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德《最后一課》漢譯及其社會背景(精選13篇)
都德《最后一課》漢譯及其社會背景 篇1
韓一宇
一部文學作品的閱讀和接受,總有其特定的社會土壤和話語空間。而一部外國文學作品,借助翻譯,在接受國成功地實現其生命的延續,甚至在某種意義上獲得本土化再造,也總是反映著接受國獨特歷史條件,有接受國本土社會情感的運作參與其間。因此,追溯一部異國作品在中國的命運,就其與一個時代的精神生活的聯系加以考察,可以更好的認識它以及對它接受的歷史,也更好地認識承載了這歷史的我們自己。
十九世紀法國作家都德的短篇小說《最后一課》1912年被譯入中國①,從上一世紀二十年代開始,長期入選我國中學語文教材,超越了時間和不同意識形態的阻隔,是在中國最有普遍群眾基礎的法國文學名著之一。盡管在它之后,都德的其他作品也陸續譯入,為數不能算很少②;但是關于都德,中國人記憶最深的,永遠是普法戰爭,是《最后一課》。可以說,在漢語言說都德的語匯中,最具表現力的就是《最后一課》,她甚至可以作為都德的代名詞,作為“愛國主義”的符碼編入了近代中國人百年的經驗史和情感史。法國人眼中或許更是擅寫南方風情的溫婉的都德,在中國語境中被愛國主義作家置換。盡管學者文人曾在以哀逝情懷敘寫湘西風土的沈從文身上體認了都德的韻致,顯示了他們對這位誕生于普羅旺司的法國作家的審美回應,而對于普通的中國受眾,星光下牧羊人的柔情和賽甘先生的山羊遙遠而陌生,只有《最后一課》和都德一起熔鑄為愛國主義的代碼,成為我們自己精神財富的一部分。由此可見,對一個作家的接受,尤其是對一個異域作家的跨文化接受,有時會出現對這一作家的部分的強調或部分的偏廢,它是接受者自主選擇的結果,與接受者所處的歷史文化現場有著千絲萬縷的關聯。法國文學史家朗松曾言,“每部代表作的歷史都濃縮著生產該作品的民族以及接受這一作品的其他民族的興趣史和敏感史”③。因此,還原一個作品的跨文化閱讀中所牽涉的歷史語境,考察其最初接受者的閱讀敏感,有助于理解這一作品在相異文化中的機遇,同時也能揭示接受者自我在外來作品的本土化運作中的意義。
本文從《最后一課》最初的譯本著手,結合其他早期出現的譯本,分析這部法國文學名著在中國的特定歷史時期、特殊文化語境中被接受時,中國本土文化的切身經驗和民族情感的積郁怎樣制約著譯者,并通過譯者的個人敏感穿透作品,奠定了接受之基,使這部作品成為幾代中國人在割地賠款的陰影下,在亡國的現實危機中愛國感情表達的媒介。
根據目前掌握的材料,胡適翻譯的《最后一課》(原名LaDernireclasse)是都德作品漢譯的第一篇,它最初刊登在1912年11月5日上海《大共和日報》,譯名《割地》④。此后,同一譯本又由留美學生編輯,上海中華書局出版的《留美學生季報》在1915年春季號仍以《割地》之名重新刊出。1919年,亞東圖書館為已然成為新文化運動領袖的譯者出版《短篇小說集》,以《最后一課》原題收入該譯本。而后,這一譯本又在二十年代初開始,在白話文進入基礎教育的背景下,被收入由中國現代史上最大的出版機構、商務印書館印行的中學語文教科書,成為都德這部作品在中國流傳最廣、影響最大的譯本,最有力地參與了漢語語境中都德形象的構造。與胡譯重刊于《留美學生季報》同在1915年,同樣在上海,創刊于1914年6月,以都市市民為讀者對象,以娛樂休閑為旗幟的小說周刊《禮拜六》推出了署名“靜英女士”譯的《最后之授課》,是胡適譯本之外今天所見最早的他譯;由于《禮拜六》所牽涉的與《留美學生季報》不同的讀者層,這一新譯本的出現對于還原《最后一課》在中國的接受語境別有意義。此外,在上述兩個譯本出現之間的1913年,在長沙出版的《湖南教育雜志》刊載了標明“匪石譯”的《最后一課》⑤,盡管經過文本的對比分析發現這個譯本只是對胡適譯本的改寫,但是這一現象本身,和都德之同一作品在不到三年時間里一再被選擇被發現,都從不同層面顯示著接受者社會集體意識在對異域文學作品移植和化入過程中的有力運作。
胡適譯本初名《割地》,這一譯名的選擇就已準確無誤地傳遞著鮮明的時代印記和強烈的情感信息,以一個詞語的選用開啟了本土經驗、民族情感對都德的再創造。《最后一課》法文原名LaDerniereClasse,鮮明而貼近故事內容:一個學童對自己“最后一課”的深切記憶。在翻譯時,譯者與第一讀者胡適,放棄了直接將其譯為《最后一課》這樣合情而又輕松的做法,而選擇把這部作品最能激起他回應的故事的本質直接推向前臺,“割地”一語道出了超出作品主人公孩子所能理解的,國土淪喪在二十世紀初中國知識分子心中激起的屈辱與悲憤。正是二十世紀初年承載著一系列割地賠款的歷史,刻骨銘心地日夜感受著亡國焦慮的經驗促使他做出了對這一詞語的選擇。在為譯本寫的短序中,胡適看似隨意地交代了譯名的變化,字里行間也清晰地透露了譯者對都德作品的最突出敏感點:
著者都德生于公歷千八百四十年,卒于千八百九十七年,為法國近代文章巨子之一。當公歷千八百七十年,法國與普魯士國開釁,法國大敗,普國盡據法之東境。明年進圍法京巴黎,法人力竭求和。賠款五千兆弗郎,約合華銀二千兆元,蓋五倍于吾國庚子賠款云。賠款之外,復割阿色司娜戀兩省之地以與普國。此篇托為阿色司省一小學生之語氣,寫割地之慘,以激揚法人愛國之心。原名《最后一課》,今名乃譯者所更也。民國元年九月記于美國⑥。
下筆所及,處處以法國反觀“吾國”,涉及賠款,則折以“華銀”,比照“庚子”。對于近代中國,“割地賠款”可以說是驅之不散的夢魘,是“亡國”命運的壓迫,而譯者本人正是在這壓迫的痛苦中發現并感受了都德。所以,“割地”這一詞語交織著接受者情感歷史與現實的積郁,在都德作品的刺激下脫口而出,幾乎可以說是當時中國社會集體意識借青年胡適之手的“自由寫作”。
當時的胡適以庚子賠款公費身份留學,在美國已經兩年。這種經歷和處境是他作為《最后一課》譯者的獨特資源。盡管被美國“泱泱大國之風”浸漫,并已漸生第二故鄉的感情,故國之憂未能稍減。從他當時的日記和書信中屢屢可見其“遠人焦思”隨國內風雨而動。在給母親的家信中,他多匯報異國見聞,記述友人仁善,學業長進,盡管也難掩對故鄉局勢的關切,對家境窘迫的擔憂;而在對同輩朋友的書信中,在日記里,“亡國”之威脅與貧窮之壓力是當時并懸于頭上的雙劍,尤其是側身于優游的美國中產階級社會里感受的貧窮,更加劇著對弱國、對亡國的體味。可以說,作為譯者的青年胡適,是在某種極其個人化的背景中,獨特地經驗著亡國的慘劇和弱國的悲哀。在當時國人的眼中,他或許應是幸運的,庚款留學,脫離了以朝不保夕的小生意或卑微的教職謀生的苦境,來到“風俗極佳”、“無不有泱泱大國之風”⑦的美國。但是,這一幸運卻又是宿命地使他感受亡國悲哀的根源:他的留學本身正是割地賠款的伴生物,他的“幸運”又正是家國不幸的鏡子。因此,他的留學身份帶給他的,不僅是美式生活陶冶的平和溫厚,而且使他比一般中國人更痛切地體認割地賠款的情感意味。那是一種無所不在的壓迫,而這壓迫使他反省,分別寫于1913年和1914年的《賠款小史》和《非留學篇》,見證了他對自身處境與家國命運的獨特敏感。所以當他被都德的小說所感動時,他順從自己的情感波瀾,在翻譯活動中注入了自己正在身歷的經驗,并借移譯都德之作一澆心中塊壘。
《割地》的譯文最初發表于上海的報紙,而報紙作為成熟中的都市生活的公共空間直接反映著一個時代的社會敏感。胡適留學在美,長期處于“遠人聞亂,心日夕不能安”⑧的境地,報紙是他借以關注故國的主要媒介。就在他翻譯《最后一課》前后,1911年3月24日日記:“連日日所思維,夜所夢囈,無非亡國慘狀”⑨。在1912年11月14日,則有“讀英報紙論吾國事,中心如搗,又至鄒秉文處讀上海報紙”⑩等語,真實記錄了青年胡適現實情感與國內危亡局勢的呼應,而他對祖國命運的焦慮則成為他感受都德、接受《最后一課》的精神土壤。
胡適與《大共和日報》的聯系,在于他中國公學時代的同學葉德貞,當時葉在這家創辦于1912年初的報紙工作。在胡適的日記中,1911-1912年間曾頻頻出現與“德征”書信交往的記載。如:1912年9月28日,譯《割地》期間(據日記載,9月26始,至9月29日譯畢),“夜作長書寄德征” ,9月29日“夜譯《割地》成,寄德征,令載之《大共和》” 。10月14日,又見“得德征寄報甚多,一一讀之。 ”可見,此時德征和報紙更直接聯系起了在異鄉的胡適與祖國。而故國的報紙對游子來說總是切盼而又深恨的──因為它常常傳遞著“國亡在旦夕”的哀音,加劇著遠游者的焦思。查閱僅見的《大共和日報》1912年10-12月,《割地》題名與連日各版面警報般的標題相互呼應,彼此和諧,感染著那個時代知識者層體認亡國在即的高度緊張:10月27日社論《嗚呼蒙古,竟為朝鮮繼也》,10月28日評論《忠告瀕死之支那》,10月29日《嗚呼蒙古,嗚呼青島》──來自故國的消息聲聲入耳皆為淚,成為亡國危機下譯者胡適以中國悲懷演繹異國之《最后一課》的基本語境。
