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商西周的興亡(精選3篇)
夏商西周的興亡 篇1
第二單元 國家的產生和社會的變革(5—11課)
[知識與能力]
以教材中課文出現的基本人物、事件、時間和提示為對學生
應掌握知識的要求;其他只要求一般了解。
[過程與方法]
1、以多種角度來訓練學生的歷史唯物主義觀點、方法的初步運用能力;
2、將閱讀、聽講、識記三方面材料綜合起來的思維能力及獨創、靈敏是思維品質的培養;
3、口頭表達能力的鍛煉。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正確認識人類歷史的起源;
2、了解國家興衰、個人成就、個人成敗的原因。
[重點] 我國的夏、商、西周主要制度、興衰過程。
[難點]歷史人物的作用與人民是創造歷史的動力相互關系。
[課時]7課時
[課型]新授課、活動課
[方式與方法]綜合啟發式教學
[教具]地圖冊、我國的夏、商、西周相關多媒體、考古新發現圖
第 五 課 夏、商、西周的興亡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
(一) 知識目標
了解夏、商、西周的更替的脈絡,對每個朝代的建立時間、建立者、滅亡時間、亡國者等有一個基本的認識,掌握西周分封制。
(二)能力目標
學習本課培養學生查閱資料,識別歷史地圖,合作的能力。通過引導學生學習和掌握基礎知識,分析得出結論:夏、商統治者的統治態度直接影響著國家的存亡。培養學生綜合分析和概括、歸納的能力。
二、過程與方法
通過分組,鍛煉學生的合作能力;通過搜集整理資料、制作示意圖、編寫和表演歷史劇、講故事的過程,培養學生主動學習的習慣;通過抒發感想,開發學生的發散性思維;通過制作比較表、分組討論等方法,引導學生進行探究性學習;多媒體輔助教學手段的運用,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加課堂容量。
[度價值觀]
通過夏、商、西周歷史的學習,認識到國家統治者的殘暴統治激起人民的反抗,最終推翻其統治,人民群眾有權利通過一定的形式和手段達到目的,樹立民族責任感和法律意識。
[重點] 我國的原始人類
[難點] 通過奴隸制國家與原始社會對比,分析奴隸制度的進步性。
[課時]1課時
[課型]新授課
[方式與方法]綜合啟發式教學
[教具]地圖冊、我國夏、商、西周相關多媒體、考古新發現圖
[教學思路]
課前導學
1據學生的特點、能力、基礎水平合理分組;學生以組為單位,查閱書籍、雜志、網站,搜集有關夏、商、西周的文字、圖片、及視頻資料。
2.夏、商、西周朝代更替情況表格。
二、教學滲透
1.上網查詢、搜集和剪輯相關影視資料,滲透信息和多媒體技術的運用。
2.可用多種生動活潑的文藝形式加深理解和掌握歷史知識、總結知識要點,如編演歷史短劇等以加深對本課內容的理解,使文、史融為一體。
[教學過程]
1、導入新課
復習上節課所學內容,導入新課。前面學習了原始社會的有關內容,到原始社會末期,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國家——夏。從此奴隸制在我國建立。
2、學習新課
學生通過預習已經對夏、商、西周三朝的內容有了一個大體的了解。再通過填充歷史再現表格從整體上有一個脈絡清晰的掌握。
一、夏朝
1、建立時間:公元前2070年 2、都城:陽城 3、建立人:禹
4、禹死后,傳位給啟,從此世襲制代替了禪讓制。
5、夏朝最后一個國王是桀
二、商湯滅夏和武王伐紂
1、在公元前16XX年部落商在湯率領下滅夏
2、商朝最后一個國王:紂(暴君),酷刑炮烙
3、周武王繼位,在公元前1046年,周、商在牧野大戰,商朝滅亡,西周建立。
三、西周在政治上實行分封制。西周后期,政局混亂,發生了國人暴動,趕走了周厲王,公元前771年西周滅亡。
3、課堂小結:多媒體顯示歷史坐標圖,對本節課內容作一個概括總結。
4、開發思維
