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課 原始農耕文化
〖教學實錄〗
師:通過前面幾節課的學習,我們對歷史這門學課應該有一個點感性認識了。今天我們將要學習
第2課 原始農耕文化
(板書,黑體字為板書內容,下同)
我們已經學過中國遠古人類,知道了目前所知中國最早的遠古人類(稍稍停頓,讓學生來回答。)――元謀人,他們生活的年代距今――170萬年。我省目前所知最早的人類――和縣人。遺留人類化石殘骸最多的――北京人,北京人的食物的主要來源――采集和狩獵,他們使用的石器――舊石器,打制石器,他們已經會用――火。
在距今約八千年前后至約四五千年前,中華文明又進入了一個新時代:農耕時代,為了大家學習這一時代的歷史,教材精心挑選了兩個文化遺址:西安半坡原始聚落遺址、浙江余姚河姆渡遺址。他們分別代表中國的北方(黃河中下游地區)和南方(長江流域)。請同學們把書翻到第13頁看圖“我國農業先民遺址分布圖”,在圖中找到這兩個文化遺址。
下面請同學們閱讀教材,然后回答兩個簡單問題:代表中國北方和南方的兩個文化遺址有哪些相同點?有哪些不同點?
學生閱讀教材后,回答問題,先說相同點,后說不同點。
相同點:
土地肥沃 這個相同點學生不易注意到。
家畜飼養和種植莊稼 畜(chu4):禽獸,現專指家養的禽獸。我們經常能看到的春聯“六畜興旺”。其中“六畜”指的是豬、牛、羊、馬、雞、狗(沒有一個學生知道“六畜”為何物,但都能“猜”出幾個來)。家畜飼養和谷物栽培,改善了人們的生活條件,人類開始進入原始農耕時代。有了比較的食物來源,人們再也不必像過去那樣四處奔波,開始了:
(原始農業和定居,只要學生講出來一項,就引導學生找出另一項來,我的幾個班的學生都是先講出家畜飼養和種植莊稼。)
定居或半定居生活 聚落:村落,人們聚居的地方。遺址:古人遺留下來的城堡、村落或寺廟等建筑基地。遺跡:前人留下的痕跡。 遺產:先人所遺留下來的財富。
(向學生指明這幾個詞的本意,以免用錯。)
制作陶器 指導學生看“半坡人的魚紋彩陶盆”及“半坡尖底瓶”。讓學生完成教材中的“動腦筋”。汲水時手提繩子將瓶置于水中,這時因瓶是空的,重心在瓶的中上部,瓶就倒置水中。注滿水后,重心移到瓶的中下部,恢復了正平衡,瓶就直立起來。尖底瓶的制作說明半坡人已經通過長期實踐,懂得了重心原理,并將它運用到汲水工具的制作上。
(學生回答的不好,沒有抓住要點,我向學生提出分析問題時,要抓住事物的主要特征,要講道理,不能想當然,要有條理,即我們前面所講的科學精神。對尖底瓶要以“小口、短頸、粗腹、尖底、雙耳”為主,并向學生簡單介紹了王先勝的看法,王先生認為不是汲水器而是祭祀用的禮器。我不知道哪一種說法是對的。許多時候,我是“揣著糊涂裝明白”。)
(講到有關瓦、陶、瓷時,出了點問題。六班的課,講課時,看到對面實驗樓大廳伸出部分的頂部,蓋著紅色的瓦片,就以此為例說起了瓦。學生馬上糾正,那不是瓦,是瓷磚。慚愧!)
紡織 紡輪是最早的紡紗工具,大約出現于舊石器時代晚期。據考古 報告說,在全國三十個省市較早的規模較大的居民遺址中,幾乎都有紡輪出土,紡輪使用時需加一根插桿,合稱紡墜。紡墜是利用其 本身自重和連續旋轉而工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