同樣浸潤著故國焦慮、伴隨譯文發表的周邊文本──譯者的前言后記,更直接地體現了其作者翻譯活動的意義指向:借“他者”之歷史,寫“自我”之現實。在前引譯序中,他以法國命運對中國的比附,不僅使譯文的讀者更貼近都德,也使中國人遭遇的割地賠款的歷史直接介入對外來文本的解讀。比之前言,置于文后的“譯者識”表現了青年胡適對都德短篇小說藝術的欣賞,但他最不能忘懷的還是作品藝術地表現的“割地之慘,奴隸牛馬之痛”,并呼吁“讀者勿輕易放過” 。胡適的譯文為白話,簡潔樸素,盡管有細節的刪略,那以天真的孩童口吻傳遞的深摯的傷痛以其樸素平實打動了幾代中國讀者。在胡適譯本對細節的刪略中,有一點比較突出體現了譯者的翻譯策略,更值得注意,這就是對人名的盡量簡化:第一人稱敘事的主人公小佛朗茨之名在原文有三次出現,而譯本從未出現。這一改變削減了由于陌生的名字帶來的文化隔膜,拉近了本土讀者與異國故事的情感距離,使讀者更容易直接進入主人公的情境,產生超越地域與文化的呼應。盡管也要看到,在胡適譯本以后的廣泛傳播中,譯文載體──白話的崛起和譯文作者的身份都可能是重要因素,但是譯本本身及其產生之初的基本語境已然奠定了這一作品的總體接受指向,并給后世以深刻影響。
當胡適譯本再刊于《留美學生季報》時,處于歐戰背景下的中國進一步從歷史在現實的延續中再度選擇了都德。如果說《留美學生季報》的讀者主要是青年學生和知識分子,涉及最為敏感的精英的社會階層,那么,同期出現在通俗文藝期刊《禮拜六》的另一個譯本則可能從不同層次揭示《最后一課》在中國被普遍接受的情感基礎。
《禮拜六》是創辦于1914年6月的小說周刊。在編者為其發刊寫的“贅言”里有編輯者鈍根的著名言論:“買笑耗金錢,覓醉礙衛生,顧曲苦喧囂,不若讀小說之省儉而安樂”,“一編在手,萬慮都忘,勞瘁一周,安閑此日不亦快哉 ”。它不僅解釋了該刊所以命名的原因,也張起了健康休閑的旗幟。而在該刊創辦不及一年,第38期(1915年2月20日)就有作者馬二先生在其“寓言小說”,《賭》的“著者曰”中說:“時局至今,何暇更做小說,然小說未始不可利用以促起國民之迷夢 ”。在他的寓言中,子孫眾多、曾廣有財富的“華老頭”家成了賭場,被來自“西村”的賭徒“英”“法”“德”“俄”“管領”,而又有陰險的緊鄰“東方”的欺凌覬覦……
都德《最后一課》的又一譯本,靜英女士譯《最后之授課》就刊出于同時期的1915年3月27日第42期。在此前后,關于戰爭、愛國、英雄的作品密集出現于《禮拜六》,如《血性男兒》、《愛國少年傳》、《裸英雄》等等,小說實已成為“驚起迷夢”的工具,而不再追求使人“萬慮全消”。第46期《裸英雄》的作者黑子呼應馬二先生的感慨,說,“時局如此,吾人非特無暇做小說,且亦不忍作小說,……嗚呼,強鄰狼突,或戰釁將開” 。刊登于同一期,署名“劍俠”的短篇小說《弱國余生記》則全然沒有一般小說的藝術架構,只是用幾百字,敘寫了一個青島少年在日德交戰中家破人亡的慘劇。作者在后記中說,“此次日軍德軍戰于青島,我國人民被害者甚眾,特識少年事以寄哀悼,愿我同胞毋忘此痛” 。編者鈍根也特別為此篇加了“按語”,給后人留下了更多的時代印記:“劍俠此作投到時,日軍初下青島,及今登出,而日本之侵略手段已一日千里,要求條件之苛虐,浸浸有吞并中國之勢。嗟我同胞,不起自衛,行且盡為亡國奴,何暇悲少年哉!”靜英女士譯《最后之授課》在這樣的語境中出現,使都德《最后一課》進一步參與了被時局激起的救亡合唱。這一文言譯本本身也許在當時或以后都沒有如同胡適譯本的反響,而且如同許多當時的譯文,它在刊出時甚至沒有提到原作者的名字。但在都德的中國接受進程中,結合此時的《禮拜六》對民情民心的真實記錄,原作者的缺席似乎更突出了《最后一課》與本土語境的深刻和諧,體現了都德這篇小說中國接受與再造的深厚土壤。曾以引導健康消閑為已任的《禮拜六》,與遠在異國的留學生胡適一起,在國事危難中,自覺或不自覺地“以筆報國”,并在喚起迷夢的努力中,使來自異域的聲音匯入本土文化的激流,獲得新的面貌與新的生命。
與《禮拜六》休閑不得繼以救亡不同,《湖南教育雜志》的主辦者是忠實的“教育救國論”者,他在國事艱危中更痛切關注外侮之下民族內在的痼疾,欲挖掘所以貧弱被辱的根源,并以教育療救之。1913年初,署名“匪石”譯的《最后一課》在該刊是以“教育小說”出現的。值得注意的是,這篇譯文基本上是對胡適譯本的改寫 ,而發表時間僅在《大共和日報》刊出《割地》幾個月內。這一速度與頻率,再次從一個側面為我們提供了當時讀者與青年胡適敏感共通的例證,也在《最后一課》的中國接受史上留下真實而富有戲劇性的一頁。
縱觀以上所見,《最后一課》入華的最初三年,都德已在本土特殊語境中成為中國人愛國情感激發和表達的媒介。而后,當胡適譯本被選入語文教科書,它的接受隨之進入了新的更廣闊的空間。今日所見最早收入胡適《最后一課》全文的教材,由洪北平等編,1920年商務印書館出版的《白話文范》在半年內出了四版;而1923年為適應新學制編的《國語教科書》在七年中印行曾高達112版,傳播及影響甚遠。在1932年,當出版這兩種教材的商務印書館毀于日本人的大火后,幾個月內,它就推出了《國語教科書》的“國難后第一版”,并在一個月內連出了五版。收入了都德這篇小說的“國難版”教材的戰火經歷具有象征意義,它所掀開的將是《最后一課》中國接受新的一頁:抗日戰爭的血與火將使它最終定型為中華民族的愛國主義代碼,深深地融入我們民族文化的血脈。
參考書目《比較文學形象學》孟華主編,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年。《二十世紀西方文藝批評》讓-伊夫.塔迪埃著,史忠義譯,百花文藝出版社1999年。《胡適留學日記》海南出版社1994年。《胡適書信集》(上)(1907-1933)北京大學出版社1996年。《胡適文集》(卷9《早年文存》)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短篇小說第一集》胡適譯,亞東圖書館1919年。《胡適年譜》耿云志,四川人民出版社1989年。《胡適傳》白吉庵,人民出版社1993年。《胡適口述自傳》唐德剛譯,北京華文出版社1989年。《大共和日報》(1912年10-12月)。《湖南教育雜志》(第2-3年)湖南教育雜志社1913-1914年。《禮拜六》(百期匯訂)上海中華圖書館印行1921年。《留美學生季報》(民國四年春季號)上海中華書局發行1915年。《白話文范》洪北平等,商務印書館1920年。《新學制國語教科書》顧頡剛、葉圣陶等,商務印書館1923-1932年。《法國作家與中國》錢林森,福建教育出版社1995年。《胡適與都德的〈最后一課〉》蘇華,載《文藝理論與批評》1998年第3期。《中學語文教科書百年回眸》溫立三,載《中國圖書評論》2000年第3期。[日]樽本照雄,編《新編增補清末民初小說目錄》齊魯書社2002年。
①關于《最后一課》最早的譯入時間,近年研究界有一說為陳匪石譯,刊于1903年《湖南教育雜志》,此說的緣起大概是《中國近代文學大系翻譯文學集》(施蟄存主編,上海書店1991年出版)提供的錯誤信息造成的。事實上,1903年并無《湖南教育雜志》存在,關于這一問題,筆者已有另文做了考辨。現在掌握的情況,1912年胡適譯本為首譯。
②自1912至1918都德作品漢譯的粗略統計數字為15篇(部),其中《最后一課》重譯或改寫共計5次,其他幾種譯文分別是:江白痕《小子志之》,載1915年《中華小說界》第2卷第5期;梁蔭曾《最后一課》,載《工讀雜志》第1期(1917年5月);段茂瀾(末次之課程),載《南開思潮》第1期(1917年12月)。
③轉引自[法]讓一伊夫?塔迪埃《20世紀的文藝批評》,史忠義譯,百花文藝出版社,1999,第206頁。
④需要說明的是,見于1912年11月5日《大共和日報》第10頁的僅是《割地》的后半部分。當時該報版面為“四大張”八頁,而11月5日則多了一張,可能此前還有一次這樣的臨時“附張”,刊出了《割地》的前半部分,但在筆者查閱的北圖《大人和日報》中未見留存。
⑤《湖南教育雜志》創辦了1912年6月,1913年1月刊出《最后一課》,譯者署名“匪石”。《中國近代文學大系?翻譯文學集》在收錄該譯文時變動了署名,并把出版年誤為1903年,致使不準確的信息流傳。
⑥胡適《割地》譯者序,首次刊出的《大共和日報》本尚未見前半部分,因此,此序文引自《留美學生季報》第2卷第1號。
⑦1910年致同學胡紹庭等,見《胡適書信集》(上)(1907—1933)北京大學出版社,1996,第16頁。本小節未加注之片斷引語皆出自胡適書信及日記。
⑧1913年致母親,同上。
⑨1911年3月24日日記,《胡適留學日記》海南出版社,1994,第9頁。
⑩ 1912年11月14日日記,同上,第70、53、54、57頁。胡適《割地》“譯者識”,見《留美學生季報》第2卷第1號。鈍根:《禮拜六》出版贅言,《禮拜六》第1期(1914),引自《禮拜六》百期合印本,上海中華圖書館印行,1917年。同上,第38期。 同上,第46期,1915年4月16日。胡適刪去的原文內容均未出現于“匪石”譯,而“匪石”增加的文字都是原文沒有的。“匪石”的序跋文字也與胡適略同。
都德《最后一課》漢譯及其社會背景 篇2
文通中學基礎教案 No16.
