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一二三区_九九在线中文字幕无码_国产一二区av_38激情网_欧美一区=区三区_亚洲高清免费观看在线视频

首頁 > 教案下載 > 歷史教案 > 初中歷史教案 > 七年級歷史教案 > 昌盛的秦漢文化(精選12篇)

昌盛的秦漢文化

發布時間:2023-07-16

昌盛的秦漢文化(精選12篇)

昌盛的秦漢文化 篇1

  教學目標 

  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掌握西漢末年佛教傳入我國;佛教對我國文化的影響;道教的興起;佛教與道教廣泛傳播的原因;王充與《論衡》。

  通過分析佛教和道教對我們周圍事物影響的實例,說明佛教和道教對我國文化的影響,理解宗教迷信的危害,培養辨別是非和觀察分析問題的能力。

  通過對王充的著作《論衡》的學習,培養學生樹立唯物主義世界觀,學習他積極戰斗的精神。

  教學建議

  地位分析:

  秦漢時期,求仙迷信思想在統治階級中盛行。為神化封建皇帝,麻痹人民,西漢儒家代表人物董仲舒宣傳迷信思想。兩漢時期出現了不少批判迷信思想的唯物主義思想家,其中最杰出的代表是東漢的王充,他著有《論衡》。在書中他批判了天降災禍,否定了天神;批判了人死為鬼,否定了鬼神。

  西漢末年,佛教傳人我國中原地區。東漢明帝派使者到西域求佛法,佛教宣傳追求來世幸福,受到封建統治階級的歡迎和扶持。佛教的傳播,對中國文化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道教是中國的宗教,東漢時期在民間興起。它對人生采取消極態度,適應封建統治階級麻痹人民的需要得以傳播,對后世文化也產生深遠的影響。

  重點分析:

  1.佛教的傳入。

  佛教作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它的興起以及在中國的傳播,對中國的政治、文化、藝術所產生深遠的影響,學生應重點掌握。這有助于學生了解和欣賞這一世界文化遺產。

  2.王充的唯物主義思想

  王充在反對當時盛行的董仲舒所提“天降災禍”論的戰斗中,發展了我國古代唯物主義傳統。其著作《論衡》在我國古代思想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使人們對唯物主義思想的認識大大向前推進了一步。在當時封建迷信思想盛行的情況下,唯物主義思想家能堅持科學地認識世界,學習此內容,對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是極其有益的。

  難點分析:

  宗教的本質和影響

  一切宗教都是支配人們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們頭腦中的幻想反映,很易于被統治階級利用,作為麻痹人民的工具。而宗教所起的社會作用又非常復雜,初中學生對于宗教的認識不可能達到很深入的程度,不易掌握其本質,學習起來有一定難度。

  教法建議

  一.講授本課時我們會遇到一些專有名詞,請注意理解:

  1、《論衡》中“衡”指的是重量,論衡即論述輕重。論述什么的輕重呢?王充自己解釋到:“控輕重之言,立真偽之平。”即實事求是地衡量人世間的是與非。

  2、世界三大宗教是指具有世界影響的、不受任何國家任何民族局限,在更廣泛地區傳播的宗教。基督教、佛教、伊斯蘭教為世界上承認的三大宗教。

  道教產生于中國,生長于中國,是中國自己的宗教,不具有世界性,屬于地方宗教。

  3、古印度不是今天印度的國名,而是一個地理名稱,表示南亞次大陸,包括今天的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和尼泊爾等國家。

  二、講授本課時,可采用對比法,加深學生對所學習歷史知識內容的理解。

  迷信思想與唯物主義思想的對比:鬼神迷信思想宣揚天人息息相關,人死為鬼。王充的唯物主義思想則認為人死不為鬼,否定天神的作用。

  宗教:佛教起源于古印度;道教源于我國民間。佛教的主要教義是靈魂能轉生來世、忍受苦難。道教的主要教義是修身養性、得道成仙。教義表述雖各有不同,但有一點是共同的,即對社會現實持消極態度。使被壓迫階級在宗教的幻想中尋找精神上的安慰,符合統治階級穩固統治的需要,受到統治者的歡迎,成為他們麻痹人民的工具。

  教學設計示例

  昌盛的秦漢文化(二)

  --宗教的傳播和杰出的思想家

  教學重點:佛教的傳入和王充的唯物主義思想

  教學難點 :宗教的本質和影響

  教學思路:制作知識結構圖表,以幫助學生更好地把握知識結構,掌握重點內容。

  教學用具:多媒體教學設備

  教學過程 :

  [導入  ] 提問:秦漢時期有哪些科技成就?總結,引入思想、宗教。

  一、佛教的傳入

  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公元前6世紀創立于印度,創始人是喬達摩·悉達多,被尊稱為釋迦牟尼。其教義主要有人生是苦難;要人們忍受苦難,死后入極樂世界。西漢末,佛教經中亞沿絲綢之路傳入我國。傳入我國后,分內傳佛教、藏傳佛教。

  佛教傳入我國后,受到了封建統治者的歡迎和支持。東漢初年,漢明帝派使者到西域求佛法,一些貴族供奉佛像,建造寺廟,有人還翻譯佛經。佛教之所以受到封建統治者的歡迎和支持,是因為它要求人們忍受現世的一切苦難,而追求根本不存在的所謂來世的幸福,從而起到麻痹人民斗志的作用。正是在封建統治者的支持之下,東漢末年,佛教在我國逐漸流傳起來。

  佛教自西漢末年傳入,在封建社會,統治者總是利用宗教來麻痹人民,以使他們不相信自己的力量,而相信"神靈"的力量,把希望寄托于來世和天國,從而放棄為爭取現實幸福的斗爭,而安于被奴役的命運。

  二、道教的出現

  道教,由道家思想和民間神仙方術發展而來,它對人生采取消極態度,主張修身養性,煉制丹藥,以得道成仙,道教迎合了人們追求長生不老的欲望,也符合封建統治者統治人民的需要,道教的影響:如建筑(道觀)、醫藥(煉丹、火藥)、武術(武當派)、氣功等。

  三、王充與《論衡》

  聯系前面曾經涉及的有樸素唯物主義思想的荀子(提出"人定勝天"的觀點)。王充,東漢人,著《論衡》,提出無神論,即唯物主義思想。

  當時的社會環境是迷信思想盛行,分析其原因主要有科技落后,統治者利用封建迷信麻痹人民,在這種社會氛圍下能獨立思考、敢于提出違世之說就顯得更為可貴。 [小結] 思想和宗教是一定的政治經濟文化的反映,今天社會上還有一些迷信思想的殘余,我們要以科學的態度,來看待一些事物。

  板書設計 :

  昌盛的秦漢文化(二)

  ——宗教的傳播和杰出的思想家

  一、佛教的傳入

  1.佛教傳入我國 (西漢末)

  2.佛教對我國文化的影響

  二、道教的出現

  1.道教在民間興起 (東漢)

  2.道教對我國文化的影響

  三、王充與《論衡》

  1.迷信思想盛行

  2.王充和《論衡》

昌盛的秦漢文化 篇2

  教學目標 

  要掌握的基礎知識有:我國是世界上首先發明紙的國家;蔡倫改進造紙術;《九章算術》;《神農本草經》;張仲景和華佗的醫學成就;張衡的地動儀。

  通過歸納秦漢時期我國處于世界領先地位的科學技術成就,提高學生綜合概括歷史問題的能力。

  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認識到秦漢時期文化的繁榮昌盛,是建立在國家統一、經濟發展的基礎之上的,說明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的政治、經濟的反映,并能從中感受到我國古代科學家的聰明才智、優良品德和高尚情操,激發民族自豪感,加深對中國歷史和文化的認同感;秦漢時期許多科學成就處于世界領先地位,特別是造紙術的發明對世界文明貢獻巨大。

  教學建議

  地位分析:

  秦漢時期文化是秦漢時期歷史的重要內容,秦漢時期的科技成就又是其中重要的組成部分,特別是這一時期造紙術的發明與改進、醫學和數學的成就和張衡發明的地動儀在秦漢時期的文化成就中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在當時的世界科技領域中也處于領先地位。

  秦漢時期是中國古代科學技術體系的形成時期,秦漢時期的科技成果是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是炎黃子孫的驕傲。先進的科學技術又是與秦漢時期的國家統一、經濟發展和各民族間經濟文化交流密切相關的。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的造紙術,是這一時期先進科學技術的代表,造紙術的發明與改進是對世界文明的巨大貢獻,它毫無疑問地影響了世界歷史的發展進程。秦漢時期的先進科學技術,都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和科學家在社會生活和生產實踐中發明創造的,這些科技成果運用于生產勞動后又對經濟發展產生了巨大作用。

  重點分析:

  1.造紙術的發明與改進

  造紙術的發明促進了文化教育的普及,推動了世界文化的傳播與發展。它不僅是我國的四大發明之一,而且是我國人民對世界文明的巨大貢獻,造紙術的發明與改進充分體現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

  2.數學和醫學方面的成就

  成書于東漢的數學著作《九章算術》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應用數學,它的出現標志中國古代數學形成了完整的體系。《九章算術》的思想方法對我國古代數學產生了巨大的影響。自隋唐之際,《九章算術》已傳入朝鮮、日本,現在更被譯成多種文字。

  這一時期中國的醫學水平在世界上也處于領先地位。張仲景是東漢末年的名醫,他著有《傷寒雜病論》一書,這部書全面闡述了中醫理論和治病原則,奠定了中醫治療學的基礎,對以后中國醫藥學的發展具有非常重大的影響。華佗也是東漢末年的著名醫生,他擅長針灸和外科手術,又具有救死扶傷的精神,被人譽為“神醫”。華佗制成的全身麻醉藥劑“麻沸散”,此項發明比西方早一千六百多年。

  3.張衡發明地動儀

  我國是一個多地震的國家,在東漢時期,地震更加頻繁,給人們帶極大的痛苦,由于當時對地震現象還不能做出科學地解釋,以為是神靈主宰,造成了人們的恐懼。張衡沖破神學迷信思想的束縛,制造出地動儀,通過實際檢測,宣揚了他的科學觀念,具有進步意義。地動儀是世界上公認的最早測定地震方位的儀器,比歐洲此類的發明早1700多年,顯示出我國古代科學家非凡的創造力。

  難點分析:

  初一的學生對于地震的知識只是初步了解,物理還沒有學習,而地動儀的工作原理無論是地震學知識,還是物理上的力學知識,都是學生難以深刻理解的;對于地動儀的作用學生容易誤以為只有預報、預測地震才有用,而對及早了解地震的意義認識不足,這些都會對學生學習和理解產生一定的障礙,因而將這一部分內容定為難點。

  重點突破方案

  一、造紙術的發明與改進

  1.請學生閱讀課文和有關圖片,找出造紙術發明以前的書寫材料:陶器、龜甲、青銅器、竹木簡或帛。

  2.請學生閱讀課文和有關圖片,了解蔡倫改進了造紙術,制成“蔡侯紙”。

  3.請學生結合書上造紙術外傳示意圖,制作我國造紙術外傳時間表,并搜集史料,討論造紙術的發明對人類文明發展的巨大貢獻。

  4.如果時間和條件允許,可簡單介紹紙的生產原理和過程,或課外帶領學生參觀造紙廠,了解紙的生產工藝,親身感知歷史。

  二、“醫圣”張仲景和“神醫”華佗

  1.請學生閱讀課文和小字內容,了解張仲景和華倫的主要醫學成就。

  2.請學生介紹課前收集的有關張仲景和華倫的故事,感受他們身上的優良品德和高尚情操,增強學習歷史的興趣。

  本課難點突破方案

  張衡和地動儀的發明

  1.利用PowerPoint演示地動儀的工作情況,使學生感受動態效果。

  2.搜集有關張衡在科學方面的貢獻的資料,感受張衡的科學精神。

  教學設計思想

  以電腦課件演示,使科技成就能夠讓初一的學生初步理解,科技成就的發明過程和簡單工作原理。

  教學設計示例

  教學重點:造紙術、數學、醫學

  教學難點 :地動儀的工作原理和一些科技名詞的理解

  教學用具:多媒體教學設備

  教學過程 :

  [導入  ] 提問:1. 秦漢時期的起止年代,經歷過哪幾個朝代?(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共440年。秦、西漢、新、東漢)2. 這一時期內,我們學過的哪些內容是對中國乃至世界產生重大影響的?(秦的統一、秦長城、秦兵馬俑、漢絲綢之路等)然后總結,這一時期,國家統一、人民生活安定、經濟迅速發展、各民族各地區經濟文化交流加強,秦漢時期文化也出現了前所未有的繁榮景象。這節課我們學習第17課昌盛的秦漢文化(一)--領先世界的科學技術。(演示板書)

  造紙術是我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我國是世界上首先發明紙的國家,西漢前期我國勞動人民已經掌握了造紙技術,今天已在許多地方出土了漢代的紙張,大家請看屏幕。(演示紙出土的地點)

  紙在今天人們日常生活中應用十分廣泛,最主要是用作書寫材料。大家想一下,古今中外,在紙發明以前,人們用什么作書寫材料呢?(學生回答略)

  這些書寫材料同紙相比,有什么缺點呢?

