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戰國的紛爭教案(通用2篇)
春秋戰國的紛爭教案 篇1
示例2
課名春秋戰國的紛爭課型新授課時1課時教學目標知識目標春秋的爭霸戰爭和戰國七雄能力目標以豐富的歷史故事,開拓學生的視野,拓寬思路教育目標引導學生為國家的興亡增強毅力發奮學習重點、難點霸主: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等;七雄并立策略和方法學科滲透語文(成語)教學媒體投影教學程序教學內容 板書 春秋戰國的紛爭 . 強調; 東周分春秋和戰國兩個時期 春秋前770年——前476 戰國前475年——前221年 一 春秋爭霸-----相繼稱霸(前770——前476) 分析: 1諸侯爭霸的實質(目的) a政治上:號令諸侯 b經濟上:迫使各國向霸主貢賦 2著名霸主: a齊桓公首先稱霸(任用管仲為相) b晉文公稱霸 c楚莊王稱霸 d吳越稱霸 c宋襄公和秦穆公 二 戰國七雄(前475年——前221年) 分析: 前475——前221年是歷史上的戰國時期。 1三家分晉(韓、趙、魏) 2戰國七雄:韓、趙、魏、楚、燕、齊、秦 3主要戰役: a桂陵之戰 b馬陵之戰 c長平之戰 小結,強化訓練: 1本課內容 2鞏固練習1教師活動 2課前導學:學生預習,熟悉課文有關的成語: 退避三舍 臥薪嘗膽、 紙上談兵 老馬識途 朝秦暮楚等 3指導討論 你認為那個成語給你的感受最深? 補充課外知識管鮑之交和一箭之仇等 4提問:晉國爭霸戰爭著名的戰役是什么?(分析) 5學生補充成語: 圍魏救趙、增灶減灶、 介紹: 孫臏與龐涓; 廉頗藺相如; 趙括與白起。 6組織討論 戰爭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什么樣的影響?歷史發展的趨勢又是怎樣? 學生活動 閱讀課文及補充成語 回憶:西周滅亡和東周開始(前771---前770) 思考: 回答: 1課文中的成語 2齊桓公為什么先稱霸 要點:歸納 a自然條件 b雄厚實力 c高明手段 3學生講:成語故事 成濮之戰,退避三舍 4想一想: 什么時件事魏國的原氣大傷? 5可考慮表演“紙上談兵”小話劇 6小結: 要求學生回答本課你學到那些知識批注
春秋戰國的紛爭教案 篇2
第6課 春秋戰國的紛爭教案
【教學設計思路】
1、指導學生快速跳讀課文,對課文零散的信息進行整合,然后自己歸納提出本課的學習目標,培養對歷史零散知識的整合和綜合概括能力以及發現問題的能力。
2、通過學生自主學習,解決自己制定的學習目標,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及解決問題的能力。
3、利用啟發、討論、競賽的方式培養學生與老師合作、與其它同學合作探究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使三個維度目標(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都得到充分的體現。
4、設計不同層次的綜合實踐題讓每個學生都能積極參與,考察每位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以及學生學習能力的養成情況。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按歷史發展進程,回憶奴隸社會的形成發展,指出春秋、戰國的歷史特點導入。①春秋時期(公元前770年至前476年),是奴隸社會的瓦解時期。
②戰國時期(公元前475年至前221年),是封建社會的形成時期。公元前475年,我國開始進入封建社會。西周以后,中國進入諸侯爭霸的春秋戰國時期,讓我們一起回到那金戈鐵馬的年代,共同學習第六課《春秋戰國的紛爭》
或者大屏幕出示對聯:(齊讀)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關終屬楚
苦心人天不負臥薪嘗膽三千越甲可吞吳
由此導入:對聯中有兩個成語,同學們知道其中的兩個成語各講的是什么時期的事嗎?