第3 教時課題
《最后一課》
課型:新授
年級:初二
學科:語文
主備人:龐連平
備課時間:9、13
目的要求
1、了解寫作背景;
2、掌握小說的主要人物和情節;
3、初步理解文章中表現出的愛國主義思想感情。
重點難點
1、體會文中的愛國主義思想感情;
2、理解行動、心理描寫的作用;
3、初步理解一些語句的深刻含義。
教學方法
閱讀法,體會語句的深刻含義。
教具多媒體課件
教學步驟
一、導入 課文,簡介作者:
都德,法國19世紀著名小說家,第一部自傳體小說是《小東西》。
《最后一課》代表了他小說創作的新境界。
二、檢查預習:
1、注音:
挾 ( ) 祈禱( ) 慘( )白哽( )
2、解釋詞語 :
征發 思量 詫異 慘白
三、引導學生作了解性的閱讀。
1、范讀課文,注意語氣、語調。
2、討論小說的主要人物和情節。
3、理清小說的脈絡,劃分課文的結構
四、進行理解性閱讀 ,分析課文第一部分。寫小弗郎士在上學路上的見聞和心理活動。
1、指名朗讀課文第一部分。
2、討論課文第一部分內容。
教學步驟
①第一節的心理活動,刻畫了小弗郎士的貪玩和不愛學習,表現了韓麥爾先生平時的嚴厲; 這些景象,比分詞有趣多了-------集中表現小弗郎士的幼稚。
②寫小弗郎士在上學路上的見聞有哪兩處?有什么作用?
(兩處:天氣那么暖和,那么晴朗!畫眉在樹林邊宛轉地唱歌;鋸木廠后邊草地上,普魯士兵正在操練。-------對自然景物的描繪正反映出小弗郎士無憂無慮、天真幼稚的心理狀態。普魯士兵正在操練,點出故事發生的時代背景。)
③小弗郎士是不是非常貪玩呢?
明確:不是,可我還能管得住自己,急忙向學校跑去,這是小弗郎士思想性格的基點,也是他能夠覺悟的基礎。
④第四節寫布告牌有什么作用?
明確:交代故事發生的背景,為寫最后一課做準備。
⑤討論分析兩年來壞消息、擠的作用。
明確:兩年來:交代了故事發生的時間,壞消息指小弗郎士能感受到的普魯士侵略帶來的災難;擠表現了人們對布告的關心,暗示了事件的重大。
3、小結第一部分內容。
通過小弗郎士在上學路上的見聞和心理活動的描寫,刻畫了小弗郎士的貪玩、幼稚、不愛學習、不懂事,可還能管得住自己,點明了最后一課的時代背景,暗示今天的氣氛不同尋常。
4、討論第一部分這樣安排結構的作用。
明確:和后來小弗郎士思想性格的徹底轉變形成強烈的對比,可以看到小弗郎士由幼稚變得成熟、懂事的發展過程。
五、繼續進行理解性閱讀,分析課文第二部分第一層
1、劃分第二部分層次。
第一層(從平常日子到書上橫放著他那副大眼鏡),寫上課前教室里異乎尋常的情景。
第二層(從我看見這些情形到來表示對就要失去的國土的敬意),寫韓麥爾先生宣布上最后一課后,小弗郎士的悔恨和鎮上人對這最后一堂法語課的紀念。
第三層(從我正想這些的時候到我真永遠忘不了),寫最后一課的動人情景。
2、速讀第一層。
3、討論:為什么寫平時上課的情景?
明確:總------平時上課喧鬧的一貫性;
也------吵鬧的聲音很大。
------- 為寫今天上課與往日的截然不同做對比,表明
教學步驟
今天的不同尋常。
4、隨文指點討論偏、都的作用。
明確:偏:表明事實跟所希望的相反,形成了對照。
都:和平時形成了對比。
5、體會韓麥爾先生的踱來踱去。(表明他內心活動劇烈,難以平靜。)
6、體會最使我吃驚中最的作用。
明確:把這堂課的不尋常推到了極點。
7、歸納這一層。
通過小弗郎士的觀察,烘托最后一課的莊嚴、悲憤的氣氛,表現了最后一課引起的學生、老師以及鎮上人們的強烈震動和對這最后一課的無比珍惜。
六、布置作業 :
1、閱讀課文。
2、整理筆記。
3、作業 紙。
板書設計
最后一課
上 去得很晚 一個字也說不上來 幼稚、貪玩、
學 想別上學 天氣、畫眉、普魯士兵 不愛學習、
路 還能管得住自己 跑 上氣不接下氣 不懂事、
上 普魯士兵正在操練-------交代時代背景 還能管住自己
布告牌-------制造懸念
上 學生紀律
課 老師態度、穿戴 對照鋪墊
前 聽課對象
教后記
文通中學基礎教案 No.17
第4教時
課題
《最后一課》
課型
新授
年級
初二
學科
語文
主備人
龐連平
備課時間
9、13
目的要求
1、引導學生結合上下文理解一些重點語句的含義;
2、繼續深刻體會文章中的愛國主義思想感情;
3、理解課文通過語言、行動、心理描寫刻畫人物的方法。
重點難點
1、重點語句的含義;
2、愛國主義思想感情;
3、幾種描寫方法及作用。
教學方法
朗讀法:通過朗讀體會語句的思想感情
分析法:分析一些語句的含義
教具
多媒體課件
教學步驟
一、檢查復習:簡析幾個句子的含義。
1、天氣那么暖和,那么晴朗!
