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課 文字演變
②為什么會有倉頡造字引起“天為雨粟,鬼為夜哭,龍乃潛藏。”這樣的傳說?
第二課時
①提問:上節課布置的問題。
學生回答集中于解釋這個傳說,也有同學說倉頡聰明、人們掌握了文字引起萬物的害怕等各種答案,但沒有同學從古人對文字的態度這個方面來回答問題
②我國文字是由什么逐漸演變而來的?(刻畫符號)
指導學生看書,要求學生標出半坡、姜寨、大汶口遺址。
畫出符號,請學生猜測
③甲骨文
⑴什么叫甲骨文?(學生讀課文)
⑵甲骨文是怎樣發現的?(強調:王懿榮)
⑶甲骨文在文字演變中的地位?(強調:比較成熟的文字,與今天的漢字一脈相承)
⑷什么是構字四法?(回憶上節所說的“六書”)
要求學生到黑板前完成“閱讀與思考”:山(象形)、刃(指事)、林(會意)、渭(形聲)。二班和五班,一次ok。六班找了兩個學生都沒有做對。(好班里的南郭)
④甲骨文后相繼出現哪些字形?(金文→小篆→隸書→行書、草書、楷書)
引導學生回憶小篆、隸書的有關知識。
指導學生看“漢字字形圖”
介紹有關“虢季子白盤”的資料。(唇亡齒寒、劉銘傳)
〔貫通評價〕
本課我們學生了“漢字演變”,我們知道:結繩記事和倉頡造字是文字起源的傳說。我國文字是由刻畫符號逐漸演變而來的。甲骨文是一種比較成熟的上古文字,與我們今天的漢字一脈相承。甲骨文后字形發生了很大變化,但基本結構仍沒有變。漢字是先民們智慧的結晶,同時還是聯結和維系中華民族的根。
下節課我們將學習第20課“青銅鑄鼎”,請同學們完成《基礎訓練》上的題目后,閱讀第20課的內容,下節課,就不專門留時間讓同學們閱讀了。
〖教學資料〗
課件:《文字演變》
考證:劉銘傳其人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