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精選14篇)
病毒------- 篇1
病毒-------教學設計
七年生物: 韓俊豐
一、學習目標
1.知識目標:識別病毒,說出病毒的結構組成及與人類的關系。
2.能力目標:收集并整理從書籍、報刊雜志有關由病毒引起的疾病的信息,運用資料,了解病毒與人類的關系。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1)關注病毒與生物圈中其他生物的關系,特別是與人類的關系;(2)認同利用病毒可以為人類造福;(3)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二、學習重點 病毒的主要特征,病毒與人的關系。
三、學習難點 病毒的結構
四、課前準備
關病毒及病毒引起的疾病的資料。
五、教學過程
(一)問題導入
在我們的記憶中,有一段歲月不能忘記。在那段日子里,非典惡魔肆虐中華,人人談非色變。然而中華兒女眾志成城下,我們最終贏得了這場抗非戰役的勝利。現在就讓我們共同來回想重溫一下在過去我們眾志成城抗擊“非典”這難以忘懷的日子。(學生教師一起回想過去抗擊非典的事情或者現在就讓我們共同來看一段動畫)
(1提出問題)噩夢般的日子已經過去,但是現在看來,我們不禁要想:非典因何而起?為什么它的威力那么大?危害那么重?
(2讓學生猜測學生回答)
教師總結
醫學工作者們在不懈的努力之下,終于發現:非典,是由一種肉眼看不到并且沒有細胞結構的微小生物——非典病毒引起的。而在人類歷史上,還有許許多多危害人類健康的疾病也是由病毒引起的。天花,流行性感冒,狂犬病,瘋牛病,以及最近時常見諸報端的禽流感,艾滋病和甲型h禽流感等等人類遭受病毒的折磨由來已久。病毒真的那么可怕嗎?作為生命的最簡單形式,由于結構另類和來去無蹤,它成為生命世界中迄今發現和了解得最少,也是人類最難以駕馭的一類生命個體。下面我們一起進入病毒王國,我們共同學習這節主題探究課,也許破解生命之謎,攻克醫學難關的鑰匙就掌握在你手中了。板書:《沒有細胞結構的微小生物——病毒》。(齊讀)
(二)實施探究
活動一: 病毒的發現
1.1892年,俄國科學家伊萬諾夫斯基把患病植株的汁液用細菌過濾器過濾,想不到致病的東西連細菌無法通過的過濾器也通過了。后來,科學家又把患病植株的汁液沖淡了一百倍,發現這種液體仍有致病的能力。這就說明這種致病的東西具有傳染性、濾過性和穩定性三個特性,但人們仍然不識它的“廬山真面目”。一直到20世紀30年代。科學家發明了電子顯微鏡,才終于看見了這類致病的東西——病毒的真面貌。
活動二:常見的病毒有哪些,如何預防?
1.你知道我們生活當中有哪些常見的疾病嗎?
學生回答常見的病毒
腮腺炎患者,水痘患者天花,流行性感冒,狂犬病,瘋牛病,以及最近時常見諸報端的禽流感,艾滋病和甲型h禽流感豬瘟,雞瘟小麥叢矮病等。
課本圖片 1.腮腺炎患者,2.水痘患者,3.醫生在家禽養殖廠進行消毒處理,4.醫生在給學生注射疫苗。
2.我們應該如何來預防有病毒引起疾病呢?
學生討論回答
師總結:接種疫苗,消毒,講究衛生習慣等
我們知道了病毒的危害和預防,下面我們就來一起認識病毒結構
活動三:認識病毒的結構
1.看課本第三頁病毒的結構
病毒是一類沒有細胞結構的特殊生物。它們的結構非常簡單,由蛋白質外殼和內部的遺傳物質組成。病毒不能獨立生存,必須生活在其他生物的細胞內,一旦離開活細胞,就不表現任何生命活動跡象。病毒個體極其微小,絕大多數要在電子顯微鏡下才能看到。
2.病毒的分類
根據病毒寄生生物的不同,可將病毒分為三類:一是專門寄生在人和動物細胞里的動物病毒(如乙肝病毒)二是專門寄生在植物細胞里的植物病毒(如番茄花病毒)三是專門寄生在細菌細胞里的細菌病毒,也叫噬菌體,(如大場桿菌噬菌體)。
師小結:通過剛才的學習與交流,你認為病毒是一種什么樣的生物?
學生回答
師總結:人類對病毒的世界并沒有完全了解,希望大家回家以后繼續搜集有關病毒的資料。
六、總結
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覺得哪個環節最吸引你?
七、布置作業
1.根據病毒寄生生物的不同,可將病毒分為三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小明不知道什么是病毒,請你給介紹一下。
八.拓展
組織一次預防病毒性傳染疾病為主題的宣傳活動、手抄報或宣傳畫。
病毒------- 篇2
教學目的:認識什么是計算機病毒,計算機病毒的種類和防治
教學重點:病毒的特性,危害形式
一、病 毒 的 定義 • 從廣義上定義,凡能夠引起計算機故障,破壞計算機數據的程序統稱為計算機病毒。直至1994年2月18日,我國正式頒布實施了《中華人民共和國計算機信息系統安全保護條例》,在《條例》第二十八條中明確指出:"計算機病毒,是指編制或者在計算機程序中插入的破壞計算機功能或者毀壞數據,影響計算機使用,并能自我復制的一組計算機指令或者程序代碼。" 二、病 毒 的 歷 史 • 1988年發生在美國的"蠕蟲病毒"事件,給計算機技術的發展罩上了一層陰影。蠕蟲病毒是由美國CORNELL大學研究生莫里斯編寫。雖然并無惡意,但在當時,"蠕蟲"在INTERNET上大肆傳染,使得數千臺連網的計算機停止運行,并造成巨額損失,成為一時的輿論焦點。 • 最初引起人們注意的病毒是80年代末出現的"黑色星期五","米氏病毒","小球病毒"等。因當時軟件種類不多,用戶之間的軟件交流較為頻繁且反病毒軟件并不普及,造成病毒的廣泛流行。后來出現的word宏病毒及win95下的CIH病毒,使人們對病毒的認識更加深了一步。 • 最初對病毒理論的構思可追溯到科幻小說。在70年代美國作家雷恩出版的《P1的青春》一書中構思了一種能夠自我復制,利用通信進行傳播的計算機程序,并稱之為計算機病毒。 三、病 毒 的 產 生
• 1、開個玩笑,一個惡作劇。 • 2、產生于個別人的報復心理 • 3、用于版權保護。 四、病 毒 的 特 征 • 未經授權而執行。一般正常的程序是由用戶調用,再由系統分配資源,完成用戶交給的任務。其目的對用戶是可見的、透明的。而病毒具有正常程序的一切特性,它隱藏在正常程序中,當用戶調用正常程序時竊取到系統的控制權,先于正常程序執行,病毒的動作、目的對用戶時未知的,是未經用戶允許的。1. 傳染性• 計算機病毒可通過各種可能的渠道,如軟盤、計算機網絡去傳染其它的計算機當你在一臺機器上發現了病毒時,往往曾在這臺計算機上用過的軟盤已感染上了病毒,而與這臺機器相聯網的其它計算機也許也被該病毒侵染上了。是否具有傳染性是判別一個程序是否為計算機病毒的最重要條件。 2. 隱蔽性• 病毒一般是具有很高編程技巧、短小精悍的程序。通常附在正常程序中或磁盤代碼分析,病毒程序與正常程序是不容易區別開來的。病毒一般只有幾百或1k字節,而PC機對DOS文件的存取速度可達每秒幾百KB以上,所以病毒轉瞬之間便可將這短短的幾百字節附著到正常程序之中,使人非常不易被察覺 3. 潛伏性• 大部分的病毒感染系統之后一般不會馬上發作,它可長期隱藏在系統中,只有在滿足其特定條件時才啟動其表現(破壞)模塊。只有這樣它才可進行廣泛地傳播。例如:黑色星期五,“PETER-2"在每年2月27日會提三個問題,答錯后會將硬盤加密。著名的"黑色星期五"在逢13號的星期五發作。國內的"上海一號"會在每年三、六、九月的13日發作。 4. 破壞性• 良性病毒可能只顯示些畫面或出點音樂、無聊的語句,或者根本沒有任何破壞動作,但會占用系統資源。• 惡性病毒則有明確得目的,或破壞數據、刪除文件或加密磁盤、格式化磁盤,有的對數據造成不可挽回的破壞。 5. 不可預見性• 從對病毒的檢測方面來看,病毒還有不可預見性。不同種類的病毒,它們的代碼千差萬別,但有些操作是共有的(如駐內存,改中斷)。 五、病 毒 的 分 析 • 整個病毒代碼雖短小但也包含三部分:引導部分,傳染部分,表現部分:
1、引導部分的作用是將病毒主體加載到內存,為傳染部分做準備(如駐留內存,修改中斷,修改高端內存,保存原中斷向量等操作)。
2、傳染部分的作用是將病毒代碼復制到傳染目標上去。不同類型的病毒在傳染方式,傳染條件上各有不同。
3、表現部分是病毒間差異最大的部分,前兩個部分也是為這部分服務的。大部分的病毒都是有一定條件才會觸發其表現部分的。 六、病 毒 的 命 名 1、按病毒出現的地點2、按病毒中出現的人名或特征字符3、按病毒發作時的癥狀命名4、按病毒發作的時間 七、病 毒 的 分 類 • 按破壞性可分為:良性病毒,惡性病毒• 按傳染方式分為:引導型病毒、文件型病毒和混合型病毒。• 按連接方式分為:源碼型病毒、入侵型病毒、操作系統型病毒、外殼型病毒。
八、病 毒 發 作• ⑴計算機無故死機 ⑵計算機無法啟動 ⑶Windows3.X運行不正常 ⑷Windows9X無法正常啟動 ⑸微機運行速度明顯變慢 ⑹曾正常運行的軟件常報內存不足 ⑺微機打印和通訊發 生異常 ⑻曾正常運行的應用程序發生死機或者非法錯誤 ⑼系統文件的時間、日期、長度發生變化 ⑽運行Word,打開文檔后,該文件另存時只能以模板方式保存 ⑾無意中要求對軟盤進行寫操作 ⑿磁盤空間迅速減少 ⒀網絡數據卷無法調用 ⒁基本內存發生變化 根據上述幾點,我們就可以判斷您的微機和網絡是否感染上病毒,如當前流行的Win95.CIH病毒,通常也會表現為某些應用軟件經常發生死機。九、計算機病毒的危害形式• 破壞可執行文件,使這些文件不能正常執行。• 破壞文件數據,造成信息的丟失。• 破壞系統文件或引導記錄,使系統盤無法引導系統。• 破壞硬盤的主引導記錄或分區表,使系統信息丟失。• 破壞文件分配表,造成數據的丟失。• 占用磁盤上的可用空間或在盤上產生坡塊現象,使磁盤可用空間減少。 占用系統內存,使內存可用空間減少,造成一些應用程序無法運行。對整張磁盤或盤上某個扇區進行格式化,破壞磁盤數據。占用系統時間,使系統運行速度減慢,降低工作效率。 十、計算機病毒的傳播與防治 1、計算機病毒的傳染途徑 2、計算機病毒的防治
病毒------- 篇3
一、活動目標
(一)能從繪本中獲取關于新型冠狀病毒的信息。
(二)可以用自己的語言表達出冠狀病毒的有關內容。
二、材料準備:
繪本故事《病毒與小貪》
三、活動過程
(一)故事引入
問:寶貝,你知道最近發生什么事情了嗎?“有新型病毒”。
問:最先得病的是哪個城市呢?