2、這些景象,比分詞有趣多了;可我還能管得住自己,急忙向學校跑去。
3、平常日子,學校開始上課的時候,總有一陣喧鬧,就是在街上也能聽到。
二、師生共同活動,分析課文第二部分第二層(1116)
1、指名朗讀第二層,注意體會人物的感情。
2、隨文指點討論又柔和又嚴肅、我的孩子們包含的感情,理解韓麥爾先生話的意思。
明確:柔和、我的孩子們······、我的-----包含對祖國、對同胞、對學生的無限深情;
嚴肅------包含對亡國的悲痛。
最后一堂法語課-------是抗議普魯士統治者奴役法國人民的愛國舉動。
3、討論文章是怎樣運用心理描寫表現小弗郎士思想感情的巨大變化的。(讓學生暢所欲言)
明確:萬分難過:(1)對敵人的恨;(2)對失去學習祖國語言機會的痛苦;(3)對過去不好好學習的懊悔。
教學步驟壞家伙:指占領阿爾薩斯和洛林的普魯士軍隊。寫出了小弗郎士對侵略者的恨。
我的最后一堂法語課:這段心理獨白獨立成段,并且加上!,有什么作用?--------表現了韓麥爾先生的話在小弗郎士的感情上引起強烈的共鳴,在悲劇命運的打擊下,小弗郎士的愛國情、亡國恨一起被引發出來。
4、理解最使我吃驚的,后面幾排一向空著的板凳上坐著好些鎮上的人,······一句中所體現出來的法國人的愛國情感:鎮上那些人用上最后一堂法語課的方式表示對就要失去的國土的敬意,表現了他們對祖國的熱愛,因為被剝奪了學習法語的權利,也就意味著失去了祖國。這一舉動,是阿爾薩斯和洛林人民真摯的愛國熱情。
5、歸納分析第二層
明確:正面揭示了最后一課的嚴肅意義,點明了主題。普魯士禁教法語,這是對法國人民民族感情的無情傷害,它促使小弗郎士心靈深處愛國主義思想感情的猛醒,激發了他學習法語的熱情。
三、師生共同活動,分析課文第二部分第三層(1723)。
1、指名朗讀這一層,注意體會思想感情。
都德《最后一課》漢譯及其社會背景 篇3
教學目的
一、學習通過環境、氣氛和人物的外貌、語言、動作、表情和心理活動等描寫表達人物思想感情,突出中心思想。
二、進行愛國主義思想教育,教育學生自覺地抓緊時機學好功課。
教學設想
一、重點和難點:
1、通過韓麥爾先生的語言、動作、神情以及小弗郎士的后悔、悲憤心情,深刻體會他們的愛國主義思想。
2 、一些含義比較深刻的句子和某些不易為學生理解的情節(如:為什么不許教法語,韓麥爾先生為什么要穿上禮服……)。
3、第一人稱寫法的作用,也是本文教學的重點。
4、文章中重要語句含義的分析和文章中的處處照應則是本文的難點,應加啟發與點撥。
二、教學中要著重抓住:
1、對小弗朗士的心理活動和韓麥爾先生的語言、動作的分析。
2、在理解的基礎上,通過朗讀指導,要求讀得有感情,進一步加深感受。
3、注意省略號、破折號以及某些感嘆號所表示的意思。
4 聯系學生實際進行思想教育,端正學習態度。
教學內容和步驟
一、導入課文
同學們,當中國加入世貿、足球圓夢、申奧成功那一刻到來的時候,所有的華夏兒女無不熱淚盈眶,歡呼雀躍。為什么?因為我們流淌著一樣的民族熱血,擁有著一樣的民族感情,熱愛著擁有同一個名字的祖國。愛國主義包含著榮譽感、自豪感、捍衛民族尊嚴與領土完整等情感。可你們是否知道,熱愛祖國的語言文字也是愛國的表現,特別是在主權遭侵犯、國土遭踐踏的時候,這種感覺才最強烈。今天讓我們一起來學習法國作家都德的短篇小說〈最后一課〉。(板書課題)
二、介紹作者和時代背景
都德(1840~1897),法國19世紀的著名小說家,畢生從事創作,寫過一百多篇小說。他的早期代表作品有長篇自傳體小說《小東西》。1870年普法戰爭爆發以后,都德應征入伍,后來曾以戰爭生活為題材,創作了不少短篇作品,有《柏林之圍》(收在現行的高中課本中)、《最后一課》等。《最后一課》是他的短篇小說代表作。
1870年,普魯士入侵法國,爆發了普法戰爭。但由于法國政府當時執行了一條賣國主義路線,戰爭失敗后簽訂和約,把阿爾薩斯和洛林兩個州割讓給普魯士。普魯士政府占領后,為了讓當地人民永遠忘記祖國,自己好永遠統治這些地方,下了一道命令,這兩個州的學校只準教德語,不準再教法語。《最后一課》這一短篇小說反映了當時的時代背景。
從普魯士隊伍占領法蘭西國土的那一刻起,法蘭西人民就奮起反抗。法國作家都德也參加了這場戰爭,并以淪陷后的阿爾薩斯的學校被迫停教法語改教德語為題材,通過最后一堂法語課的描述,表現了法國人民對祖國的熱愛,對侵略者的仇恨。
三、感知課文:
1、聽課文錄音
2、請學生談談讀了課文之后的感受。
四、合作探究:
1、歸納內容
2、小弗郎士是個怎樣的人?結合課文具體語句來談。明確:上課前:怕老師、貪玩、無知、幼稚、討厭學習,但有自制力。(1-3段)上課時:詫異、懊悔、難受,喜歡學習,覺得老師是可憐的人。(12、14、15、17、20、23段)下課時:具有了愛國感情(我覺得他從來沒有這么高大)。
3、什么原因使他發生這么大的變化?
他自己本質不壞;即將失去國家,對失去的美好事物的眷戀之情;在韓麥爾先生及小鎮上居民沉痛心情的感染下,處在一個帶有濃厚愛國主義的氛圍中。
4、在小弗郎士發生變化的因素中,韓麥爾先生起著一個重要作用,他也是都德著力要刻畫的一個主要人物,那作者是怎樣刻畫的呢?結合具體語句回答。
外貌描寫(10段)神態描寫(22段)動作、語言描寫(11、18、19、20、24-29段)
5、小說正是借助這兩個主要人物的形象,傳達了法國人民深沉的愛國之情。而人物描寫的幾種方法值得我們寫作時注意的:(1)把人物放在一個大環境里寫,表現出特定環境下人物特有的感情。(2)把景物描寫和心理描寫結合起來,使所見所聞所感融為一體。(3)把行動描寫和心理描寫結合起來。(4)把細節描寫和心理描寫結合起來。注意細節描寫。(5)注意場景描寫。
五、質疑解疑:
學生合作,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并把有價值的問題提出交給全班討論。
提問:1、15節為什么說韓麥爾先生是可憐的人呢?
討論后小結:韓麥爾先生身為法國人,卻不能教法語,辛勤地工作了40多年,卻要被無辜地趕走,這實在是十分令人痛心的事。小弗郎士對韓麥爾表示了深切的敬、愛,但又豈只是敬愛呢?里面還摻雜著共同的遭遇互相同情等復雜的感情。
2、第18節里的省略號表示了什么意思?
討論后歸納:韓麥爾先生想到普魯士侵略者還可能說出更多的侮辱法國人的話,心情十分沉重,很不愿意再想卞去,所以省略了。
3、第19節中的省略號又是表示什么意思呢?
討論后歸納:韓麥爾先生責備自己過去沒有盡到責任,說到這兒,感到十分內疚、痛心,一時說不下去了,所以用上省略號,這表現了他對教育事業的負責。
4. 亡了國當了奴隸的人民,只要牢牢記住他們的語言,就好像拿著一把打開監獄大門的鑰匙。這句話該如何理解?
答案:亡了國當了奴隸,如何牢記祖國語言就永遠不會忘記自己的祖國,就會隨時激發愛國心和對敵人斗爭的意志,永遠不會忘記為恢復國土爭取自由、解放而斗爭,所以說這好像拿著一把打開監獄的鑰匙(這是一個隱喻)。
5、為什么小弗郎士今天聽講會全都懂,感到挺容易?
討論后歸納:小弗郎士受到了強烈的愛國主義教育,知道了學好祖國語言的重要,自覺要求學好語文,聽得特別細心,所以會全都懂得,感到挺容易。先生是恨不得把自己知道的東西一下子塞進學生的腦子里去,小弗郎士又何嘗不是恨不得一下子把所有該學的祖國語言都學好呢!
結合學生實例,指出:這篇小說告訴我們,熱愛祖國就應該熱愛祖國的語言文字。認真學好祖國語文,正是熱愛祖國的一種具體表現。今天我們有不少既熱愛祖國又認真學好語文的好同學,但不是也有個別嘴里喊著愛國,心里也想愛國,卻并沒有認真學好語文的同學嗎?學了這篇小說,懂了這個道理,我們就一定要以愛國主義思想為動力,積極自覺地學好祖國的語言文字,同時,還要分秒必爭地認真學好一切科學知識。
6、什么說:韓麥爾先生是個可憐的人?
教師小結:韓麥爾先生身為法蘭西人,但卻不能教法語,他辛勤工作了四十年,由于普魯士的入侵,被無辜地趕下講臺,不能再教祖國的語言。這實在是十分令人痛心的事,韓麥爾先生身著莊重的禮服來告別講臺,既表現了他強烈的愛國主義感情,也強烈地刺激與調動了小弗郎士的愛國主義激情。小弗郎士對韓麥爾表示了深切的敬、愛,豈只是對老師的敬愛,里面更包含了共同遭遇互相同情等復雜的感情。是以愛國主義感情為基礎的。這是第二部分的第二層。
7、怎樣理解韓麥爾說的“總要把學習推到明天,這正是阿爾薩斯人最大的不幸”?
教師小結:明天總是有的,“明日復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萬事成蹉跎”。拖到明日的結果是連自己祖國的語言都不會說,不會寫,而且由于普魯士隊伍的入侵,將失去了學習自己祖國的語言的權利與自由。這當然是最大不幸,這里表現了韓麥爾先生十分沉痛的心情。
8、怎樣理解“法國語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語言”?
教師小結:這是韓麥爾先生針對侵略者禁教法語而說出的話,包含著熱愛祖國語言、熱愛祖國的深沉感情。
9、一節中有“字帖”“金甲蟲”“鴿子”等描寫,體會一下這些描寫的表現力量。
教師講解:韓麥爾先生有意地把字帖上全部寫上了法蘭西、阿爾薩斯,意思是阿爾薩斯永遠屬于法蘭西,絕不屬于普魯士;這些字帖成了飄揚在孩子們心上的國旗。因此習字時也就格外地專心,教室里安靜極了,只是鋼筆在紙上沙沙地響。很容易使人“分神”的金甲蟲來“光顧”,連最小的孩子也不分心,多么專心致志!還有小弗郎士對“鴿子”叫聲、產生的聯想,是表現了一個兒童對入侵者的仇恨與諷刺。
10、“忽然”一詞在課文中是什么意思?
