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課(學案)二 歷史畫配文
活動目標
通過為《清明上河圖》配文字說明的活動,在圖與文的轉換過程中,加深對宋代社會情況的了解,培養從歷史繪畫作品中尋找歷史信息的能力,提高對歷史繪畫作品的欣賞水平,發展同學們的形象思維能力,展示同學們的文字表達能力和活躍的內心世界。通過學生的活動,以文學的想象、藝術的加工、活化的表演,來展現北宋的文化生活風情。
活動提示
作為本單元內容的拓展和延伸,通過活動課幫助引導學生梳理組織有關單元知識,圍繞主題,適當取舍;另一方面讓學生通過多種途徑搜尋歷史學習資源,把獲取的相關信息與活動課主題相結合加以整理,為活動課的開展提供大量豐富的素材。
活動程序
1.分工選題:將全班學生分為四大組,分組討論《清明上河圖》畫面所反映的歷史信息,引導學生首先從教材中提取北宋經濟、社會生活、文化知識的相關信息,選定準備配文的畫面、選定自主探究的內容。
2.引導學生從網絡、圖書中搜尋有關北宋時期文化史的內容,為編輯制作課件、小品提供豐富的素材,各組研究配文的形式,形式不限,各組選定一種。
3.制作《清明上河圖》的flash動畫,多媒體課件,配合學生活動的內容。
4.選定主持人,每組選定一位記分員,小組成員進行組內分工。
活動過程
(播放古箏曲,烘托氣氛)
第一部分:《清明上河圖》──名作賞析
主持人:
我國的繪畫藝術,歷史悠久,它的發源可以上溯到原始社會的新石器時代,距今至少有七千余年。在漫長的發展過程中,唐朝是中國繪畫史上的鼎盛時期,兩宋時期,宮廷畫院進入最為活躍的階段,繪畫藝術得以全面發展,題材愈加廣泛,畫派并出,空前繁榮,盛極一時。中國古代繪畫藝術,多以中國畫見長。下面請欣賞中國古代繪畫史上杰出的風俗畫—《清明上河圖》。
小專家1:《清明上河圖》──名作賞析
《清明上河圖》北宋風俗畫作品,傳世名作、一級國寶。《清明上河圖》是中國繪畫史上最著名的作品之一,作者張擇端,字正道,東武(今山東諸城)人。宋徽宗時為宮廷畫家。少年時到京城汴梁(今河南開封)游學,后習繪畫,尤喜畫舟車、市橋、郭徑,自成一家。《清明上河圖》是張擇端的代表作,曾經為北宋宣和內府所收藏。絹本、淡設色,高24.8厘米,長528.7厘米,原作現藏北京故宮博物院。
張擇端以精致的工筆記錄了北宋末年、徽宗時代首都東京郊區和城內汴河兩岸的建筑和民生,描繪了清明時節北宋東京城以及汴河兩岸的繁華景象和自然風光。這幅長卷采用散點透視的構圖方法,將繁雜的景物納入統一而富于變化的畫面中。畫中人物500多,衣著不同,神情各異,其間穿插各種活動,注重戲劇性。構圖疏迷密有致,注重節奏感和韻律的變化,筆墨章法都很巧妙。張擇端完成這幅歌頌太平盛世歷史長卷后,首先將它呈獻給了宋徽宗。宋徽宗因此成為此畫的第一位收藏者。作為中國歷史上書畫大家的宋徽宗酷愛此畫,用他著名的“瘦金體”書法親筆在圖上題寫了“清明上河圖”五個字,此畫因此得名《清明上河圖》。
《清明上河圖》景物繁多,巨細無遺,卻并不顯得瑣碎繁縟,表現出畫家對大場面宏觀把握的能力,以及于真放中見精微的繪畫境界,令人無法不欽佩其細致入微的觀察力和生動傳神的表現力。五米多長的畫卷里,共計描繪了五百五十多人物;牛、馬、騾、驢等牲畜五、六十匹,車、轎二十多輛;大小船只二十多艘;房屋、橋梁、城樓等也有特色,體現了宋代建筑的特征。人物大不足3厘米,小者如豆粒,仔細品察,個個形神畢備,毫纖俱現,極富情趣。《清明上河圖》大至原野、浩河、商廊,小至舟車人物、攤鋪、擺設、市招文字皆統組一起,真實自然,令人有如臨其境之感。嚴密緊湊,有如一氣呵成,充分表現了畫家張擇端的過人筆力,不愧為中華藝術寶庫中的稀世珍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