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的農耕生活,(通用12篇)
原始的農耕生活, 篇1
第2課
【教學設計思路】:
在學習了一課的基礎上,學生對遠古人類的學習有了一定的了解,知道要從距今的年代、生產生活狀況等方面來學習。因而本課決定用多媒體輔助教學,采用啟發式的談話法、設計探究問題與學生質疑相結合的方法 ,激發學生的參與意識,讓學生既積極學習現在要學的知識,又聯系過去學過的知識,通過對比比較,自己學會歸納總結采用。
【教學過程】:
一、復習提問:
除了漁獵之外,山頂洞人還怎樣獲取食物?(采集)這種方法有什么不方便?如何改進它?
集體朗讀“導入框”內容,指出那時人們已從采集者變為生產者,但這僅是神話而已,還有大量考古發現的文物可以證明。河姆渡和半坡居民就是我國原始農耕生活的代表。請大家閱讀教材第8頁“我國原始農耕時代主要遺址圖”并找出這兩種居民所在的地點及生活的河流流域。
河姆渡居民居住在浙江余姚,生活在長江流域,半坡居民居住在陜西西安,生活在黃河流域。這兩個遺址反映了我國古代南北不同的原始農耕風貌,請大家閱讀教材第7頁的材料《白虎通》原文。這一段話的意思是:神農氏根據不同的自然條件,制造工具,教人種植。那么,天時、地利指的是什么呢?是自然環境,包括氣候、水土、植被等。因為這些直接影響不同地區人們的生活狀況。 讓我們帶著疑問、好奇走進河姆渡和半坡居民,感受一下他們的生產、生活情況。
二、組織學生學習和探究新課(落實目標)
。ㄒ唬┖幽范傻脑嫁r耕
指導學生閱讀教材第7----8頁正文 并“動腦筋”:
1、學生觀看第7頁的骨耜圖,討論回答:你覺得這把骨耜可以做什么事情(翻土、打獵等)?怎樣操作才會省力?(腳踩橫棒)
2、學生先看第11頁的“自由閱讀卡”,再觀看第10頁的“活動與探究1,看圖分析”,討論回答:你能說出這種陶器的用途嗎?(蒸食物)
3、請同學們動腦筋想一想,河姆渡原始居民比北京人、山頂洞人在生產生活上有了哪些進步?
。▽W生討論)開始種植農作物,使用磨制石器和骨器;種植水稻、建筑房屋、挖掘水井;飼養家畜,制造陶器、玉器和樂器。
。ㄒ黄鹂偨Y)從以下幾個方面來比較。
從食物看:北京人和山頂洞人主要靠采集、漁獵;而河姆渡人有了固定的食物來源,種植水稻,發展原始農業,會挖掘水井,飲水更方便。
從居住條件來看:北京人和山頂洞人住在天然的洞穴里;而河姆渡人已會建造自己的房屋,而且能根據實際情況來確定房屋的結構和樣式。
從生產工具和生活用具來看:北京人和山頂洞人使用打制石器,山頂洞人掌握了磨光和鉆孔技術:河姆渡人則使用磨制石器,并用耒耜耕地,而且會制造陶器、玉器和樂器。
4、指導學生觀看教材第8頁遺址圖,回答:圖上有哪幾個遺址?它們分別位于哪條江河之旁?為什么要在江河之旁定居?(紅山、半坡、大汶口、河姆渡,遼河、黃河、長江,農耕對于沃土和水源的需要。)
5、過渡:黃河旁的遺址是半坡原始居民遺留下來的。
。ǘ┌肫略季用竦纳
河姆渡原始居民的農耕生活我們已經有了基本了解,現在以同樣的方式,從時間、地點、工具、生產等方面歸納出半坡居民的農耕生活特征。(本目由同學自學完成)
自學后討論:(自由發揮)
1、河姆渡居民和半坡居民在生產和生活方面有那些相似之處?不同之處?
結論:
、傧嗤牡胤剑憾奸_始了原始農業生產,由此人們也轉向定居生活;都會搭建房屋;會制造陶器。在打獵過程中由于使用了弓箭,獵物明顯比以前增多了,人們就把自己吃不完或者是受傷的動物圈養起來,以備不時之需,因此都產生了原始的家畜飼養業。
、诓煌牡胤剑
a、兩者的房屋建筑樣式不同。河姆渡人是干欄式房屋,半坡人住的是半地穴式。
b、種植的農作物不同。河姆渡人種植水稻,半坡人種植粟。
c、南方人會挖井,這就可以使他們不一定非要住在靠近河邊的地方,生產、生活范圍也就不斷擴大了。
2、引導生看圖進一步討論分析、比較:為什么生活在同一個時期的居民,他們的房屋建造式樣會不同呢?以小組為單位討論回答。
結論:
由于他們所居住的地理環境不同而決定的。
河姆渡原始居民生活在長江流域,那里地勢低洼,建干欄式房屋可通風防潮,還可以防止野獸的侵襲。降水較多,防止水淹。下面還可以飼養牲畜。今天,我國西南一些少數民族地區,仍然采用這種古老的建筑形式。
半坡原始居民在黃河流域,地處北方,天氣寒冷,半地穴式房屋可以防寒保暖。
大屏幕出示材料,結合材料想一想,人類走出洞穴蓋房定居有什么重大意義呢?
材料:上古穴居而野處,后世圣人易之以宮室,上棟下宇,以待風雨。
——《周易》)
討論后得出結論:改善了生存環境,提高了生活質量。 擺脫了對自然的依賴,擴大了活動的空間。人類走出洞穴蓋房定居是歷史的一大進步。
3、為什么河姆渡居民種植的是水稻而半坡居民種植的是粟?
長江流域水量充足,氣溫暖熱,故適宜種水稻;黃河流域降水量相對減少,且氣溫相對長江流域低,故主要以種植耐旱,且產量較高的粟為主。
4、引導學生理解《白虎通》引文的含義得出:自然條件,特別是地理環境對長江流域和黃河流域農作物品種的不同影響,對兩大流域居民定居生活的影響,說明了人民在改造自然、利用自然的過程中要科學合理、協調兼顧。
(三)大汶口原始居民
指導閱讀第9—10頁有關的“閱讀文字”,組織學生活動。
第10頁“動腦筋”,討論回答出當時人際關系變化的原因:
第一,人們想讓死去的親人繼續享受生前的生活,便把死者的私有財產作為隨葬品。
第二,農耕經濟有了較大發展,財富增多。(社會生產力進步了)
第三,死者在氏族里的地位不同,有了貴賤之分;權力不同,所占有的財富也有了多寡之別,貧富分化隨之出現。
三、鞏固小結
指導學生填《我國原始農耕經濟中的勞動分工表》
原始居民 距今時間 活動區域 原始農耕
。üぞ摺⒆魑铮 原始飼養業 原始手工業
河姆渡
原始居民 約七千年 浙江余姚
。ㄩL江流域) 磨制石器、骨耜、
種植水稻 住房下面
飼養牲畜 蓋屋挖井、
制陶、玉、
樂器
半坡
原始居民 約五六千年 陜西西安
。S河中游) 磨制石器、木制
耒耜、石刀、
種粟和蔬菜 可能養豬 制造彩陶、
紡織、制衣
大汶口
原始居民 約四五千年 山東泰安
(黃河下游) 磨制石鐮、石鋤 制黑陶、白陶
四、板書設計
(一)河姆渡的原始農耕
1、時間---距今約七千年
2、生活位置:河姆渡居民位于長江流域
3、生產:使用磨制石器,種植水稻。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種植水稻的國家。
4、生活:住干欄式房屋,挖掘水井飼養家畜,會制造陶器、樂器、玉器。
(二)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
1、時間---距今五六千年
2、生活位置:半坡居民位于黃河流域
3、生產:普遍使用磨制石器,種植粟。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種植粟的國家。
4、生活:住半地穴式房子,會制造彩陶,還會紡線、織布制衣。
原始的農耕生活, 篇2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河姆渡的原始農耕,半坡原始居民,大汶口原始居民。
2.能力目標:
初步培養學生觀察歷史文物圖,主要的歷史信息,加以初步分析。
3.教育目標:增強愛國主義情感和民族自豪感。
教學重點 河姆渡,半坡原始居的農耕生活
教學難點 河姆渡,半坡原始居的農耕生活
教學思路 觀察與比較,討論與探究
復習與提問
一、河姆渡的原始農耕生活
1.地點 長江流域的浙江
2.時間 約七千年前
3.生產工具 磨制石器 耒
4.農作物 水稻
5.定居生活 干欄式房屋
6.原始飼養業 豬
7.原始手工業 陶器 玉器
二、半坡原始居民 指導閱讀復習提問:
1.導入:我國現在生產的農作物由那些?(水稻、小麥)那么遠古人類是靠什么手段來獲取事物
2.講:古老的神話,神農氏,教人耕種。從此有了農耕。(書7頁提示)
3.介紹、分析、提問三 閱讀課問提示
思考比較;
回答老師的提問
討論:遠古時人類采集食物會遇到什么困難?