教師小結:說明大家感覺這一節課過得非常快,不知不覺中又到了散學的時間了。
11、了鐘聲、號聲為什么韓麥爾先生臉色慘白?
教師小結:鐘聲顯示著最后一課的結束,號聲,暗示著德語要替代法語,這都宣告了阿爾薩斯人民將和自己民族的語言,自己的祖國告別,這兩點對韓麥爾是沉重的打擊。“臉色慘白”是他內心痛苦已極的表現。
12、覺得他從來沒有這么高大”具有什么表現力量。
教師小結:通過上最后一課,小弗郎士對先生有了進一步的了解:看到了先生熱愛祖國的拳拳之心,看到了先生對法蘭西民族的痛苦思索,看到了先生對自己的深刻自責,以及法蘭西語言永存、自由屬于法蘭西人民的堅定信念,因此,他敬仰先生的人格,覺得“他從來沒有這么高大”過。
13、──我──”這兩個破折號該如何理解?這句話該怎樣理解?
教師小結:從語言形式上看,這兩個破折號表示聲音哽住了,說不下去了。從文章的內容上看,是“此處無聲勝有聲”。韓麥爾先生離別講臺的那一刻殘酷地來到了,心情悲憤,百感交加,語言難以表達沉痛的心情,兩個破折號則可以:含蓄、全面、深刻地包容一切。
14、理解“使出全身的力量”寫了兩個大字,和寫出的“法蘭西萬歲”
教師小結:這像一個特寫鏡頭。先生與學生的分別是如此悲壯,這時他一定有不少的話要說,卻又激動得說不出來,他的感情無法自抑,因此把種種感情集于筆端。“使出全身的力量”,好像使我們看到了感情的流向,這些感情熔鑄成兩個大字:法蘭西萬歲!
“法蘭西萬歲”,有兩層意思,首先是堅信法蘭西必勝,激勵人民不要忘記自己的祖國。再有也是韓麥爾先生愛國主義的集中表現。
15、在上學路上,小弗郎士見到了普魯士士兵的操練,廣告牌等等,這些描寫在小說中起什么作用?
教師小結:這叫做場景描寫。這場景描寫實質上就是當時社會環境的描寫,它告訴我們故事發生的背景,“最后一課”就是在那個時代、社會的條件下才會出現的,揭示了悲劇性的最后一課產生的根源。場景描寫,語言干凈、簡潔、寥寥幾筆,勾勒了故事發生的典型環境。
六、體驗反思:
“最后一課”是在特定的歷史背景下發生的,因此,他能充分地體現被占領人們的愛國精神。可是有人說,在和平生活的環境里,我們談愛國主義,我們要表達愛國感情就沒有那么容易了。果真如此嗎?那么在我們的學習生活中,應該怎樣表達愛國的情懷呢?
七、布置作業 :
1、練習三
2、作業本
3、想小弗朗士上完了最后一課,在回家途中再聽到和看到剛才的景物時的感受(包括操練和布告牌),寫一段一百字左右的話。
都德《最后一課》漢譯及其社會背景 篇4
出色的心理描寫。這篇小說對人物的心理描寫是成功的。作者巧妙地用了多種方式描寫了人物心理,從而成功地塑造了人物形象,突出了主題。
小說對人物進行心理描寫時,成功地把景物描寫、細節描寫、人物行動描寫與直接寫心理活動緊緊地結合在一起,把小弗郎士的所見、所聞、所為、所感融為一體。這樣使小弗郎士所見的景物、人物等都籠罩上一層感情色彩,它和那極其簡潔的直接對心理活動的刻畫相配合,協調一致地反映出小弗郎士的心理狀態。如:“天氣那么暖和,那么晴朗!”“畫眉在樹林邊宛轉地唱歌;鋸木廠后邊草地上,普魯士兵正在操練。這些景象,比分詞用法有趣多了;可是我還能管住自己,急忙向學校跑去。”這樣就把景物描寫與直接寫心理活動緊密結合在一起,生動地表現了作為小學生的小弗郎士那種因怕遲到而急于到學校去,而又為路旁景物所吸引,既留戀,又不敢再停下來觀賞、玩耍的復雜心情。有許多地方作者是把心理描寫和人物行動結合在一起的,如小弗郎士進教室:“我只好推開門,當著大家的面走進靜悄悄的教室。你們可以想象,我那時臉多么紅,心多么慌!”這樣的例子很多,從這些例子看出作者是多么自然多么貼切地把人物的心理和行動結合在一起進行刻畫的。
總之,這篇小說描寫心理活動的段落很多,作者靈活地運用了多種心理刻畫的方法。但無論用什么方法描寫心理活動,都準確地把握住了小弗郎士的年齡特征和性格特征,非常真實,非常生動。
(摘自劉憲章《〈最后一課〉分析》,載《課文分析集》初中第二冊145—146頁)
都德《最后一課》漢譯及其社會背景 篇5
【導學目標】
理清小說的故事情節,通過分析語言、動作、心理等方面的描寫,理解人物形象。
體會法蘭西人民的愛國感情。
二、相關資料:
關于課文中的描寫
1、心理描寫
出色的心理描寫。這篇小說對人物的心理描寫是成功的。作者巧妙地用了多種方式描寫了人物心理,從而成功地塑造了人物形象,突出了主題。
小說對人物進行心理描寫時,成功地把景物描寫、細節描寫、人物行動描寫與直接寫心理活動緊緊地結合在一起,把小弗郎士的所見、所聞、所為、所感融為一體。這樣使小弗郎士所見的景物、人物等都籠罩上一層感情色彩,它和那極其簡潔的直接對心理活動的刻畫相配合,協調一致地反映出小弗郎士的心理狀態。如:“天氣那么暖和,那么晴朗!”“畫眉在樹林邊宛轉地唱歌;鋸木廠后邊草地上,普魯士兵正在操練。這些景象,比分詞用法有趣多了;可是我還能管住自己,急忙向學校跑去。”這樣就把景物描寫與直接寫心理活動緊密結合在一起,生動地表現了作為小學生的小弗郎士那種因怕遲到而急于到學校去,而又為路旁景物所吸引,既留戀,又不敢再停下來觀賞、玩耍的復雜心情。有許多地方作者是把心理描寫和人物行動結合在一起的,如小弗郎士進教室:“我只好推開門,當著大家的面走進靜悄悄的教室。你們可以想象,我那時臉多么紅,心多么慌!”這樣的例子很多,從這些例子看出作者是多么自然多么貼切地把人物的心理和行動結合在一起進行刻畫的。
2、細節描寫
細節描寫的真實性。這篇小說的許多細節描寫是十分耐人尋味的。就拿作者描寫屋頂上鴿子咕咕低叫這一個細節來說,它使小弗郎士提出一個幽默的問題:“他們該不會強迫這些鴿子也用德國話唱歌吧!”旋即文筆驟收,戛然而止。答案,就留給讀者去思索、補充。又如韓麥爾的那頂“繡邊的小黑絲帽”,郝叟老頭的那本“初級讀本”,和那副橫放在書上面的大眼鏡,不待說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還有作品中前后出現的兩次普魯士軍隊的操練和軍號聲,教室里飛進的幾個金龜子、黑板上書寫的“法蘭西萬歲”幾個大字,這些細節看來似是信手拈來,實際上卻并非可有可無,它們起著烘托環境氣氛、刻畫人物性格和揭示主題思想的作用。每一個細節都蘊含新意,發人深思。
3、場景描寫
……《最后一課》,在情節開端部分寫了兩處場景。一處是鋸木場后邊的草地上;一處是鎮公所旁的布告牌前。這兩處場景雖然只有寥寥數筆,卻起到了牽掣全篇的作用。充分體現了作品的典型環境。“天氣那么暖和,那么晴朗!“畫眉在樹林邊宛轉地唱歌;鋸木廠后邊草地上,普魯士兵正在操練。”
這是小說中的小弗郎士早晨出門上學時所見到的場景。這里的自然景象與社會景象,構成了產生《最后一課》的具體時間和時代背景。作者對自然景象寫得輕松明快;社會景象寫得自然、協調。似為隨意拈來,實則不同一般。對自然景物的描繪,正反映出小學生小弗郎士無憂無慮的純真、幼稚的心理狀態。領土的割讓、敵軍的占領,這些國家存亡的大事,對當時一個貪玩而不喜歡學習的孩子來說都是無關緊要的。所以小弗郎士認為“這些景象,比分詞用法有趣多了”。這個開頭和后來小弗郎士思想感情的徹底轉變,形成了人物性格上的強烈對照。也只有這樣的構思安排,才能讓讀者清晰地看到人物形象是由怎樣的起點,最終走到了那樣的終點的發展過程。
但是,當讀者讀到這里時,人們的心情并不像作家所寫的景色那樣明朗、輕快,反而有“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沉重、壓抑感覺。這里作家是運用對自然景物的描寫,在制造作品中所需要的那種悲劇氣氛。
“鋸木廠后邊草地上,普魯士兵正在操練。”
這句對社會環境的描述,真實、形象而又十分簡練地交代出了這里已被異國軍隊占領。在法蘭西綠草如茵的土地上,普魯士兵的軍靴在踐踏。這就大煞了這個法國東北部小鎮幽美的風景。作家就是運用了這個細節,向讀者揭示了“最后一課”這場悲劇的社會根源。公開的“操練”,是占領者對被占領國家人民心理上的征伐和蹂躪,也是行動上的鎮壓和屠殺前的準備和演習!請看,作家在這風和日麗、林綠鳥語的背景下展現出的“一般”活動,是具有多么不一般的意義。
小弗郎士在上學途中,路過鎮公所,“看見許多人站在布告牌前邊”。這是作品中通過小弗郎士的眼睛對這一小鎮的社會景象的第二次描繪。從事態的發展過程上看,它是“普魯士兵正在操練”的第一處場景的繼續和必然。“鎮公所”,現在是占領者政權的所在之處。在它前邊的“布告牌”,是占領者頒布命令的地方。上面雖然只貼著一紙告示或數條命令,但其威力之大,足以迫使當地人民不得不去執行就范。正是它,才直接導致了“最后一課”的悲壯事件。而“許多人”擠在那里看布告,更預示了事件關系之重大,涉及之廣泛,渲染了一種“山雨欲來風滿樓”的緊張氣氛。
都德僅用了三句話,就真實地為我們刻畫了一幅殖民地生活的典型圖畫,從中我們可以窺視出作者在全篇構思上的匠心。
練一練
1.給加粗字注音。
郝叟( ) 哽( ) 祈禱( )
詫異( ) 懲罰( ) 踱來踱去( )
2、下列詞語中加粗字注音全都正確的一項是
a.赫叟(hǎo sǒu) 詫異(chà) 哽住(gěng)
b.祈禱(qí) 懊悔(ào) 挾(jiá)
c.懲罰(chěng) 板凳(dèng) 捂(wǔ)
d.紫藤(téng) 鑰匙(yào shi) 賺(zhuàn)
3、下列各組詞語中有錯別字的一組是
a.祈禱 督學 b.思量 墻璧
c.慘白 阻塞 d.戒尺 溜冰
4.選詞填空。
(1)“想起這些,我多么________(痛心、懊悔、悔恨)!我這些課本,語法啦,歷史啦……”
(2)個個都那么________(留心、細心、專心),教室里那么________(安靜、肅靜、寂靜)!