這是本節課的重點內容。夏桀、商紂的殘暴統治引起了人民的強烈反抗。就夏桀、商紂的殘暴統治,人民的反抗。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先分組討論。同學們還可繪制漫畫,講故事,寫詩以及一切可以表現自己觀點的形式都可以用來為自己服務,在形式問題上可以大膽探索,要百花齊放,百家爭鳴。
5、自我測驗
利用選擇題和材料題兩種題型對學生的掌握情況作一個了解。所以,選擇題主要是基礎知識的再現,材料題是一個知識拓展題。向學生提供了奴隸制下奴隸的悲慘處境,加深對討論問題的理解。這部分采用搶答的方式,使學生有興趣參與進來,主動思考,發現問題,解決問題。
附:板書設計
一、夏朝
1、建立時間:公元前2070年 2、都城:陽城 3、建立人:禹
4、地位---我國歷史上第一個奴隸制國家
5、禹死后,傳位給啟,從此世襲制代替了禪讓制。6、夏朝最后一個國王是桀
二、商湯滅夏和武王伐紂
1、在公元前16XX年部落商在湯率領下滅夏 2、商朝最后一個國王:紂
3、周武王繼位,在公元前1046年,周、商在牧野大戰,商朝滅亡,西周建立。
4、 西周在政治上實行分封制。西周后期,5、 政局混亂,6、 發生了國人暴動,7、 趕走了周厲王,8、 公元前771年西周滅亡。
夏商西周的興亡 篇2
課題 第 5課 夏、商、西周的興亡 課型 新授課 學 習 過 程 二次備課
學習
目標 1知道夏、商、西周三代的更替,西周的分封制, 區別開世襲制與禪讓制。
2通過分析分封制的內容理解分封制的作用 3 對比夏商周的興亡,認識在人
主備人 孫菁華 四、知識拓展:
許多故事千古傳誦,如商湯滅桀、“酒池”“肉林”、武王伐紂、周公制禮作樂、烽火戲諸侯、“周公吐哺,天下歸心”等膾炙人口的故事,都出自“三代”的傳說。
五、情感教育:
通過學習夏、商、西周的更替,使我們進一步認識到“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得賢則昌,失賢則亡”的道理。
六、學法指導————理清歷史線索:
任何歷史事物都會經歷一個形成、發展、鼎盛、衰亡的過程。如奴隸社會的發展歷程:產生于夏朝、發展于商朝、鼎盛于西周、衰亡于東周。
1.歌謠記憶
禹死啟繼位,禪讓變世襲。商湯滅夏桀,盤庚遷都殷。
武王伐商紂,建周分封制。桀紂厲相似,后人得啟示。
2.數軸記憶
約公元前2070年 約公元前16XX年 約公元前1046年約 公元前771年
禹建立夏潮 湯滅夏建商 武王伐紂建立西周 國人暴動西周滅亡
3.列表格
建立者 建立時間 都城 賢臣 暴君 滅亡時間
夏朝
商朝
西周
課堂檢測:
1. 同步訓練
2. 填充圖冊
布置作業:
預習第6課
執教人
審核人
重點 夏朝的建立和西周的分封制 備課
難點 對分封制的理解認識 上課
學 習 過 程 二次備課
一、課前準備
小組檢查預習案的完成情況,記錄分數。
教師收集學生的疑難問題,作為二次備課的依據。
二、導入新課:
1.我國的第一個王朝是 ,,建立者是 ,時間是
2.這位國王是通過 制,或的領導權的,他將會把權力傳給誰呢?
三、自學指導:
(1)夏朝的建立
夏朝是我國第一個奴隸制王朝,夏朝的建立標志著我國早期國家的產生,說明我國是世界上最早進入奴隸社會的國家之一,這也是我國被稱為世界四大文明古國的原因。
夏朝的建立,要掌握以下幾個規律性的問題:
一:是衡量歷史進步的標準是:是否有利于生產力的發展(奴隸社會代替原始社會是歷史的進步);
二:早期國家建立的重要標志——暴力機構的產生
本質——奴隸主階級進行階級統治的工具
(2)西周的分封制
分封制的目的、內容、作用是學生必須掌握的,
在分析作用時,既看到它的積極一面,起到拓展疆域、鞏固統治的作用,對后世也產生了很大的影響,也應注意到它的消極一面,即隨著血緣關系的日益疏遠、隨著周王室的衰落,“蕃屏周”的作用越來越小,越來越影響到國家統一與穩定,從而為后面有關郡縣制的學習打下基礎。
夏商西周的興亡 篇3
七年級歷史教學學案
學科
歷史
設計教師
教授內容
第4課 夏、商、西周的興亡
時間預設
1課時問題預設:1.世襲制與禪讓制有什么區別?
2.夏、商、西周三代的興亡有什么相似之處?
3、我們常說“學史明智”、“以史為鑒”, 那么我們從夏朝和商朝的滅亡中得到什么啟示?
