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伐無道,誅暴秦》教學設計
一、教材分析
本課講述了由于秦朝的暴政,引爆了我國歷史上的第一次大規模的農民起義——陳勝吳廣起義 。陳勝吳廣起義失敗后,劉邦項羽繼續反秦,最終推翻了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封建王朝。劉邦項羽為爭奪皇位,又進行了長達四年之久的楚漢之爭,劉邦打敗了項羽,建立了西漢。教材揭示了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和社會進步的推動者這一真理。本課介紹了秦亡漢立的歷史過程,在教材中有承上啟下的作用。
二、學情分析
七年級學生 年齡較小,歷史知識比較薄弱,思維意識較淺, 且秦朝的暴政內容較為抽象,學生易產生厭煩情緒,故教師應遵循新課程的要求,采取靈活適當的教學方法及手段,對課文靈活處理,滿足學生的求知欲,應該從動手、動腦、動口等方面調動學生思維,激發興趣。
教材編排了圖片、歷史成語故事等學生喜歡的素材,應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引導學生發揮想象,組織表演、討論、游戲等形式,讓學生體驗到學習歷史的樂趣。
三、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要求學生掌握秦的暴政;陳勝吳廣起義的時 間、地點和歷史意義;巨鹿之戰;秦朝的滅亡;楚漢之爭;西漢的建立。
引導學生探究秦亡的原因,培養學生初步分析歸納歷史問題的能力。
引導學生探究秦亡前后,項羽、劉邦領導的戰爭性質的變化,培養學生初步比較戰爭性質的能力。
2、過程與方法:
通過播放影音資料,組織學生動手計算,動腦思考,用心體驗等方法,讓學生感受到秦朝的暴政,探 究出秦末農民戰爭爆發的原因。
采取學生表演《大澤鄉起義》片段的方法,再現歷史情景,使學生通過主動參與去感知歷史、體驗歷史,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的能力,并起到藝術熏陶的教育效果。
組織學生從劉邦、項羽領導戰爭的目的著手進行討論,探究秦亡前后,劉邦、項羽領導的戰爭性質的變化。
指導學生收集與本課內容有關的歷 史成語典故、歷史故事,發揮學生潛能,體驗學習歷史知識的樂趣,進而培養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通過對秦亡和楚漢之爭勝敗原因的探究,從而形成對“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這一道理的深刻理解。
四、教學重難點
1、教學重點:秦末農民戰爭爆發的原因。
2、教學難點:秦亡前后,項羽、劉邦所領導的戰爭性質的變化。
五、教學方法
講述法、情景創設法、自主學習法、啟發教學法等多種教法綜合應用。
六、教學準備
1、布置學生課前查找歷史故事、成語典故等相關資料,精心準備,以便在課堂上交流。
2、組織學生編寫《大澤鄉起義》劇本、服裝的設計和準備、道具的制作等,并指導排練。
3、制作多媒體課件,含破釜沉舟等成語故事(視頻)。
七、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1、組織學生品析、對比李白“秦王掃六合,虎視何雄哉”的詩句和“阿房,阿房,亡始皇”的童謠。
師:秦始皇師歷史上第一個皇帝,他期望自己的統治能千秋萬代,但秦朝卻是一個短命的王朝,僅存在短短的XX年,那為什么秦朝只是曇花一現,又迅速走向滅亡了呢?
2、師:“伐無道,誅暴秦”從課題中可看出秦朝是怎樣被推翻的呢?(農民起義)為什么秦朝末年農民會起義呢?(秦末殘暴的統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