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頂洞人(通用2篇)
山頂洞人 篇1
自學提示:①為什么稱為?(發現地點 )
②比較山頂洞人和北京人頭部復原像
③山頂洞人的勞動工具有哪些改進?(骨器、磨制石器、鉆孔技術)他們是如何懂得人工取火的?(摩擦生熱,來源于生活經驗)
④山頂洞人佩帶裝飾品,這說明了什么?(原始的對美的追求)
⑤山頂洞人與北京人相比,誰的生活年代離現在最近?誰是更人類?從中你得到什么啟示?(從低級向高級進化)
教案點評:
本教案采用了教師啟發式的教學模式。
在教學中,教師充分運用多媒體教學生段,為學生創設了良好的歷史情境。為學生充分體會原始人類的生活狀況提供了感性材料。
另一方面,教師把重點放在對北京人的生產生活以及身體發展的探討上,通過學生的合理想象,理解了原始人類的基本特點。對早期的原始人的生活狀況產生了深刻的認識。
習題精選
一、填空題
1.北京人生活在距今_______年以前,他們保留了______的某些特征。
2.大約在一兩萬年以前,在北京周口店______山的山頂洞穴生活著山頂洞人。他們按______關系組成比較固定的集團,進入_____一階段,他們會制造______等骨器,已經懂得_______取火。
二、單項選擇題
1.我國境內已知的最早的人類是( )
a.北京人 b.藍田人 c.元謀人 d.山頂洞人
2.下面原始人類中最早使用天然火的是( )
a.山頂洞人 b.元謀人 c.藍田人 d.北京人
3.人和動物的根本區別( )
a.外貌與現代人相似 b.能直立行走
c.會制造工具 d.已經使用天然火
三、識圖題
觀察圖,請回答:
①這是什么人的頭部復原圖?
②說一說這個頭像的面目特征。
四、材料解析題
閱讀以下材料,回答問題。
首先是勞動,然后是語言和勞動一起,成了兩個最主要的推動力,在他們的影響下,猿腦就逐漸地過渡到人腦。
——恩格斯
①人類是由什么進化來的?
②人類在進化過程中,是什么起了重要的作用?
③舉例說明人與動物的根本區別。
答案:
一、l.70萬年至20萬年 猿 2.龍骨 血緣 氏族公社 骨針 人工
二、1.c 2.d 3.c
三、①北京人。②北京人的前額很低,眉骨粗大,鼻子扁平,嘴巴突出,頭部微微前傾。
四、①人類是由類人猿進化來的。
②勞動起了重要作用。類人猿經過漫長的勞動,演變、進化,發展成現代人。
③人能夠用手制造工具,而動物不會。所以,會不會制造工具,是人和動物的根本區別。
星羅棋布的氏族聚落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知道半坡聚落和河姆渡聚落所代表的地區、距今年代、房屋特點、種植的主要農作物品種、飼養的禽畜品種、生產工具、半坡聚落概貌、半坡人的彩陶藝術;通過半坡人河姆渡人在生產生活方面與前人的比較,發現他們所取得的巨大進步,在此基礎上概括出原始農耕文化的特征,培養分析、歸納、概括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 通過實物插圖來設置問題,激發探究欲望,意在問題情境中尋找知識要點,最終概括出原始農耕文化的特點,學會使用在比較中探究的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學習中華大地星羅棋布的氏族聚落特別是以半坡、河姆渡為代表的氏族聚落取得的成就,感受遠古中國人的高超智慧,增強民族自豪感;通過了解漫長的人類進步史和半坡河姆渡氏族當時的生活狀況,體會人類征服自然的漫長和艱辛,從而更加珍愛生命,善待人生,增強征服挫折的意志。
