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課 原始的農耕生活教學案(精選2篇)
第2課 原始的農耕生活教學案 篇1
第2課 原始的農耕生活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⑴學生在閱讀課文的基礎上,了解在中華文明起源中我國原始農耕經濟的發展水平和主要代表: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情況,主要包括:距今時間,生活地區、主要農作物、居住房屋建筑的主要特點,原始畜牧業和手工業的發展情況。 ⑵學生通過小組方式合作學習,把課文內容轉換成問題,舉一反三,學會提問題的技巧;通過比較河姆渡與半坡原始居民的異同,把歷史和現實聯系起來。 ⑶認識原始的農耕生活發展對中國遠古時代社會進步的重要意義。 二、過程與方法: 本課教學用具是多媒體教學課件,提供大量的圖片,使學生比較直觀的了解這部分歷史。 學習方法:小組討論、探究、競爭。 教學方法是啟發式的談話法,設計探究問題與學生質疑相結合。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本課學習,使學生體會創造出我國原始農耕文化的先民們的智慧與淳樸的情感,進而促發學生對祖國燦爛的歷史文化的認同之心,增強對中華民族祖先的尊敬之情。 【教學重點】 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農耕生活。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播放學生熟悉的兒歌《憫農》,提問:從這首兒歌中你受到哪些啟示?(學生可能從珍惜糧食、珍惜勞動人民的勞動成果等方面談) 師:在第1課中我們學到的原始居民僅靠在野外“采集”、漁獵為生,請大家想一想:假如你是一個生活在北京人或山頂洞人 生活時期的原始人,你認為僅靠 “采集”、漁獵為生有哪些不便之處? 生:交流、發言,得出結論:(受季節變化和天災影響大,食物來源不充足,需要不斷遷徒,等等), 師:那么,怎樣才能改善原始人類的這種生存狀態呢? 生:議論,…… 解決吃的問題 師:要想有固定的食物,就要進行農耕,農耕生活是原始人類改善生存狀態的關鍵,有了農耕,就可以過上定居生活。今天我們來學習:第2課 《原始的農耕生活》 二、認定目標: a. 知道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情況,主要包括:距今時間,生活地區、主要農作物、居住房屋建筑的主要特點,原始畜牧業和手工業的發展情況 。 b、初步認識原始農耕生活的發展促進中國遠古時代社會的進步。 三、自主先學:(5分鐘) 學法指導: 認真看書,用鉛筆標劃,要求: ①全:看全書,包括:導入框、大字、小字、引文、圖片等課本上的一切信息,標劃重點。 ②思:設置問題,提出疑問,以備交流。 教師巡視學生看書情況,進行個別指導,發現學生學習的困難之處,以備點撥(二次備課) 四、展示點撥: 1、小組合作,你問我答[來源:學&科&網] 全班按座位組成四人或六人小組。每組設記錄員一人,負責填寫小組活動記錄。每人輪流向小組其他成員提出問題(必須根據課文內容提問,否則為無效問題),并由小組其他成員解答問題。問題被正確解答后 再提出下一個問題。問題不能重復,直至小組內無人能提出新問題為止。
小組活動記錄表 班級: 小組成員: 記錄員: 問題摘要: 本小組共提出 個問題, 同學提出的問題最多, 同學回答的問題最多。 本小組認為,最難解決的問題是: 。 學法指導:在小組合作學習之前,教師必須指導學生學會提問題(不要把教師事先準備的問題塞給學生),而在合作學習的過程中,教師巡視引導,最后的合作學習成果是學生圍繞著課本內容的提問和解答,并提出本組解決不了的問題, 2、班內交流: 各小組把本組沒有解決的問題,引向其他組的成員,由其他組的同學幫助解決,教師適時點撥。 3、綜合提 升: 在學生展示交流的基礎上教師可以設以下問題引導學生分組探究: 探究一:你相信導入框內的神話傳說嗎?若不信,你認為農耕是怎樣出現的? 學生自由發言。 (能認識傳說與史實不同,推測:多年從事采集的原始人類,注意到可食的植物種子落地、發芽、生長、成熟,從而開始進行人工種植的嘗試,原始農業于是便開始出現了。得出實際的農耕生活是勞動人民長期實踐、觀察、積累的結果。) 探究二 :閱讀課本p8《白虎通》的引文——“神農因天之時,分地之利,制耒耜教農民作。”你能得出什么結論? 生:各抒己見 師:歸納總結:農耕受自然環境的影響,包括氣候、水土、植被等,自然條件、特別是地理環境對長江流域河姆渡和黃河流域半坡的農耕作物品種的不同影響。 課件出示圖片p9,指出生活在長江流域的河姆渡原始居民種植水稻,生活在黃河流域的半坡居民種植粟。而這兩種作物都是我國最早種植的。 啟發學生引申:人類應設法適應不同的自然條件,在改造自然、利用自然、順應自然的過程中要做到科學合理、協調兼顧。 知識的延伸: 課件出示袁隆平的人物圖,簡要介紹水稻專家、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事跡,使學生認識到:我國不僅是最早種植水稻的國家,而且在水稻雜交的科學領域內處在世界領先水平,激發學生的愛國之情和對科學的崇尚之心。 師:自然環境不僅影響著農業生產,而且也影響著居民的定居生活。