  (演示紙同其他書寫材料優缺點對比,停在漢紙)

  竹木簡在紙發明以前是人們的主要書寫材料,但由于竹木簡很笨重,帶來許多不便。據說,秦始皇一天批閱的竹木簡奏章重120多斤,到了漢武帝時依然難免其苦,大家教材,這是文人東方朔給漢武帝上的一個奏本,用了3000片竹簡,兩個人吃力地抬進宮,漢武帝看了一個月。

  隨著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迫切需要一種輕便、實用、經濟的書寫材料,于是造紙術應運而生。大量的考古發掘都發現了屬于西漢前期的紙,從而證明了紙的發明是在西漢。人們最先造出來的紙叫絮紙,后來發展為麻纖維紙,再改進為植物纖維紙。(演示紙的改進)

  紙是人們受到什么的啟發而造出來的呢?大家看這個"紙"字的偏旁,對,與絲織有關。人們用上好的蠶繭抽絲織物,一些劣質的繭只能制成絲棉。制絲棉要把蠶繭煮爛,再放在水竹席上打爛做成絲棉,這時竹席上會留下一些絲,干后形成薄絲棉片,揭下可以用來書寫文字,由此受到啟發人們制成了絲絮紙,后來,人們又用麻做原料制成麻纖維紙。但無論是絮紙還是麻紙,其原料來源少,紙的質量還有一些欠缺,真正使我國造紙術名揚世界還是在東漢蔡倫改進造紙術以后。

  105年,宦官蔡倫總結以前人們的造紙經驗,經過反復試驗,改進了造紙術。我們看屏幕。(演示蔡倫像、漢代造紙過程)

  造紙術后來傳遍了世界各地。(演示造紙術傳播圖)造紙術是中華民族對世界文明的巨大貢獻,大家看英國大科學家培根對包括造紙術在內的四大發明的評價。(演示弗蘭西斯·培根的一段話,返回主菜單)

  秦漢時期數學方面的成就主要是成書于東漢時期的《九章算術》,,全書分九章,故稱《九章算術》,這是我國第一部古代數學專著,奠定了我國古代數學以計算為中心的特點。(返回主菜單)

  秦漢時期的醫學成就主要有:(演示醫學成就表,讓學生劃書)1.《神農本草經》2.張仲景。3.華佗(返回主菜單)

  秦漢時期還有許多成就在世界上有重要意義。下面我們看一下大科學家張衡。(演示張衡像)他制造了演示日月星辰運行的渾天儀,還發明了測定地震方位的地動儀。(演示地動儀的工作情況)地動儀的工作原理是利用慣性原理,哪邊發生地震中間的都柱就倒向哪邊。這就好像大家坐公共汽車時有這樣的感受,當汽車啟動時,我們倒向后邊;當汽車剎車時,我們倒向前邊,這就是慣性現象。張衡發明的地動儀比歐洲同等的地動儀早1700多年。張衡除制造地動儀、渾天儀外,還在文學、史學、數學、天文、歷法、地理、機械制造等方面也取得了很高的成就,所以我們應稱其為偉大的科學家。為了紀念張衡在天文學方面的杰出貢獻,國際天文組織以他的名字命名了月球上的一座山。(演示返回主菜單)

  [小結] 這節課我們學習了秦漢時期領先世界的科學技術,大家要注重掌握有哪些發明創造、有哪些人物、他(它)們在中國乃至世界上的地位。

  板書設計 :

  昌盛的秦漢文化(一)——領先世界的科學技術

  一、紙的發明、改進和傳播

  1.從竹木簡、帛到紙

  2.蔡倫改進造紙術

  二、《九章算術》

  三、醫學的成就

  四、張衡和地動儀的發明

昌盛的秦漢文化 篇3

  教學目標 

  要掌握的基礎知識有:我國是世界上首先發明紙的國家;蔡倫改進造紙術;《九章算術》;《神農本草經》;張仲景和華佗的醫學成就;張衡的地動儀。

  通過歸納秦漢時期我國處于世界領先地位的科學技術成就,提高學生綜合概括歷史問題的能力。

  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認識到秦漢時期文化的繁榮昌盛,是建立在國家統一、經濟發展的基礎之上的,說明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的政治、經濟的反映,并能從中感受到我國古代科學家的聰明才智、優良品德和高尚情操,激發民族自豪感,加深對中國歷史和文化的認同感;秦漢時期許多科學成就處于世界領先地位,特別是造紙術的發明對世界文明貢獻巨大。

  教學建議

  地位分析:

  秦漢時期文化是秦漢時期歷史的重要內容,秦漢時期的科技成就又是其中重要的組成部分,特別是這一時期造紙術的發明與改進、醫學和數學的成就和張衡發明的地動儀在秦漢時期的文化成就中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在當時的世界科技領域中也處于領先地位。

  秦漢時期是中國古代科學技術體系的形成時期,秦漢時期的科技成果是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是炎黃子孫的驕傲。先進的科學技術又是與秦漢時期的國家統一、經濟發展和各民族間經濟文化交流密切相關的。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的造紙術,是這一時期先進科學技術的代表,造紙術的發明與改進是對世界文明的巨大貢獻,它毫無疑問地影響了世界歷史的發展進程。秦漢時期的先進科學技術,都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和科學家在社會生活和生產實踐中發明創造的,這些科技成果運用于生產勞動后又對經濟發展產生了巨大作用。

  重點分析:

  1.造紙術的發明與改進

  造紙術的發明促進了文化教育的普及,推動了世界文化的傳播與發展。它不僅是我國的四大發明之一,而且是我國人民對世界文明的巨大貢獻,造紙術的發明與改進充分體現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

  2.數學和醫學方面的成就

  成書于東漢的數學著作《九章算術》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應用數學,它的出現標志中國古代數學形成了完整的體系。《九章算術》的思想方法對我國古代數學產生了巨大的影響。自隋唐之際,《九章算術》已傳入朝鮮、日本,現在更被譯成多種文字。

  這一時期中國的醫學水平在世界上也處于領先地位。張仲景是東漢末年的名醫,他著有《傷寒雜病論》一書,這部書全面闡述了中醫理論和治病原則,奠定了中醫治療學的基礎,對以后中國醫藥學的發展具有非常重大的影響。華佗也是東漢末年的著名醫生,他擅長針灸和外科手術,又具有救死扶傷的精神,被人譽為“神醫”。華佗制成的全身麻醉藥劑“麻沸散”,此項發明比西方早一千六百多年。

  3.張衡發明地動儀

  我國是一個多地震的國家,在東漢時期,地震更加頻繁,給人們帶極大的痛苦,由于當時對地震現象還不能做出科學地解釋,以為是神靈主宰,造成了人們的恐懼。張衡沖破神學迷信思想的束縛,制造出地動儀,通過實際檢測,宣揚了他的科學觀念,具有進步意義。地動儀是世界上公認的最早測定地震方位的儀器,比歐洲此類的發明早1700多年,顯示出我國古代科學家非凡的創造力。

  難點分析:

  初一的學生對于地震的知識只是初步了解,物理還沒有學習,而地動儀的工作原理無論是地震學知識,還是物理上的力學知識,都是學生難以深刻理解的;對于地動儀的作用學生容易誤以為只有預報、預測地震才有用,而對及早了解地震的意義認識不足,這些都會對學生學習和理解產生一定的障礙,因而將這一部分內容定為難點。

  重點突破方案

  一、造紙術的發明與改進

  1.請學生閱讀課文和有關圖片,找出造紙術發明以前的書寫材料:陶器、龜甲、青銅器、竹木簡或帛。

  2.請學生閱讀課文和有關圖片,了解蔡倫改進了造紙術,制成“蔡侯紙”。

  3.請學生結合書上造紙術外傳示意圖,制作我國造紙術外傳時間表,并搜集史料,討論造紙術的發明對人類文明發展的巨大貢獻。

  4.如果時間和條件允許,可簡單介紹紙的生產原理和過程,或課外帶領學生參觀造紙廠,了解紙的生產工藝,親身感知歷史。

  二、“醫圣”張仲景和“神醫”華佗

  1.請學生閱讀課文和小字內容,了解張仲景和華倫的主要醫學成就。

  2.請學生介紹課前收集的有關張仲景和華倫的故事,感受他們身上的優良品德和高尚情操,增強學習歷史的興趣。

  本課難點突破方案

  張衡和地動儀的發明

  1.利用PowerPoint演示地動儀的工作情況,使學生感受動態效果。

  2.搜集有關張衡在科學方面的貢獻的資料,感受張衡的科學精神。

  教學設計思想

  以電腦課件演示,使科技成就能夠讓初一的學生初步理解,科技成就的發明過程和簡單工作原理。

  教學設計示例

  教學重點:造紙術、數學、醫學

  教學難點 :地動儀的工作原理和一些科技名詞的理解

  教學用具:多媒體教學設備

  教學過程 :

  [導入  ] 提問:1. 秦漢時期的起止年代,經歷過哪幾個朝代?(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共440年。秦、西漢、新、東漢)2. 這一時期內,我們學過的哪些內容是對中國乃至世界產生重大影響的?(秦的統一、秦長城、秦兵馬俑、漢絲綢之路等)然后總結,這一時期,國家統一、人民生活安定、經濟迅速發展、各民族各地區經濟文化交流加強,秦漢時期文化也出現了前所未有的繁榮景象。這節課我們學習第17課昌盛的秦漢文化(一)--領先世界的科學技術。(演示板書)

  造紙術是我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我國是世界上首先發明紙的國家,西漢前期我國勞動人民已經掌握了造紙技術,今天已在許多地方出土了漢代的紙張,大家請看屏幕。(演示紙出土的地點)

  紙在今天人們日常生活中應用十分廣泛,最主要是用作書寫材料。大家想一下,古今中外,在紙發明以前,人們用什么作書寫材料呢?(學生回答略)

  這些書寫材料同紙相比,有什么缺點呢?

  (演示紙同其他書寫材料優缺點對比,停在漢紙)

  竹木簡在紙發明以前是人們的主要書寫材料,但由于竹木簡很笨重,帶來許多不便。據說,秦始皇一天批閱的竹木簡奏章重120多斤,到了漢武帝時依然難免其苦,大家教材,這是文人東方朔給漢武帝上的一個奏本,用了3000片竹簡,兩個人吃力地抬進宮,漢武帝看了一個月。

  隨著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迫切需要一種輕便、實用、經濟的書寫材料,于是造紙術應運而生。大量的考古發掘都發現了屬于西漢前期的紙,從而證明了紙的發明是在西漢。人們最先造出來的紙叫絮紙,后來發展為麻纖維紙,再改進為植物纖維紙。(演示紙的改進)

  紙是人們受到什么的啟發而造出來的呢?大家看這個"紙"字的偏旁,對,與絲織有關。人們用上好的蠶繭抽絲織物,一些劣質的繭只能制成絲棉。制絲棉要把蠶繭煮爛,再放在水竹席上打爛做成絲棉,這時竹席上會留下一些絲,干后形成薄絲棉片,揭下可以用來書寫文字,由此受到啟發人們制成了絲絮紙,后來,人們又用麻做原料制成麻纖維紙。但無論是絮紙還是麻紙,其原料來源少,紙的質量還有一些欠缺,真正使我國造紙術名揚世界還是在東漢蔡倫改進造紙術以后。

  105年,宦官蔡倫總結以前人們的造紙經驗,經過反復試驗,改進了造紙術。我們看屏幕。(演示蔡倫像、漢代造紙過程)

  造紙術后來傳遍了世界各地。(演示造紙術傳播圖)造紙術是中華民族對世界文明的巨大貢獻,大家看英國大科學家培根對包括造紙術在內的四大發明的評價。(演示弗蘭西斯·培根的一段話,返回主菜單)

  秦漢時期數學方面的成就主要是成書于東漢時期的《九章算術》,,全書分九章,故稱《九章算術》,這是我國第一部古代數學專著,奠定了我國古代數學以計算為中心的特點。(返回主菜單)

  秦漢時期的醫學成就主要有:(演示醫學成就表,讓學生劃書)1.《神農本草經》2.張仲景。3.華佗(返回主菜單)

  秦漢時期還有許多成就在世界上有重要意義。下面我們看一下大科學家張衡。(演示張衡像)他制造了演示日月星辰運行的渾天儀,還發明了測定地震方位的地動儀。(演示地動儀的工作情況)地動儀的工作原理是利用慣性原理,哪邊發生地震中間的都柱就倒向哪邊。這就好像大家坐公共汽車時有這樣的感受,當汽車啟動時,我們倒向后邊;當汽車剎車時,我們倒向前邊,這就是慣性現象。張衡發明的地動儀比歐洲同等的地動儀早1700多年。張衡除制造地動儀、渾天儀外,還在文學、史學、數學、天文、歷法、地理、機械制造等方面也取得了很高的成就,所以我們應稱其為偉大的科學家。為了紀念張衡在天文學方面的杰出貢獻,國際天文組織以他的名字命名了月球上的一座山。(演示返回主菜單)

