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課 原始的農耕生活案例尋訪先民的足跡
活動目的:
1.使學生了解我國原始農耕生活產生的原因。
2.使學生了解中華文明起源過程中原始農耕經濟的主要情況:河姆渡原始居民、半坡原始居民的農耕生活。
3.通過引導學生比較山頂洞人與河姆渡、半坡居民的生產生活狀況,培養學生的比較能力,并由此認識人類社會是在不斷向前發展進步的。
4.通過學生課前的準備,培養學生搜集資料的能力、手工制作能力、小組合作、協調能力。
5.通過各學科鏈接,有效地提高學生整體素質。
活動準備:
學生:①學生搜集有關資料
②學生分組合作表演小品
③學生動手制作電子文稿
教師:結合本活動內容,設計相關問題,引導學生討論;指導學生搜集資料;幫助學生對各種觀點進行分析、歸納。
活動步驟:
1.學生通過觀看表演得出“山頂洞人時期生產力水平極為低下”的結論。
2.學生表演:漫長的歷史進程中人類是怎樣走向農耕生活的?得出結論。
3.學生通過電子文稿展示、了解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農耕生活狀況。
4.教師提出問題并幫助學生得出“人類社會是在不斷進步的”這一結論。
5.課外延伸。
活動過程:
1.學生表演。(時間:1.8萬年前~70XX年前)
鏡頭一 一群人在分享勞動果實,不經意中有一些掉在了地上。
鏡頭二 一年后,他們再次經過此地,發現地上長出了幾顆植物,并且上面掛著果實。他們又進行采摘,一位婦女若有所思,并隨手種下幾顆。
鏡頭三 再一年后,這位婦女又來到此地,她發現自己有意種下的種子真的長出來,并且又結了果子。這位婦女非常高興。
鏡頭四 女子在播種,男子在打獵捕魚。
教師:引導提問:這一段表演說明了什么?
學生討論:(自由發揮)
(大意如下):說明了農耕生活的產生過程。原始的農業是從采集中形成的。婦女們在長期的采集過程中,發現植物的果實掉在地上可以發芽、生長、結果。如此反復地進行觀察和試驗,就開始有意識地進行人工栽培,早期的農業勞動也就因此而產生了。
教師:原始農耕生活產生了,下面我們來了解其中最典型的兩個代表。
2.學生展示電子文稿作品:(時間:距今70XX年~50XX年)
甲組展示的畫面有:典型的江南風光,河姆渡人的房屋,房屋的樣式是桿欄式結構。房屋的底層拴著一些豬、牛等動物。在屋旁有一口水井。一群女子在稻田間勞動。男子在打獵,手中的工具是弓箭。
乙組展示的畫面有:半坡的房屋,樣式為半地穴式。山坡上種有粟。一些人在制作陶器、紡線、織布。男子拿著弓箭在打獵。
教師:引導提問:這兩處居民的生產和生活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由此我們可以得出什么認識?
學生討論:(自由發揮)
結論:
①相同的地方:都開始了原始農業生產,由此人們也轉向定居生活;會搭建房屋;會制造陶器。仍然有一部分人在打獵。在打獵過程中由于使用了弓箭,獵物明顯比以前增多了,人們就把自己吃不完或者是受傷的動物圈養起來,以備不時之需,因此都產生了原始的家畜飼養業。
②不同的地方:
a、兩者的房屋建筑樣式不同。河姆渡人是桿欄式房屋,半坡人住的是半地穴式。
b、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種植水稻和粟的國家,它們分別由河姆渡和半坡人種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