問:最開始只有一個人得病,慢慢的有越來越多的人得了病,這是為什么呢?
“這個是傳染病,為了不被傳染,現在我們最好的辦法就是盡量不到外面去,這樣不接觸其他人就會有效的減少傳染的幾率。”
(二)了解病毒
問:這個病毒是從哪里來的呢?是從人身上嗎?“不是,是從蝙蝠身上來的”。
問:那怎么會傳播到我們的身上呢?“有人吃了蝙蝠,病毒進入了體內,然后傳染給了其他人”。
問:你知道這個病是怎樣傳染的嗎?“唾液、接觸等”。
(三)閱讀繪本
問:在我們身邊很少有蝙蝠,那么到底是誰把這個病毒傳染給我們的呢?讓我們一起在繪本中找找答案吧。(鼓勵幼兒自行閱讀繪本,能從畫面中獲取繪本傳達的信息,讓幼兒將看到的內容用自己的語言講出來。)
(四)重點引導幼兒看
第五—七頁:是誰吃了蝙蝠?“小貪”。
然后發生了什么事情?“病毒進入了小貪的體內,小貪開始發燒、干咳、呼吸困難”。
第十三—十五頁:小貪是怎么把病毒傳染給別人的?“通過唾液、呼吸和身體接觸”。
如果被感染了,我們應該怎樣做?“去醫院,隔離和不接觸其他人”。
那沒有被傳染的人應該怎樣做呢?“戴口罩、勤洗手、打噴嚏時捂嘴、不到人多的地方去”。
四、教育建議
(一)讀完繪本后和幼兒一同討論
問:現在我們有這么嚴重的傳染病,你認為怪誰呢?
(二)聽一聽幼兒的意見,并鼓勵幼兒大膽的表達對這件事的看法。
小結:“在這個地球上,還有很多我們不了解的神奇世界,那些和我們一樣生活在地球上的野生動物們,它們有自己的生活方式,有屬于自己的小世界。我們應當尊重它們,不隨意傷害它們。這不僅是在保護野生動物,也是在保護人類自己。”
病毒------- 篇4
一、教學目標
1.說出計算機病毒的特點和危害,學會檢查并清除計算機病毒。
2.通過觀察教師演示、小組合作等方法,加強對殺毒軟件的操作和使用。
3.感受信息技術的魅力,增強信息安全意識,養成正確使用計算機的好習慣。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病毒的特點和危害。
【難點】檢查與清除計算機病毒。
三、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教師采用生活實例的導入方法,向學生介紹熊貓燒香病毒通過網絡傳播,致使電腦出現“熊腦藍屏、頻繁重啟,甚至整個網絡癱瘓的案例。以此提問學生:“什么是計算機病毒,如何檢查和查殺病毒?”引出課題——《防治計算機病毒》。
(二)新課講授
1.計算機病毒
教師首先提出問題:什么是計算機病毒?教師組織學生自主閱讀教材,之后請學生回答。【計算機病毒是破壞計算機中的信息,使計算機不能正常運行的特殊程序。】
接著教師追問學生:計算機病毒是否會傳播給人體?學生會發現:計算機病毒都是通過軟盤、硬盤、光盤、網絡等介質進行傳播的,由此得到計算機病毒只能感染計算機系統,不會感染人體。
2.計算機病毒的表現與危害
教師提問學生:在日常使用計算機時是否發生過一些小故障或奇怪的現象?學生四人為一組交流和討論,教師在過程中提示學生可以回想使用計算機過程中有沒有出現打不開或者文件失蹤等相關情形。最后由小組代表進行分享和交流出現過的奇怪現象。【經常死機或藍屏、運行速度明顯下降,文件莫名丟失、自動彈出各種網頁窗口等】之后教師進行歸納和總結計算機出現了類似的一些征兆有可能是計算機中病毒所導致,同時給學生進行補充像文件突然變大、打印機不能正常工作、自動發送電子郵件等也有可能是計算機中病毒,并提醒學生在日后遇見以上癥兆要多留心。
3.檢查與清除計算機病毒
教師提問學生:要想確切地知道計算機系統是否感染了計算機病毒,可以怎么檢查?學生根據常識可以回答出答案。【殺毒軟件不僅可以排查病毒,甚至還能對已經感染病毒的盤符和文件進行隔離和查殺】之后教師請學生自行分享知道的一些殺毒軟件。【金山毒霸、360殺毒、瑞星殺毒軟件、電腦管家等】接著教師進行補充,諾頓殺毒也是一些常見的殺毒軟件,并在多媒體上給學生展示這些軟件的快捷圖標。
教師請學生查看自己所在電腦上安裝的是什么殺毒軟件,學生會發現是“瑞星殺毒”軟件,并提示學生將軟件雙擊打開,看看有什么新發現,并請學生進行大膽發言和猜測。他們會發現打開軟件之后,打開了“瑞星殺毒軟件”窗口,里面顯示了可以查殺的盤符,以及相關的功能操作按鈕。
之后,教師提問學生若想查殺軟盤上的病毒應該怎么操作,讓學生兩人一個小組,進行自主嘗試,之后和學生共同總結得出方法。【先選中盤符路徑為軟盤,單擊“殺毒”按鈕,如果沒有發現病毒則會出現“查殺結束”對話框,有病毒則彈出“詢問”對話框顯示感染了病毒的文件,并選擇相應的清理方式】但是也有的學生會直接單擊“殺毒”按鈕,教師由此提醒學生,這種情況是默認查殺“我的電腦”所有的盤符文件,一般所需時間都比較長。
最后,教師提問學生:“殺毒軟件是否能查殺所有病毒?”由此引導學生明白殺毒軟件并不能查殺每種計算機病毒,需要及時更新軟件和病毒庫,才能保證及時的預防最新的病毒。接著教師給學生示范升級軟件的方法:執行“選項”菜單——網絡和升級ID設置好升級的網絡連接以及ID——單擊“升級”按鈕即可完成更新。
(三)鞏固提高
學生兩人為一個小組以“瑞星殺毒”軟件為例,查殺計算機硬盤上的文件,檢查和清除病毒,將電腦設置成“自動監測”,提高計算機的安全系數。教師在過程中對學生遇到的疑惑進行幫助和指導,并對學生的總體表現予以點評和鼓勵。
(四)小結作業
小結:教師提問學生小結,學生自行分享本堂課所學到的病毒的特征、危害以及清除方法。
作業:思考在使用計算機的過程中怎樣預防感染計算機病毒,下節課一起來分享。
四、板書設計
病毒------- 篇5
教學目的:
1.知識方面
(1)通過學習使學生知道病毒的形態結構特點。
(2)通過學習讓學生識記病毒的生命活動特點。
(3)通過學習使學生知道病毒對植物、動物和人體的危害以及病毒在生物防治上的作用。
(4).通過學習讓學生識記細菌病毒——噬菌體的有關知識。
2.能力方面
(l)通過學習使學生初步具有進一步獲取課本以外的生物學信息的能力。
(2)通過學習培養學生的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3.思想情感方面
通過學習噬菌體等對學生進行辯證唯物主義思想教育。
重點難點
1.病毒的生命活動特點是本節課的重點。因為病毒的生命活動特點是學習其他知識的基礎。
2.寄生在細菌細胞里的病毒即噬菌體的作用機理為本節課的難點。因為病毒是一類極特殊的微小生物,學生的感性認識很少,理解起來有一定的難度。
教具準備
投影圖片,錄像,教學軟件。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1.教學過程 設計總路:
組織指導學生收集課外有關病毒的資料和信息,形成印象
→
利用實例糾正錯誤,引出主題
→
播放錄像,加強直觀性,使學生識記病毒的形態結構和生命活動
→
利用教學軟件學習病毒的三種類型
→
學生討論交流病毒與人類的關系
2.教學過程 說明:
(1)病毒是一類特殊的十分微小的生物,在人們日常生活中是見不到的,這就給學生學習這部分知識帶來一定難度,學生對其形態結構等情況比較生疏,甚至有誤解之處,單憑課堂上一節課的教學是微不足到的。為了使學生更好地學習這部分內容,教師最好在課前指導學生查閱、收集、記錄一些有關病毒的資料和信息,為課堂上的學習奠定基礎,同時也培養了能力,擴大了學生的知識面,提供了互相學習的機會,增強了學生團結奮進的自信心。
(2)本節課的導言可以直接導入 。如病毒不都是有害的,也有有益的。或者由學生代表發言導入 ,只要能引出主題即可。如某學生:“最近,我收集、記錄了一些有關病毒的資料,使我對病毒有了新的認識,希望我們能互相交流,共同進步。”
(3)關于病毒的形態結構和生命活動特點部分的教學,最好借助錄像,展示病毒的多種形態和結構,還可制作教學軟件比較形象地展示出。病毒沒有細胞結構,它的構成涉及到比較深的化學知識,不必過多解釋,只要求學生知道就可以了。
關于病毒在寄主細胞里增殖的內容,可結合圖片略加解釋。病毒的營養方式是寄生,教師最好利用軟件的動畫形式表現病毒在寄主細胞里的增殖過程,這對理解這部分知識起到關鍵作用。