探究三:展示圖片,讓學生觀察、比較河姆渡的原始居民建造的干欄式住房、 半坡原始居民半地穴式房屋復原圖,并讓學生分小組討論、分析這兩種房屋有什么不同?(木結構的地面建筑或半地穴的 土木合筑)為什么會有這些不同?(近海濕熱或內陸干寒)他們在建造房屋時,各自是怎樣考慮的?(通風防潮防獸或抵御風雨保暖) 探究四:觀察歷史 文物圖,尋找圖中較為明顯的、主要的歷史信息,結合已有知識,初步分析、解釋圖中歷史信息,做出簡單的歷史結論。 師:在黃河流域的下游,在我們山東的大汶口也是原始居民的居住地,請看視頻,思考:大汶口墓葬里,為什么會有了隨葬品多少懸殊的現象? 生:看錄像后,簡要討論,貧富分化出現的原因是由于私有財產的產生,私有財產的產生是由于剩余產品的出現,剩 余產品的出現是由于生產力的發展,引導學生得出:生產力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動力。 五、知識整合: 填寫下列表格 原始居民 距今時間 生活地區 自然環境特征 原始農耕 原 始家畜飼養業 原始手工業 河姆渡 半坡 【小結】:原始農耕的出現,使我們的先人從食物的“采集”者變為食物的“生產”者,人類第一次通過自己的活動來豐富生活,從而改變了整個社會的經濟面貌,對人類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第2課 原始的農耕生活 學案 【認定目標】 a. 知道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情況,主要包括:距今時間,生活地區、主要農作物、居住房屋建筑的主要特點,原始畜牧業和手 工業的發展情況。 b、初步認識原始農耕生活的發展促進中國遠古時代社會的進步。 【自主先學】(5分鐘) 自學指導:認真看書,用鉛筆標劃,要求: ①全:看全書,包括:導入框、大字、小字、引文、圖片等課本上的一切信息,標劃重點。 ②思:設置問題,提出疑問,以備交流 【展示點撥】 1、小組合作,你問我答: 學法指導:每人輪流向小組其他成員提出問題(必須根據課文內容提問,否則為無效問題),并由小組其他成員解答問題。問題被正確解答后再提出下一個問題。問題不能重復,直至小組內無人能提出新問題為止。 2、班內交流: 各小組把本組沒有解決的問題,引向其他組的成員,由其他組的同學幫助解決, 【綜合探究】見課件 【知識整合】 填寫下列表格 原始居民 距今時間 生活地區 自然環境特征 原始農耕 原始家畜飼養業 原始手工業 河姆渡 半坡 【課堂檢測】:自主命題,同桌互查(5分鐘) 【自評歸納】 自我總結主要收獲 、認識,存在的問題(學習方法、學習習慣等)。 【自評】 a ( ) b ( ) c ( ) d ( ) 【組內互評】a ( ) b ( ) c ( ) d ( )
第2課 原始的農耕生活教學案 篇2
第2課 原始的農耕生活教學案
[學習目標]
1. 簡述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農耕生活。
2. 掌握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異同點。(重點)
3. 掌握大汶口文化時期出現的私有財產和貧富分化這些概念和結論。(難點)
[自學導航]
1、河姆渡的原始農耕距今時間是_ _____ ;生活位置:__ ___流域;使用___ ___石器。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種植_ ____和 的國家。河姆渡居民居住在 ,會制造陶器,簡單的玉器和原始的樂器;半坡居民居住在_ __。會制造 ,上面的符號是我國 的雛形。會紡線、織布、制衣。
2、半坡原始居民距今時間是_ ____;生活位置:__ 流域 __村 ;使用工具---_ ___石器;半坡居民種植___ _。我國是世界上很早種植蔬菜的國家。
3、大汶口居民距今時間是_ _ ;地點__ __;出現_ __陶和__ __陶;
在后期,出現了_ ____和 ,原因是:_____ __的發展。
[合作探究】
比較河姆渡的原始居民建造的干欄式住房、半坡原始居民半地穴式房屋復原圖,分小組討論、分析這兩種房屋建筑有什么不同?
【課堂檢測】
一、選擇題:
1.能夠較典型的反映我國原始農耕生活的是( )
①元謀人 ②北京人 ③河姆渡聚落 ④半坡聚落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2.下列哪兩種農作物最早是由我國勞動人民種植的( )
a.大豆和小麥 b.花生和高粱
c.甘薯、玉米 d.水稻、粟
3.不符合黃河流域原始農耕時代居民生活實際的是( )
a.飼養豬狗家畜 b.種植粟等農作物
c.住干欄式房屋 d.住半地穴式房屋
4.下列哪一考古遺址能夠證明我國是世界上最早栽培水稻的國家之一( )
a.元謀人遺址 b.半坡原始居民遺址
c.河姆渡原始居民 d.大汶口原始居民
5.下列哪一地區原始居民的房屋,對后世的閣樓和樓房樣式的出現影響最大( )
a.陜西西安半坡原始居民 b.浙江余姚河姆渡原始居民
c.陜西臨潼姜寨原始居民 d.河南新政裴李崗原始居民
6.促使原始人過定居生活的根本原因是( )
a.自然環境的優劣 b.原始農業的發展
c.氏族公社的形成 d.學會建造房屋技
7.我國先民的足跡遍布于祖國的東西南北,已經發現的遺址數以萬計,但是地域文化卻各具風采,根本原因是( )
a. 自然環境不同 b. 使用的工具不同
c. 生活習慣不同 d. 思想意識不同
二、材料分析題
下面是我國著名的歷史學家郭沫若在參觀某一古代人類遺址時寫下的詩句:
“彩陶精美,畫紋亦多珠。或則呈人面,或則呈雙魚。農耕既普及,人群已群居。護壕深二丈,其廣亦相如。何奈遺址中,獨不見文書。”
請回答:
(1)根據材料中詩歌的內容請你猜測出這是對哪一原始居民生活的描繪?
(2)你能舉出“或則呈人面,或則呈雙魚”的一個彩陶文物代表嗎?
(3)“農耕既普及”詩中描繪的原始居民耕種的是什么農作物?
(4)郭沫若參觀此遺址最大的遺憾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