(3)這套衣服,他只有在督學來視察或者發獎的日子才穿戴。而且整個教室有一種不平常的________(莊嚴、嚴肅、肅穆)的氣氛。
(4)韓麥爾先生見了我,很________(溫和、柔和、溫柔)地說:“快坐好,小弗郎士,我們就要上課,不等你了。”
(5)他們像是用這種方式來感謝我們老師四十年來________(忠誠、忠心、忠實)的服務,來表示對就要失去的國土的________(謝意、敬意、敬愛)。
(6)這可憐的人好像恨不得把自己知道的東西在他離開之前全教給我們,一下子________(裝進、塞進、擠進)我們的腦子里去。
5、下列說法有誤的一項是
a.《最后一課》的體裁是小說,作者都德,選自《星期一故事集》。
b.《最后一課》以普法戰爭為背景,通過小弗郎士在“最后一課”中的見聞和感受表現了韓麥爾等法國人民在國土淪喪時的悲憤心情和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
c.《最后一課》的主人公是小弗郎士。
d.《最后一課》運用了景物描寫表現主題。
6、表現人物性格常常運用語言、行動、心理描寫等手法。試對下面的描寫文字表現人物性格進行分析
1.他轉身朝著黑板,拿起粉筆,使出全身的力量,寫了兩個大字:“法蘭西萬歲!”
①描寫的對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運用的描寫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表現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屋頂上鴿子咕咕地低聲叫著,我心里想:“他們該不會強迫這些鴿子也用德國話唱歌吧!”
①描寫的對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運用的描寫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表現了________________。
7.下列說法正確的一項是( )(2分)
a、《最后一課》中韓麥爾和小弗郎士愛國感情一樣熾烈,都是自始至終的愛國情懷。
b、《最后一課》的作者是一位愛國主義作用,以長篇小說見稱于世。
c、韓麥爾先生因為年紀大,上課非常吃力,所以上課時“臉色慘白”,小弗郎士也認為老師累得這樣是一個“可憐的人”。
d、韓麥爾先生為上這“最后一課”,穿上整齊的新衣,這是他對祖國愛的表現。
8.指出下列各句的描寫方法和作用。(3分)
⑴畫眉在林邊宛轉地唱歌;鋸木廠后邊的草地上,普魯士兵正在操練。
⑵天啊,如果我能把那條出名難學的分詞用法從頭到尾說出來,聲音響亮,口齒清楚,又沒有一點兒錯誤,那么任何代價我都愿意拿出來的。
⑶有時候一些金甲蟲飛進來,但是誰都不注意,連最小的孩子也不分心。
五、閱讀下面的文段,回答文后的問題
(一)
忽然教堂的鐘敲了十二下。祈禱的鐘聲也響了。窗外又傳來普魯士兵的號聲——他們已經收操了。韓麥爾先生站起來,臉色慘白,我覺得他從來沒有這么高大。
“我的朋友們啊,”他說________“我——我——”
但是他哽住了,他說不下去了。
他轉身朝著黑板,拿起一支粉筆,使出全身的力量,寫了兩個大字________“法蘭西萬歲!”
然后他呆在那兒,頭靠著墻壁,話也不說,只向我們做了一個手勢________“散學了,——你們走吧。”
1.給下面加粗字注音。
祈禱( )( )慘白( )哽住( )
2.在________里填上恰當的標點。
3.選段開頭寫教堂的鐘聲、祈禱的鐘聲、普魯士兵的號聲,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忽然教堂的鐘聲敲了十二下”,加粗詞“忽然”表明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韓麥爾先生此時此刻有無數的話要說,但是他哽住了,說不下去了,是因為
( )
a.時間太少了,滿肚的話一時無從說起。
b.他要離開他教的學生,心情難過。
c.想到課一結束,他就要離開這生活了四十年的地方,心中有說不出的惆悵。
d.最后一課即將結束,從此將和祖國的語言告別,留戀與失望、痛苦與悲憤到了極點,千言萬語不知從何說起。
6.韓麥爾先生“使出全身的力量,寫了兩個大字:‘法蘭西萬歲!’”這一細節描寫表現了韓麥爾先生怎樣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文中“我覺得他從來沒有這么高大”的含義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常見的破折號的用法有以下幾種:a.表示解釋說明b.表示語音延長c.表示意思的遞進d.表示語意的轉折。判斷下列兩句中的破折號是哪種用法。
(1)“我的朋友們啊,”他說,“我——我——”( )
(2)“散學了,——你們走吧。”( )
9、選文中有一句話暗示了小說的社會背景,是哪一句話?(2分)
10、韓麥爾先生“使出全身力量”寫字的細節表現了什么?(2分)
課內閱讀:
平常日子,學校開始上課的時候,總有一陣喧鬧,就在街上也能聽到。開課桌啦,關課桌啦,大家怕吵捂著耳朵背書啦……還有老師拿著大鐵戒尺在桌子上緊敲著,“靜一點,靜一點……”
我本來打算趁那一陣喧鬧偷偷地溜到我的座位上去;可是那一天,一切偏安安靜靜的,跟星期日的早晨一樣。我從開著的窗子望進去,看見同學們都在自己的座位上了;韓麥爾先生呢,踱來踱去,胳膊底下夾著那怕人的鐵戒尺。我只好推開門,當著大家的面走進靜悄悄的教室。你們可以想像,我那時臉多么紅,心多么慌!
……………
我看見這些情形,正在詫異,韓麥爾先生已經坐上椅子,像剛才對我說話那樣,又柔和又嚴肅地對我們說:“我的孩子們,這是我最后一次給你們上課了。柏林已經來了命令"爾薩斯和洛林的學校只許教德語了。新老師明天就到。今天是你們最后一堂法語課,我希望你們多多用心學習。”
我聽了這幾句話,心里萬分難過。啊,那些壞家伙,他們貼在鎮公所布告牌上的,原來就是這么一回事!
我的最后一堂法語課!
我幾乎還不會作文呢!我再也不能學法語了!難道這樣就算了嗎?我從前沒好好學習,曠了課去找鳥窩,到薩爾河上去溜冰……想起這些,我多么懊悔!我這些課本,語法啦,歷史啦,剛才我還覺得那么討厭,帶著又那么沉重,現在都好像是我的老朋友,舍不得跟它們分手了。還有韓麥爾先生也一樣。他就要離開了,我再也不能看見他了!想起這些,我忘了他給我的懲罰,忘了我挨的戒尺。
1.讀第一段和第二段,看這兩段交待了什么?有什么作用?
2.韓麥爾先生今天與往常相比有什么特別的地方?他為什么會這樣?
3.畫線的句子表達了小弗郎士怎樣的心理?
4.小弗郎士的學校為什么不教法語了?由此你想到了什么?
5.在這節課上小弗郎士都學到了什么?
