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課《春秋戰國的紛爭》教學設計-
第一范文本課課件
課標要求
知道春秋爭霸和戰國七雄的史實。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了解東周概念的內涵及春秋戰國的歷史分期。列舉春秋五霸和戰國七雄的名稱。知道齊桓公爭霸、晉楚爭霸及馬陵之戰、長平之戰。
(2)能力目標:培養學生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比較、評價、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發揮重塑歷史特色人物的想象能力。識讀春秋戰國形勢圖,學習識讀歷史地圖的基本技能。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①認識到改革是諸侯國強大的根本原因。
②通過齊桓公、晉文公、越王勾踐建立霸業的過程,使學生懂得國強要革新,國立靠治業,國興靠人才的道理。引導學生為國家的興旺追求更高目標,增強毅力,發奮學習。
③認識到分解時期也孕育著統一的因素。
重點
①因為齊桓公第一個稱霸而且其過程在諸侯國中具有代表性,所以齊桓公稱霸作為一個重點。
②城濮之戰 ,長平之戰為代表的戰役對于爭霸局面和歷史發展具有推動作用,也為重點。
難點
正確看待春秋戰國時期的戰爭性質,對于初一新生來說不易自己領會。
教學方法
重點的突破方面齊桓公稱霸可根據問題的難度和學生的年齡特點進行談話、組織討論,并在討論的基礎上總結齊國和晉國迅速強大的共同原因。兩個戰役啟發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他們參與到講述故事演故事的活動中去,用文藝形式深化本課知識,加強學生對成語故事重新思考,使學生的情感認識不斷升華。
難點方面,組織學生進行知識的對比和辯論,由淺入深地使學生了解這一個歷史時期的特點是戰爭,并以戰爭為主線,貫穿整個歷史時期的始終,了解戰爭既有殘酷的一面,同時又具有現實作用的另一方面,突破難點。同時使用多媒體課件。
學法指導
老師方面:根據教學實際,對春秋五霸和戰國七雄二幅地圖進行多媒體處理;指導學生編排“紙上談兵”的歷史小話劇。設計好幾組問題的討論方案。
學生方面:
1、利用歷史成語故事的出處,讓學生根據史實解釋成語,得到啟示,提高文學修養。
2、通過繪制“春秋五霸”、“戰國七雄”的方位示意圖,滲透地理學科知識。
3、設計歷史小話劇“紙上談兵”,并編排。
4、利用齊國、晉國進行的改革,讓學生聯系今日中國之改革,滲透改革是強國之路。
5、用“臥薪嘗膽”的啟示,向學生滲透人應該有志向和毅力。
6、通過學習本課的史實,挖掘人才、改革、富國的關系,滲透創新的觀念。
教學過程
教學內容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導入新課
按歷史發展進程,回憶奴隸社會的形成發展,指出春秋、戰國的歷史特點導入。
①春秋時期(公元前770年至前476年),是奴隸社會的瓦解時期。
②戰國時期(公元前475年至前221年),是封建社會的形成時期。公元前475年,我國開始進入封建社會。
還有可能有新的切入點
一起回到那西周以后,中國進入諸侯爭霸的春秋戰國時期讓我們一起七我們一起回到那金戈鐵馬的年代,共同學習第六課《春秋戰國《春秋戰國的紛爭》
授新:
一、東周的兩個分期
教師講述:東周分為春秋和戰國兩個時期。
春秋和戰國的起止時間和特點
圖示二個分期:(可用多媒體,也可板書)
春秋(前770年—前476年)奴隸瓦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