(4)關于病毒的類型及其與人類的關系部分的教學,以其中一類為例,利用圖片、錄像等教學手段詳細介紹其在寄主細胞里寄生和增殖的過程,其他類型也就迎刃而解了。如痢疾桿菌噬菌體的作用機理。
本節知識應充分利用幻燈投影、錄像、教學軟件的形象、直觀、動畫的作用,把學生用肉眼見不到的事物再現出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活躍課堂教學氣氛,體現學生的主體作用。
學生收集、記錄的資料可能很廣泛,教師要指導學生對資料進行整理、分析。如可依據與人類的關系分成兩大類,一類對人有益,一類對人有害;也可以根據病毒的類型或寄主的不同分類:
a.微生物病毒;
b.植物病毒;
c.無脊椎動物病毒;
d.脊椎動物病毒。
還可依據傳播途徑的不同分類:如
a.通過水傳播;
b.血液傳播;
c.空氣傳播等。
教師適時強調病毒必須寄生在其他生物的細胞里,不能獨立生活,所以,只能說病毒是一類十分特殊的生物,不能把病毒說成是生命起源過程中最低等、最原始的生物。
病毒與人類的關系可以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從有益和有害的兩個方面加以描述,特別是學生非常感興趣的問題,如艾滋病病毒的危害等,通過討論、分析會加深印象,取得較好的效果。
教師也可以結合錄像或軟件向學生介紹目前關于病毒的最新信息或其他有關內容,激勵學生有很多科學領域等待著他們去開發創造,造福于人類,效果會更佳。
板書設計
第三章 病 毒
一、病毒的形態結構和生命活動特點
1.比細菌小得多,電鏡下才能看到。
2.有近似球形的多面體、桿形、蝌蚪形等。
3.組成:
衣殼——由蛋白質組成
核心——由核酸組成(DNA 、RNA)沒有細胞結構
4.傳播途徑:接觸、空氣、水、傷口、血液、蚊蟲叮咬等。
5.營養方式:寄生在寄主細胞里。
6.影響:病毒的增殖對寄主造成危害。
二、病毒的類型以及與人類的關系
1.類型
(1)微生物病毒
(2)植物病毒
(3)無脊椎動物病毒
(4)脊椎動物病毒
2.與人類的關系
(1)有益:如利用病毒預防流行性乙型腦炎等。
(2)有害:如艾滋病病毒引發艾滋病。
來源:學科教育
[1]
病毒------- 篇6
病毒是顆粒很小、以納米為測量單位、結構簡單、寄生性嚴格,以復制進行繁殖的一類非細胞型微生物。下面是第一范文網小編為你收集整理的《科學家重建720xx年前古代病毒:仍具感染能力》說明文閱讀原文及答案,一起來看看吧。
《科學家重建720xx年前古代病毒:仍具感染能力》說明文閱讀原文
近日,來自舊金山血液系統研究所的埃里克·德爾沃特(Eric Delwart)及其同事研究發現,在采自亞北極冰區的冰凍馴鹿糞便中,發現了兩組720xx年前的病毒基因組序列,包括一部分病毒RNA基因組,和一個DNA病毒的基因組。其中DNA病毒表現出了感染植物的能力。他們的研究結果發表在《美國科學院院刊》(PNAS)上。
科學家對于病毒的演化過程了解并不多。認識這些古代病毒的結構將有助于對病毒演化的探索。然而,科學家只對數量很少的古代病毒進行了基因組測序。病毒的變異很快,很難確定新的序列與其他病毒之間是否存在聯系,因此很難對古代病毒進行重建。除此之外,古代病毒的核酸物質往往會迅速分解,給測序帶來了困難。
為了找到保存完好的古代病毒,德爾沃特和他的團隊來到了加拿大塞爾維恩山脈(Selwyn Mountains)一片已有4020xx年歷史的冰區,對其中的馴鹿糞便進行了分析。在檢查一個720xx年前的冰芯時,他們從冰凍的糞粒中鑒定出了兩組保存完好的病毒序列。
其中一組是一個RNA病毒的部分基因組,研究者認為它可能來自能夠感染昆蟲的蟋蟀麻痹病毒屬(Cripavirus)。馴鹿可能在進食的時候吃進了感染這種病毒的昆蟲。被馴鹿或者馴鹿糞便吸引而來的昆蟲也可能是病毒的來源。
根據另一組病毒基因序列,研究團隊成功地重建了一種DNA病毒的完整基因組。這種病毒與現生所有已被測序的病毒都有不同。不過,科學家還是發現它與一類感染植物的雙生病毒(geminiviruses),以及一類發現于蜻蜓、真菌和動物糞便中的病毒(gemycircularviruses)存在較遠的聯系。
為了了解DNA病毒的更多特性,研究人員采用了煙草本賽姆氏(Nicotiana benthamiana)品種作為實驗材料。這一煙草品種常常作為研究克隆雙生病毒感染力的模型。實驗結果發現,在接種病毒的葉子,以及剛長出來的新葉上,都出現了感染的特征。不過,受到感染的植株并未出現任何患病癥狀。研究者稱,這可能是因為煙草本賽姆氏并不是這種病毒的理想宿主。
研究團隊認為,馴鹿應該是在進食的時候吃進了這種DNA病毒。較早之前的研究顯示,病毒在經過動物消化道之后還可能保持著感染能力。這一煙草品種常常作為研究克隆雙生病毒感染力的模型
(新浪科技 20xx年10月30日)
《科學家重建720xx年前古代病毒:仍具感染能力》說明文閱讀題目
1.下列對于“古代病毒”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 (3分)
A. 病毒由來自亞北極冰區的冰凍馴鹿糞便中發現,存在兩組不同的基因組。
B. 根據720xx年前的病毒基因組序列,科學家通過發現研究得出結論。
C. 有關古代冰區病毒的發現的研究成果,獲得專業學術期刊認可。
D. 病毒發現的研究成果,是由團隊集體智慧共同努力的結果。
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 (3分)
A. 雖然對于病毒的演化了解不多,但研究將有助于對病毒演化的探索。
B. 科學家只對某些古代病毒進行了基因組測序,但很難對古代病毒進行重建。
C. 研究團隊來到已有4020xx年歷史的冰區,選擇性對馴鹿糞便進行了分析。
D.科學家檢查720xx年前的冰芯,從冰凍的糞粒中鑒定出一定數量保存完好的病毒序列。
3. 根據原文的內容,下列推斷不正確的是( ) (3分)
A. 至今發現,“仍具感染能力”的古代病毒有兩組病毒基因組序列,包括一部分病毒RNA基因組,和一個DNA病毒的基因組。
B. 研究團隊推測被馴鹿或者馴鹿糞便吸引來的昆蟲也許是病毒的來源,馴鹿或許在進食的時候吃進了感染這種病毒的昆蟲。
C. 為了了解DNA病毒的更多特性,研究人員采用了常常作為研究克隆雙生病毒感染力模型的煙草品種作為實驗材料,并獲得實驗結果。
D. 盡管歷經720xx年冰川變化,但DNA病毒在經過動物消化道之后還可能保持著感染能力,值得引起科學界關注與研究。
《科學家重建720xx年前古代病毒:仍具感染能力》說明文閱讀答案
1.B “ 科學家通過發現研究得出結論”與原文“研究發現”不符,偷換概念。
2.C “選擇性對馴鹿糞便”與原文“對其中的馴鹿糞便”不符,以偏概全。
3.D 偷換概念。“病毒在經過動物消化道之后”并非是“歷經720xx年冰川變化”后。
病毒------- 篇7
衛生部醫藥生物工程技術研究中心與廣州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科技人員合作,已成功建立熒光定量pcr快速檢測冠狀病毒的新技術。這一技術是衛生部、科技部對“非典型肺炎防治緊急科技行動”研究成果的一部分,有望為非典型肺炎的早期快速診斷提供可靠的實驗診斷指標。
據介紹,運用這項新技術,從采取病人樣品到報告結果可在2h內完成,能夠實現對病毒基因的準確定量檢測,可反映疾病的發生、發展過程。pcr是一種體外基因復制技術,可在幾十分鐘或幾小時內把基因擴增到數百萬倍以上,使基因便于檢測。
衛生部專家何蘊韶說,由廣州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提供的4例患者的培養物和漱口液中,均檢測出冠狀病毒核酸,而3例確診不是“非典”病人的樣品均未檢測出。另外,30例健康人的漱口液全部未檢測出冠狀病毒核酸,經過對4例冠狀病毒陽性樣品基因擴增片段測序結果分析,與加拿大和美國公開發表的冠狀病毒基因序列比較同源性為100%。
病毒------- 篇8
小學信息技術課程標準中指定的內容《計算機病毒》說課稿,僅供參考!