  [小結] 這節課我們學習了秦漢時期領先世界的科學技術,大家要注重掌握有哪些發明創造、有哪些人物、他(它)們在中國乃至世界上的地位。

  板書設計 :

  昌盛的秦漢文化(一)——領先世界的科學技術

  一、紙的發明、改進和傳播

  1.從竹木簡、帛到紙

  2.蔡倫改進造紙術

  二、《九章算術》

  三、醫學的成就

  四、張衡和地動儀的發明

昌盛的秦漢文化 篇4

  教學目標 

  通過本課的學習,要了解和掌握史學家司馬遷和《史記》;《史記》的價值和影響;樂府和樂府詩;秦始皇陵兵馬俑的藝術成就等知識

  通過對司馬遷寫《史記》的史實學習,培養學生嚴謹治學的學習態度和實事求是的治史態度。

  通過欣賞和想象秦陵的地下軍陣,感受當年秦始皇滅六國、一統天下的威武,樹立起開拓進取的精神。通過欣賞秦始皇兵馬俑的藝術成就,認識到這是中華祖先對世界文明的貢獻,是中華民族的驕傲,從而產生民族自豪感。同時培養學生的文物鑒賞力,增強文物保護的意識。

  產生民族自豪感。

  教學建議

  地位分析:

  秦漢時期在史學、文學、藝術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就,這在我國文化發展史上也是一個重要的里程碑,同時它也是秦漢時期文化極度其重要的一個組成部分,史學方面的《史記》,文學方面的漢賦、樂府詩,雕塑藝術秦兵馬俑,在中國,乃至世界歷史上占有相當重要的地位。

  秦漢時期,我國史學、文學、藝術的大發展主要表現在:西漢著名史學家司馬遷著有不朽的史學名著和文學名著《史記》,它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樂府詩的名篇《孔雀東南飛》、《十五從軍征》。氣勢磅礴的秦始皇陵兵馬俑是世界藝術史上的一顆明珠。

  重點分析:

  1.司馬遷與《史記》

  司馬遷寫史十分注重史料的真實性,文筆生動,體例完備。司馬遷嚴謹治史的精神也為后世的史家所效法。《史記》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的通史,具有很高的歷史和文學價值。成為我國歷代王朝編寫史書的典范。

  2.秦皇陵兵馬俑

  這組大型藝術群像,氣勢磅礴,藝術表現手法高超,人物形態逼真,是迄今為止世界上發現的最大的地下藝術寶庫,是世界藝術史上的一顆明珠。這些文物古跡也反映出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具有很高的藝術修養、高超的科學技術、分析水平。學生應該重點掌握。

  難點分析:

  1、 對紀傳體這種史書體例的理解

  主要是因為學生對于史書的接觸較少,沒有完整地讀過幾本史書,很難體會其中的差別;甚至連這些名稱都沒有聽說過,理解起來有一定的困難。

  2、 司馬遷寫成《史記》的主觀客觀因素

  漢武帝時,國力強盛,政治穩定,文化也有新發展,為司馬遷編寫《史記》提供了有利的客觀條件;另外,司馬遷出身于史官家庭,從小耳濡目染,對他后來成為一個偉大的史學家有一定的影響,加之他本人具有堅韌的意志品質。為了寫成《史記》,司馬遷忍辱負重,經過幾十年的努力,終于完成了《史記》一書。通過分析,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成才意識及頑強的意志品質。

  教法建議

  一、司馬遷和《史記》

  1.教師講解紀傳體體例和通史的含義,并注意其與編年體體例和斷代史的區別。

  2.學習運用教科書中的有關內容,通過小組討論“為什么司馬遷能寫出這樣一部史學巨著”,說出從中受到的啟示和感想。

  3.《史記》的價值和影響,要從《史記》的寫作特色入手,并引用魯迅的話:《史記》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二、秦兵馬俑

  1.建議運用一些圖片或音像資料展示,使學生感受到地下軍陣的壯觀,并通過語言描述出來,激發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2.提問:“秦始皇為什么把如此規模巨大的軍陣埋在地下、他的陵墓附近呢?”學生發揮想象,提出自己的看法。

  教學設計示例

  昌盛的秦漢文化(三)

  --史學、文學和藝術的大發展

  教學重點: 司馬遷和《史記》;秦兵馬俑

  教學難點 :紀傳體史書體例

  教學用具:多媒體教學設備

  教學過程 :

  [導入  ] 提問:1.唯物主義思想家王充的著作?2.佛教傳入的時間?3.道教興起的時間?總結引入史學、文學和藝術。

  一、司馬遷與《史記》

  司馬遷,西漢人,杰出的史學家和文學家,著作《史記》。其體裁紀傳體,紀指皇帝的傳記,傳指將相和名人的傳記。這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敘述了傳說中的黃帝到漢武帝時二三千年的歷史。魯迅稱其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司馬遷為什么能寫出這樣一部史學巨著?(讓學生閱讀書上內容,然后進行總結。)司馬遷編寫出《史記》這樣一部巨著是多方面原因促成的。要深人探究司馬遷著《史記》成功的原因。①時代的呼喚。西漢從漢高祖的休養生息政策,經"文景之治",到漢武帝統治時期,經濟繁榮,國力強盛,進入極盛時期。這是漢朝幾代人共同努力的結果。怎樣才能長治久安,避免秦亡的悲劇重演,成為一個十分嚴峻的問題。時代呼喚一部能總結前人經驗,為今后的發展提供借鑒的歷史巨著問世。②家庭的影響。司馬遷的父親是漢朝的太史令,即漢朝的史官,很想寫一部歷史著作,遺憾的是他的愿望還沒有實現就病逝了。司馬遷著《史記》,也是為了完成父親未竟的事業。③豐富的歷史知識。司馬遷20歲時,到全國各地游歷,收集到大量流傳在民間的珍貴史實,為他著書立說提供了豐富的資料。④發憤著書。司馬遷因為得罪了漢武帝被處以重刑,面對嚴酷的現實,他不僅勇敢地活了下來,而且以驚人的毅力完成了著作。

  在史書體例中,最常見的是紀傳體、編年體和紀事本末體,它們的特點是紀傳體以人物為中心,編年體以時間為中心,紀事本末體以記事為中心。注意區分通史和斷代史。

  二、樂府詩

  "樂府"為漢武帝時期始設的音樂機構,搜集各地民歌,經加工配樂,稱為"樂府?quot;,其特點是形式樸素,語言清新活潑,感情真摯。西漢時樂府搜集各地民歌共有138篇,流傳至今的只有三四十篇。代表作有《孔雀東南飛》、《十五從軍征》。

  三、秦兵馬俑

  秦漢時期藝術成就中的雕塑以秦始皇陵兵馬俑為代表。

  讓學生閱讀教材,找出以下的內容:第一,秦陵兵馬俑的發掘;第二,秦陵兵馬俑的壯觀和宏大;第三,秦陵兵馬俑的價值和發現意義。秦始皇陵位置:陜西省臨潼縣;規模:大(騎、步兵俑7000多件,陶馬600余匹,戰車100多輛)

  考古工作者先后在這里發掘了三個兵馬俑從葬坑,其中都有真人真馬等同大小的陶制彩繪兵馬俑和當時實戰用的多種兵器,出土文物達萬件之多。陶俑平均身高1.78米,逐個捏制而成。其裝飾、表情各具特色,無一雷同。秦陵兵馬俑表現了極高的雕塑藝術水平,是世界藝術史上的一顆明珠,被譽為"世界第八奇跡",1987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板書設計 :

  昌盛的秦漢文化(三)

  ——史學、文學和藝術的大發展

  一、司馬遷與《史記》

  1.司馬遷寫《史記》

  2.《史記》的內容及對后世的影響

  二、樂府詩

  1.樂府

  2.樂府詩及其名篇

  三、秦后馬俑

  1.兵馬俑的藝術成就

  2.兵馬俑的歷史、文化價值

昌盛的秦漢文化 篇5

  教學目標 

  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掌握西漢末年佛教傳入我國;佛教對我國文化的影響;道教的興起;佛教與道教廣泛傳播的原因;王充與《論衡》。

  通過分析佛教和道教對我們周圍事物影響的實例,說明佛教和道教對我國文化的影響,理解宗教迷信的危害,培養辨別是非和觀察分析問題的能力。

  通過對王充的著作《論衡》的學習,培養學生樹立唯物主義世界觀,學習他積極戰斗的精神。

  教學建議

  地位分析:

  秦漢時期,求仙迷信思想在統治階級中盛行。為神化封建皇帝,麻痹人民,西漢儒家代表人物董仲舒宣傳迷信思想。兩漢時期出現了不少批判迷信思想的唯物主義思想家,其中最杰出的代表是東漢的王充,他著有《論衡》。在書中他批判了天降災禍,否定了天神;批判了人死為鬼,否定了鬼神。

  西漢末年,佛教傳人我國中原地區。東漢明帝派使者到西域求佛法,佛教宣傳追求來世幸福,受到封建統治階級的歡迎和扶持。佛教的傳播,對中國文化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道教是中國的宗教,東漢時期在民間興起。它對人生采取消極態度,適應封建統治階級麻痹人民的需要得以傳播,對后世文化也產生深遠的影響。

  重點分析:

  1.佛教的傳入。

  佛教作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它的興起以及在中國的傳播,對中國的政治、文化、藝術所產生深遠的影響,學生應重點掌握。這有助于學生了解和欣賞這一世界文化遺產。

  2.王充的唯物主義思想

  王充在反對當時盛行的董仲舒所提“天降災禍”論的戰斗中,發展了我國古代唯物主義傳統。其著作《論衡》在我國古代思想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使人們對唯物主義思想的認識大大向前推進了一步。在當時封建迷信思想盛行的情況下,唯物主義思想家能堅持科學地認識世界,學習此內容,對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是極其有益的。

  難點分析:

  宗教的本質和影響

  一切宗教都是支配人們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們頭腦中的幻想反映,很易于被統治階級利用,作為麻痹人民的工具。而宗教所起的社會作用又非常復雜,初中學生對于宗教的認識不可能達到很深入的程度,不易掌握其本質,學習起來有一定難度。

  教法建議

  一.講授本課時我們會遇到一些專有名詞,請注意理解:

  1、《論衡》中“衡”指的是重量,論衡即論述輕重。論述什么的輕重呢?王充自己解釋到:“控輕重之言,立真偽之平。”即實事求是地衡量人世間的是與非。

  2、世界三大宗教是指具有世界影響的、不受任何國家任何民族局限,在更廣泛地區傳播的宗教。基督教、佛教、伊斯蘭教為世界上承認的三大宗教。

  道教產生于中國,生長于中國,是中國自己的宗教,不具有世界性,屬于地方宗教。

  3、古印度不是今天印度的國名,而是一個地理名稱,表示南亞次大陸,包括今天的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和尼泊爾等國家。

  二、講授本課時,可采用對比法,加深學生對所學習歷史知識內容的理解。

  迷信思想與唯物主義思想的對比:鬼神迷信思想宣揚天人息息相關,人死為鬼。王充的唯物主義思想則認為人死不為鬼,否定天神的作用。

  宗教:佛教起源于古印度;道教源于我國民間。佛教的主要教義是靈魂能轉生來世、忍受苦難。道教的主要教義是修身養性、得道成仙。教義表述雖各有不同,但有一點是共同的,即對社會現實持消極態度。使被壓迫階級在宗教的幻想中尋找精神上的安慰,符合統治階級穩固統治的需要,受到統治者的歡迎,成為他們麻痹人民的工具。

  教學設計示例

  昌盛的秦漢文化(二)

  --宗教的傳播和杰出的思想家

  教學重點:佛教的傳入和王充的唯物主義思想

  教學難點 :宗教的本質和影響

  教學思路:制作知識結構圖表,以幫助學生更好地把握知識結構,掌握重點內容。

  教學用具:多媒體教學設備

  教學過程 :

  [導入  ] 提問:秦漢時期有哪些科技成就?總結,引入思想、宗教。

  一、佛教的傳入

  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公元前6世紀創立于印度,創始人是喬達摩·悉達多,被尊稱為釋迦牟尼。其教義主要有人生是苦難;要人們忍受苦難,死后入極樂世界。西漢末,佛教經中亞沿絲綢之路傳入我國。傳入我國后,分內傳佛教、藏傳佛教。

  佛教傳入我國后,受到了封建統治者的歡迎和支持。東漢初年,漢明帝派使者到西域求佛法,一些貴族供奉佛像,建造寺廟,有人還翻譯佛經。佛教之所以受到封建統治者的歡迎和支持,是因為它要求人們忍受現世的一切苦難,而追求根本不存在的所謂來世的幸福,從而起到麻痹人民斗志的作用。正是在封建統治者的支持之下,東漢末年,佛教在我國逐漸流傳起來。

