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課《遠古的傳說》教案
師:農業真是炎帝發明的嗎?那么這個傳說有沒有真實成分呢?
學生回答后,老師總結:農業的發展確實經歷了傳說中的這樣一個過程,原始農業的確是由采集發展來的。正是由于人們在長期的生產、生活中發現了某些植物的生長規律,在住處附近馴化和栽培這些植物,才出現了原始的農業。遠古時候的任何一件發明或改進,都是積無數人力,經歷漫長歲月摸索的結果,絕不是一個人短時的功勞。但是,后人在追述歷史時,總愛將一些發明創造集中附會在他們的杰出代表身上。除炎帝外,黃帝也是這樣,傳說黃帝創制歷法,指導人們根據季節的變化播種、收割。他還發明銅車、車船、加工谷物和蒸煮食物的用具等。(課件展示:黃帝畫像和傳說中黃帝的發明)
師:傳說中黃帝、炎帝對原始農業和中華文明的起源作出了巨大貢獻。炎帝因此被尊奉為神農,黃帝更被尊奉為中華人文始祖,他們另外一個巨大貢獻是推動了華夏族的形成。
2.華夏族的形成
師:隨著炎帝、黃帝部落逐漸發展壯大,為爭奪土地和財富,雙方產生尖銳矛盾,終于爆發了大規模的戰爭,在戰爭中各個部落逐漸融合在一起,促進了華夏族的形成。
學生分組討論,歸納華夏族的形成過程,并且思考回答:為什么我們自稱炎黃子孫?
(課件展示:華夏族的形成過程示意圖)
師:炎黃部落聯盟不斷融合其他民族,稱為華夏族的主干。華夏族即是漢族的前身,故我們自稱“炎黃子孫”、“華夏兒女”。炎帝、黃帝也因此被尊奉為華夏族的祖先,受到世世代代華夏兒女的尊敬和紀念,在湖南的炎帝陵和陜西的黃帝陵是華夏族的祖陵,是世界各地炎黃子孫尋根祭祖的圣地,千百年來掃墓祭祖的人絡繹不絕。
(多媒體播放《海內華夏子孫在陜西黃帝陵舉行盛大祭祖活動》或者指導學生看圖)
(組織學生討論)在黃帝陵舉行祭祖活動究竟有何重要意義?
教師點撥:結合炎帝和黃帝的貢獻、說明他們給后人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在華夏兒女心中有著崇高的地位,我們應學習體會使學生受到傳統道德的熏陶和情感的教育。
師:在黃帝之后黃河流域又涌現出了許多杰出的部落聯盟首領。其中堯舜禹及其“禪讓”的傳說最為著名。
二、禪讓的傳說
(本目內容簡略,學生理解禪讓較難,為化難為易,宜用歸納法由具體到抽象,最后給禪讓下定義)
(展示傳說中堯舜禹的畫像)
老師先提出如下問題:
1.三位部落聯盟首領更替的順序是怎樣的?
2.舜和禹接替前任經過了哪幾個步驟?他們為什么能夠擔任部落聯盟的首領?
3.在你看來什么是“禪讓制”?“禪讓制”最突出的特征(或實質)是什么?
學生回答后,教師小結并過渡:禪讓制其實就是通過部落首領民主推薦賢能的、能為各部落接受的人擔任部落聯盟首領的制度。舜以其高尚品質得到部落首領的信任被舉薦擔任部落聯盟的首領,禹則因為治水有功被推薦為部落聯盟首領,讓我們一同來了解大禹治水的傳說。
三、治水的傳說
(本目故事性強,文字也無障礙,可以以學生自學為主,教師適當點撥)
(課件展示《大禹治水圖》,指導學生閱讀教材內容)
1.禹和鯀治水的方法有什么不同?結果怎樣?
師:疏導——成功:堵塞——失敗
(展示《史記•夏本紀》記載的禹治水的傳說:“勞身焦思,居外十三年,過家門而不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