一、教材分析
本節是人民教育出版社信息技術第八冊中的一節內容,它雖然是小學信息技術課程標準中指定的內容,但它較為簡單,通俗易懂,因為學生們在使用電腦的過程中,應該聽說過或者有的同學的電腦中過計算機病毒,但對計算機病毒的了解并不全面,本節旨在培養學生對計算機病毒的特征、計算機病毒的傳染途徑,及計算機病毒的預防和查殺,有系統全面的了解,讓學生有安全使用計算機的意識,提升他們安全防范意思。
二、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
能獨立分析出計算機病毒的特點,危害。能掌握預防和查殺計算機病毒的基本方法。
過程與方法目標:
通過自主思考和小組討論,在深入了解計算機病毒的過程中。減小對病毒的恐懼心理并做一名合格的“安全衛士”。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培養良好的計算機使用習慣并增強責任意識。
教學重難點
重點:認識計算機病毒的危害,了解它常見的特性,掌握預防和清除計算機病毒的操作技能。
難點:掌握預防和清除計算機病毒的操作技能。
教學流程
環節一:設置情境,興趣導入
老師舉出生活中的例子。將電腦生病和孩子生病進行類比導入新課。
在上課前老師想和大家討論一個問題。作為父母呢,最擔心的就是孩子生病啦。而作為從事信息教學的老師最擔心的就是電腦生病。大家請看圖片。電腦因為感染了病毒而生病了。我們生病了可以去看醫生,電腦生病了,該怎么辦?以前我們總是一說起病毒就很害怕,病毒真的這么可怕嗎?還是我們對它了解得不夠,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進計算機病毒。
環節二:新課講授
1.計算機病毒的概念
請同學來回答,老師總結:計算機病毒是一種特殊的程序,但是和我們平時用的程序不太一樣,它能夠自我復制并會破壞計算機中的數據,從而影響計算機的使用。
2.計算機病毒的特點(類比埃博拉病毒-生物病毒)
1) 傳染性2)隱蔽性3)潛伏性4)破壞性(CIH破壞主板)
3.計算機病毒的傳播
哪些做法會使得病毒傳播,運用生活實際,編個小故事:
1)盜版軟件,其他人直接拷貝
2)陌生人的郵件
3)上網發現一個不知名的網站里有一個小游戲很好玩,就下載下來
A.光盤等存儲媒介傳播
B.網絡傳播:電子郵件,聊天工具
4.計算機病毒的危害
請學生自己談一談自己對病毒的了解(平時QQ總會收到一些鏈接,或者郵箱郵件。如果打開了電腦就毀了)。我們比較熟悉的有CIH,熊貓燒香,震蕩波,狐貍王變種等病毒--影響計算機的正常使用,甚至竊取計算機內的資料。
環節三:鞏固提高
1.計算機病毒的防治
制作或故意傳播計算機病毒是一種違法行為,會受到法律的懲處。我們自身應如何防治病毒?
1)殺毒
你知道的殺毒軟件有什么?
瑞星,360,金山毒霸
大家打開瑞星殺毒軟件,單擊掃描按鈕,計算機就會開始查找并清除計算機病毒,整個過程時間會比較長。大家嘗試一下。
而且由于新的計算機病毒不斷產生,因此殺毒軟件需要不斷更新病毒庫。
2)預防
用殺毒軟件給電腦殺毒,就像生病了要吃藥。可是為了保證電腦健康。更重要的是預防。根據傳播方式,怎么預防比較好?
A.堅決不用盜版軟件
B.對外來的軟盤,光盤,U盤,移動硬盤應該先檢查,確保沒有計算機病毒再使用。
C.網上下載的文件要先殺毒再使用,也不要打開來路不明的郵件或鏈接。
D.用殺毒軟件來檢查計算機
環節四 :課堂小結
學生總結本節課的知識,并提高學生的責任感和安全意識。
課后多去搜集關于計算機病毒的知識,希望通過本節課的學習,大家以后的電腦都能健健康康的,再也不受計算機病毒的侵害了。
病毒------- 篇9
《博拉病毒為何難“破”》這篇文章講述的了,埃博拉疫情引起全球關注,它的傳播范圍也極為廣闊。下面就讓第一范文網小編給大家分享一些《博拉病毒為何難“破”》閱讀答案吧,希望能對你有幫助!
《博拉病毒為何難“破”》閱讀原文西非地區的埃博拉疫情引起全球關注。但其實,人類早在1976年就發現了埃博拉病毒。近40年過去了,科學家為何仍未研發出針對這一致命病毒的特效藥物或疫苗?破解埃博拉到底難在哪里?
首先要從埃博拉病毒說起。這種病毒很難對付,對實驗室中的培育環境要求極高。相關實驗必須在高安全防護措施的實驗室中才能進行,而具備這樣條件的實驗室在全球范圍內數量有限。
其次,埃博拉雖然是一種致命病毒,但客觀地看這種病毒其實很少見,它的傳播范圍基本上就集中在西非地區,很多人以前甚至沒聽過這個病名。正如世界衛生組織發言人格雷戈里·哈特爾所言,“由于史上埃博拉病例出現不多,此前醫學界并未像研發艾滋病疫苗一樣存在迫切壓力。”
而且埃博拉疫情的暴發時間不規律,不像某些病毒性傳染病有特定的季節性,因此也就無法預知和防范。這就導致研究人員測試新療法的機會也相應減少。
此次西非三國幾內亞、利比里亞和塞拉利昂暴發了迄今最大規模的埃博拉疫情,截至目前報告的確診和疑似病例總計1000多例,這與常見的瘧疾、登革熱等傳染病相比,規模要小得多。而此前許多年,埃博拉在西非地區基本上只是零星感染。
此外,缺乏經濟效益也是針對埃博拉的特效藥物或疫苗遲遲無法研制出來的原因之一。埃博拉藥物或疫苗研發需要巨額資金,其銷量卻很有限,肯定沒有私人企業愿意投資。英國雷丁大學病毒學家本·諾伊曼就說,“做埃博拉這種研發,對于任何一家醫藥公司來說,從經濟角度看都是不可行的,因為企業要考慮到經濟利益”。
目前,主要是美國等少數發達國家的政府在資助埃博拉病毒的研究,而發達國家政府資助相關研究并非因為這是一種常見傳染病,往往是出于防范生化襲擊的考慮,其成果也很難擴散到企業。
由于以上種種因素,針對埃博拉病毒的特效藥或疫苗研發一直進展很慢。美國疾病控制和預防中心主任托馬斯·弗里登就曾表示,至少一年內不會出現針對埃博拉病毒的有效療法和疫苗。直到這次西非暴發嚴重的埃博拉疫情,相關的研發才開始加速前進。盤點全球,目前正在研發的少數幾種埃博拉藥物或疫苗,主要集中在美國,但尚無一種完成嚴格的臨床試驗。據媒體報道,美國陸軍資助研發的一種埃博拉藥物已經在猴子身上顯示出理想效果。美國弗吉尼亞大學傳染病專家弗雷德·海登謹慎評價說:“這種藥物應該能行,因為動物模型(顯示有效),但是,除非在人體中進行臨床試驗,否則誰也不知道。”
至于疫苗,美國政府資助研發的一種疫苗雖然已經在靈長類動物中取得了理想效果,但人體注射后效果如何、安全劑量是多少尚不可知。加拿大一家公司與美國政府簽署了1.4億美元的合同研發埃博拉疫苗。但早前,他們在健康人身上進行接種試驗時,被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叫停,理由是還需提供更多疫苗安全信息。
眼下,醫務人員面對埃博拉出血熱患者能做的就是:減輕高熱、嘔吐、腹瀉等各種癥狀,保證患者不脫水。埃博拉病毒雖然致死率高,但如果感覺不適時及時尋求醫療救治,有些患者仍有機會康復。
那么這些尚未經過大規模人體臨床試驗的藥物或疫苗,在當前西非疫情大暴發之際能先行使用嗎?對此科學家分歧嚴重。
病毒發現者之一、現供職于倫敦大學衛生與熱帶醫學院的彼得·皮奧特認為,鑒于這次西非疫情史無前例,應該認真考慮是否采用試驗性藥物或疫苗。但也有很多專家表示,使用任何尚未經過大規模人體臨床測試證實安全性的療法或疫苗,都是不符合倫理道德的,而且很可能引發災難性后果。
世衛組織發言人哈特爾也說,目前階段,世衛暫無計劃要推動在西非疫區投放任何試驗性藥物或協助開展任何臨床試驗。
《博拉病毒為何難“破”》閱讀題目1.下列各項中,不屬于埃博拉病毒難“破”原因的一項是(3分)
A.埃博拉病毒對實驗室中的培育環境要求極高,但在全球范圍內能夠提供這樣條件的實驗室明顯不足。
B.埃博拉病毒傳播范圍基本上就集中在西非地區,很多人以前甚至沒聽過這個病名,更不用說研究了。
C.埃博拉不是季節性暴發病毒,研究者無法準確預知和防范,導致測試新療法的機會也相應減少。
D.正在研發的埃博拉藥物或疫苗主要集中在美國,且只有有限的幾種,還尚無一種完成嚴格的臨床試驗。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3分)
A.與常見的瘧疾、登革熱等傳染病相比,雖然西非三國確診病例和疑似病例總計已經1000多例,但規模仍然顯得小得多。