【參考答案】
2、a3、b5、c6、1.①韓麥爾②動作③韓麥爾對祖國必勝的堅定信念
2.①小弗郎士②心理描寫③對敵人禁學法語卑劣行為的諷刺、輕蔑、憎恨和反抗,表現了對祖國語言的熱愛。7.d 8.⑴環境描寫,寫出了產生《最后一課》的時代背景,也寫出了小弗郎士的幼稚。⑵心理描寫,不僅表示了小弗郎士要回答好老師提問的決心,同時也反映出他要學好祖國語言的決心。⑶細節描寫。刻畫出孩子們對祖國文字的熱愛。
五、(一)1.qí dǎo cǎn gěng 2.,::3.鐘聲宣告最后一課的結束,號聲預示著德語要代替法語;號聲、鐘聲的相繼傳來,使韓麥爾先生眷戀國土的心更為痛楚和悲憤,為下文起了烘托和鋪墊作用。4.“忽然”有來得迅速而出乎意料的意思,說明這鐘聲是在韓麥爾先生爭分奪秒地教,學生們正在全神貫注汲取法語知識的情況下敲響了,是在不情愿的情況下強加于人的鐘聲,不容人選擇地宣布最后一課的結束。增強了悲愴的氣氛。5.d 6.強烈的愛國主義思想。7.表現小弗郎士對韓麥爾先生的無比崇敬。8.(1) b (2) c
9.窗外又傳來普魯士兵的號聲。
10.熱愛祖國,堅信祖國必勝的信念。
都德《最后一課》漢譯及其社會背景 篇6
【教學目標】
1、根據小說的三要素:人物、故事情節、環境,來初步掌握小說的內容;
2、通過分析典型細節,分析人物形象;
3、培養學生熱愛母語、熱愛祖國的感情。
【教學重點】
通過分析典型細節,分析人物形象。
【課時安排】
兩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介紹故事背景,導入新課
1870年7月19日一1871年5月10日,法國同普魯士王國之間發生了一場重大戰爭──普法戰爭。普法戰爭以法國的慘敗告終,戰后,法國東部的阿爾薩斯和洛林兩省被割讓給普魯士。《最后一課》就是以這一歷史事件為背景,表現阿爾薩斯省人民淪為異族奴隸的痛苦。面對侵略,法蘭西人民奮起反抗。
二、整體感知
1、簡介小說:
小說,是以塑造人物形象為中心,通過完整的故事情節和具體的環境描寫來反映社會生活的一種文學樣式。
2、介紹小說的三要素:
人物、環境、故事情節。
故事情節是故事發生、發展、結束的過程。一般分為:開端、發展、高潮、結局。
引導學生找出記敘文六要素和小說三要素之間的關系,便于學生理解。
3、學生結合文章特殊的歷史背景,有感情的大聲朗讀課文;
4、學生概述本文的主要內容;
三、再讀、分析課文
1、學生三讀課文,根據有關小說的知識,找出本文中的人物(主人公),理清文章的故事情節:
明確:主人公:小弗郎士 韓麥爾先生
情節:上學路上→ 上最后一課的過程→ 下課
↓
上課前、上課中
四、四讀課文,圍繞變字研究人物形象
1、分析文章主要人物形象之一:小弗郎士
學生細讀課文,找出課文中描寫小弗郎士動作、心理的句子,然后分析小弗郎士上課前后心情、態度發生了哪些根本的變化?變化的原因是什么?
2、學生自由發言,并自行歸納總結。
3、學生總結小弗朗士是個怎樣的孩子。
五、小結
六、布置作業
朗讀課文,思考小弗郎士在小說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第二課時
一、讀課文,依照分析小弗郎士的方法分析韓麥爾先生身上所發生的變化
1、學生小組推薦代表交流,并自行歸納。
2、學生再讀課文,想象揣摩:
我每次抬起頭來,總看見韓麥爾先生坐在椅子里,一動也不動,瞪著眼看周圍的東西,好像要把這個小教室里的東西都裝在眼睛里帶走似的。
(猜想一下,韓麥爾先生此刻在想什么?)
忽然教堂的鐘敲了十二下。祈禱的鐘聲也響了。窗外又傳來普魯士兵的號聲──他們已經收操了。韓麥爾先生站起來,臉色慘白,我覺得他從來沒有這么高大。
我的朋友們啊,他說,我──我──
但是他哽住了,他說不下去了。
他轉身朝著黑板,拿起一支粉筆,使出全身的力量,寫了兩個大字:
法蘭西萬歲!
(請你用一兩個詞語形容韓麥爾先生此時的心情)
3、學生概括韓麥爾先生是個怎樣的人:
(學生小組討論交流,然后全班交流)
4、學生再讀課文,找一下看看文中所寫的環境和其他人物,是否也發生了變化?如果有變化,表現在哪些方面?
(教師指名回答)
5、教師進行總結歸納。
都德《最后一課》漢譯及其社會背景 篇7
各位領導、各位專家老師:
大家上午好!
我說課的內容是《最后一課》,是人教版實驗教科書《語文》七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的一篇講讀課文。我將從教材、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教法學法、教學過程、板書設計、教學評價七個方面對《最后一課》的第二課時進行陳述。
一、說教材分析:
本篇課文處于七年級下冊第二單元。這一單元的課文都是表現愛國主題的文學作品,本文《最后一課》是法國作家都德創作的一部短篇小說,通過阿爾薩斯省的一個小學生小弗朗士在最后一堂法語課中的見聞和感受,真實地反映了法國淪陷區的人民慘遭異族統治的悲憤和對祖國的熱愛,集中地表現了法國人民崇高的愛國主義精神。作為一篇小說,本文具有典型的人物形象、典型的社會環境和生動的故事情節,所以本篇課文可以引導學生對作品中有關小弗朗士河韓麥爾先生的精彩段落和生動描寫進行揣摩,學習借助人物的心理變化來梳理小說情節的方法和分析人物的描寫來表現人物性格的方法。再引導學生對文中的細節描寫和環境描寫進行分析,理解典型環境對于揭示人物性格的幫助作用,進而理解小說的主題,并借助課文的學習理解小說的概念。
二、說教學目標及依據:
(一)課標描述:
1.在通讀課文的基礎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內容,體味和推敲重要詞句在語言環境中的意義和作用。
2.欣賞文學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對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說出自己的體驗;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現力的語言。
3.對課文的內容和表達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問,并能運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討疑難問題。
(二)單元教學目標:
1.聯系課文內容,引導學生了解中國國情,培養學生熱愛祖國山河和語言文化的愛國主義情操。
2..細致分析、細心揣摩課文中的精彩段落和關鍵詞句,使學生充分體會到漢語言豐富、優美的表現力,饒有興趣的鍛煉運用祖國語言的能力。
(三)學情分析
基于我們在第一單元已經學習過一篇小說,學生初步具備了閱讀小說的基本能力和方法,因此,在本單元教學目標的引領下,進一步激發學生閱讀小說的濃厚興趣。在教學過程中,要引導學生通過反復的朗讀、誦讀,深入體會作品所表達的思想感情;通過分析作品中兩個典型人物形象,聯系社會背景理解作品深刻的思想內涵;通過分析作品中人物語言、動作、神態、心理活動,感受人物思想感情;通過“體味和推敲重要詞句在語言環境中的意義和作用”,“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現力的語言”,喚起學生情感共鳴,激發學生的愛國感情。讓學生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調動已有的知識儲備,結合自己的生活體驗,敢于發表自己的見解。做到觀點明確,言之有理。
依據課程標準、單元教學目標、文本核心內容和學情分析,,我確立《最后一課》第二課時的教學目標如下。
1.梳理小弗朗士的情感變化過程的相關語句,說出其改變原因。
2.找出描寫韓麥爾先生語言、動作、神態的語句,至少說出一兩點對韓麥爾先生生動的藝術形象的看法,并以韓麥爾先生為第一人稱,完成改寫。
3.通過辨析文中關鍵句、警策句,結合這些句子說說小說所表現的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
三、說教學重難點及突破
重點:梳理小弗朗士的情感變化,感受韓麥爾先生生動的藝術形象。
難點:(1)找到體現小弗朗士心理變化的關鍵詞語,按句式說話,并進一步分析揣摩關鍵句子的含義,分析小弗朗士變化的原因。
(2)以韓麥爾先生為第一人稱,完成文章從上課到下課部分的內容改寫。
本文中有大段關于小弗朗士的心理描寫,尤其是小弗朗士明確了“最后一課”的意義時,他明白了很多。文中有許多含義深刻的句子將可能是學生理解的難點。要突破重點難點,有效完成本課的教學任務,在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全面感知文章內容,找到含義,理解小弗朗士變化的原因。而韓麥爾先生的心理描寫的改寫將是在對其外貌、動作、語言描寫的揣摩分析之上的寫作訓練,既能考查學生對人物形象的把握程度,又能引導學生仿照小弗朗士的心理描寫進行改寫。
四、教法學法與教學手段
1、教學方法:為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完成教學目標,選擇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是非常關鍵的。根據課程標準的要求和本節課的特點,我主要采用(知識遷移法、分組討論法、問題討論法、教師導學法、學生自學法)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這樣既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又培養了學生的觀察、分析和思維能力和創新意識。2、學習方法
古人主張:“授人魚,不如授人以漁”,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我注意滲透學生學法指導,鼓勵學生用朗讀感受法、按句式說話法、討論賞析法等進行探究學習。在教學過程的分析中,我會結合具體的教學環節進行說明。
3、教學手段:運用多媒體、板書等
五、教學過程分析:
為了有助于第二課時的教學,第一課時我主要以情感鋪墊為主,追求學生對文本的真實體驗,并引導學生對課文進行了整體感知。首先有意設置嚴肅安靜的教室氣氛,讓學生靜下心來閱讀課文,讀后自由交流內心最真實的心理感受和想法,并適時引入大連地區在二戰時曾有與阿爾薩斯相類似的遭遇,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感,明確“祖國是一個民族的根,母語是最美麗的語言”。之后對小說的主要情節進行了概括,并找出了小說的三要素和線索。第一課時我主要運用了設置情境法、朗讀感受法、交流體驗法和整體感知法,這些都是為了第二課時的深層次閱讀服務。
第二課時我主要是引導學生揣摩文中精彩語段和關鍵詞句,分析小說中的典型人物形象。下面我講具體陳述第二課時的教學過程。
(一) 情境導入,激發學生興趣:
在背景音樂《我的中國心》中,老師緩緩朗誦:
無論我們身在何處,都保持著一顆赤誠的愛國之心,上節課,我們整體感受了小說濃濃的愛國基調,認識了兩個主要人物小弗朗士和韓麥爾先生。我們了解了祖國是一個民族的根,每一個有民族尊嚴的人,盡管愛國的方式可能不同,但其深情卻全然相同。今天,讓我們一起繼續品讀《最后一課》,看看阿爾薩斯的這對師生是如何表達他們的愛國深情的呢?(設計意圖:幫助學生明確本課學習重點)
(二) 梳理小弗朗士的情感變化,分析其改變原因。
(設計意圖:小說是以小弗朗士的視角展開的,以他的所見、所聞、所為、所感為線索。所以分析清楚小弗朗士發生的變化以及變化的原因對把握人物形象和深層次理解小說主題至關重要。)
1、 過渡語:本篇小說是從小弗朗士的視覺角度來寫的,突出了對他的心理活動的描寫,你能找出文中最能體現小弗朗士的心理變化、思想成長的詞語嗎?
