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課 原始農耕文化
捕魚
新石器時代 考古學上稱使用磨制石器的時代為“新石器時代”。指導演生看教材上的圖“原始農耕點穴下種想像圖”及“骨耜和石斧”。
不同點
北方 南方
氣候溫暖 氣候濕潤
種植粟、黍 種植水稻
半地穴式房屋 干欄式房屋
指導學生回答北方和南方的不同特征。學生在回答時進行以下的說明。
我國的北方和南方氣候差異很大,這種氣候的差異對原始人類的影響很大。由于人們的生產力水平很低,科學技術有限,人們征服、改造自然的能力也有限。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種植粟和水稻的國家之一,粟和水稻分別在北方和南方的種植,一方面說明人們對自然的依賴。一方面也說明無論是在北方、還是在南方,我們的祖先們都創造了燦爛的原始農耕文化。
房屋樣式的不同,也與環境有很大的關系。要定居下來的人們,在北方和南方面臨著不同的問題,北方主要是解決取暖的問題,南方主要是解決雨水的問題,面臨的問題不一樣,解決的方式就不一樣。
學生的問題:
1.指導學生看書的圖“河姆渡出土的距今約70XX年的稻谷遺存”時,六班有學生問“稻谷為什么是黑色的?”
備課時沒有認真看課文注釋,讓學生回答后,隨便講了幾個可能?碰對了,運氣不錯,還胡亂地說到明十三陵(上課時忘了具體是哪個陵?課后查了資料,是其中的定陵)開挖及古文物的保護。二班和五班上課時,變成了我問學生。學生們的猜測:黑米;做飯時燒糊了;埋在地下與煤接觸變黑了;
2.穴居:學生們想到了延安,還有一個學生想到了地道戰。南方的房屋一個學生想到了吊腳樓。
3.有學生問“種子是從哪來的?”
〖教學資源〗
原始農耕時代
原始農耕一詞,遵從教育部新發之歷史課程標準,其《中華文明的起源》有一節內容為:“以半坡遺址和河姆渡遺址為例,簡述中國原始農耕文化的特征!备鶕罡吹戎吨袊忌鐣洕芯俊芬粫ㄖ袊鐣茖W出版社1987年版),我國原始社會若按“生活資料生產方式的演進”劃分,可分為“原始采獵業”和“原始農業牧業”兩大階段,而“農業的發明是人類歷史上一件劃時代的大事,是由攫取經濟到生產經濟的偉大革命性轉變。人類第一次通過自己的活動來增殖天然的產品,從而改變了整個社會的經濟面貌,對人類的發展產生深遠的影響”(第71頁)。據最新考古材料可知,我國黃河流域最早的農業遺址,為黃河中下游的河北武安磁山文化、河南新鄭裴李崗文化遺址等,碳-14數據表明,這些遺址年代都在公元前60XX年至前50XX年,即距今七八千年。這些都比半坡和河姆渡的農耕文化略早。一般來說,原始農耕時代相當于石器時代的新石器時代,也相當于以社會結構為演進標志的氏族公社繁榮階段。
(人教版教師教學用書)
聚落
村落,人們聚居的地方!稘h書•溝洫志》:“或久無害,稍筑室宅,遂成聚落。”(《辭!罚
聚落是人類各種形式的集聚地的總稱,也叫人類住區,在地圖上常被稱為居民點。它不單是房屋建筑的集合體,還包括與居住地直接有關的其它生活設施和生產設施。即包括房屋建筑(住宅、機構、商店、工廠、倉庫以及文化娛樂、教育衛生等建筑);街道或聚落內部的道路、廣場、公園、運動場等人們活動的場地;供居民洗滌飲用的池塘、河溝、井泉、聚落內部的空閑地、蔬菜地、果園、林地等幾部分?梢姡勐浼仁侨祟惥幼、生活、休息等各種社會活動的場所,也是人類進行生產勞動的場所。聚落一般可分為鄉村和城市兩大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