B.這次西非暴發嚴重的埃博拉疫情使得相關有效療法和疫苗研發開始加速,這使得一年內攻克這一難題成為可能。
C.由美國陸軍資助研發的埃博拉藥物雖然在猴子身上實驗效果理想,但在人體之中臨床試驗效果如何仍有待驗證。
D.雖然彼得·皮奧特提議應考慮是否采用試驗性藥物或疫苗,但很多專家認為,盲目使用,不僅不符合倫理道德還可能引發災難性后果。
3.根據原文內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從經濟利益考慮,任何一家私人醫藥公司要研發需要巨額資金而銷量有限的埃博拉藥物或疫苗都是不可行的。
B.美國等少數發達國家資助埃博拉病毒研究的初衷并非是要治愈這種傳染病,往往是出于防范生化襲擊的考慮。
C.研究發現,雖然埃博拉病毒致死率高,但患者只要被及時救治,就一定有機會康復,重顯生機和活力。
D.雖然西非埃博拉疫情嚴重,但世衛組織仍沒有將在此疫區投放任何試驗性藥物或協助開展任何臨床試驗列入計劃。
《博拉病毒為何難“破”》閱讀答案1.(3分)D (D項,誤將結果當成原因。選項說的是埃博拉病毒難“破”導致的結果而非原因)
2.(3分)B (B項,未然變已然。文章中是“至少一年內不會出現”,選項中變為了“攻克這一難題成為可能”)
3.(3分)C (C項,表述絕對化。原文是“有些患者仍有機會康復”)
病毒------- 篇10
一、 教材分析與處理 “非細胞形態的生物——病毒”是上海市二期課改《生命科學》教材高一年級第三章第三節的內容,病毒是一類非常獨特的生命形式,是構成完整有機生命界不可或缺的部分。本部分內容承上結合細胞的學習,是《生命的基礎》主題的重要組成部分,為認識生物的多樣性奠定必要的基礎。同時,該部分內容又是與人類健康和生產、生活密切相關的一類生物,是對人體健康保健非常有用的知識,是發展學生科學素養的一部分,也是培養學生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一個很好載體。本節課知識點包括病毒的形態結構特征及與人類的關系等方面,重點在于體現科學、技術與社會的關系。以教材中的內容作為載體,教學的組織和實施中,通過創設自主、探究、合作學習的課堂教學環境,不僅有利于提高全體學生生命科學素養,而且在引導學生建構知識的同時,可以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生命教育和健康教育。通過本教材的學習能夠幫助學生以良好的、科學的心態更有效地對待和處理現實生活中的問題并做出決策,在力所能及的情況下,為社會盡義務,充分體現《生命科學》貼近生活、貼近實際的價值。 二、 教學目標的設定 根據上海市二期課改《生命科學》課程標準的要求以及教師本人對上述要求和教材的理解,結合所教授班級學生實際,我確立本節課教學目標如下: 1.知識與技能: (1)學生了解病毒的一般特點; (2)學生舉例說出病毒與人類的關系; (3)學生了解典型的病毒病如艾滋病、乙肝、禽流感等疾病病因、現狀和危害。 (4)學生的學習能力、根據情境歸納推理獲得新知和做出科學判斷的能力得到發展。 2.過程與方法: (1)學生通過閱讀教材、查閱有關資料,培養學生獲得信息、表達信息的能力; (2)學生通過師生、生生互動,經歷討論、爭論等活動,認識艾滋病等病毒性疾病的傳播途徑及預防措施,能用科學知識指導今后生活。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討論病毒與人類關系,初步樹立辯證唯物主義觀念; (2)通過病毒性疾病有關知識的學習,引導學生“化理論為實踐、化理論為方法、化理論為德性”,知行合一,促進學生自我保護意識和潔身自愛,珍惜生命,關愛他人和對病人的人文關懷意識的養成; (3)初步樹立探索科學服務人類的意識和對父母的感恩意識。 三、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病毒的主要特征及與人類的關系 艾滋病等病毒性疾病的傳播途徑及預防 難點:在了解病毒和病毒性疾病科學知識的過程中,學生的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得到發展。 四、教學方法和教具選擇 1、對學生的預見性分析與處理 (1) 我所面對的學生大致在15歲,初步的生活經驗和豐富的大眾媒體資源使學生對病毒或多或少有些感性的認識。但由于病毒微小而且特殊,形態結構在日常生活中難以觀察到,學生對這部分知識的系統了解相對薄弱,但學生對病毒與健康、病毒與生活相關的內容有所了解且很感興趣。對絕大部分學生來說,病毒就代表疾病,很少有學生能客觀而全面地認識病毒。這將導致他們面對一些危害嚴重的病毒性疾病時可能會恐懼、逃避、愚昧、迷信、妄為、盲從。本節生命科學課要在學習病毒本質的同時學以致用,讓學生自己判斷并選擇科學、健康的生活方式對待病毒性疾病,本課是培養學生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好載體,因此我需要進行必要的拓展,以適應學生發展。 (2) 我校作為重點中學,學生往往學習能力較強,對知識的理解不應成為難點。可以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體性,教師給與適當的引導,提供一些材料,讓他們看看、議議、想想,化難為易,讓一些知識理解目標高效實現,省出來的時間通過師生、生生互動,創設情境,組織學生通過推理、討論等活動培養其邏輯推理和交流表達能力。 (3) 二期課改強調教學要以學生的發展為本。《生命科學》可以為學生的健康成長做出獨特貢獻,本節課的學習有助于學生學會保護自己,也有助學生增強社會責任感,對培養學生科學精神和人文情懷都有獨特優勢,可慮到學生可能會太注重知識的考試、做題價值,忽視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發展的目標,認為這些不過是德育的東西,所以,讓學生認識到德育的實用性、知識的有用性有時有一定難度,這堂課應該是很好的載體。 2、 教學方法的選擇 針對前述對學生和教材的理解,這堂課沒有很大的知識容量,我將著眼于促進學生積極思維活動的形成,不是只關注學生知識與技能目標的實現,讓學生記住病毒的特征,而是更多地創設情景讓學生學會分析、判斷,形成對病毒與人類關系的辯證認識,學會科學面對疾病,富有責任心對待病人。因此,在教學設計時,我對知識點是通過學生自學,教師組織提交流達到目標,對學生科學觀念和人文精神的培養,主要是創設情境讓學生交流,討論,經歷思維碰撞從而建構起來。教學中學生思維的充分調動和身心的積極投入是課程成功的關鍵。 教學中主要采取“討論法、講述法”等教學方法。 3、教具準備 為了提高教學的效率和效果,教學中采用了多媒體課件輔助教學。多媒體輔助課件創設一些認知情景,將一些微觀的現象、抽象的道理簡單化,幫助學生理解,提高教學效率,有效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4、主要學生活動設計 (1) 閱讀課文,認識病毒的形態和結構特征; (2) 交流討論,總結歸納有關艾滋病等病毒性疾病的科學知識; (3) 針對特定問題的討論,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和社會責任感; (4) 本節課的課外活動是讓學生回家后翻看自己的預防接種卡,與父母交流預防免疫的知識,目的在于不是讓學生僅僅帶著滿足感走出課堂,而是帶著問題和責任走向社會,同時創設抓手促進學生與父母、祖輩的溝通,擔當科普的任務。 5、課前準備: 教師制作多媒體課件,學生預習并查閱有關資料 五、教學過程: 教學內容 教師行為 學生行為 設計說明 導入新課 呈現一些健康活力的畫面,并與病人圖片對比,引出健康的話題,并引導學生思考哪些是病毒引起的疾病。 明確課程主題。 思考生活中病毒性疾病。 通過對比強烈的畫面,培養學生向往健康,珍惜健康的意識,并引入主題:對健康構成威脅的一類生物——病毒。這樣可以使教學更貼近生活,體現教學問題生活化的風格。 