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課《春秋戰國的紛爭》教學設計-(通用3篇)
第6課《春秋戰國的紛爭》教學設計- 篇1
第一范文本課課件
課標要求
知道春秋爭霸和戰國七雄的史實。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了解東周概念的內涵及春秋戰國的歷史分期。列舉春秋五霸和戰國七雄的名稱。知道齊桓公爭霸、晉楚爭霸及馬陵之戰、長平之戰。
。2)能力目標:培養學生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比較、評價、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發揮重塑歷史特色人物的想象能力。識讀春秋戰國形勢圖,學習識讀歷史地圖的基本技能。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僬J識到改革是諸侯國強大的根本原因。
、谕ㄟ^齊桓公、晉文公、越王勾踐建立霸業的過程,使學生懂得國強要革新,國立靠治業,國興靠人才的道理。引導學生為國家的興旺追求更高目標,增強毅力,發奮學習。
、壅J識到分解時期也孕育著統一的因素。
重點
①因為齊桓公第一個稱霸而且其過程在諸侯國中具有代表性,所以齊桓公稱霸作為一個重點。
、诔清е畱 ,長平之戰為代表的戰役對于爭霸局面和歷史發展具有推動作用,也為重點。
難點
正確看待春秋戰國時期的戰爭性質,對于初一新生來說不易自己領會。
教學方法
重點的突破方面齊桓公稱霸可根據問題的難度和學生的年齡特點進行談話、組織討論,并在討論的基礎上總結齊國和晉國迅速強大的共同原因。兩個戰役啟發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他們參與到講述故事演故事的活動中去,用文藝形式深化本課知識,加強學生對成語故事重新思考,使學生的情感認識不斷升華。
難點方面,組織學生進行知識的對比和辯論,由淺入深地使學生了解這一個歷史時期的特點是戰爭,并以戰爭為主線,貫穿整個歷史時期的始終,了解戰爭既有殘酷的一面,同時又具有現實作用的另一方面,突破難點。同時使用多媒體課件。
學法指導
老師方面:根據教學實際,對春秋五霸和戰國七雄二幅地圖進行多媒體處理;指導學生編排“紙上談兵”的歷史小話劇。設計好幾組問題的討論方案。
學生方面:
1、利用歷史成語故事的出處,讓學生根據史實解釋成語,得到啟示,提高文學修養。
2、通過繪制“春秋五霸”、“戰國七雄”的方位示意圖,滲透地理學科知識。
3、設計歷史小話劇“紙上談兵”,并編排。
4、利用齊國、晉國進行的改革,讓學生聯系今日中國之改革,滲透改革是強國之路。
5、用“臥薪嘗膽”的啟示,向學生滲透人應該有志向和毅力。
6、通過學習本課的史實,挖掘人才、改革、富國的關系,滲透創新的觀念。
教學過程
教學內容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導入新課
按歷史發展進程,回憶奴隸社會的形成發展,指出春秋、戰國的歷史特點導入。
、俅呵飼r期(公元前770年至前476年),是奴隸社會的瓦解時期。
、趹饑鴷r期(公元前475年至前221年),是封建社會的形成時期。公元前475年,我國開始進入封建社會。
還有可能有新的切入點
一起回到那西周以后,中國進入諸侯爭霸的春秋戰國時期讓我們一起七我們一起回到那金戈鐵馬的年代,共同學習第六課《春秋戰國《春秋戰國的紛爭》
授新:
一、東周的兩個分期
教師講述:東周分為春秋和戰國兩個時期。
春秋和戰國的起止時間和特點
圖示二個分期:(可用多媒體,也可板書)
春秋(前770年—前476年)奴隸瓦解
一:東周
戰國前475年—前221年,封建形成
二:東周:
看p30注釋①
了解春秋、戰國名稱的由來
引導學生聯系4、5課內容
提問:我們已學習了奴隸社會的幾個朝代?每一朝代的時間及特點?
老師可將學生發言情況副板書,有條件的用課件展示,形成中國奴隸社會夏、商、西周、春秋的完整概念。
舉手發言
教學內容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二、春秋爭霸
1、王室衰微(爭霸背景)
提問:春秋爭霸是在什么情況下開始的?