1快速閱讀思考
我國原始農耕的代表性遺址有那些?
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
1.地點 黃河流域的陜西
2.時間 約四五千年前
3.生產工具 磨制石器
4.農耕作物 粟
5.原始手工業 陶器 紡輪
三、大汶口原始居民
1.時間:約四五千年
2.地點:山東
3.生產工具:石鐮 石鋤
4.原始手工業:
黑陶 白陶
5.私有財產和貧富分化
課時小結:
同學們了解了河姆渡居民、半坡居民、大汶口居民農耕生活。了解生產工具的進步,帶動了原始農業的發展。有帶動了原始飼養業、制陶和紡織的出現。在人們的生產、生活種,原始的藝術也開始萌芽了。 個典型代表:
a.河姆渡居民
b.半坡居民
c.大汶口居民(時間、地點、勞動工具、農作物、手工業、飼養業、其他)
4.講:私有財產的出現必然會造成貧富分化。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也發生了變化。
5.強調:是社會生產力的發展
6.課時小結:
自由發言,說出本課的知識要點。 2河姆渡與半坡原始居的異同?
3.拓展想象
生活在原始農耕時代的男人、女人和老人會有時么勞動分工?
4.思考:貧富分化出現在什么時期,為什么會引發這種變化?
5.動手寫一段小文章
原始的居民一天是怎樣度過的?
6.完成目標
板 書 設 計
2 原始的農耕生活
一、河姆渡的原始農耕生活
1.地點 長江流域的浙江
2.時間 約七千年前
3.生產工具 磨制石器 耒
4.農作物 水稻
5.定居生活 干欄式房屋
6.原始飼養業 豬
7.原始手工業 陶器 玉器
二、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
1.地點 黃河流域的陜西
2.時間 約四五千年前
3.生產工具 磨制石器
4.農耕作物 粟
5.原始手工業 陶器 紡輪
三、大汶口原始居民
1.時間:約四五千年
2.地點:山東
3.生產工具:石鐮 石鋤
4.原始手工業:
黑陶 白陶
5,私有財產和貧富分化
思 路 設 計
本課重點是我國的農作物粟和水稻,及南北方的差異,運用觀察與比較,討論與探究的方法,學生好奇,觀察細致。
原始的農耕生活, 篇3
七年級歷史教學學案
學科
歷史
設計教師
教授內容
第2課:原始的農耕生活
時間預設
1課時問題預設:1.概述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農耕生活。
2.說說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比北京人、山頂洞人有了哪些進步?
3.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建造的房屋各有什么特點?為什么?
學習目標
1.知道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簡要概述他們的農耕生活,歸納原始農耕生活的主要特征。
2.比較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在生產、生活上比北京人山頂洞人有了哪些進步?
3.分析認識不同的地理環境形成了不同的農耕生活。
【學習重點】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農耕生活。
【學習難點】對農耕生活的理解認識。知識結構:1、河姆渡原始居民:長江流域,已使用磨制石器,住干欄式房屋,挖掘水井,飼養家畜,制造陶器。2、半坡原始居民:黃河流域,普遍使用磨制石器,住半地穴式房屋,,飼養家畜,制造彩陶,會紡線織布制衣。3、大汶口原始居民:黃河流域,使用石鐮,石鋤,制造黑陶、白陶,私有制和貧富分化出現展示內容:閱讀教材第7~9頁,在課本上標出知識點并填寫下面的表格:
氏族名稱
半坡原始居民
河姆渡原始居民
距今年代
地理位置
房屋類型
主要農作物
家畜種類
生產工具
燒制陶器
鞏固達標:1.考古發掘的遺址實物是研究歷史的第一手資料。最能證明“中國是水稻的故鄉”的遺址是( )
a.半坡遺址 b.河姆渡遺址
c.大汶口遺址 d.周口店遺址
2.中華民族以農耕文明為基礎。最能體現長江流域原始農耕文化成就的是( )
a.種植粟 b.種植水稻
c.加工玉器 d.燒制彩陶
3.在歷史劇“河姆渡原始居民”中,不該出現的場景是( )
a.種植水稻 b.豬狗等家畜
c.半地穴式房屋 d.石斧等農具
4.很多同學平常愛吃米飯,你可曾想到,稻米在我國有著源遠流長的種植史。下列先民最早可以品嘗香噴噴的米飯的是( )
a.北京人 b.半坡人
c.山頂洞人 d.河姆渡人
5.假如你去西安古城旅游,離你最近的原始居民遺址是( )
a.半坡遺址 b.北京人遺址
c.大汶口遺址 d.河姆渡遺址
6.“民以食為天。”我國先民最早種植和食用的兩種糧食作物是( )
a.水稻和玉米 b.水稻和小麥
c.粟和小麥 d.水稻和粟
7.決定河姆渡原始居民和半坡原始居民種植的農作物不同的根本因素是( )
a.飲食習慣 b.勞動工具 c.自然條件 d.勞動技術
8.如果時空倒轉,阿q來到某原始居民的住處,當地居民以粟款待他。說明款待阿q的原始居民是( )
a.元謀人 b. 北京人
c.半坡居民 d.河姆渡居民
9.我國原始農耕時代的主要遺址中,位于黃河流域的是( )
a.紅山文化遺址、半坡遺址 b.大汶口遺址、半坡遺址
c.河姆渡遺址、紅山文化遺址 d.大汶口遺址、河姆渡遺址
10.河姆渡原始居民和半坡原始居民經濟活動的相同特點是( 。
a.以原始手工業為主 b.以飼養家禽、家畜為主
c.以原始農業為主的多種經濟生活 d.以采集、狩獵為主
11.下列能反映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比以前進步的是( )
、贂N植糧食 ②會飼養家禽 ③會制造陶器 ④會建造房屋
、萦冕樋p制衣服 ⑥使用磨制石器
a.①②③⑤⑥ b.①②③④ c.①②③④⑥ d.①②④
歸納生成1、河姆渡原始居民:長江流域,已使用磨制石器,住干欄式房屋,挖掘水井,飼養家畜,制造陶器。2、半坡原始居民:黃河流域,普遍使用磨制石器,住半地穴式房屋,飼養家畜,制造彩陶,會紡線織布制衣。3、大汶口原始居民:黃河流域,使用石鐮,石鋤,制造黑陶、白陶,私有制和貧富分化出現課后反思:面對自己無法解決的問題,全體學生鴉雀無聲地望著我,就說明他們的思維在接受碰撞。尤其當這種挑戰來來自同學,而不是老師的時候,碰撞會更加激烈和深入?雌饋恚@是一個很小的教學環節,但由于我細心觀察并發現了搖頭的同學,使得這一環節更有意義,激活了學生思維! 》此家幌,在以往的課堂教學中,教師會不自覺地把關注點放到自己身上,總是考慮能否按課前準備順利地完成教學任務,學生的需要、情感沒有真正地被重視。所以老師在上課的時候,要多觀察、多思考,學生都在干什么,他們到底需要什么,更多地把關注點真正地放到學生身上! ∥蚁嘈,對學生多一份關注,他會還你一個驚喜。
原始的農耕生活, 篇4
1.《課標》中對相關內容的要求:
簡述河姆渡遺址、半坡遺址等原始農耕文化的特征。
2.對“課標”要求的基本分析:
識記層次要求,識記對象為“特征”。所選兩個遺址分別反映了長江(東南)和黃河流域(西北)原始農耕文化的狀況——集中和較全面地反映了中國原始農耕(以農為主的原始社會經濟生產和經濟生活)的基本情況!r業(糧食)是中華文明的重要內容之一;長江、黃河流域都是中華民族(文明)的搖籃。
一個“等”字同樣是留有余地,教材在原始農耕時代遺址圖上還出現了紅山文化(東北)和大汶口遺址(東),可說明兩重點遺址是典型代表。大汶口還以楷體小字方式進行介紹,可與典型的原始社會形態作比較。
3.教材內容分析:
河姆渡的原始農耕:反映長江流域原始農耕文化的典型代表。其生產內容和生活方式均與長江流域(浙江地區)的氣候、自然狀況有關。
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與河姆渡應是一種并列關系(相差千年左右、基本處于同一歷史發展階段)。是黃河流域原始農耕的典型代表。但教材介紹的范圍更為寬泛(“……居民的生活”)。
大汶口原始居民:小字不做硬性要求,可與典型的原始社會特點做比較。
“河姆渡的原始農耕”和“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是學習重點,中心是了解原始農耕文化的特征。
4.教學中要注意的問題及建議:
在導入新課時,建議先以提問北京人、山頂洞人每天勞動的內容是什么?這種勞動每天會有那幾種結果?(生活來源不穩定,人們的居住點不易固定等)那么原始時代的人們又是怎樣改變這種狀況的呢?此時再運用導入框內容就較好了。其后還要引導學生分析這些傳說可信嗎?——原始居民在“采集”實踐中的“發現”產生了種植生產的“創造”(細心觀察、思考,大膽嘗試實踐是創新的一重要來源)!褶r氏是無數原始農耕發明者的集中代表。最后要點出:開始農耕生活,有了穩定的食物來源是人類歷史上一件劃時代的大事(人類第一次通過自己的活動來增殖天然的產品)。
在學習“河姆渡的原始農耕”和“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時(重點),建議先讓學生分別歸納各自的農耕成就和特征(可通過列表形式——教參p20。河姆渡突出水稻的種植——可利用自由閱讀卡材料。半坡突出粟、蔬菜的種植,箭頭(弓箭)的出現、陶器上的刻畫符號以及紡輪),然后再讓學生尋找和提煉他們的共同特征(教參p18)。在分析的過程中,注意引用《白虎通》的引文,突出“因天之時,分天之利”——改造自然、利用自然要順應自然,要注意科學合理、協調兼顧。(兩地住房形式的差異對比。河姆渡的水井有環保的特色)。
三個世界之最(兩個為大字)注意不要與河姆渡和半坡直接聯系。在具體講述中要注意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講大汶口的內容首先回憶一下北京人的社會組織和人際關系,對比大汶口中晚期的情形,了解私有財產和貧富分化出現此時已成為社會現實。
指導學生完成課后練習,強化利用文物分析探究歷史的意識。
原始的農耕生活, 篇5
[教師講解]這一段話的意思是:神農氏根據不同的自然條件,制作工具,教民種植。那么,這里所說的天時、地利指的是什么呢?我們說是自然環境,包括氣候、水分、土壤、植被狀況。這種地理環境直接影響到不同地區人們的生活狀況。下面,我們就先來看一下生活在長江流域的河姆渡原始居民的農耕生活。
一、河姆渡的原始農耕
[教師講述]河姆渡原始居民遺址是1973年在浙江余姚發現的。距今約七千年。從考古發掘的成果看,河姆渡原始居民不但進入原始農耕階段,而且有了較高的水平。河姆渡原始居民已經開始使用磨制石器,主要的器形有石斧、石錛等。還有專門用作木材加工的原始刨光工具石扁鏟和用于加工木板的石楔等,共出土九十件。河姆渡原始居民用骨器多于用石器,出土各種骨器的數量是石器的七倍,最常見的是骨耜。
請同學們看課本第8頁“河姆渡出土的骨耜和裝有木柄的骨耜復原圖”,耜是最常見的河姆渡出土物,骨耜上安裝的柄叫耒。通常又把這種裝有木柄的骨耜叫耒耜。用耒耜耕作,叫耜耕農業。在河姆渡遺址還出土了大量的稻稈、稻谷,這說明河姆渡原始居民已經開始種植水稻,而且這在世界歷史上是最早的,F在我們再看一下課文中“河姆渡原始居民的水井和草棚復原圖”,這說明了什么?
[學生回答]說明了河姆渡原始居民已掌握了鑿井的技術。他們飲水比以前更方便了。
[教師提問]我們再看一下課文中“干欄式房屋”圖,這又能說明什么呢?
[學生回答]說明河姆渡原始居民已經過著定居生活。
[教師引導]還能說明什么呢?同學們可以討論一下。
[學生討論]……
[學生回答]還能說明古代建筑業開始萌芽,而且有了因地制宜的意識。
[教師講解]對,說明古代建筑業開始萌芽,而且能做到因地制宜。干欄式房子是一種木結構的地面建筑。浙江地區地勢低洼,潮濕溫熱。我國先民為了居住地能有良好的通風和防潮性能,于是蓋造干欄式房屋。這種木建筑房屋,一般都有若干木樁、圓木、木板組成,下部有木柱構成底架,高出地面,底架采取打樁的方法建成。樁木打成后,上架橫梁,再鋪板材,然后在木板上立柱構梁架和屋頂,形成架空的建筑房屋。
干欄式建筑,既可防蛇蟲猛獸之害,又可避潮濕,下面還可以養殖家禽家畜。至今,我國西南一些少數民族地區,尚采用這種古老的建筑形式。(教師在講解時,可以把干欄式房屋放大圖與西南少數民族居住架子樓相比,對照講解,這樣,效果更好些)
[教師講述]河姆渡原始居民除了種植水稻、開鑿水井、建筑干欄式房屋以外,還飼養家畜,以豬、狗、水牛為多。河姆渡原始居民還制造陶器、玉器和簡單的樂器。那么,現在請同學們動腦筋想一想,河姆渡原始居民比北京人、山頂洞人在生產生活上有了哪些進步?可以討論。
[學生討論]……
[學生回答]開始了原始的農耕生活;大量使用磨制石器和骨器;種植水稻、建筑房屋、開鑿水井;飼養家畜,制作陶器、玉器和樂器。
[教師總結]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比較:從食物來源看:北京人和山頂洞人主要靠采集野生植物果實為生,輔之以漁獵;而河姆渡人則有了比較固定的食物來源,即種植水稻,發展原始農業。從居住條件來看,北京人和山頂洞人住在天然的洞穴里;而河姆渡人已會建造自己的房屋,而且能根據實際情況來確定房屋的結構和樣式。
從生產工具和生活用具來看:北京人和山頂洞人使用打制石器,山頂洞人時掌握了磨光和鉆孔技術;河姆渡人則使用磨制石器,并用耒耜耕地,而且會制造陶器、玉器和樂器。從社會分工的情況看:北京人和山頂洞人正處于最原始的社會發展階段,沒有明顯的社會行業分工,而河姆渡人已經有了原始農業、原始畜牧業和原始手工業之分。
同學們,到現在為止,關于河姆渡原始居民的生活狀況我們已經學完了。現在,我們把河姆渡原始居民的主要成就寫在黑板上:
[板書]1.使用磨制石器、耒耜
2.種植水稻(世界最早)
3.建筑干欄式房屋,定居生活
4.挖掘水井,飲水方便
5.飼養家畜
6.制造陶器、玉器和樂器
[教師引導]剛才,我們學了河姆渡原始居民的歷史,現在,請同學們自己把“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和“大汶口原始居民”兩目看一下,按照學習“河姆渡的原始農耕”一目的模式把相關知識點列出來。
[學生看書]……
