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級上學期歷史與社會第一單元生活在社區里復習資料
5、我國地形的特點(圖冊p24)
地形種類多樣;山區面積廣大,要占全國總面積的3/2;地勢特點:中國地勢西高東低,自西向東逐漸降低,大致呈三級階梯。
6、三級階梯(圖冊p24)
平均海拔
地形類型
主要地形單元
第一級階梯
4000米以上
高原
青藏高原、柴達木盆地
界線
昆侖山——祁連山——橫斷山
第二級階梯
100—XX米
高原和盆地
內蒙古高原、黃土高原、云貴高原、塔里木盆地、準噶爾盆地、四川盆地
界線
大興安嶺——太行山——巫山——雪峰山
第三級階梯
500米以下
平原和丘陵
東北平原、華北平原、長江中下游平原、東南丘陵
7、比較黃河、長江(p53 、p54)
比較點
黃河p53
長江p54
發源地
青海省巴顏喀拉山北麓
唐古拉山脈主峰各拉丹冬雪峰
全長
5400多千米(中國第二長河)
6300千米(中國第一大河)
注入海洋
渤海(山東省)
東海(上海市)
流經的主要地形區
青藏高原、內蒙古高原、
黃土高原、華北高原
青藏高原、云貴高原、四川盆地、長江中下游平原
流經的省級行政區
青海省、四川省、甘肅省、寧夏回族自治區、陜西省、山西省、河南省、山東省(9個省級行政區劃單位)
青海省、西藏自治區、四川省、云南省、重慶市、貴州省、湖北省、湖南省、江西省、安徽省、江蘇省、上海市(12個省級行政區劃單位)
上、中、下游的劃分
上、中游的分界點:河口(內蒙古自治區),中下游分界點:孟津(河南省)
上、中游分界點:宜昌(湖北省)
中、下游分界點:湖口(江西省)
主要支流
渭河(陜西省)、汾河(山西省)
雅礱江、岷江、烏江、湘江(洞庭湖)、漢江、贛江(鄱陽湖)
主要景觀
“黃河第一壩”——龍羊峽大壩、開封附近的“懸河”、壺口瀑布、“塞上江南”——寧夏平原
古代水利工程——都江堰、武漢港、著名峽谷——虎跳峽、三峽工程
作用
灌溉、發電
灌溉、發電、航運(黃金水道)
危害
水土流失嚴重,使黃河成為世界上含沙量最大的一條河流;黃河下游斷流、干旱、“地上懸河”
長江流域降水豐沛,干流水量大,容易造成洪澇災害
原因
人類過度利用自然,濫用自然,造成黃河流域生態環境的惡化。
季風氣候帶來的弊端。人們不合理地占用河道、圍湖造田,使河流、湖泊的行洪能力大大降低,更加大了沿岸地帶發生嚴重水災的可能性。
自然和人為雙重因素
如何治理
加強中游黃土高原地區的水土保持是治理黃河的根本,修建水庫,使治沙和防洪并舉,也是治黃的重要手段。
加固江防大堤、興建水庫、疏通河道、中下游禁止砍伐樹木、裁彎取直、分洪蓄洪、開挖入海新河等措施。
歷史地位
黃河流域、長江流域都是中華民族的發祥地,是世界著名的古代文明發祥地。
8、我國南北差異
區 域
內 容
習慣上以秦嶺—淮河為界,大體上將東部季風區劃分為北方和南方
北方(秦嶺—淮河以北)
南方(秦嶺—淮河以南)
生活習慣差異
民居特色
注重防寒保暖
注重通風、散熱、防雨
飲食習慣
喜吃面食
喜吃米飯
交通工具
陸路交通
公路、鐵路和水運
氣候差異
氣溫差異
氣溫帶
溫帶氣候,比較干燥
亞熱帶和熱帶氣候,比較濕潤
1月均溫
低于00 c(<00c)
高于00 c(>00c)
冬季氣溫分布特點
冬季氣溫自南向北降低,南北溫差很大
夏季氣溫分布特點
南北溫差不大,全國普遍高溫
降水差異
年降水量
少于800毫米(<800mm)
多于800毫米(>800m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