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學習主題(通用2篇)
第七學習主題 篇1
1. 9XX年,生活在遼河上游的契丹族,在首領耶律阿保機的領導下,統一了契丹各部,建立了契丹國,定都上京。947年,耶律德光改國號為遼。
2. 960年,后周大將趙匡胤奪取后周政權,改國號為宋,定都東京,史稱北宋。
3. 11世紀初,黨項族首領元昊稱帝,定都興慶,國號大夏,史稱西夏。
4. 10XX年,宋遼議和,史稱“澶淵之盟”。
5. 11XX年,女真族首領完顏阿骨打建立金朝,定都上京。1125年,金滅遼;1127年,金軍滅北宋。1127年,趙構重建宋朝,以臨安為都城,歷史上稱為“南宋”。在眾多的抗金雄師中,以岳飛領導的岳家軍最為突出。
6. 遼、宋、西夏、金并立時期我過南方的農業得到發展。主要表現在:①南方灌溉技術和耕作技術有很到的提高②擴大了耕地面積③農作物種植區域的擴大和經濟作物的大量栽培。
7. 南宋時,棉紡織業在南方興起。此后,棉紡織業成為我國古代手工業中一個重要行業。南方的制瓷業發展很快,景德鎮成為著名的瓷業生產中心。
8. 北宋時期一種名叫“交子”的紙幣在四川地區出現,這是世界上最早發行和流通的紙幣。南宋時,發行了紙幣“會子”。
9. 南宋都城臨安既是南方的政治中心,又是一座繁華的商業城市。兩宋時期對外貿易活躍,著名的對外貿易海港大多在南方,主要有廣州、泉洲等。政府在這里設市舶使進行管理。
10.經濟重心南移的原因:①由于北方人口的大量南遷,南方勞動力增多②帶來先進的勞動工具、技術以及優良品種等③南方相對安定的政治環境④南方的自然資源得到更多地開發和利用,經濟迅速發展。我國經濟重心開始南移。
11.兩宋時,麻布仍是主要衣料,不同的行業的人,穿著不同行業特征的服裝,婦女服裝 樣式變化最多。
12.兩宋時,北方人仍以面食為主食,南方人仍以大米為主食。
13.東京是北宋最繁華的城市,城內有專門供人們娛樂的場所——“瓦子”。“瓦子”里專供舞臺演出的地方叫“勾欄”。南宋都城臨安也一個繁華的大都市,城內供人民娛樂消遣的場所叫“瓦舍”。
14.12世紀時,鐵木真統一了蒙古各部落。12XX年,鐵木真建立蒙古汗國,鐵木真被尊稱為“成吉思汗”。
15. 1271年,成吉思汗的孫子忽必烈改國號為元。第二年定都大京(今北京)。忽必烈就是元世祖。1276年,元軍攻占南宋都城臨安,南宋政權滅亡。1279年,南宋殘余勢力最后被消滅,元朝統一中國。在元軍向南推進的過程中,遭到了以文天祥為代表的南宋軍民的頑強抵抗。
16. 忽必烈的改革措施:元朝統一全國后,忽必烈重用大批漢族人士為謀士,推行漢制,進行改革。①在中央,設置了管理全國政務的中書省,增設宣政院,專門負責對全國佛教事務和藏族度曲軍政事務的管理。②在地方,設立行中書省(簡稱行省)為地方最高行政機構。③元朝還設置了澎湖巡檢司作為管理琉球(今中國臺灣島)和澎湖列島的專門機構。④忽必烈重視發展農業生產,多次下令禁止把農田變為牧場,鼓勵人民開荒種糧。他向全國推廣棉花種植技術,棉布開始成為百姓的主要衣料。⑤忽必烈統治時期,政府還主持治理黃河水患,開鑿了兩段新運河,使因年久失修,不能貫通的南北大運河又暢通了。⑥意義:這些措施,鞏固了元朝統治,促進了社會經濟的恢復和發展,大都成為國內外聞名的大城市。
17. 民族關系的發展:①原因:元朝的統一,為各民族人民的交往、交流和經濟發展提供了條件,促進了民族融合②表現:原已進入黃河流域的契丹族、女真族人同當地漢族在長期的共同生活中逐漸融合在一起,被統稱為漢人。一些由中亞、西亞遷到中國居住的各族人,同漢、蒙古、畏兀兒等族雜居相處,互通婚姻,逐漸形成了一個具有獨特生活習慣和文化特點,并且都信奉伊斯蘭教的新民族——回族。
第七學習主題 篇2
[課標內容]
(1)以人們衣、食、住、行、用等方面的變化為例,說明改革開放對人們生活方式產生的影響。
(2)知道就業制度的變化,認識社會發展改變了人們的就業觀念。
(3)以醫療保險制度的建立為例,說明社會保障制度在社會發展中的重要作用。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
(1)通過學習本課所介紹的日新月異的社會生活,培養學生分析歷史現象,得出歷史結論的能力。
(2)通過討論課課中題,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和一分為二分析問題的能力。
(3)通過解答課后暢想天地和自己動手欄目的思考題,培養學生的想像能力和實踐能力。
二、過程與方法
通過學習本課,并開展社會調查,撰寫調查報告,感受新中國社會生活日新月異的變化,加深對城鄉差別的認識,進一步了解中國的國情,樹立歷史責任感。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本課的學習,讓學生感知社會生活的巨大變化,激發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樹立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
(2)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認識到物質文明進步和人們觀念變化的關系,培養學生與時俱進、富有競爭精神的積極人生觀。
[重點和難點]
重點:日常生活的變化。
難點:(1)就業制度的變化和社會保障制度的逐步建立;(2)城市與鄉村、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學生對本課的理解會有所不同。
[課時]
1課時
[教學方法]
講解啟發、討論體驗法。
[教學過程]
先讓學生按第24課的要求進行改革開放以來社會生活變化情況進行調查,總結完成情況,說明學生的調查只是改革開放以來社會生活的某些方面的反映。今天我們學習第23課“日新月異的社會生活”,讓大家對新中國以來整個社會生活的變化有一個初步的認識。
導入新課
一、日常生活的變化
1、衣、食、住、行的巨大變化
2、人們的精神文化生活日益充實
二、就業制度的變化
1、企業打破“鐵飯碗”和干部打破終身制
3、人們就業觀念的變化
三、社會保障制度的逐步建立
1、職工醫療保險制度的建立
2、養老保險、失業保險、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建立和社會福利院的興建
[小結]
要求學生完成課后題,以加深對本課內容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