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君權的加強教學示例
教學重點 明太祖加強君權的措施
教學難點 八股取士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復習提問:
1、元朝是哪個民族建立的王朝?(蒙古)
2、在蒙古興起的過程中,功勞最大的人物是誰?(成吉思汗——鐵木真)
3、為了能夠對遼闊的疆域進行有效的管轄,元世祖忽必烈怎樣在政治上加強統治?(在中央設立中書省,在地方設立行省)
過渡講解:行省就是中央派駐地方的行政機構,起初對于鞏固統治發揮了穩定的作用。但是到了后來,元朝政治日益走向腐敗,民不聊生,終于引發農民起義,元朝被推翻,建立起新的王朝——明朝。這個王朝是怎樣建立起來的?怎樣鞏固它的統治?下面就要學到。
組織學生學習和探究新課
明太祖加強君權的措施
學生閱讀79-81頁“導入框”和本目課文以及插圖,根據教師的提問,在書上作標注,并思考回答:
1、明太祖為了加強君權,怎樣對地方行政機構進行改革?(廢行省設三司)
2、這個措施有什么作用?(地方上的權力不至于太大,有利于中央對地方的直接控制。)
教師指出:這樣一來,地方上的權集中到了中央手中。但是,自從秦始皇以來,中央政府里都由丞相輔佐皇帝管理全國政治事務,逐漸形成相權與君權相輔相成又相互制約的機制。如果皇帝英明,君權占主導地位,就有利于社會的發展。反之,皇帝懦弱或昏庸,相權占了主導地位,常常發生“挾天子以令諸侯”現象,導致王朝衰落。明太祖親自參加農民起義才坐上
金鑾殿的,他怎么肯讓大權旁落呢?為了江山永固,他必然要想些辦法的。
3、他怎樣改革中央行政機構?(廢丞相撤銷中書省,改設六部,另設殿閣大學士)
4、但是明太祖對這些官員仍然不放心,他又采取了什么措施?(設立特務機構——錦衣衛)
5、為了徹底解決官員對皇帝的忠誠問題,使得他們走上仕途之前就在思想上完全奴化,明政府采取了什么措施?(八股取士)
學生根據81頁“動腦筋”:你怎樣評價明朝的科舉考試制度?(雙方各有道理。僅從考試制度上說,它使得考試更加規范,增強了考試標準的客觀性,是文官考試制度的進步。若從社會影響上說,它的規定過于僵硬死板,對人們的思想具有束縛作用,扼殺了許多人才的創造性思維。同時助長了為了當官而死讀書、讀死書,不講求實際學問的壞學風。這個時候,人家歐洲正處在文藝復興、思想大解放之中,民主與科學的觀念逐漸深入人心,正在形成飛躍發展的態勢。而我們中國,人們的思想被緊緊束縛著,走向衰落就是難免的了。)
靖難之役和遷都北京
學生閱讀81-82頁課文,根據教師的提問在書上作記號,并回答:
1、根據82頁“練一練”:下列哪一項不利于明太祖、明成祖君權的加強?(分封藩王)
2、明成祖是明朝的第幾個皇帝?(第三個)明朝第二個皇帝是誰?(建文帝)
3、明成祖從建文帝手中奪取政權的戰役叫做什么?(靖難之役)
4、明成祖怎樣鞏固統治?(遷都北京,繼續削藩,增設特務機構東廠)
5、根據“活動與探究2•思考與判斷”:如何評價明成祖朱棣?(女孩有點道理,但是只看到了表面現象。男孩抓住了問題的本質,說出來的道理比較深刻。)
如時間許可,鞏固小結
1、學生閱讀83頁“自由閱讀卡•明十三陵”,根據“活動與探究3•游覽與分析”:十三陵中為何沒有朱元璋的陵墓?(他定都在應天,就是今天的南京,死在南京,葬在南京的孝陵。)
2、為何明成祖朱棣的陵墓那么宏偉?(他是第一位葬在北京的明朝皇帝,那時明朝經濟發達,國力強盛。)
3、完成新學案59頁“自我測評”。
4、提醒學生預習第16課《中外的交往與沖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