  佛教自西漢末年傳入,在封建社會,統治者總是利用宗教來麻痹人民,以使他們不相信自己的力量,而相信"神靈"的力量,把希望寄托于來世和天國,從而放棄為爭取現實幸福的斗爭,而安于被奴役的命運。

  二、道教的出現

  道教,由道家思想和民間神仙方術發展而來,它對人生采取消極態度,主張修身養性,煉制丹藥,以得道成仙,道教迎合了人們追求長生不老的欲望,也符合封建統治者統治人民的需要,道教的影響:如建筑(道觀)、醫藥(煉丹、火藥)、武術(武當派)、氣功等。

  三、王充與《論衡》

  聯系前面曾經涉及的有樸素唯物主義思想的荀子(提出"人定勝天"的觀點)。王充,東漢人,著《論衡》,提出無神論,即唯物主義思想。

  當時的社會環境是迷信思想盛行,分析其原因主要有科技落后,統治者利用封建迷信麻痹人民,在這種社會氛圍下能獨立思考、敢于提出違世之說就顯得更為可貴。 [小結] 思想和宗教是一定的政治經濟文化的反映,今天社會上還有一些迷信思想的殘余,我們要以科學的態度,來看待一些事物。

  板書設計 :

  昌盛的秦漢文化(二)

  ——宗教的傳播和杰出的思想家

  一、佛教的傳入

  1.佛教傳入我國 (西漢末)

  2.佛教對我國文化的影響

  二、道教的出現

  1.道教在民間興起 (東漢)

  2.道教對我國文化的影響

  三、王充與《論衡》

  1.迷信思想盛行

  2.王充和《論衡》

昌盛的秦漢文化 篇6

  教學目標 

  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比較系統地了解秦漢時期的科學技術成就和醫學成就,包括造紙術的發明和改進、《九章算術》和地動儀、張仲景和華佗。

  通過引導學生觀察漢代造紙圖,了解造紙的工序,通過引導學生依據地動儀剖面圖,分析其原理,培養學生觀察想象能力。

  通過學習秦漢時期的科學技術,對學生進行初步的科技史教育,使學生認識到當時我國科學技術在世界的領先地位和中華民族對人類文明的巨大貢獻,從而激發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

  教材分析和教學建議

  一、重點和難點

  本課的主題是秦漢文化,而且是,所謂“昌盛”,即興旺、興盛的意思,可見秦漢文化在整個歷史發展過程中的特殊地位。本課主要介紹了秦漢時期的科技成就和醫學成就。

  本課的重點:(1)造紙術的發明和改進。造紙術是我國古代的四大發明之一,在使用紙之前,世界各地人們的書寫材料各不相同,不是價錢太貴,就是很不方便,不適合于大量使用。我國造紙術的發明和改進,不僅解決了上述種種困難,而且促進了文化教育的普及,推動了世界文化的傳播與發展。這是中華民族對世界文化的偉大貢獻。(2)地動儀。我國是一個多地震的國家,在東漢時候,地震更加頻繁,給人們帶來極大的痛苦。由于當時對地震現象還不能科學地解釋,以為是神靈主宰,造成人們的恐懼。張衡卻不信鬼神,制造了地動儀。通過實際檢測,告訴了人們地震是一種自然現象,對破除迷信起到了積極的作用。地動儀還是世界公認的最早的能測定地震方向的儀器,它表現了我國古代科學家非凡的創造力。

  本課的難點:張衡制造的地動儀,涉及到科技名詞和物理學原理,而初一學生沒有學過物理,對于利用物體慣性來拾取地震波進行遠距離測量的原理,學生難以理解,因此是本課的難點。

  二、教法建議

  1.教師可先提問:“我國秦漢時期的文化所以昌盛的原因是什么?”引導學生回憶已學過的知識,得出:國家的統一,封建經濟的繁榮,各民族、各地區之間經濟文化交往的加強等等,都是秦漢時期的文化之所以昌盛的原因。

  2.教師可以先引導學生回憶紙發明以前,人們用什么作書寫材料,并引用引言中提到的故事,激發學生學習本課的興趣。

  3.講述紙的發明與改進的經過,教師可以通過計算機、錄像機或投影儀、掛圖等多種輔助手段,展示《漢代造紙示意圖》,使學生形成直觀印象,并通過對比等方法,引導學生分析蔡倫改進造紙術的優點。

  4.講述地動儀之前,可由一名學生介紹張衡的生平,教師可以根據情況做補充,如當時對地震現象還不能做出科學的解釋,因此,宣揚神學迷信的人就應運而生。張衡是科學家,他不信鬼神,立志探索地震之謎,終于制造了地動儀,從而引導學生用科學的方法看待、分析身邊的事物,幫助學生樹立科學的觀點。

  5.講述地動儀這一難點時,教師可以充分利用計算機的優勢,制作動態地動儀震動示意圖(沒有條件的地方,教師可以自制活動的地動儀內部結構幻燈片,進行演示),引導學生仔細觀察,把復雜的物理學原理,通過直觀教具展現在學生面前,幫助學生加深理解,化解學習上的困難。

  6.引導學生分析“地動儀有什么價值”?使學生明白,在科學不發達的古代,地動儀能測出千里之外的地震方向,這就等于告訴人們地震是一種自然現象,對破除迷信具有積極的作用。

  7.為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課前可以布置學生搜集與華佗、張仲景有關的故事,課上由2~3人講述,并要求學生根據教材內容歸納出華佗、張仲景的醫學成就,從而培養學生綜合歸納問題的能力。

  8.新課學完后,教師可以根據活動與探究的建議,組織學生做小實驗:由學生拿出事先準備好的舊布(或舊綢子)和一塊木板(或竹片),用毛筆在上面每人寫一句唐詩,然后再用紙寫同一句唐詩。實驗結束后,請學生談談他們的感受。

  三、學法指導

  1.指導學生聯系以前學過的課文內容,掌握秦漢時期文化昌盛的背景,懂得文化的繁榮同國家的統一、經濟的發展、對外的開放有著密切的關系,避免孤立地、就事論事地看待歷史現象的毛病。

  2.指導學生通過學習本課的內容,歸納概括出本課所涉及的秦漢時期重要的科技成就和醫學成就,可以設計成不同形式的表格,也可以根據自己的愛好,出一期歷史小報,在班級交流、展示。這既可培養歸納概括的能力,又可增強民族的自豪感。

  四、問題探究

  動腦筋

  1.紙廣泛用于人類生活的各個領域,你能說說有哪些方面嗎?

  可以書寫;繪畫;用于包裝;用于制造紙質生活用品,如紙杯、紙盒、紙巾、紙衣褲等。

  2.張仲景在205年開始撰寫《傷寒雜病論》,他寫此書用了較長的時間。有的史書上記載:華佗讀了《傷寒雜病論》后高興地說:“這真是救人的書啊!”華佗是208年被曹操殺害的。想一想,華佗說過這話沒有,為什么?

  華佗沒有說過這句話。因為,張仲景在205年才開始寫《傷寒雜病論》,而且寫此書用了較長的時間,而華佗208年就被殺了。所以,他有生之年不可能看到此書。

  練一練

  B

  活動與探究

  1.看圖分析:這是明朝人繪的《孔子圣跡圖》中的一部分,圖中錯誤很多,比比看,誰找的錯多?

  ①孔子和他的學生讀的書不對,因為那時還沒有紙。②圖中的家具是明代的,不是孔子時代的。③孔子的發髻不對。④圖中的樹是南方的,而孔子是北方人,所以不對。⑤孔子不應坐在椅子上。

  第2、3題可自由發揮。

  參考資料

  竹簡

  在殷商時代,我國使用的書寫材料主要是龜甲和獸骨,需經特殊處理并由專門人員用刀刻寫。在銅器和玉石器上也有鑄刻文字的。西周時期,文字主要是鑄刻在銅器上。到了春秋時代,竹木簡牘盛行,并開始使用絲帛書寫,《墨子》里就說到“書之竹帛,傳遺世子孫”。直到東漢,竹木簡牘和絲帛仍然是重要的書寫材料。西漢末年,劉向校定皇家圖書時,都是先寫在竹簡上,以便隨時改動,待整理完畢,才將定本謄寫在帛上。東漢的皇家藏書處東觀所藏圖書,就是竹簡和帛兩大類。

  竹簡是把竹材鋸成圓筒,再剖成竹簽。書寫以前,先要在火上烘干,以防止蟲咬和腐爛。簡有一定的長度,如2尺4寸的簡是用來寫經典、法律和國史的,一尺長的簡是用來寫信的(所以后來把信叫做“尺牘”)。簡上的文字,是用筆墨書寫的;要刪改,就得用刀削掉(所以后世又把刪改文章叫做“筆削”)。在沒有竹子的地方,則用木材鋸成段,再劈成片,刮削使平,成為木簡。寬的叫“版”,或叫“方”。

  蔡倫

  蔡倫(?-121),桂陽(郡治在今湖南郴州)人,漢和帝時候掌管制造宮廷使用器物的宦官。蔡倫有才學,他監造的寶劍和各種器械,質量都非常好。蔡倫曾受封為龍亭侯,因此后來人把他改進后的紙叫做“蔡侯紙”。

  造紙術的發明,是中華民族對世界文化的杰出貢獻

  造紙術從我國傳播出去以前,朝鮮、日本也用簡和帛寫字,印度用白樹皮和棕櫚樹葉(我國通稱貝葉)寫字,埃及用紙草的內皮壓成“紙草紙”寫字,歐洲用羊皮作紙寫字。這些書寫材料,有的笨重,有的很脆,有的很貴。據說歐洲寫一部《圣經》,要用300張羊皮。因此,這些材料也都不適于大量使用。我國造紙術傳播出去以后,解決了上述那些困難,大大促進了文化教育的普及,推動了世界科學文化的傳播和交流,深刻地影響著世界歷史的進程。正如英國科學家弗蘭西斯?培根在評價包括造紙術在內的我國四大發明的時候所說的:“它們改變了世界上事物的全部面貌和狀態,又從而產生了無數的變化;看來沒有一個帝國,沒有一個宗教,沒有一個顯赫人物,對人類事業曾經比這些機械的發現施展過更大的威力和影響。”

  《九章算術》

  《九章算術》是我國現存的最早的一部古代數學專著。它是通過多人之手,經過長時間的修改刪補,到東漢時期才逐漸形成定本。現在流傳的是劉徽注釋本,原本早已失傳。全書分為九章,其中:①“方田”,主要是面積的量法和分數算法;②“粟米”,主要為糧食交易計算法;③“衰分”,主要為分配比例的算法;④“少廣”,主要為開平方和開立方法;⑤“商功”,主要為立體形求體積法;③均輸,主要為政府組織糧食運輸、平均負擔的計算法;⑦“盈不足”,主要為盈虧問題的解法和用同類計算方法解算其他類型算術題;⑧“方程”,主要為聯立一次方程組解法和正負數;⑨“勾股”,主要為勾股定理的應用和測量問題的解法。全書匯集了246個應用題及其解算方法,系統總結了先秦到東漢初期的數學成就。書中的分數解算方法、聯立一次方程解法、負數等,是當時居于世界先進地位的成果。

  張衡

  張衡(78--139)字平子,南陽西鄂(今河南南陽北)人。少年時好學,17歲離開家鄉去關中一帶游歷,又到洛陽學習五六年。后來,他回到家鄉專心研究學問,寫成了著名的文學作品《二京賦》。他逐漸從文學創作轉向哲學、天文、歷法、數學等方面的研究。33歲那年,他被召到洛陽做起草文書的郎中,幾年以后升任太史令。他進一步鉆研天文、歷法,精心觀測日月星辰的運動規律。在這個基礎上,把前人制造的天文儀器加以改進,造出比較精確的天文儀器----渾天儀。后來,他又注意研究地震。公元132年,設計制造出可以測知發生地震方向的地動儀。他還上書反對當時盛行的讖緯迷信,指責提倡讖緯迷信的人是為了升官發財,主張把讖緯迷信一律查禁。此外,他在史學、數學、地理、機械制造等方面,也都有貢獻。