[教師引導]看過書之后,我們共同把這兩目的內容填在黑板上(學生念教師寫)。
二、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
1.普遍使用磨制石器、木制的耒耜
2.種植粟(世界最早為河北武安磁山)
3.飼養豬、狗等動物,用漁具捕魚
4.食物種類豐富,粟(主)、魚、肉、蔬菜(副)
5.建筑半地穴式的房子,定居生活
6.制造彩陶,刻畫符號
7.紡線、織布、制衣
三、大汶口原始居民
1.農耕經濟有很大發展,農具發達
2.原始手工業有了很大進步
3.陶器有黑陶、白陶,質量很好
4.私有財產和貧富分化出現
[教師講解]同學們,在填過后兩目內容之后,我們再來把知識更加系統一下:我們學習過河姆渡原始居民距今七千年的時間,在陜西西安半坡村發現的原始居民遺址,經科學技術測定,距今約五六千年的歷史。半坡遺址是原始農耕時期黃河流域的一個典型代表。首先在半坡遺址發現了大量的窖藏和罐藏的粟籽。日本的農學家認為,大約早在新石器時代,中國粟就向東傳到日本、朝鮮,向西傳入阿拉伯、小亞細亞、俄國等國家和地區。
現在,我們看課文中的“半坡出土骨制箭頭、魚叉和魚鉤”圖,這說明,遠在新石器時代,尤其是在半坡原始居民的遺址中發現的骨制箭頭、魚鉤和魚叉等,標志著漁獵生產在社會經濟中占相當大的比重,我們再看“半坡原始居民的房屋復原圖”,從圖中我們可以看出,房屋呈圓形,但特別低。
其實,這不是房屋的全部,半坡遺址的房屋大多采用“半地穴式”的建筑形式。這種“半地穴式”的房屋,一半在地下,一半在地上,是由穴居發展而來的一種土木合筑的建筑。從考古發掘的情況來看,每間房屋的面積大多在二十平方米左右。此房屋平面近似圓形,向南開門。在房屋中央,有灶坑正對門口。房屋周圍的墻壁下都是用坑壁作墻基,上部是用草拌泥筑的。墻壁中間立有很多根木柱支撐屋頂。
屋頂用排列整齊的木椽架起來,外表蓋著拌泥的草,以便抵御風雨。課文中關于半坡原始居民生活的第三幅插圖是“半坡出土的紡輪”,這是1955年在陜西西安半坡遺址出土的。它是我國古代發明的最早的捻線工具,它的具體操作方法是:在紡輪中間的小孔插一個桿,利用紡輪的旋轉把纖維擰在一起,并用同樣的方法把單股的纖維合成多股的更結實的“線”.另外,在半坡以后的其他一些文化遺址中,也出土了形式多樣的陶質紡輪,可見,當時這種捻線工具已被人們廣泛使用。(教師可以邊講邊用實物示范)。
現在,請同學們結合所學的地理知識,想一想,再和同學討論一下,地理環境對長江流域河姆渡和黃河流域半坡的農耕作物品種有什么影響,進而聯系到在建筑房屋時,飼養家畜時,各有什么影響?(此問題可用投影儀打在屏幕上,也可以提前寫在小黑板上)
[學生討論]……
[學生回答]因為長江流域和黃河流域氣候不同,故在農作物種植、家畜飼養、房屋建筑方面也有區別。因長江流域水量充足,氣溫暖熱,故適宜種水稻,黃河流域降水量相對減少,且氣溫相對長江流域低,故主要以種植耐旱,且產量較高的粟為主。這種自然環境決定了長江流域的家畜水牛不可能在北方出現,也決定了“半地穴式”的房子只能出現在北方,因為這種建筑形式可以適應北方寒冷的天氣。而長江流域河姆渡原始居民所建的“干欄式”房子一可以避潮濕,二可以避蛇蟲猛獸之害。
[教師提問]既是這樣,我們應該怎樣處理與自然的關系?
[學生回答]人們在改造自然,利用自然,順應自然中要科學合理、協調兼顧。(該問題可在教師引導下回答)
[教師講解]在大汶口文化遺址里,我們首先要注意這幾個問題:一、大汶口原始農耕經濟有了很大發展,農具有磨制石鐮、石鋤等。二、原始手工業比以前有了更大進步,陶器有黑陶、白陶。三、由于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私有財產和貧富分化出現。
其次,從上述情況來看,大汶口文化遺址已經屬于原始社會晚期,這與生產力發展有很大關系。生產力發展又引起婚姻狀況的變化,比較固定的婚配對象出現,人們已經有了初步的家庭觀念,故出現了把財產傳給后代的想法。其前提有了剩余財產。其具體過程應是:
距今約四五千年時期,由于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使得農業、手工業和畜牧業的社會分工日益擴大,商品交換日趨頻繁,每個家庭成為獨立的生產、消費單位,剩余產品被用于交換。過去的“同族共產制”就逐漸為財產私有制所代替。從大汶口晚期的墓葬里隨葬品的情況可以看出,私有制已經出現,并且貧富懸殊特別明顯。
在生產力發展過程中,隨著剩余產品的增多,原有的氏族首領們的財富不斷擴大,權力也在不斷增長,為了爭奪土地、財產,在各氏族之間開始了戰爭,氏族首領把俘獲來的別的氏族的成員變成了奴隸,在同一氏族內部,由于貧富差別的增大,也分成了兩個對立的社會階層。這樣,對立的階級產生了。原始社會開始解體。
請同學們討論一下,選幾個代表表述。
這幾個概念是:河姆渡的原始農耕、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私有財產、階級。
學生回答:河姆渡的原始農耕是指距今約七千年的浙江余姚河姆渡原始居民的農耕生活,它是長江流域原始農耕生活的一個典型代表。從當時的生活狀況來看,他們已經掌握了磨制石器、制作耒耜、種植水稻、挖掘水井、建筑房屋、制作陶器、玉器和原始樂器等技術。這表明,河姆渡原始居民已經進入原始社會中期階段,比北京人、山頂洞人有了很大進步,是我國原始農耕生活中一個很重要的組成部分。
(在學生回答過程中,教師要適時引導,使答案更完整、準確)
“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可參照“河姆渡的原始農耕”一問回答。
“私有財產”和“階級”,可讓學生對比前面學過的北京人和山頂洞人共同勞動、共同消費、人人平等,沒有剝削、沒有壓迫的生活特點,得出財產的分配和人與人之間關系發生了本質變化的結論。(具體答案略)
原始的農耕生活, 篇6
一、 學習目標:
1、了解在中華文明起源過程中我國原始農耕經濟的主要情況。
2、培養觀圖、找信息、做結論的能力。
二、 學習重點、難點:
1、重點:①、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農耕生活。②、兩個原始農耕典型不同地域條件對經濟發展特點的影響。
2、難點:家畜飼養、手工制陶和紡織業。
三、 學習過程:
1、請快速閱讀教材,自主完成下面的幾個問題:
、、河姆渡原始農耕的時間是 ,地點在 ,河姆渡原始居民能種植 ,用 工具耕作,能養 ,能 飲水,能制 器、 器、 器,住 式房屋。
②、半坡原始農耕的時間是 ,地點在 ,半坡原始居民主要種植 ,普遍使用 ,用 工具耕作,能養 ,用 箭頭、漁叉、漁鉤打獵捕魚,住 式房屋。
③、半坡原始居民比河姆渡原始居民的食物種類 了。
④、我國很早就出現了原始的農耕,長江流域和黃河流域種植的農作物 和 在世界上是最早的。
。ㄓ亚樘崾荆涸嫁r業中的生產工具與產量的關系,原始農業與漁獵的關系,原始農業與飼養業的關系,手工制陶和紡織的關系,生產、生活與原始藝術和早期文字的關系,原始陶器和紡織與定居生活的關系等。要以農耕生產為基點,揭示各種經濟現象之間的聯系。)
四、討論:
1、河姆渡原始居民比北京人、山頂洞人在生產生活上有了哪些進步?