在此基礎上,老師舉出一兩個具體、生動的例子,補充說明王室衰微情況。
提問:“王室衰微與諸侯爭霸之間有何因果關系”?
指導思考,就勢引導。
看書回答
小組討論,推代表歸納、發言
2、春秋五霸
提問:春秋五霸指哪些?
補充:除書上的三人外,還有秦穆公、楚莊王
(課件展示)《春秋戰國形勢圖》
看書回答三人
掌握好五霸名稱
觀察形勢圖,介紹春秋大國位置,畫出方位示意圖。
3、齊桓公爭霸原因
設計問題組(課件展示)
1、齊國發展生產,有哪些有利的環境資源條件?
2、如何把資源條件轉化為經濟優勢?(改造、開發、利用)
小組討論,各抒己見
先組內發表意見
后在班上交流
4、管仲改革
老師采取邊敘邊議的教法
提示學生引用《論語》中孔子對管仲的評價,強調改革的進步意義
提出問題:改革與富國強兵之間有什么聯系?
滲透改革是強國之路的思想
學生敘述改革措施,評說管仲改革的作用。
小組充分討論,作好筆記,比一比,哪個小組看問題最深刻。再進行班內交流
5、“尊王攘夷”政策
提問:為何說“尊王攘夷”的口號高明?
設計問題組(課件展示)
1、什么是“尊王”?什么是“攘夷”?
2、“尊王攘夷”這一口號是在怎樣的形勢下提出的?
3、既然周天子天下共主的地位已名存實亡,為何還要尊王?
4、“尊王”會有哪些影響力?
5、“攘夷”為什么在當時很有號召力?
6、“尊王”起到了哪些作用?
看p31注釋①解決第1問
小組討論,分析原因
得出認識:“尊王攘夷“是齊桓公成功的外交政策,也是他爭霸的有利手段
6、小結:
提問:齊桓公爭霸的原因有哪些?
將歸納要點課件展示一下
學生議論,從自然條件、實力、爭霸手段(政策)三個方面發表看法
7、齊桓公稱霸標志──葵丘會盟
指出葵丘會盟的時間、盛況、意義
掌握公元前7世紀中期葵丘會盟
三、晉楚爭霸
1、晉文公改革
提問:晉文公改革的措施有哪些?有何作用?
聯系齊國改革,讓學生思考:“想一想,春秋時期,齊國和晉國能夠迅速強大的共同原因是什么?”
看書、總結
思考、找到二者的共同點,明白國強要革新,國立靠治業,國興靠人才的道理
2、城濮之戰
提問:在晉楚爭霸過程中,最著名的戰役是什么?晉國為何會以少勝多?
補充:“退避三舍”的故事
退避的目的是什么?(以退為進和戰略)
提問:“退避三舍”的作用?
歸納要點:
1、誠信:實現諾言,報答謝恩
2、避其鋒芒,誘敵深入
學生介紹城濮之戰情況
展開討論作用
學習古人誠信的態度
滲透情感態度價值觀
楚莊王稱霸
講述“一鳴驚人”和“問鼎中原”的故事。
吳越爭霸
教師提出問題,引導學生看書
問:在吳越爭霸中,給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在同學們熟知的成語中,哪一個成語是“臥薪嘗膽”的反義成語?(樂不思蜀)
投影《臥薪嘗膽》圖
問:從臥薪嘗膽與樂不思蜀中談啟示
教師補充材料:歷史上確有“嘗膽”,臥薪是后人加上去的,以“臥”與“樂”的啟示教育學生,同樣是國君,同樣的經歷,卻由于他們不同的抱負,不同的志向,導致了不同的結局
看小字,回答
觀察此圖
講述臥薪嘗膽故事,學生暢談,從中得到啟示,學習他們的志向毅力
四、小結
提問:
1、齊桓公、晉文公、越王勾踐,他們最突出的成就有哪些?
2、從他們身上,你看到國家富強的啟示和個人事業成功的秘訣是什么?