生答后指出“臥薪嘗膽”發生在春秋,東周分為兩個時期,即春秋和戰國。其中春秋為公元前770年----476年,它是和魯國編年史《春秋》記載的時間相同而得名。戰國為公元前475----221年,它因各諸侯國連年戰爭而得名。春秋戰國時期在政治上的一大特點是戰亂頻繁,社會大動蕩、大變革。
二、制定和出示教學目標(在教師指導下師生共同制定目標)
先請學生快速跳讀課本黑體字部分內容,然后每大組請一位同學根據這部分內容出一道簡明扼要的題目,我們就用它作為本節課要解決的第一第二個目標。
目標一:春秋時期有哪些著名的霸主?他們是如何成為霸主的?
目標二:戰國時的七雄指的是哪七國?這個時期有哪些著名的戰例?)
然后由老師給出第三個目標:“比較春秋時期戰爭的目的與戰國時期戰爭的目的的不同點?并因此總結出春秋時代與戰國時代最大的特點是什么?”
三、自主學習
讓學生再詳細地把全書看一遍,黑體字部分仔細閱讀,小字部分快速閱讀,針對三個目標一邊看一邊把要點圈出來。允許學生可以選擇自主學習的方式:自己閱讀或小組討論。
四、師生共同探討,合作解決問題
1、請同學自己回答解決第一個目標。在解決的過程中,教師利用歷史地圖引導學生了解掌握春秋爭霸的基本事實,讓學生通過對比得出晉文公成為霸主的原因與齊桓公成為霸主的原因有相同之處及戰爭的目的,并讓學生自己從中得出:
國興靠治,人興靠明確的追求目標和堅忍不拔的毅力。興人是興國的關鍵。
2、請同學自己回答解決第二個目標。在解決的過程中,教師利用歷史地圖、口決(齊、楚、秦、燕、趙、魏、韓,東南西北到中間)幫助學生加強對戰國七雄地理位置的記憶,并引導學生思考戰國時期戰爭的目的。
3、通過城濮之戰和長平之戰的材料兩個材料,讓學生討論解決第三個目標。
大屏幕出示材料:
城濮之戰:公元前7世紀后期,晉與楚兩軍相遇在中原戰場上。當時晉出動兵車700乘,兵力約2萬左右,而楚出動兵車1400—1500乘,兵力約4萬左右(注:春秋時期各諸候國作戰的方式主要是車兵戰)。決戰前,晉軍以報答楚王為名,“退避三舍”,駐軍城濮,巧妙地避開楚軍鋒芒,誘敵深入,大敗楚軍。
長平之戰:趙國是戰國后期的一個東方強國。秦國派兵攻趙。趙王派老將廉頗駐守長平,筑壘固守,相持三年,不分勝負。公元前260年,趙王急于求成,不滿廉頗憑險固守以疲秦軍的戰略,中了秦的反間計,起用只會紙上談兵的趙括代替廉頗,率兵大舉攻。秦將白起佯敗后退,誘敵追擊,到預定地點,用伏兵把趙軍分割包圍。秦王親自趕到前方,把全國15歲以上的壯丁悉數調到長平,堵截趙的援兵和糧食,趙軍被困46天,糧盡援絕,拼死突圍,趙括被射死,四十多萬趙軍全部投降,除240個年幼的回趙國報信外,都被活埋。)
4、為了加深學生對春秋戰國時期的了解和學習歷史的興趣,安排一個小活動:請同學比賽說出源于春秋戰國時期的成語故事。(如:春秋時期:一鳴驚人、老馬識途、退避三舍、問鼎中原、三令五申(吳國:孫武)臥薪嘗膽;戰國時期:圍魏救趙、竊符救趙、圖窮匕現等)
五、反思完善
提問:
1、齊桓公、晉文公、越王勾踐,他們最突出的成就有哪些?
2、從他們身上,你看到國家富強的啟示和個人事業成功的秘訣是什么?
齊桓公:革新強國,首成霸主。(革新)
歸納要點 晉文公:勤業治國,躍居霸位。(勤業)
越王勾踐:雪恥復國,終建霸業。(毅力志向)
六、板書設計
齊桓公: 管仲 第一個霸主
春秋爭霸: 晉文公: 城濮之戰
(爭霸) 楚莊王:
東周
七雄:齊、楚、秦、燕、趙、魏、韓
戰國七雄: (東 南 西 北 到 中 間)
(兼并) 戰例:桂陵之戰、馬陵之戰、長平之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