〖教學重點〗能夠簡述出以半坡聚落和河姆渡聚落為代表的原始農耕文化的特征。
〖教學難點〗對原始農業文明的特征的概括。
〖教學過程〗
提問:中國遠古人類的代表有哪些?(元謀人、北京人、山頂洞人)
人類誕生之后,由于生產力低下,生存問題始終是最大問題。
提問:元謀人、北京人、山頂洞人在衣、食、住、行方面的特點?(討論后回答)
衣:主要穿獸皮、樹皮制成的衣服。
食:捕漁、狩獵后的食物,都是天然食品。
住:住在樹上或洞穴中。
行:靠近大江、大河流域,很少到較遠的地方。
提問:遠古人類的生活方式是什么?――群居生活。
人類早期人類的定居地,我們叫聚落;按血緣關系組成的比較固定的社會群體,我們稱為氏族。
引出新課:第2課 星羅棋布的氏族聚落
看圖p7 中國氏族聚落重要遺址分布圖
提問:氏族聚落在分布上有哪些特點?(數量眾多,星落棋布)
今天我們就重點介紹半坡聚落和河姆渡聚落。
看圖提問:半坡聚落和河姆渡聚落的位置?(半坡位于黃河中下游地區;河姆渡位于長江下游地區)。
提問:誰能描述一下半坡聚落和河姆渡聚落所處位置的地形特點和氣候特點?(自由發言)
簡介半坡聚落和河姆渡聚落。
半坡聚落:
1. 距今年代:6000多年
2. 地點:陜西西安半坡村
3. 主要特征:
a. 自然環境優越
b. 遺址呈橢圓形,總面積約5萬平方米,包括居住區、制陶窯場和公共墓地。居住區周圍有一條寬深各五六米的壕溝,用于防止野獸侵襲。遺址北邊是氏族公共墓地,東北邊是窖場。在居住區和溝外有公共倉庫。居住區內有四五十座房屋,密集有序。在居住區中,有一座很大的長方形房屋,是氏族公共活動的場所。
河姆渡聚落:
1. 距今年代:7000多年
2. 地點:浙江余姚河姆渡村。
看圖:填充圖冊上河姆渡和半坡聚落的房子示意圖。
提問:你能分辨出哪一個是半坡聚落的房子,哪一個是河姆渡聚落的房子。為什么?
(半坡聚落地處干旱地區,房子是半地穴式;河姆渡聚落位于濕熱地區,房子是干欄式房子)。
有了房屋就可以避風御寒,防蟲蛇猛獸。是人類生存能力提高的又一表現。
看圖:河姆渡原始居民的水井和草頂復原圖。
提問:這給他們的生活帶來了哪些方便?
改善了居住和飲水條件,可以遠離天然水源的地方居住,同時可以解決枯水季節的飲水。在水進上面建有草頂井架,這樣有效地保證了生活飲用水的潔凈,表明河姆渡原始居民已經懂得衛生的重要性,他們的生活質量提高了,人類在進步著。
看圖:半坡出土的骨制箭頭。
提問:這些箭頭說明了什么問題。(半坡和河姆渡居民已經使用弓箭。)
提問:在弓箭發明之前,原始人靠什么工具來獲取獵物?(石器和木棒)
提問:弓箭和木棒、石器相比有哪些優越性?(增加了安全系數、準確率高、省力、獵取的東西增多等,言之成理即可)
看圖:書第8頁半坡聚落遺址出土的“鉆孔石斧”和書第9頁河姆渡聚落遺址出土的“骨耜”
提問:從“石斧”的圖片中,你能得出哪些歷史信息。(自由發言)
(石斧的刃部經過了精細的打磨,說明半坡居民已經會磨制石器了,石斧上部中部有一圓洞,說明當時半坡居民鉆孔的技術十分熟練,斧上有洞,說明半坡上可能會在斧上安裝木柄,便于勞動。石斧的作用主要是開墾荒地,說明半坡居民已經從事農業生產)