2、大汶口墓葬里,為什么有了隨葬品多少懸殊的現象?
五、合作研究:
分析干欄式和半地穴式這兩種房屋建筑有什么不同。
六、 自主整理,回味消化,全班交流,共同提升:
自學過程中,你們小組還有什么疑問?說出來與大家共同分享。
七、 自主檢測我最棒:
1、成下列表格:
原始居民 距今時間 地區 工具 農作物 家畜飼養 住房 原始手工業
河姆渡人
半坡人
大汶口人
2、今天這篇課文,你能說出我國原始農耕時代幾項世界性的貢獻嗎?
原始的農耕生活, 篇7
第2課 原始的農耕生活
【學習目標】
1、河姆渡遺址、半坡遺址(∨)
【知識梳理】
一、河姆渡的原始農耕
河姆渡原始農耕遺址位于 流域的 省 市,距今約 年,種植的主要農作物是 (世界上最早種植),河姆渡原始居民住著 的房子。
二、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
半坡原始農耕遺址位于 流域的 省 市附近的半坡村,距今約 年,半坡原始居民種植的主要農作物是 (世界上昨早種植),居住 的房子,能制造色彩鮮麗的 。
【自主檢測】
一、選擇題
1.考古發掘的遺址實物是研究歷史的第一手資料,最能證明“中國是水稻的故鄉”的遺址是( )
a.北京周口店遺址 b.河姆渡遺址 c.半坡遺址 d.大汶口遺址
2、能最早種植粟、制造彩陶、居住在半地穴式房子里的原始居民是 ( )
a.元謀人 b.北京人 c.河姆渡人 d.半坡人
3、假如你是距今約七千年長江流域的原始居民,下列生活中不可能出現的是 ( )
a. b. c. d.
4、下列有關半坡農耕遺址表述,不正確的是 ( )
a.過著定居的農耕生活 b.能用麻紡線織布
c.種植的主要作物是粟 d.內部有貴賤貧富之分
5、黃河流域原始農耕時代的居民是 ( )
a.北京人 b.山頂洞人 c.河姆渡人 d.半坡人
二、非選擇題
1、列舉我國原始農耕時代三項世界性的貢獻。
a. b.
2、觀察下面原始農耕時代的房屋樣式,你能說出它們各是哪一原始農耕遺址的什么樣式的房屋?
【拓展視野】
1.(08鹽城卷)黃河流域是中華文明的發源地,此地半坡原始居民在世界上最早種植的農
作物是( )
a.水稻 b.玉米 c.粟 d.占城稻
2.(08福建福州卷)世界上最早種植水稻的是( )
a.元謀人 b.北京人
c.半坡原始居民 d.河姆渡原始居民
第2課 原始的農耕生活
【知識梳理】
一:長江、浙江、余姚、七千、水稻、干欄式
二:黃河、陜西、西安、五六千、粟、半地穴式、彩陶
【自主檢測】
選擇題:b.d.d. d.d.
非選擇題:1、河姆渡人在世界上最早種植水稻;半坡人在世界上最早種植粟和蔬菜;
2、a:河姆渡遺址的干欄式房屋;b:半坡遺址的半地穴式房屋;
【拓展視野】1、c 2、d
原始的農耕生活, 篇8
第 2 課 原始的農耕生活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目標:
通過本課學習,使學生了解在中華文明起源中我國原始農耕經濟的主要情況,使學生了解中華文明處于起源階段時原始農耕經濟的發展水平,進而認識其發展對中國遠古時代社會進步的重要意義。
2、過程與方法
本課教學用具是多媒體教學課件,教學方法是啟發式的談話法,設計探究問題與學生質疑相結合。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本課學習,使學生認同創造出我國原始農耕文化的先民們在自己勞動成果中體現出的智慧與淳樸的情感,進而促發或增強學生對祖國歷史和文化的認同之心,對中華民族祖先的尊敬之情。
[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是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農耕生活。
難點是大汶口文化時期出現的私有財產和貧富分化這些概念和結論。
[教法、學法]應用多媒體課件,運用啟發式和問題目標教學法。
[課時]1課時
[課型]新授課
[教具]地圖冊、我國原始人類相關多媒體、考古新發現圖
[教學設計]
1導入新課
課本引言中伏羲氏教民熟食、結網捕魚和神農氏教民播種五谷的故事,然后學生帶著問題預習課文,進入學習狀態。
2.探究過程
。1)教師出示探究問題:假如你是一個生活在原始社會的人,僅靠在野外采集食物為生有哪些不便之處?(受季節變化和天災影響大,食物來源不充足,需要不斷遷徒,等等),然后引出獲得固定的食物來源怎么辦的問題,從而得出開始農耕生活是原始人類改善生存狀態的關鍵的認識。
。2)學生閱讀教科書上的《白虎通》引文,看看能得出什么結論。展示圖片,讓學生觀察、比較河姆渡的原始居民建造的干欄式住房、半坡原始居民半地穴式房屋復原圖,并讓學生分小組討論、分析這兩種房屋建筑有什么不同?
。3)展示歷史圖片:觀察在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農耕成就中,有哪些農耕經濟現象?各種因素的內在聯系如何:原始農業中的生產工具與產量的關系,原始農業與漁獵的關系,原始農業與飼養業、手工制陶和紡織的關系,生產、生活與原始藝術和早期文字的關系,原始陶器和紡織與定居生活的關系等。
(4)利用《我國原始農耕時代主要遺址圖》,學生指出河姆渡、半坡、大汶口的具體地點后,啟發學生觀察、分析該時代文化遺址分布的情況,尋找分布特點。
。5)在了解了大汶口原始居民農耕生產的內容后,讓學生閱讀課文的最后一段小字,然后鼓勵學生發表自己的意見,討論大汶口晚期的墓葬里,為什么有了隨葬品?應怎樣看這一現象?