  張衡留下的書有《靈憲》和《渾天儀圖注》,前者是天文學著作,后者是為渾天儀寫的說明。他還寫了一部數學著作《算罔論》,今已失傳。

  地動儀

  東漢時期,我國地震頻繁。據《后漢書》記載,從公元96年到125年的30年間,就有23年在我國各地發生過地震、山崩、地裂或地陷等災害。119年2月的一次地震,使京師洛陽和其他42個郡國地區,都或重或輕地受害。有的地方地面陷裂,有的地方從地下涌出洪水,有的地方城郭房屋倒塌,壓死了人。那時候,人們對地震現象還不能解釋,封建統治者借此宣揚神學迷信。東漢時候的偉大科學家張衡,沖破了神學迷信的束縛,發明和制造了人類歷史上第一臺觀測地震的科學儀器----“候風地動儀”。《后漢書?張衡傳》記載了他發明的這臺地動儀。張衡發明的地動儀,是世界最早的地震儀。它是利用物體的慣性來拾取大地震動波,進行遠距離測量的,這個原理至今仍然沿用。在國外,直到公元13世紀,古波斯的馬拉哈天文臺才有類似的儀器,18世紀,歐洲才出現了利用水銀溢流來記錄地震的儀器。可惜,張衡發明的那臺地動儀不知在什么時候失毀了,現在我們看到的地動儀的模型,是解放以后我國科技工作者,憑借現代科學知識,參照《后漢書?張衡傳》里的簡略記載,經過多方鉆研制成的。

  張衡不為高官厚祿奉承權貴

  《后漢書?張衡列傳》載:“(張)衡不當(適應)世(不被時人所看重),所居之官,輒積年不徙(多年得不到升遷)。自去史職(指太史公之職),五載復還,乃設客問,作《應間》以見(現)其志云:……君子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不恥祿之不夥(多),而恥智之不博。”

  華佗

  華佗(145--208),又名?(古敷字),字元化,沛國譙(今安徽毫州)人。他是個民間醫生,一生不愿做官,不愿追求名利富貴。朝廷征召他做官,地方舉他當孝廉(漢朝選拔官吏的科目之一,舉為孝廉的人,往往被任命為“郎”官),他都拒絕了。他擅長內、外、婦、兒、針灸各科,尤精外科。創有稱為“五禽戲”的保健體操。行醫的足跡遍及今天的江蘇、山東、河南、安徽的部分地區,治愈的病人很多。由于他醫術高明和具有救死扶傷的精神,人們贊揚他為“神醫”。建安十三年(208年)為曹操所害。

  麻沸散

  麻沸散是華佗創制的用于外科手術的麻醉藥,其處方后來失傳。傳說系由曼陀羅花(也叫洋金花、風茄花)1斤、生草烏、香白芷、當歸、川芎各4錢、南天星1錢,共6味藥組成;另一說由羊躑躅3錢、茉莉花根1錢、當歸3兩、菖蒲3分組成。據后人考證,這些都不是華佗的原始處方。

  關于華佗使用麻沸散進行外科手術的情況,《后漢書?方術列傳》載:“(華佗)精于方藥,處齊(劑)不過數種,心識分銖,不假稱量。針灸不過數處。若疾發結于內,針藥所不能及者,乃令先以酒服麻沸散,既醉無所覺,因刳(kū,剖開)破腹背,抽割積聚(腫塊)。若在腸胃,則斷截湔(jiān,洗滌)洗,除去疾穢(病變污穢的部位),既而縫合,傅(敷)以神膏,四五日創愈,一月之間皆平復。”

  五、禽戲和《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導引圖》

  我國勞動人民很早就認識到運動保健的重要性,并創造了一套以呼吸運動與軀體運動相結合的醫療體育方法。早在春秋戰國時,以呼吸運動為主的“導引”方法已相當普遍。到了漢代,導引療法又得到進一步發展。1973年在長沙馬王堆3號西漢墓中就出土了繪有各種運動姿勢的帛畫導引圖四十多幅。華佗吸收前人的成就,加上自己的研究成果,創造出一套“五禽之戲”,即摹仿虎、鹿、熊、猿、鳥等5種禽獸動作姿態的保健體操。據說其弟子吳普每天做五禽戲,常年不斷,“年九十余,耳目聰明,齒牙完堅”(《后漢書?方術列傳》)。

  張仲景和《傷寒論》

  張仲景(約150--219),名機,南陽郡涅陽(今河南南陽市西南)人,是一位在醫學上有卓越貢獻的醫學家。曾任長沙太守。他寫了醫學名著《傷寒雜病論》16卷。這部書經晉代名醫王叔和整理,分成《傷寒論》和《金匱要略》兩部。

  《傷寒論》22篇,是在以往醫學著作基礎上的進一步發展,它的貢獻主要是辨癥施治。辨癥指辨明癥狀,先分析是陽癥(抗病力弱,病勢亢奮的病癥)還是陰癥(抗病力弱,病勢虛衰的病癥),再由陰陽辨明表里,辨明虛實,再辨明寒熱。這就是中醫診斷學上著名的“八綱”。施治指辨癥以后進行的治療。張仲景用汗(用發汗的方法排病)、吐(用催吐的方法排病)、下(用下泄的方法排病)、和(用和解的方法去病毒)來概括各種癥狀的治法,發揮了祖國醫學“辯證論治”的傳統,奠定了中醫治療學的基礎。

  《金匱要略》25篇,論述了內、外、婦,產各科的四十多種疾病,記載了二百六十多個藥方。書里論述了疾病發生的各種原因,主張早期防治。

  學術動態

  關于造紙術發明者的爭論

  長期以來,人們一直以《后漢書?宦者列傳》的記載為主要根據,認為東漢宦官蔡倫發明了造紙術。但從1933年在新疆羅布淖爾發現一片西漢古紙,特別是1957年在陜西西安市郊灞橋磚瓦廠工地古墓中發現成疊的古紙殘片后,對造紙術的發明問題便產生了不同的看法。一種意見堅持蔡倫是造紙術的發明者,認為古書記載的“赫?(xītí,絲綿紙)”是漂絲的副產品,不是真正的紙,而直到20世紀70年代為止先后在新疆羅布綽爾、陜西西安灞橋、內蒙古居延金關、陜西扶風中顏所發現的西漢古紙,均未用于書寫或因質地粗糙不便于書寫,只能算作紙的雛形。蔡倫在前人漂絮和制造雛形紙的基礎上,利用純凈纖維造出表面細致、書寫性能良好的紙,是紙的真正發明者。另一種意見認為,所謂紙,起碼應具備兩個條件,一是植物纖維,二是要經過人工的機械化學作用。迄今為止,所發現的西漢古紙都是麻類植物纖維紙,而1986年在甘肅天水放馬灘西漢古墓發現的紙,更是既薄又軟,平整光滑,上面繪有地圖,它們已是真正的紙。當然,這并不抹煞蔡倫在造紙史上的作用。他的貢獻在于改進了造紙術,擴大了原料來源,生產出更高質量的紙;同時,還主張推廣造紙,用以代替帛簡,使紙張得到廣泛的應用。

  圖畫說明

  漢代造紙示意圖

  這是根據漢代造紙過程繪制的示意圖。這幅圖的內容反映了漢代造紙的復雜過程。最上一排分別為洗滌原料、切割、浸漬漚制和焚燒草木灰,即把麻頭、樹皮、破布、魚網等原料用草木灰水浸漬漚制,使其膨脹和柔軟,再用工具切碎,然后用水洗滌;中間一排分別為蒸煮、舂搗,即用草木灰中的堿性溶液去掉原料中的油質、色素等雜質,然后用水漂洗、舂搗,將搗碎的細纖維加水攪拌成紙漿;最后一排為撈取紙漿、晾曬、碼放,即用一種多孔的平面篩子將紙漿撈出,經脫水干燥后,就成了紙張。紙成型后表面粗糙、發皺,不利于書寫,需用力砑光,使紙張表面平滑。

  地動儀的復原模型和震動示意圖

  張衡制作的地動儀,早在公元4世紀已毀壞。此模型是1959年王振鐸根據《后漢書?張衡列傳》和有關考古資料復制的,現存中國歷史博物館。

  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導引圖

  這是1973年湖南長沙馬王堆3號漢墓出土的帛畫,由于長期積水浸泡,出土后已成殘塊。經整理復原,帛畫縱約五十厘米,橫約一百四十厘米。導引是一種將呼吸運動同軀體運動相結合的健身方法。《導引圖》上面彩繪了44個人物形象。這些人物形象共分4層,每層共有11個不同姿態的單人運動形象,其中31人有題跡痕跡,可以辨認出來的有20余種。這些人物的性別、年齡、衣著和動作各不相同,有的赤膊跣足,有的穿各色長服,少數人持械,多數人徒手,其中近半數為婦女形象。根據墓葬年代推算,《導引圖》的繪制年代最遲不晚于西漢初年,是迄今為止我國考古發現中時代最早的健身圖譜。它的出土是我國醫學史和體育史上的一大收獲,為研究我國特有的“導引”療法的歷史發展,提供了珍貴的形象依據。課本上的圖畫選用的是其中一部分。

昌盛的秦漢文化 篇7

  學習目標: 

  1、了解秦漢時期先進的科技成就——造紙術、數學、地理、醫學。

  2、通過學習這一時期的科技成就增強同學們的民族自豪感。

  重點:蔡倫改進造紙術;地動儀。

  難點:張衡制造的地動儀

  自學指導:認真閱讀第17課 昌盛的秦漢文化(一)完成填空,注意書寫

  1.目前世界上已知最早的紙,是_________早期用麻做的紙.

  2._______時候,宦官________改進了造紙術.后人將這種紙叫做______________.

  3.東漢時期的_________________,是一部數學名著.總結了春秋戰國以來的數學成就.

  4.東漢時期,科學家___________制造了一種儀器,能測定地震方向,叫做____________.這是世界公認最早的地震儀器.

  5.漢代著名的醫學家____________,他制成的全身麻醉藥劑_____________,是世界醫學史上的創舉.他還編了一套醫學體操,叫做__________.

  6.東漢末年著名的醫學家_______________,寫成了《________________》,書中全面闡述了中醫的理論和治病原則.后世尊稱他為_____________.

  學法指導:學會用列表的方法、最簡練的語言概括本課學到的科技和醫學成就。并努力記住下列知識,有疑問的地方作出標記并提出來。

  領域 時期 代表人物 主要成就

  造紙 西漢  

  東漢 蔡倫 

  數學 東漢  

  地理 東漢  

  醫學 東漢  麻沸散和五禽戲

  東漢 張仲景 

昌盛的秦漢文化 篇8

  教學目標 

  要掌握的基礎知識有:我國是世界上首先發明紙的國家;蔡倫改進造紙術;《九章算術》;《神農本草經》;張仲景和華佗的醫學成就;張衡的地動儀。

  通過歸納秦漢時期我國處于世界領先地位的科學技術成就,提高學生綜合概括歷史問題的能力。

  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認識到秦漢時期文化的繁榮昌盛,是建立在國家統一、經濟發展的基礎之上的,說明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的政治、經濟的反映,并能從中感受到我國古代科學家的聰明才智、優良品德和高尚情操,激發民族自豪感,加深對中國歷史和文化的認同感;秦漢時期許多科學成就處于世界領先地位,特別是造紙術的發明對世界文明貢獻巨大。

  教學建議

  地位分析:

  秦漢時期文化是秦漢時期歷史的重要內容,秦漢時期的科技成就又是其中重要的組成部分,特別是這一時期造紙術的發明與改進、醫學和數學的成就和張衡發明的地動儀在秦漢時期的文化成就中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在當時的世界科技領域中也處于領先地位。

  秦漢時期是中國古代科學技術體系的形成時期,秦漢時期的科技成果是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是炎黃子孫的驕傲。先進的科學技術又是與秦漢時期的國家統一、經濟發展和各民族間經濟文化交流密切相關的。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的造紙術,是這一時期先進科學技術的代表,造紙術的發明與改進是對世界文明的巨大貢獻,它毫無疑問地影響了世界歷史的發展進程。秦漢時期的先進科學技術,都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和科學家在社會生活和生產實踐中發明創造的,這些科技成果運用于生產勞動后又對經濟發展產生了巨大作用。

  重點分析:

  1.造紙術的發明與改進

  造紙術的發明促進了文化教育的普及,推動了世界文化的傳播與發展。它不僅是我國的四大發明之一,而且是我國人民對世界文明的巨大貢獻,造紙術的發明與改進充分體現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

  2.數學和醫學方面的成就

  成書于東漢的數學著作《九章算術》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應用數學,它的出現標志中國古代數學形成了完整的體系。《九章算術》的思想方法對我國古代數學產生了巨大的影響。自隋唐之際,《九章算術》已傳入朝鮮、日本,現在更被譯成多種文字。

  這一時期中國的醫學水平在世界上也處于領先地位。張仲景是東漢末年的名醫,他著有《傷寒雜病論》一書,這部書全面闡述了中醫理論和治病原則,奠定了中醫治療學的基礎,對以后中國醫藥學的發展具有非常重大的影響。華佗也是東漢末年的著名醫生,他擅長針灸和外科手術,又具有救死扶傷的精神,被人譽為“神醫”。華佗制成的全身麻醉藥劑“麻沸散”,此項發明比西方早一千六百多年。