歸納要點
齊桓公:革新強國,首成霸主。(革新)
晉文公:勤業治國,躍居霸位。(勤業)
越王勾踐:雪恥復國,終建霸業。(毅力志向)
討論:春秋時期的霸主有哪些共同點?
有成就宏圖霸業的雄心壯志;重用人才;重視改革內政和發展生產,增強國力;
能運用正確的謀略,取得政治上、軍事上的優勢;
五、爭霸戰爭的影響
可用提問方式指導學生看p32課本,這一部分不用多加分析,戰爭的影響放在講完戰國后分析比較妥當
學生討論,對知識進行橫向聯系,比較確立霸主的方式,從中受到教育
附歷史課本劇《紙上談兵》
扮演者:趙括、趙括之母、廉頗、旁白等。
旁白:長平之戰,秦趙相持不下,秦國四處散布謠言,說秦國最怕趙括,趙王聽信謠言,撤下廉頗,而換上趙括。
廉頗:(語重心長):秦軍現在士氣正盛,銳不可當。我等應以守為攻,耗其士氣,以待其自退。
趙括:(漫不在乎)大敵當前豈能不打?你沒有聽說秦軍最怕我趙括嗎?你是老了,我可不能辱沒了我將門虎子的名聲。
趙母:(擔憂):孩兒,你空有腹中的萬卷兵書,而無實戰經驗,紙上談兵是萬萬不可的。你要聽廉頗老將的話才是。
趙括(不以為然):他只是膽小如鼠之輩而已,母親,請放心,我一定不辱趙王使命,全軍出擊,攻破強敵。
趙母 (無奈):哎……,趙國亡矣。
廉頗 (連連搖頭)
旁白:趙括到了前線,不顧廉頗勸阻,全線出擊,落入秦軍的重重包圍之中,自己被射殺,40萬趙軍群龍無首,投降秦軍,大多數被秦軍坑殺。趙括的一時之勇,給趙國帶來了滅頂之災!
<
第6課《春秋戰國的紛爭》教學設計- 篇2
一、本課的成功之處有以下幾點:
1.我以春秋戰國這段錯綜復雜的史實為藍本,進行了科學宏觀設計。首先我利用大屏幕展示并介紹《春秋爭霸形勢圖》和《戰國形勢圖》時,為學生形象直觀掌握本節的知識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2.我根據本節課的教學內容成語典故較多的特點,讓學生課前積極收集本課的`成語典故,如:退避三舍、老馬識途、一鳴驚人、臥薪嘗膽、圍魏救趙、朝秦暮楚、紙上談兵等成語故事,這樣既培養了學生平時多閱讀課外書籍、收集課外資料的好習慣,也積累了文學素養。同時也通過學生們上網查閱資料,提高了同學們學習現代信息技術的能力,尤其對于鄉下剛剛步入我們三中的初一學生來說,提高現代信息技術水平是非常有利的。
3.我讓學生講授”臥薪嘗膽“的成語故事,這樣既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同時也通過同學們了解故事中的越王勾踐的曲折的人生經歷,培養他們的抗挫折能力,同時對學生進行了思想教育。對培養他們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打下良好的基礎。為他們將來步入社會,成為一名品學兼優、健康向上的人才打下良好的基礎。
4.在講成語退避三舍時,讓學生了解古代戰爭的戰略思想,從而引發學生了解21世紀我國“鋼鐵長城”取得輝煌成績,培養學生的國防意識。
5.在講齊桓公、晉文公的改革時,使學生懂得:國強要革新,國立靠人才的道理,從而刻苦學習。
6.在講“戰國七雄”時,教師利用大屏幕展示的《戰國形勢圖》講述,在增強教學直觀性的同時,也增強了學生對歷史知識的地理空間分布的記憶,也使學生明確不但“文史不分家”,而且,“史地也不分家”。
7.在記憶戰國七雄的地理位置時,利用圖加縮字記憶法,即:齊楚秦燕趙魏韓,東南西北到中央。