當時磨制石器的種類很多,有石斧、石鏟、石鐮、石刀等;而且石器的數量很大,出土的工具達到數萬件之多。河姆渡居民除使用磨制石器外,還使用骨耜。
提問:河姆渡居民為什么要使用骨耜?用石制的工具有哪些不方便的地方?(自由發言)
(南方土質很粘,如果用石制工具,工具上必然粘上大量粘土,不利于耕作,而骨制的工具既鋒利,又不粘泥土,使用起來較為方便,因此,南方多使用骨耜)。
弓箭的使用是人類在向大自然索取食物,但這些食物的獲得是消極的,是大自然恩賜給原始人類的,但是,當人類逐漸懂得種植糧食了,人類就是在積極向大自然作斗爭,從而獲得自身的發展。但時,當時的條件還是很惡劣,原始的農業并不并保證他們的生活無憂無慮。
看圖:半坡出土的魚鉤、魚叉。
漁獵仍在半坡和河姆渡原始居民的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
提問:原始畜牧業是如何從狩獵發展起來的?原始畜牧業的產生和弓箭的出現有什么密切關系?誰能描繪一下當時的景象?(學生作出一些推測后,教師再補充)
由于弓箭的發明,獵物多了,人們一時吃不完,就把受輕傷的動物或活捉的馴養起來,慢慢就成了家禽家畜。當時人們已學會飼養豬、狗、牛、羊、雞等等。
看圖:書第8頁半坡聚落遺址出土的石磨盤。
提問:磨盤最主要的用途是什么?(磨糧食)
從而證明半坡居民已經會種植莊稼。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種植粟和水稻的國家。粟就是谷子,粟和水稻分別是半坡居民和河姆渡居民的主要糧食。
提問:你能分清他們各自種植什么嗎?你的依據是什么?(半坡居民位于黃河流域,地處北方,以種植粟為主,河姆渡居民位于長江流域,地處南方,以種植水稻為主)
提問:糧食收獲后,用什么容器可以裝糧食及種子?(自由發言)
看圖:書第9頁半坡遺址出土的魚紋彩陶盆和河姆渡遺址出土的豬紋黑陶缽。
提問:陶器的主要材料是什么?(水、土)
陶器是那時人們日常生活的主要用具,制陶器是原始手工業的一個重要部門,在半坡所發現的陶器里面,完整和和可以修復的就有1000多件,碎陶片竟有50萬片以上,半坡出土的陶器的底色一般為紅色,上面大多繪有人、動物和幾何花紋等圖案,稱為彩陶。河姆渡出土的陶器有黑陶。
提問:陶器的用途你能說出哪些?
陶器可以用來存放、儲存物品,特別是水和液態食物,使人類的食物不僅可燒烤而食,又增添了蒸煮的方法,增加了營養。這些陶器既是實用的生活器具,又是精美的原始藝術品。
提問:比較半坡原始居民和河姆渡原始居民的共同之處和不同之處:
相同之處有:
a. 處于大致相同的社會發展時期;
b. 都以農業為主要經濟形態,兼有飼養、漁獵采集等經濟活動;
c. 都會建筑房屋過著定居生活;
d. 都普遍制作和使用磨制石器、陶器等。
不同之處有:
a. 處于不同的地理環境:半坡居民位于黃河流域;河姆渡居民位于長江流域;
b. 建筑房屋的特點不同:半坡居民的房屋是半地穴式;河姆渡居民的房屋是干欄式建筑。
c. 代表性農作物不同:半坡居民是最早種植粟的居民;河姆渡居民是最早種植水稻的居民。
d. 陶器所反映的藝術風格不同等。
距今四五千年前,在山東大汶口一帶又有了原始居民。這些居民以農耕為主要的生產方式。
看圖:山東大汶口墓地出土的陪葬品:玉鏟、鏤孔象牙梳
在大汶口遺址的墓葬中,有的隨葬品如陶器、玉器等多達180多件,有些墓葬只有一兩件隨葬器,甚至什么隨葬器也沒有。
提問:這種現象說明了什么問題?
