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級上學期歷史與社會第一單元生活在社區里復習資料
西西伯利亞平原(亞洲西北部)
印度河平原、恒河平原(南亞)
美索不達米亞平原(西亞)
美洲
北美洲的大平原
南美洲的亞馬孫平原、拉普拉塔平原
農業生產
由于平原地區形勢低平,方便機械化作業,而且一般土壤比較肥沃,所有平原地區農業生產多以種植業為主。
2、湄南河平原和美國中部大平原的比較(p70圖4-1、p71圖4-4)
比較點
稻作文化的印記
用機器種莊稼
地理位置
亞洲東南部的中南半島,泰國境內的美南河平原
北美洲的美國中部大平原
氣候特點
高溫多雨(熱帶季風氣候)
地處中緯度地區,以溫帶氣候類型為主,氣候溫和。
流經河流
湄公河(水網密布)
密西西比河、五大湖泊(水源比較充足)
種植的農作物
水稻(水田農業)
小麥、大豆、玉米(旱作農業)
生產方式
人工勞作,精耕細作
機械化耕作
人口密度
人口稠密(勞動力豐富)
人口稀少(勞動人手不多)
農業生產特點
小農經營;單位面積產量高;商品率低;機械化水平低;水利工程量大;科技水平低
地廣人稀,便于大規模生產經營;交通運輸便利,便于大批糧食外運;高度發達的工業和先進的科技為農業生產提供服務;商品性農業
文化生活特色
吊腳屋;精神生活:崇尚神靈、團結互助、關愛弱者
人們居住得比較分散;人們生活水平較高
農業生產的優勢
土壤深厚、肥沃,高溫多雨,水網密布
土地面積很廣,地勢平坦
農業生產的劣勢
平原地塊較小,易發生水旱災害
勞動力不足
如何把劣勢變為有利條件
修筑水渠,興修水利,便利灌溉和排澇,共同抵御自然災害帶來的威脅
大規模機械化作業,發展商品性農業
3、世界主要山脈的分布(圖冊p34-35、填充圖冊p16圖4-2)
亞洲
喜馬拉雅山脈、阿爾泰山脈、天山山脈、昆侖山脈
歐洲
阿爾卑斯山脈、烏拉爾山脈(歐亞分界線)
非洲
阿特拉斯山脈
大洋州
大分水嶺
美洲
科迪勒拉山系、北美洲的落基山脈、南美洲的安第斯山脈
生產活動
每個山區都有各自特點,有的山區風景優美,可以發展旅游業;有的山區礦產資源豐富,可以發展采礦業;有的山區牧草豐美,可以發展畜牧業;有的山區適宜林木生長,可以發展林業?傊,山區的發展應注意因地制宜。
4、與山為鄰
三個典型案例
自然環境
生產活動
生活狀況
垂直的牧場
新疆中部的天山山脈。在山體的不同部位,由于海拔高度不同,導致水熱狀況發生變化,從而形成不同的自然景觀
哈薩克斯坦牧民充分利用天山的草場資源安排牧業生產,形成了“四季放牧”的山地畜牧業特色
“轉場”文化
如畫的梯田
云南省的元陽縣位于哀牢山區。這里山高水深,一年四季是云雨天氣。而且“山有多高,水有多高”。
哈尼族人修筑梯田,在高山上修建龐大的水渠網絡把水引向梯田,種植水稻。
“梯田”文化
熱鬧的山谷
盧卡索位于法國阿爾卑斯山脈山區西側,坐落在群山懷抱的山谷中
滑雪勝地,大力發展旅游業,同時帶動了當地相關產業的發展
旅游業給當地人們生活帶來重大影響
作用
方面
旅游業給當地人們生產、生活帶來的影響
有利作用
務工
人們能在家鄉找到比較理想的工作,避免外出打工的辛勞
人們的生活水平
收入增加,生活水平提高
地區經濟
帶動了當地相關產業的發展,基礎設施不斷完善
消極影響
生態環境
破壞了山區的生態環境
5、世界主要河流的分布(圖冊p36-37、填充圖冊p17圖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