  3.張衡發明地動儀

  我國是一個多地震的國家,在東漢時期,地震更加頻繁,給人們帶極大的痛苦,由于當時對地震現象還不能做出科學地解釋,以為是神靈主宰,造成了人們的恐懼。張衡沖破神學迷信思想的束縛,制造出地動儀,通過實際檢測,宣揚了他的科學觀念,具有進步意義。地動儀是世界上公認的最早測定地震方位的儀器,比歐洲此類的發明早1700多年,顯示出我國古代科學家非凡的創造力。

  難點分析:

  初一的學生對于地震的知識只是初步了解,物理還沒有學習,而地動儀的工作原理無論是地震學知識,還是物理上的力學知識,都是學生難以深刻理解的;對于地動儀的作用學生容易誤以為只有預報、預測地震才有用,而對及早了解地震的意義認識不足,這些都會對學生學習和理解產生一定的障礙,因而將這一部分內容定為難點。

  重點突破方案

  一、造紙術的發明與改進

  1.請學生閱讀課文和有關圖片,找出造紙術發明以前的書寫材料:陶器、龜甲、青銅器、竹木簡或帛。

  2.請學生閱讀課文和有關圖片,了解蔡倫改進了造紙術,制成“蔡侯紙”。

  3.請學生結合書上造紙術外傳示意圖,制作我國造紙術外傳時間表,并搜集史料,討論造紙術的發明對人類文明發展的巨大貢獻。

  4.如果時間和條件允許,可簡單介紹紙的生產原理和過程,或課外帶領學生參觀造紙廠,了解紙的生產工藝,親身感知歷史。

  二、“醫圣”張仲景和“神醫”華佗

  1.請學生閱讀課文和小字內容,了解張仲景和華倫的主要醫學成就。

  2.請學生介紹課前收集的有關張仲景和華倫的故事,感受他們身上的優良品德和高尚情操,增強學習歷史的興趣。

  本課難點突破方案

  張衡和地動儀的發明

  1.利用PowerPoint演示地動儀的工作情況,使學生感受動態效果。

  2.搜集有關張衡在科學方面的貢獻的資料,感受張衡的科學精神。

  教學設計思想

  以電腦課件演示,使科技成就能夠讓初一的學生初步理解,科技成就的發明過程和簡單工作原理。

  教學設計示例

  教學重點:造紙術、數學、醫學

  教學難點 :地動儀的工作原理和一些科技名詞的理解

  教學用具:多媒體教學設備

  教學過程 :

  [導入  ] 提問:1. 秦漢時期的起止年代,經歷過哪幾個朝代?(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共440年。秦、西漢、新、東漢)2. 這一時期內,我們學過的哪些內容是對中國乃至世界產生重大影響的?(秦的統一、秦長城、秦兵馬俑、漢絲綢之路等)然后總結,這一時期,國家統一、人民生活安定、經濟迅速發展、各民族各地區經濟文化交流加強,秦漢時期文化也出現了前所未有的繁榮景象。這節課我們學習第17課昌盛的秦漢文化(一)--領先世界的科學技術。(演示板書)

  造紙術是我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我國是世界上首先發明紙的國家,西漢前期我國勞動人民已經掌握了造紙技術,今天已在許多地方出土了漢代的紙張,大家請看屏幕。(演示紙出土的地點)

  紙在今天人們日常生活中應用十分廣泛,最主要是用作書寫材料。大家想一下,古今中外,在紙發明以前,人們用什么作書寫材料呢?(學生回答略)

  這些書寫材料同紙相比,有什么缺點呢?

  (演示紙同其他書寫材料優缺點對比,停在漢紙)

  竹木簡在紙發明以前是人們的主要書寫材料,但由于竹木簡很笨重,帶來許多不便。據說,秦始皇一天批閱的竹木簡奏章重120多斤,到了漢武帝時依然難免其苦,大家教材,這是文人東方朔給漢武帝上的一個奏本,用了3000片竹簡,兩個人吃力地抬進宮,漢武帝看了一個月。

  隨著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迫切需要一種輕便、實用、經濟的書寫材料,于是造紙術應運而生。大量的考古發掘都發現了屬于西漢前期的紙,從而證明了紙的發明是在西漢。人們最先造出來的紙叫絮紙,后來發展為麻纖維紙,再改進為植物纖維紙。(演示紙的改進)

  紙是人們受到什么的啟發而造出來的呢?大家看這個"紙"字的偏旁,對,與絲織有關。人們用上好的蠶繭抽絲織物,一些劣質的繭只能制成絲棉。制絲棉要把蠶繭煮爛,再放在水竹席上打爛做成絲棉,這時竹席上會留下一些絲,干后形成薄絲棉片,揭下可以用來書寫文字,由此受到啟發人們制成了絲絮紙,后來,人們又用麻做原料制成麻纖維紙。但無論是絮紙還是麻紙,其原料來源少,紙的質量還有一些欠缺,真正使我國造紙術名揚世界還是在東漢蔡倫改進造紙術以后。

  105年,宦官蔡倫總結以前人們的造紙經驗,經過反復試驗,改進了造紙術。我們看屏幕。(演示蔡倫像、漢代造紙過程)

  造紙術后來傳遍了世界各地。(演示造紙術傳播圖)造紙術是中華民族對世界文明的巨大貢獻,大家看英國大科學家培根對包括造紙術在內的四大發明的評價。(演示弗蘭西斯·培根的一段話,返回主菜單)

  秦漢時期數學方面的成就主要是成書于東漢時期的《九章算術》,,全書分九章,故稱《九章算術》,這是我國第一部古代數學專著,奠定了我國古代數學以計算為中心的特點。(返回主菜單)

  秦漢時期的醫學成就主要有:(演示醫學成就表,讓學生劃書)1.《神農本草經》2.張仲景。3.華佗(返回主菜單)

  秦漢時期還有許多成就在世界上有重要意義。下面我們看一下大科學家張衡。(演示張衡像)他制造了演示日月星辰運行的渾天儀,還發明了測定地震方位的地動儀。(演示地動儀的工作情況)地動儀的工作原理是利用慣性原理,哪邊發生地震中間的都柱就倒向哪邊。這就好像大家坐公共汽車時有這樣的感受,當汽車啟動時,我們倒向后邊;當汽車剎車時,我們倒向前邊,這就是慣性現象。張衡發明的地動儀比歐洲同等的地動儀早1700多年。張衡除制造地動儀、渾天儀外,還在文學、史學、數學、天文、歷法、地理、機械制造等方面也取得了很高的成就,所以我們應稱其為偉大的科學家。為了紀念張衡在天文學方面的杰出貢獻,國際天文組織以他的名字命名了月球上的一座山。(演示返回主菜單)

  [小結] 這節課我們學習了秦漢時期領先世界的科學技術,大家要注重掌握有哪些發明創造、有哪些人物、他(它)們在中國乃至世界上的地位。

  板書設計 :

  昌盛的秦漢文化(一)——領先世界的科學技術

  一、紙的發明、改進和傳播

  1.從竹木簡、帛到紙

  2.蔡倫改進造紙術

  二、《九章算術》

  三、醫學的成就

  四、張衡和地動儀的發明

昌盛的秦漢文化 篇9

  教學目標 

  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掌握西漢末年佛教傳入我國;佛教對我國文化的影響;道教的興起;佛教與道教廣泛傳播的原因;王充與《論衡》。

  通過分析佛教和道教對我們周圍事物影響的實例,說明佛教和道教對我國文化的影響,理解宗教迷信的危害,培養辨別是非和觀察分析問題的能力。

  通過對王充的著作《論衡》的學習,培養學生樹立唯物主義世界觀,學習他積極戰斗的精神。

  教學建議

  地位分析:

  秦漢時期,求仙迷信思想在統治階級中盛行。為神化封建皇帝,麻痹人民,西漢儒家代表人物董仲舒宣傳迷信思想。兩漢時期出現了不少批判迷信思想的唯物主義思想家,其中最杰出的代表是東漢的王充,他著有《論衡》。在書中他批判了天降災禍,否定了天神;批判了人死為鬼,否定了鬼神。

  西漢末年,佛教傳人我國中原地區。東漢明帝派使者到西域求佛法,佛教宣傳追求來世幸福,受到封建統治階級的歡迎和扶持。佛教的傳播,對中國文化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道教是中國的宗教,東漢時期在民間興起。它對人生采取消極態度,適應封建統治階級麻痹人民的需要得以傳播,對后世文化也產生深遠的影響。

  重點分析:

  1.佛教的傳入。

  佛教作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它的興起以及在中國的傳播,對中國的政治、文化、藝術所產生深遠的影響,學生應重點掌握。這有助于學生了解和欣賞這一世界文化遺產。

  2.王充的唯物主義思想

  王充在反對當時盛行的董仲舒所提“天降災禍”論的戰斗中,發展了我國古代唯物主義傳統。其著作《論衡》在我國古代思想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使人們對唯物主義思想的認識大大向前推進了一步。在當時封建迷信思想盛行的情況下,唯物主義思想家能堅持科學地認識世界,學習此內容,對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是極其有益的。

  難點分析:

  宗教的本質和影響

  一切宗教都是支配人們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們頭腦中的幻想反映,很易于被統治階級利用,作為麻痹人民的工具。而宗教所起的社會作用又非常復雜,初中學生對于宗教的認識不可能達到很深入的程度,不易掌握其本質,學習起來有一定難度。

  教法建議

  一.講授本課時我們會遇到一些專有名詞,請注意理解:

  1、《論衡》中“衡”指的是重量,論衡即論述輕重。論述什么的輕重呢?王充自己解釋到:“控輕重之言,立真偽之平。”即實事求是地衡量人世間的是與非。

  2、世界三大宗教是指具有世界影響的、不受任何國家任何民族局限,在更廣泛地區傳播的宗教。基督教、佛教、伊斯蘭教為世界上承認的三大宗教。

  道教產生于中國,生長于中國,是中國自己的宗教,不具有世界性,屬于地方宗教。

  3、古印度不是今天印度的國名,而是一個地理名稱,表示南亞次大陸,包括今天的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和尼泊爾等國家。

  二、講授本課時,可采用對比法,加深學生對所學習歷史知識內容的理解。

  迷信思想與唯物主義思想的對比:鬼神迷信思想宣揚天人息息相關,人死為鬼。王充的唯物主義思想則認為人死不為鬼,否定天神的作用。

  宗教:佛教起源于古印度;道教源于我國民間。佛教的主要教義是靈魂能轉生來世、忍受苦難。道教的主要教義是修身養性、得道成仙。教義表述雖各有不同,但有一點是共同的,即對社會現實持消極態度。使被壓迫階級在宗教的幻想中尋找精神上的安慰,符合統治階級穩固統治的需要,受到統治者的歡迎,成為他們麻痹人民的工具。

  教學設計示例

  昌盛的秦漢文化(二)

  --宗教的傳播和杰出的思想家

  教學重點:佛教的傳入和王充的唯物主義思想

  教學難點 :宗教的本質和影響

  教學思路:制作知識結構圖表,以幫助學生更好地把握知識結構,掌握重點內容。

  教學用具:多媒體教學設備

  教學過程 :

  [導入  ] 提問:秦漢時期有哪些科技成就?總結,引入思想、宗教。

  一、佛教的傳入

  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公元前6世紀創立于印度,創始人是喬達摩·悉達多,被尊稱為釋迦牟尼。其教義主要有人生是苦難;要人們忍受苦難,死后入極樂世界。西漢末,佛教經中亞沿絲綢之路傳入我國。傳入我國后,分內傳佛教、藏傳佛教。

  佛教傳入我國后,受到了封建統治者的歡迎和支持。東漢初年,漢明帝派使者到西域求佛法,一些貴族供奉佛像,建造寺廟,有人還翻譯佛經。佛教之所以受到封建統治者的歡迎和支持,是因為它要求人們忍受現世的一切苦難,而追求根本不存在的所謂來世的幸福,從而起到麻痹人民斗志的作用。正是在封建統治者的支持之下,東漢末年,佛教在我國逐漸流傳起來。

  佛教自西漢末年傳入,在封建社會,統治者總是利用宗教來麻痹人民,以使他們不相信自己的力量,而相信"神靈"的力量,把希望寄托于來世和天國,從而放棄為爭取現實幸福的斗爭,而安于被奴役的命運。

  二、道教的出現

  道教,由道家思想和民間神仙方術發展而來,它對人生采取消極態度,主張修身養性,煉制丹藥,以得道成仙,道教迎合了人們追求長生不老的欲望,也符合封建統治者統治人民的需要,道教的影響:如建筑(道觀)、醫藥(煉丹、火藥)、武術(武當派)、氣功等。

  三、王充與《論衡》

  聯系前面曾經涉及的有樸素唯物主義思想的荀子(提出"人定勝天"的觀點)。王充,東漢人,著《論衡》,提出無神論,即唯物主義思想。

  當時的社會環境是迷信思想盛行,分析其原因主要有科技落后,統治者利用封建迷信麻痹人民,在這種社會氛圍下能獨立思考、敢于提出違世之說就顯得更為可貴。 [小結] 思想和宗教是一定的政治經濟文化的反映,今天社會上還有一些迷信思想的殘余,我們要以科學的態度,來看待一些事物。