1.病毒的形態和結構 (1)大小: (2)成分: (3)結構: (4)生活方式: (5)繁殖方式 (6)分類: 病毒有哪些特點呢?引導學生閱讀,提出問題: 病毒有多大?(插入病毒的發現史,引導學生思考白杰林克的成功奧秘) 由哪些成分組成? 這些成分是如何構成一個病毒的?配合圖片(冠狀病毒、煙草花葉病毒、噬菌體、腺病毒)演示。 病毒在生活中有什么共同的顯著特征? 根據寄主不同把病毒分為哪幾類? 看書,思考并回答:病毒的特點: 很小,150nm以下。 主要有蛋白質和核酸二種成分。 蛋白質組成衣殼,核酸組成核心。 通過觀察圖片對病毒有一定感性認識。 病毒是營寄生生活的。觀看電影,了解病毒的增值過程。 病毒可分為動物病毒、植物病毒、細菌病毒。 用多媒體素材配合教材教學,幫助學生建立病毒的概念。教師設計問題情境,提出問題,圍繞問題的解決,幫助學生自主探究,主動參與知識的建構。 通過科學史發展學生的邏輯思維和批判性思維能力,培養學生對科學知識的開放態度和創新精神。 2.病毒與人類關系:有利和有害: .病毒是一類很簡單的生物,它與人類有什么關系呢?聽到病毒二字你首先想到了什么?病毒都是有害的嗎?引導學生從有利、有害兩方面分析病毒與人類的關系。 思考分析。 在教師引導下知道利用病毒可以制疫苗、改變植物形態、治蟲害、防止細菌感染、進行基因治療等。 其有害的一面主要是引起人類病毒性疾病。 對病毒能有辨證地認識。 學生對病毒有利的一面了解不夠,教師展示受病毒感染的郁金香畫、燒傷病人等圖片,并作些提示。本部分內容的設計能幫助學生樹立辯證唯物主義的思想。 艾滋病: (1)名稱 (2)病因 (3)傳播途徑 (4)預防措施 (5)病情 病毒引起的疾病有哪些?我們以艾滋病為例,組織學生就所了解的艾滋病知識進行交流。 艾滋病的全稱是什么? 由哪種病毒引起的? 通過播放一段故事,引導分析主要傳播途徑,出示日常生活可能傳播的具體途徑圖片。問:生活中的一般接觸會不會傳播呢?出示圖片組織分析討論。 喚起學生關心幫助艾滋病人的愛心,通過正確的生命觀教育,引導學生樹立珍惜生命,關愛他人的思想。 介紹圣潔的紅飄帶的含義。 提出問題:針對傳播途徑我們在生活中如何做好預防工作呢? 提供一些數據,讓學生意識到防艾的嚴峻形勢。 介紹資料,了解現狀。 通過看書,知道艾滋病全稱是獲得性免疫缺陷綜合癥。 是感染人類免疫缺陷病毒引起的。 分析得出傳播途徑是性傳播、血液傳播、母嬰傳播。了解日常生活可能傳播的途徑。經討論分析懂得生活中的一般接觸是不會傳播的。 根據傳播途徑,得出具體預防措施,如:潔身自好,拒絕毒品,不與他人共用針頭,慎用血制品,不與他人共用牙刷、剃刀等,從而養成良好的生活、衛生習慣,加強自我保護意識,潔身自愛,珍惜生命。 討論回答,形成關愛他人的思想。 通過多媒體課件,加強教學直觀性,并提高興趣。本部分主要采用討論歸納的方式,學生交換信息,相互學習,教師統一認識,并引導學生形成對艾滋病的正確認識和對艾滋病人的正確態度,加強防范意識和責任感,培養人文精神和科學精神。 新的威脅——禽流感 以禽流感為背景,組織討論,如果我是世衛組織或疾控中心的領導人,該怎樣面對病毒威脅。 學生以角色扮演的方式參與討論,明確面對全球性的病毒性傳染病,我們要團結,負責,科學地面對挑戰,從小事做起。 角色扮演增強責任意識,將知識落實到行為中,實現“化理論為方法、化理論為實踐,化理論為德性”的目標,并為應對將來可能面對的全球性病毒危機作好準備。 作業布置: 回家與父母一起研究你的預防接種卡,了解你對什么病毒有免疫力,并于父母交流。 回家完成這個實踐性作業。 讓學生學以致用,同時學會感恩,并普及科學知識,加強親子交流與溝通。 板書提綱 第3節 非細胞形態的生物——病毒 一、病毒的主要特征 1、大小 微小 2、成分 蛋白質和核酸(dna或rna) 3、結構 衣殼和核心 4、生活方式 寄生性(增殖) 5、種類 動物病毒、植物病毒、細胞病毒(噬菌體) 二、病毒與人類的關系 1、有利 2、有害 以艾滋病為例
病毒------- 篇11
教學目的:認識什么是計算機病毒,計算機病毒的種類和防治
教學重點:病毒的特性,危害形式
一、病 毒 的 定義 • 從廣義上定義,凡能夠引起計算機故障,破壞計算機數據的程序統稱為計算機病毒。直至1994年2月18日,我國正式頒布實施了《中華人民共和國計算機信息系統安全保護條例》,在《條例》第二十八條中明確指出:"計算機病毒,是指編制或者在計算機程序中插入的破壞計算機功能或者毀壞數據,影響計算機使用,并能自我復制的一組計算機指令或者程序代碼。" 二、病 毒 的 歷 史 • 1988年發生在美國的"蠕蟲病毒"事件,給計算機技術的發展罩上了一層陰影。蠕蟲病毒是由美國cornell大學研究生莫里斯編寫。雖然并無惡意,但在當時,"蠕蟲"在internet上大肆傳染,使得數千臺連網的計算機停止運行,并造成巨額損失,成為一時的輿論焦點。 • 最初引起人們注意的病毒是80年代末出現的"黑色星期五","米氏病毒","小球病毒"等。因當時軟件種類不多,用戶之間的軟件交流較為頻繁且反病毒軟件并不普及,造成病毒的廣泛流行。后來出現的word宏病毒及win95下的cih病毒,使人們對病毒的認識更加深了一步。 • 最初對病毒理論的構思可追溯到科幻小說。在70年代美國作家雷恩出版的《p1的青春》一書中構思了一種能夠自我復制,利用通信進行傳播的計算機程序,并稱之為計算機病毒。 三、病 毒 的 產 生 • 1、開個玩笑,一個惡作劇。 • 2、產生于個別人的報復心理 • 3、用于版權保護。 四、病 毒 的 特 征 • 未經授權而執行。一般正常的程序是由用戶調用,再由系統分配資源,完成用戶交給的任務。其目的對用戶是可見的、透明的。而病毒具有正常程序的一切特性,它隱藏在正常程序中,當用戶調用正常程序時竊取到系統的控制權,先于正常程序執行,病毒的動作、目的對用戶時未知的,是未經用戶允許的。 1. 傳染性• 計算機病毒可通過各種可能的渠道,如軟盤、計算機網絡去傳染其它的計算機當你在一臺機器上發現了病毒時,往往曾在這臺計算機上用過的軟盤已感染上了病毒,而與這臺機器相聯網的其它計算機也許也被該病毒侵染上了。是否具有傳染性是判別一個程序是否為計算機病毒的最重要條件。 2. 隱蔽性• 病毒一般是具有很高編程技巧、短小精悍的程序。通常附在正常程序中或磁盤代碼分析,病毒程序與正常程序是不容易區別開來的。病毒一般只有幾百或1k字節,而pc機對dos文件的存取速度可達每秒幾百kb以上,所以病毒轉瞬之間便可將這短短的幾百字節附著到正常程序之中,使人非常不易被察覺 3. 潛伏性• 大部分的病毒感染系統之后一般不會馬上發作,它可長期隱藏在系統中,只有在滿足其特定條件時才啟動其表現(破壞)模塊。只有這樣它才可進行廣泛地傳播。例如:黑色星期五,“peter-2"在每年2月27日會提三個問題,答錯后會將硬盤加密。著名的"黑色星期五"在逢13號的星期五發作。國內的"上海一號"會在每年三、六、九月的13日發作。 4. 破壞性• 良性病毒可能只顯示些畫面或出點音樂、無聊的語句,或者根本沒有任何破壞動作,但會占用系統資源。• 惡性病毒則有明確得目的,或破壞數據、刪除文件或加密磁盤、格式化磁盤,有的對數據造成不可挽回的破壞。 5. 不可預見性• 從對病毒的檢測方面來看,病毒還有不可預見性。不同種類的病毒,它們的代碼千差萬別,但有些操作是共有的(如駐內存,改中斷)。 五、病 毒 的 分 析 • 整個病毒代碼雖短小但也包含三部分:引導部分,傳染部分,表現部分: 1、引導部分的作用是將病毒主體加載到內存,為傳染部分做準備(如駐留內存,修改中斷,修改高端內存,保存原中斷向量等操作)。 2、傳染部分的作用是將病毒代碼復制到傳染目標上去。不同類型的病毒在傳染方式,傳染條件上各有不同。 3、表現部分是病毒間差異最大的部分,前兩個部分也是為這部分服務的。大部分的病毒都是有一定條件才會觸發其表現部分的。 六、病 毒 的 命 名 1、按病毒出現的地點2、按病毒中出現的人名或特征字符3、按病毒發作時的癥狀命名4、按病毒發作的時間
[1] [2] 下一頁
<
病毒------- 篇12
教學目的:
1.知識方面
(1)通過學習使學生知道病毒的形態結構特點。
(2)通過學習讓學生識記病毒的生命活動特點。