4、當堂反思
通過學習這節課,我最大的收獲是
我還需解決的問題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學習目標
1.知道夏、商、西周三代更替的基本史實和西周的分封制, 區別“世襲制”與“禪讓制”。
2.通過分析分封制的內容理解分封制的作用。
3.對比夏商周的興亡,認識到國家要以民為本,順民心者興,逆民心者亡。 【重點難點】夏朝的建立和西周的分封制【學習難點】對分封制的理解認識知識結構:1、約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啟繼承父位,開始了“家天下”。從此,世襲制代替了禪讓制。桀的通知殘暴2、約公元前2070年湯滅夏,建立商朝。盤庚把都城遷到殷后,商朝統治穩定,史稱“盤庚遷殷”。湯的統治殘暴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經牧野之戰滅商,建立周朝,定都鎬,史稱西周。公元前771年,戎族攻破鎬京,西周滅亡。3、西周為了加強統治,實行分封制。展示內容:一、問題情景,認定目標引“大禹治水”的故事。大禹因治水而威望大增, 他憑借日益增長的威望和權力,建立了我國歷史上第一個奴隸制國家。二、自主學習,知識梳理任務一:閱讀教材第20~23頁,在課本上標出知識點并完成下列問題朝代建立時間建立者都城暴君夏商西周 任務二:閱讀教材第24頁,在課本上標出知識點,思考下列問題1.西周為什么實行分封制?什么是分封制?起到了什么作用? 2.教材第24頁西周的等級示意圖反映了什么內容? 鞏固達標:1.中國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她的第一個王朝是( )
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東周
2.有人因觸犯法律而被投入監獄,你推斷一下他不可能生活在下列哪一時期( )
a.黃帝 b.夏朝 c.商朝 d.西周
3.西周實行分封制的根本目的是( )
a.打擊商朝的殘余勢力 b.發展社會經濟
c.保衛鎬京的安全 d.鞏固統治
4.商朝被后世稱為殷朝,下列事件中,與此有關的是( )
a.商湯伐夏 b.牧野之戰 c.盤庚遷都 d.武王伐紂
5.常言道:“姜太公釣魚,愿者上鉤。”當年姜尚等待的賢明君主是( )
a.黃帝 b.夏啟 c.商湯 d.周文王
6.“哪里有壓迫,哪里就有反抗。”說明這句話正確的歷史事件是( )
a.國人暴動 b.世襲制代替禪讓制 c.實行分封制 d.盤庚遷都
7.暴君亡國,明君興政。參照這一標準,下列四人中,與其他三人明顯不同的一位是( )
a.商湯 b.商紂 c.周文王 d.周武王8.夏朝的建立時間和建立者分別是( )a.公元前27XX年;禹 b.公元前2070年;禹c.公元前XX年;啟 d.公元前2070年;啟
9.國家建立后面臨的嚴峻現實,就是如何管理廣大地區,鞏固統治。西周時期,國王實行了一種新的制度,這種制度是( )
a.禪讓制 b.奴隸制 c.世襲制 d.分封制10.下列反映西周歷史的電影場景,明顯不符合史實的是( )a.周王使用青銅器祭祀 b.奴隸使用鐵農具勞動生產c.王宮中擺放著一玉器 d.都城鎬京商業繁榮
11.(創新)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 傳說,繼黃帝之后,我國黃河流域杰出的部落聯盟首領還有堯、舜、禹。……相傳,堯年老的時候,征求各部落首領的意見,推舉舜做他的繼承人。舜年老后,采取同樣的辦法把位置讓給了治水有功的禹。這種推舉部落聯盟首領位置的辦法,歷史上叫“①______ ”。
材料二 禹死后,繼承了父位,成為夏朝第二代國王。從此,②______ 代替了禪讓制,“公天下”變成“③_____ ”。
材料三 周初將親族、功臣、先代貴族分封到各地,建立諸侯國;受封者則必須對周王承擔各種義務,并受周王控制。
⑴請你結合所學內容將材料一、材料二中的橫線補充完整。
⑵材料二這種現象最早出現在什么朝代?寫出一個你知道的反映這種現象的朝代。
⑶材料三反映了周初實行的哪種政治制度?此項制度在當時起到了怎樣的作用?
歸納生成1.王位世襲制替代禪讓制:禹死后,他的兒子啟繼承父位,成為夏朝第二代國王。從此,世襲制代替了禪讓制,“公天下”變成了“家天下”。夏朝的建立,標志著我國早期國家的產生。統治中心在今河南西部和山西南部一帶,建都陽城。最后一個國王桀是歷史有名的暴君。2.商湯滅夏:約公元前16XX年,湯戰勝桀,夏朝滅亡,商朝建立。商王盤庚遷都到殷,故商朝又稱殷朝。最后一個國王紂是有名的暴君(炮烙)。3.武王伐紂(1)西周建立:國君周文王任用賢人姜尚,國力強大。周武王繼位后,公元前1046年,與商朝在牧野大戰,商軍陣前倒戈,商滅亡,建立周朝,定都鎬(鎬京今陜西西安),史稱西周。(2)分封制:目的是為了鞏固統治。內容:周天子把土地和平民、奴隸,分給親屬、功臣等,封他們為諸侯。諸侯服從周天子的命令,向天子交納貢品,平時鎮守疆土,戰時帶兵隨天子作戰。(3)西后期,政局混亂,發生了國人(平民)暴動,公元前771年,西周滅亡。課后反思:應該感謝“插嘴”的同學,是他讓同學們了解了更多的知識,是他讓我明白了一個道理:教學資源無處不在。 學生插嘴是許多老師在課堂教學中遇到的問題。它帶給我們的或許是擔心,或許是困惑,但更多的應該是欣喜與思考。新課程倡導平等、民主、和諧的師生關系,倡導寬松、融洽的教學環境,在這種情況下學生“插嘴”是合情合理、無可厚非的。它不是“亂”,而是“活”,是新課程改革中一朵絢麗的浪花。當學生的“插嘴”具有挑戰性時,教師應如何應對,如何調整教學計劃,如何讓學生的“插嘴”變成一種學習資源,才是我們每個教師應該研究的課題。 面對學生的“插嘴”,我們不僅要認真傾聽,耐心等待,而且要為其喝彩! 反思后則奮進。我們只有在實際工作中多多反思,不斷改進,才能真正走進新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