這種現象說明,隨著生產的發展,出現了私有財產,聚落的成員之間產生了貧富分化。
〖小練習〗
問題:河姆渡原始原始居民會蒸米飯嗎?
要求:1、以小組為單位
2、如果你認為“會”蒸米飯,請用文字表述出來或畫出示意圖。
3、如果你認為“不會”,也請說出理由。
教案點評:
本教案采用了教師啟發式的教學模式。
在教學中,教師充分運用多媒體教學生段,通過實物插圖來設置問題,激發探究欲望,意在問題情境中尋找知識要點,最終概括出原始農耕文化的特點。
同時,教師還通過對比比較半坡原始居民和河姆渡原始居民的共同之處和不同之處,使學生學會在比較中探究的方法。
習題精選
一、單項選擇題
1.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的距今年代是( )
a.約五六千年 b.約一萬八千年
c.約七十至二十萬年 d.約四千多年
2.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種植粟的國家,粟的種植始于( )
a.山頂洞人時期 b.半坡氏族時期
c.大汶口文化時期 d.黃帝和堯、舜、禹傳說時期
3.已有貴賤貧富之分的原始居民是( )
a.北京人 b.山頂洞人
c.河姆渡原始居民 d.大汶口原始居民
二、雙項選擇題
1.已經進入新石器時代的遠古居民是( )
a.山頂洞人 b.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
c.北京人 d.大汶口原始居民
2.關于母系氏族公社時期的敘述,正確的是( )
a.婦女是生產和生活的組織者
b.農耕是主要的生產活動
c.沒有貴賤貧富和階級的差別
d.已經有了貴賤貧富和階級的差別
三、識圖題
觀察下圖,請回答:
①這是什么原始居民居住的房屋?
②請說明這一時期的居民在生活方面比北京人和山頂洞人有了哪些進步?
答案:
一、1.a 2.b 3.d
二、1.bd 2. ac
三、①是半坡原始居民居住的房屋。②說明這一時期的原始居民已經會建造房屋,過著定居的生活。
山頂洞人 篇2
歷史 導學案課題
復習第一單元(1.2.3課)課型復習課
學 習 過 程二次備課學習目標1.記住北京人.山頂洞人的工具的制造,生產方式,以及社會組織2.記住河姆渡居民,半坡居民的生活和農業.工業畜牧業的情況3.記住炎帝和黃帝是人文初祖及堯舜禹的禪讓主備人孫菁華2. 記住河姆渡居民,半坡居民的生活和農業.工業.畜牧業的情況背誦同步訓練第4頁的“知識梳理”,完成下面的表格原始居民距今時間生活區域勞動工具農作物房屋樣式河姆渡居民半坡居民檢測:完成同步訓練第5頁的“選擇題”、 第6頁的“識圖題”接著校正錯誤。估計難度不大3.記住炎帝和黃帝是人文初祖及堯舜禹的禪讓結合課本的圖片進行記憶和復述檢測:完成同步訓練第10頁的“選擇題”, 第11頁的“識圖題”接著校正錯誤。估計2題難度稍大
圖解“原始社會的解體”
布置作業: 完成同步訓練《單元測試一》預習第5課 執教人審核人重點北京人.山頂洞人; 河姆渡居民.半坡居民的生活;炎帝和黃帝備課時間難點堯舜禹的禪讓上課時間
學 習 過 程
二次備課直接進入主題,使學生清晰的明確本屆課程的內容,.1.記住北京人.山頂洞人的工具的制造,生產方式,以及社會組織 背誦同步訓練第1頁的“知識梳理”,完成下面的表格
項目
北京人
山頂洞人
生活時期
體質特征
勞動工具
取火方式
生產活動
社會組織
思想觀念
檢測:完成同步訓練第2頁的“選擇題”,接著校正錯誤。估計5題難度稍大教后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