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課 原始的農耕生活案例尋訪先民的足跡
c、南方人會挖井,這就可以使他們不一定非要住在靠近河邊的地方,生產、生活范圍也就不斷擴大了。
③認識:(大意)
人類在漫長的生產、生活過程中開始認識自然、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并且也發現人類自身的生存和發展也必然受到自然環境的制約,人們的生活是與環境相互依存的,不同的自然條件會讓人們產生不同的生產、生活方式。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的生產、生活充分說明了這一點。
3.教師引導提問: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已經開始了定居生活,進行農業生產,這種農耕定居生活較之以前的原始漁獵生活,有沒有進步性?如果有,具體表現在哪些方面?由此你能產生什么新的認識?
學生討論、發言。(自由發揮)
結論:
生產力是在不斷發展進步的,人類社會也總是在不斷向前發展的。
4.課外延伸:
教師:今天的課堂上我們通過學習河姆渡和半坡居民的農耕定居生活,相信大家對于環境影響著人類的生活有了一些了解。那么,今天的我們應該怎樣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有興趣的同學下課后可以查閱相關資料對這個作一番深入的探討,著手寫一篇小論文出來。
背景資料:
半坡遺址概況
半坡遺址因發現于距陜西西安市以東6公里的半坡村而得名。1953年開始發掘,是黃河流域新石器時代的典型代表。共進行了6次大規模的發掘。考古人員在發掘過程中,共發現房屋遺跡40多處。出土的文物近萬件,主要為農業、漁獵、手工業工具。
陶器是半坡居民主要的生活用具,種類繁多,構思精巧。其中有一種汲水器──小口尖底陶瓶,距今約60XX年,它不僅設計美觀,而且注重實用,其腹旁兩耳帶孔,可以系繩,入水時瓶口自然朝下,汲滿水后又自動立直,充分利用了重力學原理,具有很高的科技含量。半坡陶器基本為紅色,上面大多繪有各種圖案,主要有動物、人形和幾何花紋等;有的刻有符號,據估計,這些符號可能是中國早期文字的起源。
河姆渡遺址概況
河姆渡遺址是我國新石器時代的一處原始村落遺址,因發現于浙江省余姚市河姆渡村而得名。1982年被國務院認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總面積約4萬平方米,疊壓著4個文化層。在1973和1977年兩次的發掘過程中,共整理出3000平方米。出土了骨、石、陶等生產、生活器具、原始藝術品等6000多件。在距今70XX年左右的第四文化堆積層中發現了大量的稻谷、稻粒、谷殼。稻稈和稻葉層層疊疊,多厚達20~50厘米。據推測,稻谷堆積層的總重量當有120噸。剛出土時的稻谷色澤金黃,芒刺清晰可見,顆粒飽滿。經檢測,考古學家們認定這是世界上最早的水稻。
在遺址發現了河姆渡人居住的房屋。建筑方法是以木柱為基礎,上面架上橫梁,鋪上樓板,在樓板上立柱、架墻、蓋頂。木結構之間采用垂直相交的榫卯及綁扎等方法連接。據推測,這種房屋應該是上面住人,下面用于通風、飼養家畜、堆放雜物。河姆渡的這種木質桿欄式房屋建筑,是與當地的氣候條件相適應的,這里地勢低洼,潮濕溫熱,而桿欄式建筑具有良好的通風、防潮性能,是當時人們的理想居處。
由于河姆渡的海拔低,地下水位高。尤其是疊壓在底下的第三、四層,長期浸泡在由大量腐殖形成的含有微酸性水分的水中,隔絕了空氣,起到了良好的防腐作用,使大片木構建筑遺址和動植物遺址得以保存,為我們對原始社會農業、建筑、藝術、紡織以及對古地理、古氣候等學科的研究提供了極為珍貴的資料。
河姆渡遺址中發現了“甑”(一種像蒸鍋的器皿),這表明人們已經懂得利用蒸汽來蒸熟食物,這不能不說是對人類文明的又一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