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課 對外友好往來
一千二百多年前,要橫渡波濤洶涌的大海并不是容易的事。風暴經常使航船傾覆,或者把它們吹到中國臺灣甚至越南等很遠的地方。但是,大海和風暴阻擋不住中日間的友好往來。唐朝時期,日本一共派出遣唐使十九次。每次少的兩百人,多的有四五百人。
遣唐使的船隊離開難波港后,先沿著日本海岸航行,最后在九洲北部開始橫渡大海。早期的路線是向北到朝鮮半島附近,經渤海在中國山東北部上岸。后來就直接西渡東海,在中國大陸的揚州和明州(今寧波)登陸。遣唐使一到中國,就受到當地人民的歡迎和隆重接待。當地政府提供方便交通,送他們到首都長安(今西安)。唐朝的皇帝常常親自接見他們,有時為表示特別歡迎,還令畫師為大使畫像作紀念。隨使團前來的留學生大多到唐朝最高學府國子監學習,然后又可以在中國政府機構工作。來學習的日本僧人,也都被派往名山大寺拜師求教。他們成了中國文化的熱心傳播者。遣唐使船隊回日本時,唐朝政府也經常任命中國使節陪同前往,進行回訪。遣唐使團不僅帶回大量的中國文物、書籍和五金百貨,也使中國的文學、宗教、典章制度等在日本“生根發芽”。
公元717年間,一位16歲的年輕留學生阿倍仲麻呂,隨著一個五百人的遣唐使團來到了中國。經過五、六年高等學府“太學”中的苦學,他和許多從“太學”畢業的東方和西方的留學生,參加了考試。考試題目很難,想不到他竟捷足高登,以優異成績中了進士。
從此,阿倍仲麻呂開始在唐朝政府中擔任官職。后來,他被提升為擔任皇帝侍從官的左補闕。唐玄宗還給他起了個中國名字:晁衡。晁衡和當時的大詩人李白、王維、儲光儀等很多人建立起深厚的友情。他們常常以詩歌唱和,留下許多動人的佳作。似乎在不知不覺中,晁衡在中國已度過了40年。他抑制不住長期深藏在內心的思鄉之情,多次提出回國的要求,最終,唐玄宗答應他作護送第十次日本遣唐使回國的使節返回日本。
得知晁衡歸國的消息,長安的詩友為他舉行了盛大的告別宴會。王維即席寫下《送秘書監還日本國》的詩篇。五十歲的晁衡解下心愛的寶劍,贈給中國詩友,也揮毫賦詩:“銜命將辭國,非才忝侍臣;天中留明主,海外憶慈親……西望懷思日,東歸感義辰;平生一寶劍,留贈結交人。”
這年10月,晁衡等人乘坐四艘帆船,從蘇州黃泗浦啟航,駛往日本。值得一提的是,船隊中還有一位揚州延光寺的著名高僧鑒真和尚也和他同行。這位65歲的高僧從XX年前接受日本友人邀請,決心東渡日本講學,已曾五次率弟子渡海,但都被風浪所阻,沒有成功。這次是鑒真第六次出海。
不幸,船隊在中途遇到了大風暴,他們被沖散了。鑒真坐的那條船和其他兩條船各自開到了日本,而晁衡所乘的船下落不明。直到第二年3月,仍然杳無消息。晁衡遇難的傳聞傳到唐朝,在南方漫游的李白非常難過,寫下了《哭晁卿行》詩:“日本晁卿辭帝都,征帆一片繞蓬壺。明月不歸沉碧海,白云愁色滿蒼梧。”寫出了對詩友晁衡悲切的思念之情。
然而,值得慶幸的是,晁衡的船并沒有沉沒,他們隨風漂泊到了安南(今越南)沿岸。公元755年,晁衡和十多位幸存者歷盡艱險,回到長安。以后,他又擔任過唐王朝中央和地方的一些官職。公元770年1月,73歲的晁衡在長安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