(3)通過學習使學生知道病毒對植物、動物和人體的危害以及病毒在生物防治上的作用。
(4).通過學習讓學生識記細菌病毒——噬菌體的有關知識。
2.能力方面
(l)通過學習使學生初步具有進一步獲取課本以外的生物學信息的能力。
(2)通過學習培養學生的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3.思想情感方面
通過學習噬菌體等對學生進行辯證唯物主義思想教育。
重點難點
1.病毒的生命活動特點是本節課的重點。因為病毒的生命活動特點是學習其他知識的基礎。
2.寄生在細菌細胞里的病毒即噬菌體的作用機理為本節課的難點。因為病毒是一類極特殊的微小生物,學生的感性認識很少,理解起來有一定的難度。
教具準備
投影圖片,錄像,教學軟件。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1.教學過程 設計總路:
組織指導學生收集課外有關病毒的資料和信息,形成印象
→
利用實例糾正錯誤,引出主題
→
播放錄像,加強直觀性,使學生識記病毒的形態結構和生命活動
→
利用教學軟件學習病毒的三種類型
→
學生討論交流病毒與人類的關系
2.教學過程 說明:
(1)病毒是一類特殊的十分微小的生物,在人們日常生活中是見不到的,這就給學生學習這部分知識帶來一定難度,學生對其形態結構等情況比較生疏,甚至有誤解之處,單憑課堂上一節課的教學是微不足到的。為了使學生更好地學習這部分內容,教師最好在課前指導學生查閱、收集、記錄一些有關病毒的資料和信息,為課堂上的學習奠定基礎,同時也培養了能力,擴大了學生的知識面,提供了互相學習的機會,增強了學生團結奮進的自信心。
(2)本節課的導言可以直接導入 。如病毒不都是有害的,也有有益的。或者由學生代表發言導入 ,只要能引出主題即可。如某學生:“最近,我收集、記錄了一些有關病毒的資料,使我對病毒有了新的認識,希望我們能互相交流,共同進步。”
(3)關于病毒的形態結構和生命活動特點部分的教學,最好借助錄像,展示病毒的多種形態和結構,還可制作教學軟件比較形象地展示出。病毒沒有細胞結構,它的構成涉及到比較深的化學知識,不必過多解釋,只要求學生知道就可以了。
關于病毒在寄主細胞里增殖的內容,可結合圖片略加解釋。病毒的營養方式是寄生,教師最好利用軟件的動畫形式表現病毒在寄主細胞里的增殖過程,這對理解這部分知識起到關鍵作用。
(4)關于病毒的類型及其與人類的關系部分的教學,以其中一類為例,利用圖片、錄像等教學手段詳細介紹其在寄主細胞里寄生和增殖的過程,其他類型也就迎刃而解了。如痢疾桿菌噬菌體的作用機理。
本節知識應充分利用幻燈投影、錄像、教學軟件的形象、直觀、動畫的作用,把學生用肉眼見不到的事物再現出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活躍課堂教學氣氛,體現學生的主體作用。
學生收集、記錄的資料可能很廣泛,教師要指導學生對資料進行整理、分析。如可依據與人類的關系分成兩大類,一類對人有益,一類對人有害;也可以根據病毒的類型或寄主的不同分類:
a.微生物病毒;
b.植物病毒;
c.無脊椎動物病毒;
d.脊椎動物病毒。
還可依據傳播途徑的不同分類:如
a.通過水傳播;
b.血液傳播;
c.空氣傳播等。
教師適時強調病毒必須寄生在其他生物的細胞里,不能獨立生活,所以,只能說病毒是一類十分特殊的生物,不能把病毒說成是生命起源過程中最低等、最原始的生物。
病毒與人類的關系可以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從有益和有害的兩個方面加以描述,特別是學生非常感興趣的問題,如艾滋病病毒的危害等,通過討論、分析會加深印象,取得較好的效果。
教師也可以結合錄像或軟件向學生介紹目前關于病毒的最新信息或其他有關內容,激勵學生有很多科學領域等待著他們去開發創造,造福于人類,效果會更佳。
板書設計
第三章 病 毒
一、病毒的形態結構和生命活動特點
1.比細菌小得多,電鏡下才能看到。
2.有近似球形的多面體、桿形、蝌蚪形等。
3.組成:
衣殼——由蛋白質組成
核心——由核酸組成(DNA 、RNA)沒有細胞結構
4.傳播途徑:接觸、空氣、水、傷口、血液、蚊蟲叮咬等。
5.營養方式:寄生在寄主細胞里。
6.影響:病毒的增殖對寄主造成危害。
二、病毒的類型以及與人類的關系
1.類型
(1)微生物病毒
(2)植物病毒
(3)無脊椎動物病毒
(4)脊椎動物病毒
2.與人類的關系
(1)有益:如利用病毒預防流行性乙型腦炎等。
(2)有害:如艾滋病病毒引發艾滋病。
來源:學科教育
[1]
病毒------- 篇13
在過去的十年里,科學家們已經發現了古細菌系感染源的殘余,即所謂人內源性逆轉錄病毒,其事實上是由人基因組的一部分組成。曾經認為這些只是沒有活性的“垃圾”DNA, 事實上許多這些元件在人的細胞中履行一定的功能。如今,由喬治亞大學的John McDonald和國立衛生院國家生物技術信息中心的King Jordan 領導的一項新的研究首次表明,人類和黑猩猩在同一時期有過一次轉錄活性的大爆發,由此推測人和黑猩猩是在600萬年前從同一個祖先中分離出來的。這些新的研究結果有賴于逆轉錄元件,這是一種富含于人類基因組的特殊類型的轉錄元件。事實上,從更為初級靈長類到現代人,它們都有分布。這一研究的結果發表在《基因組通訊》雜志上。
幾百萬年以來,在轉錄元件和它們的宿主基因組之間一直存在著分子武器的競賽。宿主基因組不斷地進化出新的調節機制來沉默那些包括使轉錄元件進行復制的突變效果。反之,這也對轉錄元件施加了選擇壓力,促使它們進化出相應的機制來逃避這種控制。結果形成一種內部的驅動機制,來增加生物體的復雜性。就像兩個國家之間進行軍備競賽產生的新技術可以脫離并用于非軍事目的一樣,這些由于轉錄元件和宿主基因組之間的“軍備競賽”所導致的新的調節機制可以用于加速生物水平的進化。
一個相對的突然遺傳變異導致進化改變的理念由來已久。科學家們,例如后來的Stephen Jay Gould在二十多年以前提出了一種被稱為“點斷平衡機制”的學說。這一學說并沒有完全被科學家們接受,它假設進化更依賴于基因組突然的、非預期的變化,而不是達爾文提出的需要極端長期的自然選擇所導致的逐漸進化。
當達爾文的理論已經提出一個多世紀以后,用現代的工具對DNA進行分析,發現人和黑猩猩的DNA有超過95%的一致性,為突變的起源提供了線索。然而,為突然的遺傳變異尋找真正的證據卻進展緩慢。但是,通過使用系統發生統計,McDonald和King能夠區分最新的人內源性逆轉錄病毒(HERVs)和更為古老的種系。在發現人專一性逆轉錄病毒的同時,另一些研究人員認為人和黑猩猩的分歧是突然事件。同樣令人感興趣的是,人們發現最古老的HERV亞家族元件與最新出現的元件緊密相關,并且最新的元件是由最古老的元件派生出來的。作者指出:“這表明古老的HERVs家族具有能夠在長期的進化時段中保持生物活力的潛力。”
關于這些逆轉錄元件如何在人的基因組中游弋,并有可能導致形態學水平的有機體改變還只有假說。但是,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它們曾經是,并且現在仍然是驅使細胞和生物水平進化的動力。雖然這只是初步的證據,但已經表明有可能正是它們使人類成為今天的樣子。
新生命網站 2002-8-8
[1]
病毒------- 篇14
埃博拉病毒是課文中重要的一課,所以我門要在考試之前弄清楚這篇文章的中心思想,并且要多做閱讀試題。下面是第一范文網小編網絡整理的《埃博拉病毒》閱讀題目及答案,希望對你有用。
《埃博拉病毒》閱讀原文①“埃博拉”是剛果(金)北部的一條河流的名字。1976年,一種不知名的病毒光顧這里,瘋狂地虐殺埃博拉河沿岸55個村莊的百姓,致使數百人死亡,有的家庭甚至無一幸免,“埃博拉病毒”也因此得名。
