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訪絲綢之路
——學習與探究之四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學會識讀歷史地圖,知道圖示法是學習歷史的一個重要方法 。
通過針對性的收集資料,了解有關“絲綢之路”的歷史、地理、文學知識,培養查閱、整理史料以及學科間互相滲透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
能在教師的指導下按要求查閱和收集有關的歷史資料、文獻、圖片和實物。
通過對照古今地圖,加深對所學知識的識記與理解,培養初步的史地結合、學科滲透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絲綢之路”的作用,認識到對外開放能使中國繁榮和富強。
通過“絲綢之路”的尋訪,培養集體協作精神,激發對大自然、對祖國燦爛文化的熱愛,從而加深對祖國的熱愛。
教學重點
充分利用教學資源,探究絲綢之路上的名勝古跡、古代名人、省份民族、文化物產和山脈河流。
教學難點
如何理解絲綢之路是商路、經濟文化交流之路和友誼之路。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過程
活動設計思路:
充分利用教學資源,尋訪探究絲綢之路上的名勝古跡、古代名人、省份民族、文化物產和山脈河流。
明確目標——課前準備
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教學相長——模擬導游
課余研究——知識延伸
1. 找一找:通過對網絡、書籍、報刊、雜志、光盤等媒體的找尋和瀏覽,收集有關“絲綢之路”的資料。
2. 集一集;分類和整理收集到的有關史實,培養學生勤于動手、收集和處理信息、獲取新知識的能力。
學前準備
教師:
1、 在第16課學完后布置學生收集與“絲綢之路”有關的圖文資料。
2、 準備三張地圖:“絲綢之路”示意圖、中國地圖和世界地圖。
3、 讓學生自愿組成五個探究小組(每組10人左右)
⑴絲路路線組 ⑵絲路上古代名人組 ⑶絲路上名勝古跡組 ⑷絲路詩歌組 ⑸民族物產及東西方交流組
4、 組織評審團成員共同制定本次活動評比標準,
學生:
1、 預習本文有關內容,突出本組探究重點。
2、 收集有關“絲綢之路”的書籍、資料、圖片、實物、詩歌等,匯總起來共享學習資源。
3、 各組選出組長(主持人),負責指揮本組活動。
4、 各組推薦評委4名,組織活動評審團,參加活動評比。
1、創設情景導入(激勵性點撥2分鐘)
上個世紀末,中共中央提出了西部大開發的戰略,同學們知道西部大開發都包括哪些省份嗎?學生回答后明確:新疆、西藏、甘肅、青海、四川、重慶、云南、寧夏、陜西、貴州十個省市自治區。在我國的西北邊疆,浩瀚的沙漠,茫茫的戈壁灘上,曾經延伸著一條瑰麗的“絲綢之路”,它昭示著歷史曾有過的繁榮。中國西部許多地方古代通過“絲綢之路”參與世界經濟文化交流活動,溝通了東西方文明的互相滲透。借當今西部大開發的時機,對“絲綢之路”的研究應該成為國際性的新課題。
今天讓我們重新踏上“絲綢之路”,循著先人走過的足跡,探訪“絲綢之路”的過去、今天,并展望其美好的未來!
同學們已經進行了預習,現在按絲路路線組、絲路上古代名人組、絲路上名勝古跡組、絲路詩歌組、民族物產及東西方交流組的順序分別展示各組活動,全體同學積極參與,評審團評委注意相機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