(四)鞏固小結
1.出示話題:我國的原始居民過著什么樣的生活?你愿意生活在那個時代嗎?為什么?(根據老師展示的歷史實物圖片,學生發揮想象力,任意選擇一種居民設計、表演他們一天的生活)
2、 小制作:看看誰能在最短的時間內設計出一個經濟實用的表格,對所學知識進行歸類,明確農耕經濟中的勞動分工。
。ㄎ澹┩扑]作業
1、制作與本課農耕經濟有關的自由閱讀卡,可以是神化傳說、歷史故事,詩歌,也可以是農耕小知識。
2、有條件的學生,可以到農村感受一下農民耕作的苦與樂。
附:板書設計
一、河姆渡的原始農耕
1、時間---距今7千年 2、生活位置:河姆渡居民位于長江流域
3、農業:河姆渡居民種植水稻,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種植水稻的國家。
4、河姆渡居民會建造房屋,還會開挖水井。
二、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
1、時間---距今五六千年
2、生活位置:半坡居民位于黃河流域
3、農業:半坡居民種植粟。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種植粟的國家。
4、半坡居民會制造彩陶。
三、大汶口居民
1、時間---距今四五千年 2、地點---山東大汶口
3、在后期,出現了私有財產和貧富分化。
原始的農耕生活, 篇9
第2課 原始的農耕生活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⑴學生在閱讀課文的基礎上,了解在中華文明起源中我國原始農耕經濟的發展水平和主要代表: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情況,主要包括:距今時間,生活地區、主要農作物、居住房屋建筑的主要特點,原始畜牧業和手工業的發展情況。 ⑵學生通過小組方式合作學習,把課文內容轉換成問題,舉一反三,學會提問題的技巧;通過比較河姆渡與半坡原始居民的異同,把歷史和現實聯系起來。 ⑶認識原始的農耕生活發展對中國遠古時代社會進步的重要意義。 二、過程與方法: 本課教學用具是多媒體教學課件,提供大量的圖片,使學生比較直觀的了解這部分歷史。 學習方法:小組討論、探究、競爭。 教學方法是啟發式的談話法,設計探究問題與學生質疑相結合。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本課學習,使學生體會創造出我國原始農耕文化的先民們的智慧與淳樸的情感,進而促發學生對祖國燦爛的歷史文化的認同之心,增強對中華民族祖先的尊敬之情。 【教學重點】 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農耕生活。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播放學生熟悉的兒歌《憫農》,提問:從這首兒歌中你受到哪些啟示?(學生可能從珍惜糧食、珍惜勞動人民的勞動成果等方面談) 師:在第1課中我們學到的原始居民僅靠在野外“采集”、漁獵為生,請大家想一想:假如你是一個生活在北京人或山頂洞人 生活時期的原始人,你認為僅靠 “采集”、漁獵為生有哪些不便之處? 生:交流、發言,得出結論:(受季節變化和天災影響大,食物來源不充足,需要不斷遷徒,等等), 師:那么,怎樣才能改善原始人類的這種生存狀態呢? 生:議論,…… 解決吃的問題 師:要想有固定的食物,就要進行農耕,農耕生活是原始人類改善生存狀態的關鍵,有了農耕,就可以過上定居生活。今天我們來學習:第2課 《原始的農耕生活》 二、認定目標: a. 知道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情況,主要包括:距今時間,生活地區、主要農作物、居住房屋建筑的主要特點,原始畜牧業和手工業的發展情況 。 b、初步認識原始農耕生活的發展促進中國遠古時代社會的進步。 三、自主先學:(5分鐘) 學法指導: 認真看書,用鉛筆標劃,要求: ①全:看全書,包括:導入框、大字、小字、引文、圖片等課本上的一切信息,標劃重點。 ②思:設置問題,提出疑問,以備交流。 教師巡視學生看書情況,進行個別指導,發現學生學習的困難之處,以備點撥(二次備課) 四、展示點撥: 1、小組合作,你問我答[來源:學&科&網] 全班按座位組成四人或六人小組。每組設記錄員一人,負責填寫小組活動記錄。每人輪流向小組其他成員提出問題(必須根據課文內容提問,否則為無效問題),并由小組其他成員解答問題。問題被正確解答后 再提出下一個問題。問題不能重復,直至小組內無人能提出新問題為止。
小組活動記錄表 班級: 小組成員: 記錄員: 問題摘要: 本小組共提出 個問題, 同學提出的問題最多, 同學回答的問題最多。 本小組認為,最難解決的問題是: 。 學法指導:在小組合作學習之前,教師必須指導學生學會提問題(不要把教師事先準備的問題塞給學生),而在合作學習的過程中,教師巡視引導,最后的合作學習成果是學生圍繞著課本內容的提問和解答,并提出本組解決不了的問題, 2、班內交流: 各小組把本組沒有解決的問題,引向其他組的成員,由其他組的同學幫助解決,教師適時點撥。 3、綜合提 升: 在學生展示交流的基礎上教師可以設以下問題引導學生分組探究: 探究一:你相信導入框內的神話傳說嗎?若不信,你認為農耕是怎樣出現的? 學生自由發言。 (能認識傳說與史實不同,推測:多年從事采集的原始人類,注意到可食的植物種子落地、發芽、生長、成熟,從而開始進行人工種植的嘗試,原始農業于是便開始出現了。得出實際的農耕生活是勞動人民長期實踐、觀察、積累的結果。) 探究二 :閱讀課本p8《白虎通》的引文——“神農因天之時,分地之利,制耒耜教農民作!蹦隳艿贸鍪裁唇Y論? 生:各抒己見 師:歸納總結:農耕受自然環境的影響,包括氣候、水土、植被等,自然條件、特別是地理環境對長江流域河姆渡和黃河流域半坡的農耕作物品種的不同影響。 課件出示圖片p9,指出生活在長江流域的河姆渡原始居民種植水稻,生活在黃河流域的半坡居民種植粟。而這兩種作物都是我國最早種植的。 啟發學生引申:人類應設法適應不同的自然條件,在改造自然、利用自然、順應自然的過程中要做到科學合理、協調兼顧。 知識的延伸: 課件出示袁隆平的人物圖,簡要介紹水稻專家、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事跡,使學生認識到:我國不僅是最早種植水稻的國家,而且在水稻雜交的科學領域內處在世界領先水平,激發學生的愛國之情和對科學的崇尚之心。 師:自然環境不僅影響著農業生產,而且也影響著居民的定居生活。
探究三:展示圖片,讓學生觀察、比較河姆渡的原始居民建造的干欄式住房、 半坡原始居民半地穴式房屋復原圖,并讓學生分小組討論、分析這兩種房屋有什么不同?(木結構的地面建筑或半地穴的 土木合筑)為什么會有這些不同?(近海濕熱或內陸干寒)他們在建造房屋時,各自是怎樣考慮的?(通風防潮防獸或抵御風雨保暖) 探究四:觀察歷史 文物圖,尋找圖中較為明顯的、主要的歷史信息,結合已有知識,初步分析、解釋圖中歷史信息,做出簡單的歷史結論。 師:在黃河流域的下游,在我們山東的大汶口也是原始居民的居住地,請看視頻,思考:大汶口墓葬里,為什么會有了隨葬品多少懸殊的現象? 生:看錄像后,簡要討論,貧富分化出現的原因是由于私有財產的產生,私有財產的產生是由于剩余產品的出現,剩 余產品的出現是由于生產力的發展,引導學生得出:生產力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動力。 五、知識整合: 填寫下列表格 原始居民 距今時間 生活地區 自然環境特征 原始農耕 原 始家畜飼養業 原始手工業 河姆渡 半坡 【小結】:原始農耕的出現,使我們的先人從食物的“采集”者變為食物的“生產”者,人類第一次通過自己的活動來豐富生活,從而改變了整個社會的經濟面貌,對人類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第2課 原始的農耕生活 學案 【認定目標】 a. 知道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情況,主要包括:距今時間,生活地區、主要農作物、居住房屋建筑的主要特點,原始畜牧業和手 工業的發展情況。 b、初步認識原始農耕生活的發展促進中國遠古時代社會的進步。 【自主先學】(5分鐘) 自學指導:認真看書,用鉛筆標劃,要求: ①全:看全書,包括:導入框、大字、小字、引文、圖片等課本上的一切信息,標劃重點。 ②思:設置問題,提出疑問,以備交流 【展示點撥】 1、小組合作,你問我答: 學法指導:每人輪流向小組其他成員提出問題(必須根據課文內容提問,否則為無效問題),并由小組其他成員解答問題。問題被正確解答后再提出下一個問題。問題不能重復,直至小組內無人能提出新問題為止。 2、班內交流: 各小組把本組沒有解決的問題,引向其他組的成員,由其他組的同學幫助解決, 【綜合探究】見課件 【知識整合】 填寫下列表格 原始居民 距今時間 生活地區 自然環境特征 原始農耕 原始家畜飼養業 原始手工業 河姆渡 半坡 【課堂檢測】:自主命題,同桌互查(5分鐘) 【自評歸納】 自我總結主要收獲 、認識,存在的問題(學習方法、學習習慣等)。 【自評】 a ( ) b ( ) c ( ) d ( ) 【組內互評】a ( ) b ( ) c ( ) d ( )
原始的農耕生活, 篇10
新泰實驗中學—XX學年七年級歷史上冊第一單元學案
第2課:原始的農耕生活
【學習目標】
1.知道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簡要概述他們的農耕生活,歸納原始農耕生活的主要特征。
2.比較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在生產、生活上比北京人山頂洞人有了哪些進步?
