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 膳食指南與食品安全教學設計
組間互評:小組間展示調查報告,全班同學對調查方法,調查過程的客觀性、科學性進行評價。評出哪個小組的調查結果最真實、最可靠,哪個小組提出的改善建議最合理?
教師總評:從調查報告的設計、調查過程、調查方法的選用以及在整個探究過程中學生表現出的合作態度、創新精神和道德修養等進行有針對性的評價。
學生展示資料,不僅滿足了他們的表現欲,而且增強了學生的上進心,使學生了解不安全食品對健康的危害,從而引發學生自覺關注食品安全。開展社會實踐調查,設計調查方案,有助于學生深入了解社會,關注生活,獲得最直接、最真實的體驗和感受。通過對調查結果的分析,提出各種改善建議,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創新精神。
通過匯報交流和多項研討,讓同學之間分享各個小組的研究成果,促進合作學習,使學生不斷地擴展和完善自我認知,而且學會交往,學會參與,學會傾聽,學會尊重他人。
思想感悟
總結提升
分析感悟:教師針對學生探究和調查的結果,引導深層次的分析和體味。
問題設置:據調查:現在的許多疾病如癌癥、腦血管病的發生已經趨向年輕化,而其原因是食品受到環境的污染。你對此有何看法?作為新世紀的小主人,你將為促進人類的健康飲食做出哪些努力?
學生感悟:各抒己見。環境、食品與健康三者是密不可分的。要想保證食品對人體無害,就必須從整治環境、保護環境開始。比如開發綠色食品、無公害食品、不亂到垃圾和污水、不亂用化肥、農藥和除草劑等。
大家還一致同意向社會發起倡議,課后撰寫倡議書,制作各種標語,舉辦圖片展覽等。提醒人們重視環境保護,關注食品安全。 引導學生深層次的從防止環境污染的角度認識食品安全問題,增強學生環保意識。
學生是未來社會的主人,將來會以各種形式參與社會生產和生活的決策中,承擔社會發展的重任。因此,教師應正確引導學生關注社會熱點問題,關心人類身體健康,增強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提升學生的科學和人文素養。
【結束語】
健康是科學,健康是文明,健康是真理,健康就是生命。
讓我們共同攜起手來,關注生活,關注健康,為人類社會邁進健康文明時代做出自己的貢獻。
【小結與反思】
在新課程理念的指導下,我精心設計了這節課的教學。在教學實施的過程中,獲得了直接的經驗和體會,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1、學生的學習應該聯系日常生活,學以致用
在本節課的教學過程中,我引導學生結合自身在日常生活中的飲食習慣進行交流和探討,讓學生感到,他不是為學知識而學習,而是為解決實際問題而學習。在設計食譜的比賽中,學生主動參與,課堂氣氛愉快而緊張,學生設計出各具特色的食譜,害提出了許多富有創意的食譜名稱,如:八仙過海、愛心早餐、田園美味、開心麻辣燙等……我發現:他們真的很富有想象力,而字里行間也流露出學生對家長的關愛之情,讓我深深地感動并為之欣慰。
2、課堂教學與社會實踐緊密相關
生活在信息時代的學生,要掌握更廣博的知識,只在課堂上是不夠的。因此,我鼓勵學生深入社會、親身體驗,在實踐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例如,在調查食品安全狀況以后,有的學生提出疑問:食物中的添加劑、食用色素和香精等成分對人體健康有害嗎?立刻,同學們對這個問題展開了討論。經過一番爭辯之后,很多同學認為這些物質沒有營養價值,過多食用會危害人體健康。我對他們的看法表示了贊同,同學們的臉上露出了喜悅的笑容。由此,我感到:如果學生沒有親身實踐、沒有積極思考,很難想象他能提出一個有價值的問題。其實,在我們的課堂教學中,有許多值得學生自主探究的機會,只要教師善于發現、善于創造、善于思考、善于探索,學生的心靈就一定會得到放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