穩定,經濟和文化處于世界領先地位,國內各民族間的經濟文化交流進一步密切,疆域空前廣大,出現了我國歷史上少有的封建盛世時期。唐朝在政治、經濟和文化等方面得到發展的同時,十分注重對外交往。
【自學指導】
一、 隋唐對外交往比較活躍表現在哪些方面?
二、隋唐時中日兩國的交往
1、日本遣唐使何時來到中國?他們的主要使命是什么?
2、唐文化對日本產生了哪些影響?
3、唐朝赴日本的使者和僧人中最有影響的是誰?
4、鑒真東渡日本為中日文化的傳播做出了哪些貢獻?
三、唐與新羅的交往
1、新羅通過哪些方式同唐朝發展友好關系?
四、唐與天竺的交往
1、你知道天竺是現在的哪個國家嗎?
2、歸納玄奘在天竺的主要經歷。
3、玄奘以親身見聞寫成的著作是什么?這部書起到了什么作用?
五、促使唐朝對外交往活躍的因素有哪些呢?請大家結合前面學過的知識,討論以后回答。
精講透析:
1、唐朝時,人們怎樣稱呼中國人?
2、在唐朝與日本的交往中你得出什么啟示?
3、學了鑒真東渡和玄奘西游的故事,你能從他們身上能學到哪些可貴的品質呢?
【當堂檢測】
一、隋唐對外交往比較活躍,與亞洲以及非洲、歐洲的一些國家,都有往來。唐朝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聲望,各國稱中國人為“ ”。
二、隋唐與日本的關系:
1、隋朝時,已有 到來;
2、唐朝從 開始,日本來中國的遣唐使就有十多批。
3、日本受唐朝文化影響很大,他們參照 創制了日本文字。
4、唐玄宗時,高僧 受邀東渡日本,至第六次才成功,傳播唐朝文化。他設計的 ,至今猶存,被日本視為藝術明珠。
三、唐與新羅的關系:
1、新羅仿唐制建立政治制度,采用 選拔官吏,還引入中國的醫學、天文、歷算等科技成就。
2、朝鮮的 也傳入中國,而且廣泛流行于民間。
四、唐與天竺的關系:
1、貞觀初年,高僧 從長安出發,歷經艱險,前往天竺zhu(今印度)求取佛經。他在天竺遍訪有名的佛教寺院,并在佛學最高學府 游學,成為著名的佛學大師。
2、玄奘zang 回國后以他的親身見聞寫成《 》。這部書,成為研究中亞、印度半島以及我國新疆地區歷史和佛學的重要典籍。
【自我評價】掌握的 很好 好 一般
【學習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