3.分析認識不同的地理環境形成了不同的農耕生活。
【學習重點】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農耕生活。
【學習難點】對農耕生活的理解認識。
【學習過程】
一、自主學習
閱讀教材第7~9頁,在課本上標出知識點并填寫下面的表格:
氏族名稱
半坡原始居民
河姆渡原始居民
距今年代
地理位置
房屋類型
主要農作物
家畜種類
生產工具
燒制陶器
二、合作探究:
1.概述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農耕生活。
2.說說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比北京人、山頂洞人有了哪些進步?
3.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建造的房屋各有什么特點?為什么?
三、歌謠歸納原始農耕中華早,水稻和粟是代表。半坡河姆渡有房屋,半地穴干欄真奇妙。陶器石器樣樣有,生活水平日日高。
四、達標訓練:
1.考古發掘的遺址實物是研究歷史的第一手資料。最能證明“中國是水稻的故鄉”的遺址是( )
a.半坡遺址 b.河姆渡遺址
c.大汶口遺址 d.周口店遺址
2.中華民族以農耕文明為基礎。最能體現長江流域原始農耕文化成就的是( )
a.種植粟 b.種植水稻
c.加工玉器 d.燒制彩陶
3.在歷史劇“河姆渡原始居民”中,不該出現的場景是( )
a.種植水稻 b.豬狗等家畜
c.半地穴式房屋 d.石斧等農具
4.很多同學平常愛吃米飯,你可曾想到,稻米在我國有著源遠流長的種植史。下列先民最早可以品嘗香噴噴的米飯的是( )
a.北京人 b.半坡人
c.山頂洞人 d.河姆渡人
5.假如你去西安古城旅游,離你最近的原始居民遺址是( )
a.半坡遺址 b.北京人遺址
c.大汶口遺址 d.河姆渡遺址
6.“民以食為天。”我國先民最早種植和食用的兩種糧食作物是( )
a.水稻和玉米 b.水稻和小麥
c.粟和小麥 d.水稻和粟
7.決定河姆渡原始居民和半坡原始居民種植的農作物不同的根本因素是( )
a.飲食習慣 b.勞動工具 c.自然條件 d.勞動技術
8.如果時空倒轉,阿q來到某原始居民的住處,當地居民以粟款待他。說明款待阿q的原始居民是( )
a.元謀人 b. 北京人
c.半坡居民 d.河姆渡居民
9.北京XX年第29屆奧運會吉祥物是5個具有民族特色的福娃,其中福娃貝貝的頭部文飾,借鑒了中國古代彩陶中的魚紋裝飾圖案。看到這個可愛的福娃,我們應該感謝制造這種彩陶的( )
a.北京人 b.河姆渡原始居民
c.半坡原始居民 d.大汶口原始居民
10.我國原始農耕時代的主要遺址中,位于黃河流域的是( )
a.紅山文化遺址、半坡遺址 b.大汶口遺址、半坡遺址
c.河姆渡遺址、紅山文化遺址 d.大汶口遺址、河姆渡遺址
11.河姆渡原始居民和半坡原始居民經濟活動的相同特點是( )
a.以原始手工業為主 b.以飼養家禽、家畜為主
c.以原始農業為主的多種經濟生活 d.以采集、狩獵為主
12.下列能反映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比以前進步的是( )
、贂N植糧食 ②會飼養家禽 ③會制造陶器 ④會建造房屋
⑤用針縫制衣服 ⑥使用磨制石器
a.①②③⑤⑥ b.①②③④ c.①②③④⑥ d.①②④
13.識讀下圖,回答問題:
圖一 圖二
(1)圖一、圖二分別是哪一原始居民居住的何種類型的房屋復原圖?
(2)結合所學的地理知識,試從氣候的角度分析南北方房屋的樣式為什么不同?
14. 閱讀下列材料:
下面是我國著名的歷史學家郭沫若在參觀某一古代人類遺址時寫下的詩句:
“彩陶精美,畫紋亦多珠;騽t呈人面,或則呈雙魚。農耕既普及,人群已群居。護壕深二丈,其廣亦相如。何奈遺址中,獨不見文書!
請回答:
。1)根據材料中詩歌的內容請你猜測出這是對哪一原始居民生活的描繪?
。2)你能舉出“或則呈人面,或則呈雙魚”的一個彩陶文物代表嗎?
。3)“農耕既普及”詩中描繪的原始居民耕種的是什么農作物?
(4)郭沫若參觀此遺址最大的遺憾是什么?
【學后反思】 :談談本節課的收獲和不足。
原始的農耕生活, 篇11
活動目的:
1.使學生了解我國原始農耕生活產生的原因。
2.使學生了解中華文明起源過程中原始農耕經濟的主要情況:河姆渡原始居民、半坡原始居民的農耕生活。
3.通過引導學生比較山頂洞人與河姆渡、半坡居民的生產生活狀況,培養學生的比較能力,并由此認識人類社會是在不斷向前發展進步的。
4.通過學生課前的準備,培養學生搜集資料的能力、手工制作能力、小組合作、協調能力。
5.通過各學科鏈接,有效地提高學生整體素質。
活動準備:
學生:①學生搜集有關資料
、趯W生分組合作表演小品
、蹖W生動手制作電子文稿
教師:結合本活動內容,設計相關問題,引導學生討論;指導學生搜集資料;幫助學生對各種觀點進行分析、歸納。
活動步驟:
1.學生通過觀看表演得出“山頂洞人時期生產力水平極為低下”的結論。
2.學生表演:漫長的歷史進程中人類是怎樣走向農耕生活的?得出結論。
3.學生通過電子文稿展示、了解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農耕生活狀況。
4.教師提出問題并幫助學生得出“人類社會是在不斷進步的”這一結論。
5.課外延伸。
活動過程:
1.學生表演。(時間:1.8萬年前~70XX年前)
鏡頭一 一群人在分享勞動果實,不經意中有一些掉在了地上。
鏡頭二 一年后,他們再次經過此地,發現地上長出了幾顆植物,并且上面掛著果實。他們又進行采摘,一位婦女若有所思,并隨手種下幾顆。
鏡頭三 再一年后,這位婦女又來到此地,她發現自己有意種下的種子真的長出來,并且又結了果子。這位婦女非常高興。
鏡頭四 女子在播種,男子在打獵捕魚。
教師:引導提問:這一段表演說明了什么?
學生討論:(自由發揮)
。ù笠馊缦拢赫f明了農耕生活的產生過程。原始的農業是從采集中形成的。婦女們在長期的采集過程中,發現植物的果實掉在地上可以發芽、生長、結果。如此反復地進行觀察和試驗,就開始有意識地進行人工栽培,早期的農業勞動也就因此而產生了。
教師:原始農耕生活產生了,下面我們來了解其中最典型的兩個代表。
2.學生展示電子文稿作品:(時間:距今70XX年~50XX年)
甲組展示的畫面有:典型的江南風光,河姆渡人的房屋,房屋的樣式是桿欄式結構。房屋的底層拴著一些豬、牛等動物。在屋旁有一口水井。一群女子在稻田間勞動。男子在打獵,手中的工具是弓箭。
乙組展示的畫面有:半坡的房屋,樣式為半地穴式。山坡上種有粟。一些人在制作陶器、紡線、織布。男子拿著弓箭在打獵。
教師:引導提問:這兩處居民的生產和生活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由此我們可以得出什么認識?
