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的農耕生活
第2課【教學設計思路】:
在學習了一課的基礎上,學生對遠古人類的學習有了一定的了解,知道要從距今的年代、生產生活狀況等方面來學習。因而本課決定用多媒體輔助教學,采用啟發(fā)式的談話法、設計探究問題與學生質疑相結合的方法 ,激發(fā)學生的參與意識,讓學生既積極學習現(xiàn)在要學的知識,又聯(lián)系過去學過的知識,通過對比比較,自己學會歸納總結采用。
【教學過程】:
一、復習提問:
除了漁獵之外,山頂洞人還怎樣獲取食物?(采集)這種方法有什么不方便?如何改進它?
集體朗讀“導入框”內容,指出那時人們已從采集者變?yōu)樯a者,但這僅是神話而已,還有大量考古發(fā)現(xiàn)的文物可以證明。河姆渡和半坡居民就是我國原始農耕生活的代表。請大家閱讀教材第8頁“我國原始農耕時代主要遺址圖”并找出這兩種居民所在的地點及生活的河流流域。
河姆渡居民居住在浙江余姚,生活在長江流域,半坡居民居住在陜西西安,生活在黃河流域。這兩個遺址反映了我國古代南北不同的原始農耕風貌,請大家閱讀教材第7頁的材料《白虎通》原文。這一段話的意思是:神農氏根據(jù)不同的自然條件,制造工具,教人種植。那么,天時、地利指的是什么呢?是自然環(huán)境,包括氣候、水土、植被等。因為這些直接影響不同地區(qū)人們的生活狀況。 讓我們帶著疑問、好奇走進河姆渡和半坡居民,感受一下他們的生產、生活情況。
二、組織學生學習和探究新課(落實目標)
(一)河姆渡的原始農耕
指導學生閱讀教材第7----8頁正文 并“動腦筋”:
1、學生觀看第7頁的骨耜圖,討論回答:你覺得這把骨耜可以做什么事情(翻土、打獵等)?怎樣操作才會省力?(腳踩橫棒)
2、學生先看第11頁的“自由閱讀卡”,再觀看第10頁的“活動與探究1,看圖分析”,討論回答:你能說出這種陶器的用途嗎?(蒸食物)
3、請同學們動腦筋想一想,河姆渡原始居民比北京人、山頂洞人在生產生活上有了哪些進步?
(學生討論)開始種植農作物,使用磨制石器和骨器;種植水稻、建筑房屋、挖掘水井;飼養(yǎng)家畜,制造陶器、玉器和樂器。
(一起總結)從以下幾個方面來比較。
從食物看:北京人和山頂洞人主要靠采集、漁獵;而河姆渡人有了固定的食物來源,種植水稻,發(fā)展原始農業(yè),會挖掘水井,飲水更方便。
從居住條件來看:北京人和山頂洞人住在天然的洞穴里;而河姆渡人已會建造自己的房屋,而且能根據(jù)實際情況來確定房屋的結構和樣式。
從生產工具和生活用具來看:北京人和山頂洞人使用打制石器,山頂洞人掌握了磨光和鉆孔技術:河姆渡人則使用磨制石器,并用耒耜耕地,而且會制造陶器、玉器和樂器。
4、指導學生觀看教材第8頁遺址圖,回答:圖上有哪幾個遺址?它們分別位于哪條江河之旁?為什么要在江河之旁定居?(紅山、半坡、大汶口、河姆渡,遼河、黃河、長江,農耕對于沃土和水源的需要。)
5、過渡:黃河旁的遺址是半坡原始居民遺留下來的。
(二)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
河姆渡原始居民的農耕生活我們已經有了基本了解,現(xiàn)在以同樣的方式,從時間、地點、工具、生產等方面歸納出半坡居民的農耕生活特征。(本目由同學自學完成)
自學后討論:(自由發(fā)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