8.在討論“由春秋紛爭到戰國七雄,說明了什么問題?并聯系現實說明有什么意義?”時。這個問題的設計,即培養了學生合作探究意識,又體現了歷史“以史鑒今”的功能。
9.小節部分老師編歌決、即精練省時又幫助學生記憶。
二、本節課的不足之處有以下幾點:
1.授課時間稍長,達32分鐘,學生練習時間相對少些。如:討論題,通過對比“春秋和戰國分爭形勢圖。我們不難看出國家逐漸減少了。這說明什么問題,感想是什么?”這個問題雖設計的較好,但由于授課時間稍長,討論這個問題時,僅有4名同學發表觀點,大多數同學沒有發言,沒有達到學生全員參與這個效果。這是本節課最大的遺憾。
2.春秋戰國的成語典故沒有與商周的成語典故聯系記憶。
3.春秋爭霸戰爭的影響應讓學生分析,老師不要先說出來。
4.有的問題的設計還不夠合理,過渡還缺乏邏輯性,語言有的地方還不夠精練。
5.教師有的問題提出后,讓學生思考的時間少,就急于讓學生回答,忽略了初一學生的分析能力,影響了學生的接受效果。
6.由于是剛接觸初一學生,對學生的名字記憶不熟。也影響了授課時間和效果。
7.最后一個班的授課,教師先總后分的授課靈感,效果極佳,值得我今后沿用。
總之,我在今后的教學過程中,要屏氣舊的教學模式,不斷優化自己的課堂教學,遵循學生的年齡特點,精心設計每一節課,科學把握好訓練的層次和坡度,多注重培養學生的能力,利用歷史這一平臺,虛心學習他人,從細微處慢慢改變,不斷完善自我。讓歷史課真正成為有趣味而又充滿智慧的課堂。
第6課《春秋戰國的紛爭》教學設計- 篇3
教學內容是七年級第6課《春秋戰國的紛爭》,為了擴展學生的知識面,激發學習興趣,我設計了一道題:搜集春秋戰國時期的成語故事。同時提醒學生可以看教材,看課外書籍,查字典。教室里一下子炸開了鍋,很多學生踴躍欲試。
學生甲:我看過《上下五千年》這本書,書中記載:春秋時期,剛做 國君的楚莊王胸無大志,有個名叫伍舉的大臣讓他猜個謎,說:“楚國山上,有一只大鳥,身批五彩,樣子挺神氣。可是一停三年,不飛也不叫,這是什么鳥?”楚莊王說:“這可不是普通的鳥,這種鳥,不飛則已,一飛將要沖天;不鳴則已,一鳴將要驚人。你去吧,我已經明白了!睂W生掌聲一片。 我接著啟發,從課文中也可以找到成語故事.不一會,學生乙:春秋時期,重耳(即后來的晉文公)在晉國內亂逃亡在外時,曾受到趙王的殷勤接待。重耳當時許諾若能回到晉國為君,照著課文念了起來,晉軍將退避三舍以示報答。
我很滿意學生敢于站起來講的的表現,同時也注意到一向不愛作聲的學生乙有要全部念下來的意思,有些費時間,我想中途打斷,又怕打消他的積極性。自從實施新課改以來,的課堂上充滿著“你真不錯”、“很好”、“你真棒”等表揚的話語。雖然這些表揚話對孩子來說是一種鼓勵,但過度的、甚至不切實際的表揚給孩子帶來的就完全是好處嗎?我腦子突一亮,就說,謝謝你即讓我們聽到故事,又學習了課文!老師給你提個小建議:"下回再講時,簡練些,挑關鍵的說.學生紅著臉,又感激的點點頭.這節聽課非常好。
其實,學生聽多了贊賞的話,也就失去了它應有的價值和意義。學生在此起彼伏的掌聲中會漸漸褪去應有的喜悅。所以當學生做得不足的時候,一定要委婉指出他的不足。只有發現了不足,改正了不足,才能不斷進步,也才能坦然地面對別人善意的批評、提醒,面對各種困難和挑戰。
所以,為了每一位學生的健康成長,我認為,老師,應該大膽地說“你很不錯或你下次怎么怎么會更好” .即要適當鼓勵,又要巧妙的指出改進地方,學生依舊喜歡你的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