②埃博拉病毒(EBOV)屬絲狀病毒科,單股負鏈RNA病毒,長度為970納米,呈長絲狀體,有分支形、U形、6形或環形,分支形較常見,形狀宛如中國古代的“如意”。埃博拉病毒有18959個堿基,分子量為4.17106。外有包膜,病毒顆粒直徑大約80納米,大小100納米(300~1500)納米,感染能力較強的病毒一般長(665~805)納米左右。純病毒粒子由一個螺旋形核糖核殼復合體構成,含負鏈線性RNA分子和4個毒粒結構蛋白。在病毒粒子中心結構的核殼蛋白由螺旋狀纏繞的基因體RNA與核殼蛋白質以及蛋白質病毒蛋白VP35、VP30、L組成,病毒包含的糖蛋白從表面深入病毒粒子10納米長,另外10納米則向外突出在套膜表面,而這層套膜來自宿主的細胞膜,在套膜與核殼蛋白之間的區域,稱為基質空間,由病毒蛋白VP40和VP24組成。
③埃博拉病毒主要是通過病人的血液、唾液、汗水和分泌物等途徑傳播。感染潛伏期為2~21天。感染者的早期癥狀和感冒類似:發燒、食欲不振、頭疼和嗓子痛。此時,埃博拉病毒已開始摧殘人體的免疫系統。如果某人一旦突然開始出現發熱、嚴重的頭疼和肌肉酸痛等癥狀,則說明他已經被傳染了。幾天后,病毒感染者會出現全身性疼痛、慢性腹痛、嘔吐和腹瀉。接下來,患者軀干上會出現皮疹,并會很快蔓延到四肢和頭部。再過幾天就會達到轉折點——此刻一些幸運的患者將會痊愈,而另一些患者則會發展到致命的階段——出血熱,患者肌體的免疫系統被全面破壞,人體微小血管破裂,導致患者從眼睛、嘴巴、鼻孔、耳朵等向外滲血。此時,患者胃腸道和其他內臟也可能會發生內出血。他們的白眼球將變成紅色,嘔吐物和腹瀉物里會有血液出現,其皮下會形成大血皰。絕大多數患者最終因多器 官衰竭、 出血不止或休克而死亡 ,這經常發生在第一次發病的8到17天之間。在大約1500例確診的埃博拉病例 中,死亡率高達88﹪。
④埃博拉病毒在常溫下較穩定,對熱有中等度抵抗力,56℃不能完全滅活, 60℃30分鐘方能破壞其感染性;紫外線照射2分鐘可完全滅活。埃博拉病毒對化學藥品敏感,乙醚、去氧 膽酸鈉、β-丙內酯、福爾馬林、次錄酸鈉等消毒劑可以完全滅活病毒感染性;鈷60照射、г射線也可使之滅活。
⑤盡管醫學家們絞盡腦汁,作過許多探索,但埃博拉病毒的真實“身份”,至今仍為不解之謎。沒有人知道埃博拉病毒在每次大爆發后潛伏到何處,也沒有人知道每一次埃博拉疫情大規模爆發時,第一個受害者是從哪里感染到這種病毒的。病人一旦感染這種病毒,如果沒有疫苗注射,也沒有其他治療方法,實際上幾近給自己判了死刑。唯一的阻止病毒蔓延的方法就是把已經感染的病人完全隔離開來。
⑥20xx年9月24日,世界衛生組織稱,年底前可能有大規模疫苗,用于控制西非的埃博拉疫情蔓延。雖然科學家在對兩種疫苗進行試驗,但目前沒有得到批準的疫苗。根據計劃,到年底前生產的疫苗數量,將能夠對疫情的控制產生一定的影響。
(選自《百科知識》,有刪改)
《埃博拉病毒》閱讀題目15.選文第①段為什么要介紹病毒的得名?(2分)
16.第②段畫線句運用了列數據、打比方等說明方法,請說說“打比方”這種說明方法在該句中的作用。(2分)
17.請簡要分析第③段的說明順序。 (3分)
18.第⑤段“病人一旦感染這種病毒,如果沒有疫苗注射,也沒有其他治療方法,實際上幾近給自己判了死刑”一句中,加點的“幾近”能否刪去,為什么? (3分)
《埃博拉病毒》閱讀答案15.(2分)通過介紹埃博拉病毒的得名,說明這種病毒最初出現時瘋狂肆虐埃博拉河沿岸55個村莊的嚴重情形,引起人們對這種病毒的高度重視。引出說明對象。
16.(2分)生動形象地說明埃博拉病毒的形狀,使我們對這種陌生的病毒有較為具體的認識。
17.(3分)時間順序。
具體為:“早期”——“類似感冒”;“幾天后”——“全身疼痛、慢性腹痛、嘔吐和腹瀉”;“再過幾天”——到達轉折點:一些幸運的會痊愈,而另一些會發展為致命的出血熱;最后因多器官衰竭、出血不止或休克死亡。
18.(3分)不能。“幾近”意為“幾乎等同于”,指可能存在的情況,如果刪去,該句就成為“實際上給自己判了死刑”,與原意不符,說明的語言就不準確了。
- 《埃博拉病毒為何難“破”》閱讀答案閱讀原文
《博拉病毒為何難破》這篇文章講述的了,埃博拉疫情引起全球關注,它的傳播范圍也極為廣闊。下面就讓第一范文網小編給大家分享一些《博拉病毒為何難破》閱讀答案吧,希望能對你有幫助!《博拉病毒為何難破》閱讀原文西非地區的埃博拉疫情引...
- 基因快速診斷冠狀病毒技術問世
衛生部醫藥生物工程技術研究中心與廣州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科技人員合作,已成功建立熒光定量pcr快速檢測冠狀病毒的新技術。這一技術是衛生部、科技部對“非典型肺炎防治緊急科技行動”研究成果的一部分,有望為非典型肺炎的早期快速診斷提...
- 孩子患了病毒性心肌炎,父母應如何照顧
對于病毒性心肌炎目前尚無特殊的治療方法,主要采取綜合治療措施。作為患兒的家長,應注意下列各項:(1)休息。急性期應臥床休息,以減輕心臟作功的負擔,并減少心肌的氧耗量;輕癥者和一般病例應休息3—4周,對于有心功能不全[心臟擴大)的...
- 病毒性感冒
就在幼兒急疹后第20天,寶寶突然又發燒,腋下38.5度左右,而且寶寶沒有其它并發癥(無咳嗽、多痰等)。為了確定是為何發燒,先到醫院做一次血象常規,結論是淋巴細胞偏高。...
- 小兒心肌炎的“元兇”是病毒
崔其亮說,心肌炎分三種類型:一般型、暴發型、隱匿型。一般型: 起病前1~2周常有呼吸道或腸道感染史,如感冒、腹瀉等,然后出現胸悶、氣短、乏力、面色蒼白等癥狀,去醫院檢查可能會發現心臟擴大,心音低鈍或心律不齊等體征。...
- 病毒 教案
第一節 病毒教學分析《生物圈中的微生物》是繼《 生物圈中的綠色植物》和《生物圈中的動物》之后安排的課程,目的是使學生形成對生物圈中各種生物的完整認識,同時也是后面學習生態系統、生物進化和生物技術的基礎。...
- 第三章病毒 教學設計一
教學目的:1.知識方面(1)通過學習使學生知道病毒的形態結構特點。(2)通過學習讓學生識記病毒的生命活動特點。(3)通過學習使學生知道病毒對植物、動物和人體的危害以及病毒在生物防治上的作用。...
- 第三章病毒 教學設計一
教學目的:1.知識方面(1)通過學習使學生知道病毒的形態結構特點。(2)通過學習讓學生識記病毒的生命活動特點。(3)通過學習使學生知道病毒對植物、動物和人體的危害以及病毒在生物防治上的作用。...
- 第三章病毒 教學設計一
教學目的:1.知識方面(1)通過學習使學生知道病毒的形態結構特點。(2)通過學習讓學生識記病毒的生命活動特點。(3)通過學習使學生知道病毒對植物、動物和人體的危害以及病毒在生物防治上的作用。...
- 第三章病毒 教學設計一
教學目的:1.知識方面(1)通過學習使學生知道病毒的形態結構特點。(2)通過學習讓學生識記病毒的生命活動特點。(3)通過學習使學生知道病毒對植物、動物和人體的危害以及病毒在生物防治上的作用。...
- 第三章病毒 教學設計一
教學目的:1.知識方面(1)通過學習使學生知道病毒的形態結構特點。(2)通過學習讓學生識記病毒的生命活動特點。(3)通過學習使學生知道病毒對植物、動物和人體的危害以及病毒在生物防治上的作用。...
- 逆轉錄病毒解開人類進化之謎
在過去的十年里,科學家們已經發現了古細菌系感染源的殘余,即所謂人內源性逆轉錄病毒,其事實上是由人基因組的一部分組成。曾經認為這些只是沒有活性的“垃圾”DNA, 事實上許多這些元件在人的細胞中履行一定的功能。...
- 逆轉錄病毒解開人類進化之謎
在過去的十年里,科學家們已經發現了古細菌系感染源的殘余,即所謂人內源性逆轉錄病毒,其事實上是由人基因組的一部分組成。曾經認為這些只是沒有活性的“垃圾”DNA, 事實上許多這些元件在人的細胞中履行一定的功能。...
- 逆轉錄病毒解開人類進化之謎
在過去的十年里,科學家們已經發現了古細菌系感染源的殘余,即所謂人內源性逆轉錄病毒,其事實上是由人基因組的一部分組成。曾經認為這些只是沒有活性的“垃圾”DNA, 事實上許多這些元件在人的細胞中履行一定的功能。...
- 逆轉錄病毒解開人類進化之謎
在過去的十年里,科學家們已經發現了古細菌系感染源的殘余,即所謂人內源性逆轉錄病毒,其事實上是由人基因組的一部分組成。曾經認為這些只是沒有活性的“垃圾”DNA, 事實上許多這些元件在人的細胞中履行一定的功能。...
- 七年級生物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