  板書設計 :

  昌盛的秦漢文化(二)

  ——宗教的傳播和杰出的思想家

  一、佛教的傳入

  1.佛教傳入我國 (西漢末)

  2.佛教對我國文化的影響

  二、道教的出現

  1.道教在民間興起 (東漢)

  2.道教對我國文化的影響

  三、王充與《論衡》

  1.迷信思想盛行

  2.王充和《論衡》

昌盛的秦漢文化 篇10

  (一)

  教學目標 :

  一、知識與技能:

  造紙術的發現改進。《九章算術》。張衡發明地動儀。張仲景和華佗的醫學成就,

  二 在教師的幫助下,歸納秦漢時期我國處于世界領先地位的科學技術成就,提高對比和歸納綜合的能力。

  三、情感、態度 、價值觀目標:

  秦漢時期許多重大的科技成就表現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和科學家的聰明                                才智和非凡的創造力,特別是造紙術的發現更是對世界文明的巨大貢獻。

  教學重點:

  造紙術的發現和蔡倫改進造紙術,張衡創制地動儀,張仲景和華倫的 醫學成就。

  教學難點 :地動儀的構造原理。

  教學方法:學案導學——小組合作探究

  教學用具: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

  一、導入  新課:

  學生閱讀課前提示,教師作簡要說明:秦漢時期是中國封建社會的發展時期,這一時期社會比較安定,封建經濟有了發展,這為秦漢文化發展提供了條件,因此,秦漢時期在科技方面取得了卓越的成就,象我國古代的“四大發明”之一“造紙術”就是在這一時期發明的。

  二、導學新課

  (一)紙的發現和蔡倫改進造紙術

  1.紙的發明(板書),教師在講解過程中。可從紙發明以前的書寫材料講起,以便學生了解發明紙的歷史背景。

  師問:甲骨文是刻寫在什么上面的?

  生答:龜甲、獸骨。

  師問:“金文”是刻寫在什么上面的?

  生答:青銅器。

  師問:戰國時期又出現了什么樣的書寫材料?

  生答:竹簡、絲帛。

  (教師用課件演示,獸骨、龜甲→青銅器→竹、帛→紙)

  師講:紙普遍使用之前,在相當長的時間內,中國人就把竹木簡當作書寫材料。現在我們還把書按“冊”計算,這個“冊”字就是個象形字,很多竹木簡用繩子串在一起,就成“冊”了。但竹木簡太重了。據史料記載,秦始皇一天要看一百二十斤重的文書。而帛又很貴,不能大量使用。隨著文化的發展,需要有一種既便宜又方便的書寫材料,這就推動人們從事造紙術的研究。

  2、蔡倫改進造紙術(板書)

  在蔡倫之前,我國勞動人民雖己發明了造紙的方法,但紙的質量還比較差,產量也不高。

  東漢時,宦官蔡倫負責管理為朝廷造紙的作坊,(用課件演示蔡倫的圖象),它總結勞動人民經驗,于105年改進了造紙術。指導學生閱讀教材,找出蔡倫用于造紙的原料。

  師問:當時蔡倫都用哪些原料來造紙?

  生答:樹皮、破布、麻頭和舊魚網。

  (用課件演示造紙原料)。

  師講:這些原料很容易搞到又很便宜,既擴大了原料來源,又降低了成本,造出的紙的質量比以前要好得多。不僅提高了紙的質量還提高了紙的產量,紙的使用也逐漸普遍起來了。為了紀念蔡倫的功績,人們把這種紙叫做“蔡侯紙”。

  3、造紙術的傳播及其意義。

  (略講)紙的傳播,(利用課件進行演示)紙最初傳入朝鮮、日本,后來又向西傳入阿拉伯,并通過阿拉伯人傳到歐洲和非洲。

  師問:與竹木簡和帛相比,紙的主要長處是什么?

  生答:竹木簡太笨重,帛的價格昂貴,紙不僅攜帶方便,而且造價低廉。紙的造價低廉而又攜帶方便。紙的發明,大大方便了人們的書寫和人類文化的傳播。

  (二)九章算術

  成書于東漢的一部數學著作.全書共分九章,書中有很多成就在當時世界上是先進的,它是我國古代流傳下來的最早的一部數學專著,奠定了中國古代數學的基礎。(此處師講)

  (三)張衡和地動儀的發明。(利用課件演示張衡與地動儀的圖像)

  師講:張衡是一位杰出的歷史人物,既是文學家,又是東漢時期偉大的科學家。他于132年制造的地動儀是世界上第一臺測定地震方位的儀器,比西方制作的類似儀器要早1700多年,(增強學生民族自豪感)(課件:向學生介紹地動儀的結構和原型)。指導學生閱讀教材中敘述地動儀結構的小字部分,然后說明其測報地震的科學原理。

  (四)醫學的成就

  中國醫藥學是我國古代燦爛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獨具特色,而且有著悠久的歷史,秦漢時期,良醫輩出,。

  1、華倫創制“麻沸散”和“五禽戲”(板書)

  (利用課件演示華倫人物圖像)

  華倫是東漢著名的醫生。他擅長針炙、麻醉術和外科手術。華倫制成的“全身麻醉藥劑”、“麻沸散”是世界醫學史上的首創,他還創制了醫療保健體操“五禽戲”。這套體操模仿鹿、虎、熊、猿、鳥五種禽獸的動作。(這部分內容指導學生閱讀教材小字部分)

  2、張仲景著《傷寒雜病論》

  張仲景也是東漢末年的著名醫學家,后世尊稱他為“醫圣”,(課件演示張仲景圖像)。《傷寒雜病論》一書全面闡述了中醫理論和治病原則,奠定了我國中醫治療學的基礎。

  三、課堂小結:

  在秦漢時期,中國有哪些科學技術成就領先于世界的?(培養學生綜合歸納能力)。

  教師在學生歸納的基礎上進行總結:秦漢時期,我國科學技術發展迅速,在許多領域內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而且很多成就是世界之最,處于領先地位。西漢初期,我國勞動人民造出了世界上第一張紙,105年蔡倫改進了造紙術,東漢時期張衡發明了世界上第一臺測定地震方位的儀器地動儀。<<九章算術>>的許多成就在當時世界上是最先進的。華倫的麻沸散,并用它來實施外科手術,這在世界醫學史上也是最早的,這么多偉大成就,都是我們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是我們的驕傲。

  四、鞏固練習

  利用課件演示課堂練習題。

  (一)、選擇題:

  張衡制造的地動儀是一項偉大的發明,這主要因為它(D)

  A、是世界上第一臺地動儀      B、是構思巧妙的地動儀

  C、能夠測定地震方向          D、是世界上最早測出地震方向的儀器。

  (二)填空題:

  l、東漢時候,____總結勞動人民的經驗,于105年改進了造紙術。

  2、《      》奠定了中國古代數學的基礎。

  3 、東漢著名醫學家____創制了“麻沸散”和“五禽戲”。

  4、____著有《傷寒雜病論》一書,奠定了我國中醫治療學的基礎,后世尊稱他為“____”。

  (三)討論題:

  為什么說造紙術的發明與改進,對人類文明的進步產生了重大影響?今天人們大力提倡使用“再生紙”又有什么重要意義?

  本討論題讓學生利用課后查找資料寫一篇小論文。

  五、板書設計 

  第17課 (一)

  ——領先世界的科學技術

  一、紙的發明和蔡倫改進造紙術

  二、《九章算術》、張衡和地動儀的發明

  三、醫學方面:

  張仲景著《傷寒雜病論》

  華倫創制“麻沸散”和“五禽戲”

昌盛的秦漢文化 篇11

  教學目標 

  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掌握西漢末年佛教傳入我國;佛教對我國文化的影響;道教的興起;佛教與道教廣泛傳播的原因;王充與《論衡》。

  通過分析佛教和道教對我們周圍事物影響的實例,說明佛教和道教對我國文化的影響,理解宗教迷信的危害,培養辨別是非和觀察分析問題的能力。

  通過對王充的著作《論衡》的學習,培養學生樹立唯物主義世界觀,學習他積極戰斗的精神。

  教學建議

  地位分析:

  秦漢時期,求仙迷信思想在統治階級中盛行。為神化封建皇帝,麻痹人民,西漢儒家代表人物董仲舒宣傳迷信思想。兩漢時期出現了不少批判迷信思想的唯物主義思想家,其中最杰出的代表是東漢的王充,他著有《論衡》。在書中他批判了天降災禍,否定了天神;批判了人死為鬼,否定了鬼神。

  西漢末年,佛教傳人我國中原地區。東漢明帝派使者到西域求佛法,佛教宣傳追求來世幸福,受到封建統治階級的歡迎和扶持。佛教的傳播,對中國文化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道教是中國的宗教,東漢時期在民間興起。它對人生采取消極態度,適應封建統治階級麻痹人民的需要得以傳播,對后世文化也產生深遠的影響。

  重點分析:

  1.佛教的傳入。

  佛教作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它的興起以及在中國的傳播,對中國的政治、文化、藝術所產生深遠的影響,學生應重點掌握。這有助于學生了解和欣賞這一世界文化遺產。

  2.王充的唯物主義思想

  王充在反對當時盛行的董仲舒所提“天降災禍”論的戰斗中,發展了我國古代唯物主義傳統。其著作《論衡》在我國古代思想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使人們對唯物主義思想的認識大大向前推進了一步。在當時封建迷信思想盛行的情況下,唯物主義思想家能堅持科學地認識世界,學習此內容,對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是極其有益的。

  難點分析:

  宗教的本質和影響

  一切宗教都是支配人們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們頭腦中的幻想反映,很易于被統治階級利用,作為麻痹人民的工具。而宗教所起的社會作用又非常復雜,初中學生對于宗教的認識不可能達到很深入的程度,不易掌握其本質,學習起來有一定難度。

  教法建議

  一.講授本課時我們會遇到一些專有名詞,請注意理解:

  1、《論衡》中“衡”指的是重量,論衡即論述輕重。論述什么的輕重呢?王充自己解釋到:“控輕重之言,立真偽之平。”即實事求是地衡量人世間的是與非。

  2、世界三大宗教是指具有世界影響的、不受任何國家任何民族局限,在更廣泛地區傳播的宗教。基督教、佛教、伊斯蘭教為世界上承認的三大宗教。

  道教產生于中國,生長于中國,是中國自己的宗教,不具有世界性,屬于地方宗教。

  3、古印度不是今天印度的國名,而是一個地理名稱,表示南亞次大陸,包括今天的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和尼泊爾等國家。

  二、講授本課時,可采用對比法,加深學生對所學習歷史知識內容的理解。

  迷信思想與唯物主義思想的對比:鬼神迷信思想宣揚天人息息相關,人死為鬼。王充的唯物主義思想則認為人死不為鬼,否定天神的作用。

  宗教:佛教起源于古印度;道教源于我國民間。佛教的主要教義是靈魂能轉生來世、忍受苦難。道教的主要教義是修身養性、得道成仙。教義表述雖各有不同,但有一點是共同的,即對社會現實持消極態度。使被壓迫階級在宗教的幻想中尋找精神上的安慰,符合統治階級穩固統治的需要,受到統治者的歡迎,成為他們麻痹人民的工具。

  教學設計示例

  昌盛的秦漢文化(二)

  --宗教的傳播和杰出的思想家

  教學重點:佛教的傳入和王充的唯物主義思想

  教學難點 :宗教的本質和影響

  教學思路:制作知識結構圖表,以幫助學生更好地把握知識結構,掌握重點內容。

  教學用具:多媒體教學設備

  教學過程 :

  [導入  ] 提問:秦漢時期有哪些科技成就?總結,引入思想、宗教。

  一、佛教的傳入

  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公元前6世紀創立于印度,創始人是喬達摩·悉達多,被尊稱為釋迦牟尼。其教義主要有人生是苦難;要人們忍受苦難,死后入極樂世界。西漢末,佛教經中亞沿絲綢之路傳入我國。傳入我國后,分內傳佛教、藏傳佛教。

  佛教傳入我國后,受到了封建統治者的歡迎和支持。東漢初年,漢明帝派使者到西域求佛法,一些貴族供奉佛像,建造寺廟,有人還翻譯佛經。佛教之所以受到封建統治者的歡迎和支持,是因為它要求人們忍受現世的一切苦難,而追求根本不存在的所謂來世的幸福,從而起到麻痹人民斗志的作用。正是在封建統治者的支持之下,東漢末年,佛教在我國逐漸流傳起來。

  佛教自西漢末年傳入,在封建社會,統治者總是利用宗教來麻痹人民,以使他們不相信自己的力量,而相信"神靈"的力量,把希望寄托于來世和天國,從而放棄為爭取現實幸福的斗爭,而安于被奴役的命運。

