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課 原始農耕文化
人們集中地居住在一起,就形成了聚落(settlement)。鄉村居民的居住地相對分散。規模比較小的居民點叫做村莊(village),規模比較大的居民點叫做集鎮(town)。城市(city)是人口達到一定規模、主要從事非農業產業活動的居民聚居地。
任式楠在《我國新石器時代聚落的形成與發展》(《考古》XX年第7期)一文中認為:
新石器時代的聚落發展經歷了四大階段:(一)約自公元前1萬年甚至更早開始的新石器時代早期,原始農業基本確立,人類大都實行以天然洞穴為主的相對定居生活。(二)公元前7500-前50XX年的新石器時代中期,農業在經濟成份中處于支配地位,農業文化完全確立,較大的農業聚落逐漸形成。以彭頭山文化晚期灃縣八十土當 及興隆洼文化敖漢旗興隆洼聚落為代表能分為前后兩段。(三)公元前5000-前30XX年的新石器時代晚期,以原始農業為主的綜合經濟繁榮高漲,農業聚落興盛發展并走向分化。此一階段亦能分為前后兩段,前段代表性聚落有黃河中游仰韶文化半坡類型的姜寨、半坡、北首嶺及趙寶溝文化的趙寶溝遺址等。長江下游則以河姆渡早期遺存為代表,新石器晚期前段文化特征在于環壕聚落中居址、窯場、基地等設施分布有較統一的規劃和嚴密的布局,但聚落間面積大小似無高低身份差別。新石器時代晚期后段,以大河村遺址為代表,聚落分化日益明顯,形成了中心聚落與普通聚落的等級差別,房屋結構變得復雜而形式多樣,甚至出現殿堂式建筑。(四)公元前3000-前XX年的新石器時代未期即銅石并用時事期,以龍山文化遺存為代表。這一時期原始農業和快輪制陶、精工琢玉、冶銅手工業生產增長很快,聚落結構方面突出變化是,具有中心地位的大型聚落,與國周圍多少不一的小中型聚落,形成等級和主從關系的聚落群體架構,許多中心聚落往往建成較大型城址。
網絡
圖說中國
聚落的形成
評論:超越農耕文化的負面影響
魏效冰:《原始農耕文化》一課的教與學
張萍:“半坡尖底瓶”探究
王先勝:關于尖底瓶,流行半個世紀的錯誤認識
鑒定古陶器方法
古陶瓷的燒成與分類
燃燒鏡底下的真實?——笛福、“真瓷”與十八世紀以來的跨文化書寫
河姆渡遺址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