學生討論:(自由發揮)
結論:
、傧嗤牡胤剑憾奸_始了原始農業生產,由此人們也轉向定居生活;會搭建房屋;會制造陶器。仍然有一部分人在打獵。在打獵過程中由于使用了弓箭,獵物明顯比以前增多了,人們就把自己吃不完或者是受傷的動物圈養起來,以備不時之需,因此都產生了原始的家畜飼養業。
②不同的地方:
a、兩者的房屋建筑樣式不同。河姆渡人是桿欄式房屋,半坡人住的是半地穴式。
b、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種植水稻和粟的國家,它們分別由河姆渡和半坡人種植。
c、南方人會挖井,這就可以使他們不一定非要住在靠近河邊的地方,生產、生活范圍也就不斷擴大了。
、壅J識:(大意)
人類在漫長的生產、生活過程中開始認識自然、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并且也發現人類自身的生存和發展也必然受到自然環境的制約,人們的生活是與環境相互依存的,不同的自然條件會讓人們產生不同的生產、生活方式。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的生產、生活充分說明了這一點。
3.教師引導提問: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已經開始了定居生活,進行農業生產,這種農耕定居生活較之以前的原始漁獵生活,有沒有進步性?如果有,具體表現在哪些方面?由此你能產生什么新的認識?
學生討論、發言。(自由發揮)
結論:
生產力是在不斷發展進步的,人類社會也總是在不斷向前發展的。
4.課外延伸:
教師:今天的課堂上我們通過學習河姆渡和半坡居民的農耕定居生活,相信大家對于環境影響著人類的生活有了一些了解。那么,今天的我們應該怎樣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有興趣的同學下課后可以查閱相關資料對這個作一番深入的探討,著手寫一篇小論文出來。
背景資料:
半坡遺址概況
半坡遺址因發現于距陜西西安市以東6公里的半坡村而得名。1953年開始發掘,是黃河流域新石器時代的典型代表。共進行了6次大規模的發掘。考古人員在發掘過程中,共發現房屋遺跡40多處。出土的文物近萬件,主要為農業、漁獵、手工業工具。
陶器是半坡居民主要的生活用具,種類繁多,構思精巧。其中有一種汲水器──小口尖底陶瓶,距今約60XX年,它不僅設計美觀,而且注重實用,其腹旁兩耳帶孔,可以系繩,入水時瓶口自然朝下,汲滿水后又自動立直,充分利用了重力學原理,具有很高的科技含量。半坡陶器基本為紅色,上面大多繪有各種圖案,主要有動物、人形和幾何花紋等;有的刻有符號,據估計,這些符號可能是中國早期文字的起源。
河姆渡遺址概況
河姆渡遺址是我國新石器時代的一處原始村落遺址,因發現于浙江省余姚市河姆渡村而得名。1982年被國務院認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偯娣e約4萬平方米,疊壓著4個文化層。在1973和1977年兩次的發掘過程中,共整理出3000平方米。出土了骨、石、陶等生產、生活器具、原始藝術品等6000多件。在距今70XX年左右的第四文化堆積層中發現了大量的稻谷、稻粒、谷殼。稻稈和稻葉層層疊疊,多厚達20~50厘米。據推測,稻谷堆積層的總重量當有120噸。剛出土時的稻谷色澤金黃,芒刺清晰可見,顆粒飽滿。經檢測,考古學家們認定這是世界上最早的水稻。
在遺址發現了河姆渡人居住的房屋。建筑方法是以木柱為基礎,上面架上橫梁,鋪上樓板,在樓板上立柱、架墻、蓋頂。木結構之間采用垂直相交的榫卯及綁扎等方法連接。據推測,這種房屋應該是上面住人,下面用于通風、飼養家畜、堆放雜物。河姆渡的這種木質桿欄式房屋建筑,是與當地的氣候條件相適應的,這里地勢低洼,潮濕溫熱,而桿欄式建筑具有良好的通風、防潮性能,是當時人們的理想居處。
由于河姆渡的海拔低,地下水位高。尤其是疊壓在底下的第三、四層,長期浸泡在由大量腐殖形成的含有微酸性水分的水中,隔絕了空氣,起到了良好的防腐作用,使大片木構建筑遺址和動植物遺址得以保存,為我們對原始社會農業、建筑、藝術、紡織以及對古地理、古氣候等學科的研究提供了極為珍貴的資料。
河姆渡遺址中發現了“甑”(一種像蒸鍋的器皿),這表明人們已經懂得利用蒸汽來蒸熟食物,這不能不說是對人類文明的又一大貢獻。
原始的農耕生活, 篇12
第2課 原始的農耕生活 導學案
【學習目標】
1、 了解在中華文明起源中我國原始農耕經濟的主要情況,包括河姆渡原始居民、半坡原始居民以及大汶口原始居民的農耕生活,了解中華文明處于起源階段時原始農耕經濟的發展水平 。
2、 能夠認同創造出我國原始農耕文化的先民們在自己勞動成果中體現出的智慧與淳樸的情感,以及他們對人類社會物質與精神進步做出的特有貢獻。
【學習重點】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農耕生活。
【學習導航】
請同學們閱讀課文7-9頁有關半坡聚落的內容,回答下列問題:
模仿上面的知識結構圖示法,請同學們認真閱讀課文8-9頁“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一目的內容,找出其中包含的內容要點,并列出其知識結構:
3、大汶口原始居民農耕經濟有更大發展,農具有 、 等。原始手工業比以前有更大進步,陶器有了 、 。由于 的發展, 和 出現了。
【共同探究】(請同學們積極思考、討論,大膽發言)
1、 課本第8頁動腦筋,河姆渡原始居民比北京人、山頂洞人在生產生活上有了哪些進步?
2、 課本第10頁動腦筋,大汶口墓葬里,為什么有了隨葬品多少懸殊的現象?
3、 閱讀課本第11頁自由閱讀卡,想一想下面這幅圖里的陶器,是河姆渡居民時期的生活用具,你能說出他有何用途嗎?
4、下圖是半坡彩陶上的彩繪動物圖案,它們是什么動物?你能說出這些動物和當時原始居民的生活有什么關系嗎?
5、 搜寶大行動:從課文中你能找出我國原始農耕時代幾項世界性的貢獻嗎?
6、 當我們看到鳥巢、水立方等北京奧運場館時,無不為其精巧的設計而嘆服,而幾千年前原始人類的房屋同樣充滿智慧。看圖:半坡原始居民和河姆渡原始居民的房屋有何不同之處?為什么不同?
【歸納整理】填表:半坡、河姆渡原始居民比較簡表
氏族名稱 半坡原始居民 河姆渡原始居民
距今年代
地理位置
房屋類型
主要農作物
家畜種類
生產工具
燒制陶器
【拓展練習】(拾級而上,順達成功的頂峰!)
1.下列遠古人類中,已經普遍使用磨制石器的是( )a北京人 b山頂洞人 c半坡居民 d河姆渡居民
2.我國較早種植水稻的是( ) a.山頂洞人時期 b.半坡氏族時期 c.河姆渡時期 d.大汶口時期
3.我國最早能喝上小米飯的居民是( )a.山頂洞人 b.半坡氏族 c.大汶口居民 d.北京人
4.下列關于氏族聚落時代生產生活狀況的描述,不正確的是( )
a已經懂得了飼養家禽家畜b開始從穴居走向定居生活c普遍使用磨制石器d.半坡居民能建造干欄式房
5.我們說大汶口原始居民出現了私有財產和貧富分化情況,主要判斷依據是( )
a.墓葬中是否有玉器b.隨葬品中是否有陶器c.隨葬品中是否有磨制石器等生產工具 d.隨葬品的多少
課堂反思:(寫下你在這課中的收獲和困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