  二、道教的出現

  道教,由道家思想和民間神仙方術發展而來,它對人生采取消極態度,主張修身養性,煉制丹藥,以得道成仙,道教迎合了人們追求長生不老的欲望,也符合封建統治者統治人民的需要,道教的影響:如建筑(道觀)、醫藥(煉丹、火藥)、武術(武當派)、氣功等。

  三、王充與《論衡》

  聯系前面曾經涉及的有樸素唯物主義思想的荀子(提出"人定勝天"的觀點)。王充,東漢人,著《論衡》,提出無神論,即唯物主義思想。

  當時的社會環境是迷信思想盛行,分析其原因主要有科技落后,統治者利用封建迷信麻痹人民,在這種社會氛圍下能獨立思考、敢于提出違世之說就顯得更為可貴。 [小結] 思想和宗教是一定的政治經濟文化的反映,今天社會上還有一些迷信思想的殘余,我們要以科學的態度,來看待一些事物。

  板書設計 :

  昌盛的秦漢文化(二)

  ——宗教的傳播和杰出的思想家

  一、佛教的傳入

  1.佛教傳入我國 (西漢末)

  2.佛教對我國文化的影響

  二、道教的出現

  1.道教在民間興起 (東漢)

  2.道教對我國文化的影響

  三、王充與《論衡》

  1.迷信思想盛行

  2.王充和《論衡》

昌盛的秦漢文化 篇12

  教學目標 

  通過本課的學習,要了解和掌握史學家司馬遷和《史記》;《史記》的價值和影響;樂府和樂府詩;秦始皇陵兵馬俑的藝術成就等知識

  通過對司馬遷寫《史記》的史實學習,培養學生嚴謹治學的學習態度和實事求是的治史態度。

  通過欣賞和想象秦陵的地下軍陣,感受當年秦始皇滅六國、一統天下的威武,樹立起開拓進取的精神。通過欣賞秦始皇兵馬俑的藝術成就,認識到這是中華祖先對世界文明的貢獻,是中華民族的驕傲,從而產生民族自豪感。同時培養學生的文物鑒賞力,增強文物保護的意識。

  產生民族自豪感。

  教學建議

  地位分析:

  秦漢時期在史學、文學、藝術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就,這在我國文化發展史上也是一個重要的里程碑,同時它也是秦漢時期文化極度其重要的一個組成部分,史學方面的《史記》,文學方面的漢賦、樂府詩,雕塑藝術秦兵馬俑,在中國,乃至世界歷史上占有相當重要的地位。

  秦漢時期,我國史學、文學、藝術的大發展主要表現在:西漢著名史學家司馬遷著有不朽的史學名著和文學名著《史記》,它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樂府詩的名篇《孔雀東南飛》、《十五從軍征》。氣勢磅礴的秦始皇陵兵馬俑是世界藝術史上的一顆明珠。

  重點分析:

  1.司馬遷與《史記》

  司馬遷寫史十分注重史料的真實性,文筆生動,體例完備。司馬遷嚴謹治史的精神也為后世的史家所效法。《史記》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的通史,具有很高的歷史和文學價值。成為我國歷代王朝編寫史書的典范。

  2.秦皇陵兵馬俑

  這組大型藝術群像,氣勢磅礴,藝術表現手法高超,人物形態逼真,是迄今為止世界上發現的最大的地下藝術寶庫,是世界藝術史上的一顆明珠。這些文物古跡也反映出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具有很高的藝術修養、高超的科學技術、分析水平。學生應該重點掌握。

  難點分析:

  1、 對紀傳體這種史書體例的理解

  主要是因為學生對于史書的接觸較少,沒有完整地讀過幾本史書,很難體會其中的差別;甚至連這些名稱都沒有聽說過,理解起來有一定的困難。

  2、 司馬遷寫成《史記》的主觀客觀因素

  漢武帝時,國力強盛,政治穩定,文化也有新發展,為司馬遷編寫《史記》提供了有利的客觀條件;另外,司馬遷出身于史官家庭,從小耳濡目染,對他后來成為一個偉大的史學家有一定的影響,加之他本人具有堅韌的意志品質。為了寫成《史記》,司馬遷忍辱負重,經過幾十年的努力,終于完成了《史記》一書。通過分析,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成才意識及頑強的意志品質。

  教法建議

  一、司馬遷和《史記》

  1.教師講解紀傳體體例和通史的含義,并注意其與編年體體例和斷代史的區別。

  2.學習運用教科書中的有關內容,通過小組討論“為什么司馬遷能寫出這樣一部史學巨著”,說出從中受到的啟示和感想。

  3.《史記》的價值和影響,要從《史記》的寫作特色入手,并引用魯迅的話:《史記》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二、秦兵馬俑

  1.建議運用一些圖片或音像資料展示,使學生感受到地下軍陣的壯觀,并通過語言描述出來,激發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2.提問:“秦始皇為什么把如此規模巨大的軍陣埋在地下、他的陵墓附近呢?”學生發揮想象,提出自己的看法。

  教學設計示例

  昌盛的秦漢文化(三)

  --史學、文學和藝術的大發展

  教學重點: 司馬遷和《史記》;秦兵馬俑

  教學難點 :紀傳體史書體例

  教學用具:多媒體教學設備

  教學過程 :

  [導入  ] 提問:1.唯物主義思想家王充的著作?2.佛教傳入的時間?3.道教興起的時間?總結引入史學、文學和藝術。

  一、司馬遷與《史記》

  司馬遷,西漢人,杰出的史學家和文學家,著作《史記》。其體裁紀傳體,紀指皇帝的傳記,傳指將相和名人的傳記。這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敘述了傳說中的黃帝到漢武帝時二三千年的歷史。魯迅稱其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司馬遷為什么能寫出這樣一部史學巨著?(讓學生閱讀書上內容,然后進行總結。)司馬遷編寫出《史記》這樣一部巨著是多方面原因促成的。要深人探究司馬遷著《史記》成功的原因。①時代的呼喚。西漢從漢高祖的休養生息政策,經"文景之治",到漢武帝統治時期,經濟繁榮,國力強盛,進入極盛時期。這是漢朝幾代人共同努力的結果。怎樣才能長治久安,避免秦亡的悲劇重演,成為一個十分嚴峻的問題。時代呼喚一部能總結前人經驗,為今后的發展提供借鑒的歷史巨著問世。②家庭的影響。司馬遷的父親是漢朝的太史令,即漢朝的史官,很想寫一部歷史著作,遺憾的是他的愿望還沒有實現就病逝了。司馬遷著《史記》,也是為了完成父親未竟的事業。③豐富的歷史知識。司馬遷20歲時,到全國各地游歷,收集到大量流傳在民間的珍貴史實,為他著書立說提供了豐富的資料。④發憤著書。司馬遷因為得罪了漢武帝被處以重刑,面對嚴酷的現實,他不僅勇敢地活了下來,而且以驚人的毅力完成了著作。

  在史書體例中,最常見的是紀傳體、編年體和紀事本末體,它們的特點是紀傳體以人物為中心,編年體以時間為中心,紀事本末體以記事為中心。注意區分通史和斷代史。

  二、樂府詩

  "樂府"為漢武帝時期始設的音樂機構,搜集各地民歌,經加工配樂,稱為"樂府?quot;,其特點是形式樸素,語言清新活潑,感情真摯。西漢時樂府搜集各地民歌共有138篇,流傳至今的只有三四十篇。代表作有《孔雀東南飛》、《十五從軍征》。

  三、秦兵馬俑

  秦漢時期藝術成就中的雕塑以秦始皇陵兵馬俑為代表。

  讓學生閱讀教材,找出以下的內容:第一,秦陵兵馬俑的發掘;第二,秦陵兵馬俑的壯觀和宏大;第三,秦陵兵馬俑的價值和發現意義。秦始皇陵位置:陜西省臨潼縣;規模:大(騎、步兵俑7000多件,陶馬600余匹,戰車100多輛)

  考古工作者先后在這里發掘了三個兵馬俑從葬坑,其中都有真人真馬等同大小的陶制彩繪兵馬俑和當時實戰用的多種兵器,出土文物達萬件之多。陶俑平均身高1.78米,逐個捏制而成。其裝飾、表情各具特色,無一雷同。秦陵兵馬俑表現了極高的雕塑藝術水平,是世界藝術史上的一顆明珠,被譽為"世界第八奇跡",1987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板書設計 :

  昌盛的秦漢文化(三)

  ——史學、文學和藝術的大發展

  一、司馬遷與《史記》

  1.司馬遷寫《史記》

  2.《史記》的內容及對后世的影響

  二、樂府詩

  1.樂府

  2.樂府詩及其名篇

  三、秦后馬俑

  1.兵馬俑的藝術成就

  2.兵馬俑的歷史、文化價值

昌盛的秦漢文化(精選12篇) 相關內容:
  • 昌盛的秦漢文化(一)

    教學目標 要掌握的基礎知識有:我國是世界上首先發明紙的國家;蔡倫改進造紙術;《九章算術》;《神農本草經》;張仲景和華佗的醫學成就;張衡的地動儀。...

  • 昌盛的秦漢文化(三)

    教學目標 通過本課的學習,要了解和掌握史學家司馬遷和《史記》;《史記》的價值和影響;樂府和樂府詩;秦始皇陵兵馬俑的藝術成就等知識 通過對司馬遷寫《史記》的史實學習,培養學生嚴謹治學的學習態度和實事求是的治史態度。...

  • 昌盛的秦漢文化(二)

    教學目標 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掌握西漢末年佛教傳入我國;佛教對我國文化的影響;道教的興起;佛教與道教廣泛傳播的原因;王充與《論衡》。...

  • 昌盛的秦漢文化(一)

    教學目標 要掌握的基礎知識有:我國是世界上首先發明紙的國家;蔡倫改進造紙術;《九章算術》;《神農本草經》;張仲景和華佗的醫學成就;張衡的地動儀。...

  • 昌盛的秦漢文化

    (一)教學目標:一、知識與技能:造紙術的發現改進。《九章算術》。張衡發明地動儀。張仲景和華佗的醫學成就, 二在教師的幫助下,歸納秦漢時期我國處于世界領先地位的科學技術成就,提高對比和歸納綜合的能力。...

  • 昌盛的秦漢文化(三)

    教學目標 通過本課的學習,要了解和掌握史學家司馬遷和《史記》;《史記》的價值和影響;樂府和樂府詩;秦始皇陵兵馬俑的藝術成就等知識 通過對司馬遷寫《史記》的史實學習,培養學生嚴謹治學的學習態度和實事求是的治史態度。...

  • 昌盛的秦漢文化(二)

    教學目標 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掌握西漢末年佛教傳入我國;佛教對我國文化的影響;道教的興起;佛教與道教廣泛傳播的原因;王充與《論衡》。...

  • 昌盛的秦漢文化(一)

    教學目標 要掌握的基礎知識有:我國是世界上首先發明紙的國家;蔡倫改進造紙術;《九章算術》;《神農本草經》;張仲景和華佗的醫學成就;張衡的地動儀。...

  • 昌盛的秦漢文化(一)

    教學目標 要掌握的基礎知識有:我國是世界上首先發明紙的國家;蔡倫改進造紙術;《九章算術》;《神農本草經》;張仲景和華佗的醫學成就;張衡的地動儀。...

  • 昌盛的秦漢文化(二)

    教學目標 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掌握西漢末年佛教傳入我國;佛教對我國文化的影響;道教的興起;佛教與道教廣泛傳播的原因;王充與《論衡》。...

  • 七年級歷史教案
主站蜘蛛池模板: 黑人干嫩模在线观看 | 欧美日韩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 一区二区三区四区五区精品 | 亚洲在线观看免费视频 | 久久五十路丰满熟女中出 | 成人在线观看免费爱爱 | 碰超在线97人人 | 午夜天堂av久久久噜噜噜 | 国产精品午睡沙发系列 | 亚洲2021av天堂手机版 | 成人免费看片视频 | 亚洲第一区国产一区二区精品 | 蜜桃在线一区二区 | 久久久成人999亚洲区美女 | 99re国产视频 | 亚洲av天海翼一级毛片 | 国产精品永久免费嫩草研究院 | gogogo免费高清在线中国 | 黄骗免费网站 | fc2性色av久久精品 | 国产v在线播放 | 久久精品国产只有精品2020 | 五月天中文字幕mv在线 | 免费黄色片一区二区 |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精品动漫 | 久久艹在线观看 | 久操免费在线视频 | 狠狠干2020 |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免费观看视频 | 午夜性做爰A片免费看 | 欧美一二三区在线 | 开心五月激情综合婷婷 | 午夜精品久久久久久久星辰影院 | 亚洲日本不卡 | 亚洲AV永久无码精品一区二区国产 | 最近2018中文字幕视频免费看 | 国产午夜伦鲁鲁 | 麻豆一区区三区四区产品精品蜜桃 | 精品黑人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第一极品精品无码久久 | 免费的又色又爽又黄的视频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