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課 春秋戰國時期的文藝和科技
第10課 春秋戰國時期的文藝和科技●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
1.春秋戰國時期我國的文藝和科技成就: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偉大的詩人屈原及其作品《離騷》、著名的水利工程——都江堰、中醫和編鐘。
2.通過《詩經》和《離騷》的學習,使學生初步了解詩和歷史的關系,培養認識和學習歷史的能力;通過討論分析屈原為什么是我國古代的偉大詩人,培養學生評價分析歷史人物的能力。
● 教學重難點
(一)教學重點
1.春秋戰國時期的文藝成就。
2.都江堰的修建及其作用。
(二)教學難點
1.文學藝術和春秋戰國時期現實社會的關系。
● 教學方法
講述法、討論法。
● 課時安排
1課時。
● 教學結構與過程
(課堂導入)
同學們,我們在第7課中學習了甲骨文和金文,文字的出現,反映了文明的進步,成為人類進入文明時期的重要標志。我們把文字組合,吟唱出來,以表達思想感情,這就是“詩”。
同學們已經學過許多詩,誰能告訴大家,我國最早的詩是什么?(學生回答:《詩經》)
(講授新課)
(板書)一、《詩經》和楚辭
(板書)1.《詩經》
我國早期的詩都被收集在詩經中,《詩經》匯集了西周到春秋的詩歌,共三百多首,分《風》、《雅》、《頌》3個部分,《風》是各國的民歌,又稱《國風》,是《詩經》中的精華。我們來看其中的一首詩。(或者是學生學過的《詩經》中的詩)
八月撲棗,十月獲稻,為此春酒,以介眉壽。
——《七月》
(教師解釋詩句中的一些文詞)從詩的內容來看,這首詩告訴我們了什么?(教師講解其中的文詞,學生討論回答)
教師總結:這幾句詩不僅反映了西周農業發展情況,而且告訴我們古代人們的生活情況。所以說詩的出現是和生產勞動分不開的。除了反映生產勞動情況外,有些詩表達了作者的感情。
《詩經》中的詩歌幫助我們了解25XX年前漫長歷史時期的社會面貌,了解了周王朝和各諸侯國的橫征暴斂,人民的辛勤勞動。這些反映勞動人民生產和感情的詩歌又是怎樣流傳下來的呢?
因為詩反映了當時的社會政治、經濟發展情況,所以統治者希望通過詩來考察民情風俗,政治得失。采詩官在采詩過程中得到各諸侯國的幫助,所以各地的詩歌能集中起來。采集到的詩經過整理保存下來。
過渡:如果說《詩經》中是用寫實的手段反映了現實生活,那么戰國時期的詩人屈原則是用浪漫主義筆法抒發對現實的不滿和個人的感傷。
(板書)
2.楚辭
教師首先設問:同學們知道我們為什么會有端午節吃粽子的習俗嗎?教師指導學生閱讀課本52頁第一段內容后,請學生回答問題。
教師介紹屈原。屈原名平,楚國人。當他還年輕時,他已經是一位博學多才、很有政治才干的人物了。屈原的才華得到楚王的賞識,他被任命為楚國的左徒;相當于后來的丞相。屈原不僅在政治上很有抱負,而且是一位才華橫溢的詩人。他運用楚國的方言和民歌形式,創造了一種新的詩歌體裁——楚辭。代表作是《離騷》。詩名《離騷》的意思是說屈原遭受去國離家的憂愁。
請學生閱讀課本52頁“讀一讀”,指導學生了解屈原對人民苦難生活的同情和對國家困境的擔憂。教師指明屈原是我國第一個以個人名義,出現在中國文學史上的詩人。
詩歌和音樂是分不開的,藝術和生活更是緊密相連。我們來看看我們的祖先在藝術上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