(此環節學生通過跳讀課文會很容易的找到“怕”“詫異”“懊悔”這三詞語,“明白”會稍微難一些。教師可提示學生在16段中尋找。教師板書:小弗郎士 心理 怕 詫異 懊悔 明白)
2、 過渡語:請你抓住“怕”等四個詞語,從文中找出相關內容,按句式說話。
以“‘我’怕……”為格式說話。如:“我”怕遲到了韓麥爾先生罵我,用戒尺打我。
(此環節教師應提示學生不要局限于文中的某一句話,要通觀全文,整體把握。教師可給出范例,學生模仿,按句式說話。說的重點是要引導學生逐步走向深入,緊扣文章主題,關鍵性的句子應細細品味。通過四個句式的說話訓練,即引導學生揣摩體味文中細節之處的描寫,又理解了小弗朗士改變的原因。這部分以學生的自主活動為主,先瀏覽、再勾畫、書邊空白處做批注。在小組交流、選出代表全班發言。應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充分鼓勵學生多說,經過上課實踐,學生按句式說話說得相當精彩,而且能依照原文背著說,效果極好。對于最后一個句式“‘我’明白……之所以……是因為……”學生說得有些難度。因此教師應引導學生找到文中有關的句子進行揣摩理解。)
3、 過渡語:通過按句式說話,我們對小弗朗士的情感變化已經有所把握,請你概括一下小弗朗士是一個怎樣的學生?他又是因為什么原因改變了學習態度呢?
(通過上個環節的說話練習,這個問題會容易許多。只是第二問應引導學生讀課文,勾劃,找到小弗朗士改變的所有外因:韓麥爾先生強烈的愛國心和使出全身力氣教完法語的勇氣,郝叟老頭捧著書邊破了的初級讀本發出的顫抖的聲音,以及那陣陣緊逼的教堂的鐘聲和普魯士士兵操練結束的號角聲。以及內因:法國人民的民族感情和不愿受奴役的決心。通過理解,學生會明確最能體現文章主題的人物應是小說的主人公,小弗朗士算一個。)
檢測學生達成度,落實目標一
(三)分析文中另一主要人物韓麥爾先生的藝術形象。
(設計意圖:韓麥爾先生的形象對小弗朗的轉變起決定性的因素,而且文中大量的描寫都體現了韓麥爾先生的愛國,所以他也是體現小說主題的一個重要人物,要引導學生仔細揣摩文中的描寫,學習小說刻畫人物的方法和語言運用的技巧。)
1、過渡語:請同學們在文中畫出所有關于韓麥爾先生的正面描寫,概括出描寫的作用,并在書邊做好批注。……通過你自己的閱讀,你認為韓麥爾先生的哪些舉動讓你印象深刻?
(此環節學生主要采用閱讀勾畫法,分析概括法,做批注法。找到人物的外貌、語言、動作、神態描寫,進行人物性格的概括。通過閱讀,很多同學選擇了課文第24段到29段的韓麥爾先生的最后一幕寫字的動作。這正是我想讓學生找到的部分,有利于我下一步的設計。)
些?
(此環節做一個人物描寫知識的總結。學生經過討論,很容易總結出:神態、外貌、動作、語言、心理。教師板書。
4、 概括韓麥爾先生的形象。
(概括韓麥爾的形象,明確韓麥爾先生也是最能體現小說主體的人物,也可算作小說的主人公。)
(四)寫作訓練。韓麥爾先生從課上到課下的心理描寫
過渡語:經過分析我們發現小說中對韓麥爾先生的刻畫主要用了前四種描寫方法,而缺少心理描寫。這是因為本文是以小弗朗士為第一人稱來寫的,透過他的眼睛,他只能透過別人的動作、語言、神態去揣摩別人的心理,而無法將韓麥爾先生最真實的心理寫下。現在讓我們換一種視角,請你試以韓麥爾先生為第一人稱,完成文章從上課到下課部分的內容改寫。
(設計意圖:這本是課后一道練習題。但有時我們容易把課后題當作作業來處理,我認為這是不足取的,應把課后題與課堂內容結合起來,進行指導,課后只是鞏固強化。所以此環節教師可 提示學生:根據文中重要語句進行合理想象,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改寫。
(1) 韓麥爾先生看到鎮上居民來教室聽課時會有什么感受?
(2)看到小弗朗士遲到會想些什么?
(3)坐在椅子里一動不動時會想到什么?
(4)教堂的鐘聲響起時他究竟想說些什么?
本題學生當課進行,動筆寫作。寫后小組交流,選出代表全班朗讀。找同學評價,再修改。)
檢測學生達成度,落實目標二
(五)揣摩語言,理解其深刻內涵,把握文章思想感情。
學生質疑問難
對有價值,富有創造力的問題,除了支持提問與大力表揚外,還可以把它作為一個研究性課題或一次綜合性學習活動來開展。所以質疑環節一定程度上是合作探究環節的延伸,又對它有所超越,它已經走出了語文的范本,向課改中倡導的“大語文”的境界邁進。
可能涉及的問題有:
1)法國語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語言---最明白。最精確。(韓麥爾先生為什么這么說?你對自己的母語是如何認識的?)
(2)韓麥爾先生講話,連用了兩個“最后”,它們的含義各是什么?表達了他什么樣的心情?
(3)他們該不會強迫這些鴿子也用德國話唱歌吧!(這一句什么意思?表達了作者什么樣的感情?)
(4)他寫出“法蘭西萬歲”這幾個字時,為什么要使出全身的力量?
(5)怎樣理解“亡了國當了奴隸的人民,只要牢牢記住他們的語言,就好象拿著一把打開監獄大門的鑰匙”?
(設計意圖:是為了培養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的能力。結合本課內容,針對人物描寫提問,帶動學生對課文深層次的閱讀探究。)
檢測學生達成度,落實目標三
(六)課堂小結
為了體現課程改革的新理念——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我改變傳統的教師總結學生被動聽教學模式,為學生小結教師適時引導補充,這樣,既強化了學生所學的知識,又培養了學生歸納和概括能力。
(設計意圖:學生總結課上所學知識,既是對課堂老師授課內容的反饋,有利于教師把握授課情況;又是對小說人物形象的再次感知理解,便于鍛煉學生的口頭歸納提煉能力。)
引導語:通過今天的學習你能談談自己的感受和收獲嗎?
(七)布置作業
1、摘抄一段人物描寫,并結合課文所學自己寫一個人物描寫的片斷,要求用上外貌、語言、動作、神態描寫來體現人物內心的情感和情緒變化。
2、文中還有那些細節描寫你認為比較精彩,請在文中勾畫出,并做好批注。
六、說教學評價
根據課標的“評價建議”、本課的教學目標和教學的重難點,制訂本課的評價任務與設計如下:
1、評價任務:在教學過程中落實教學目標提出的教學任務和要求,并以學生(集體和個體)的目標達成度作為評價的基本任務。
2、評價設計:把課后的“研討與練習”滲透在教學過程的相關環節,并以學生(集體和個體)的達成度作為評價的基本標準。(討論題:課后第四題。片段寫作訓練:課后第三題。)
七、說板書設計(略)
2、過渡語:大家都認為這個特寫鏡頭讓你印象深刻,下面老師表演一下,請各位同學做導演,認真觀察,對照樹上的描寫,看看我的表演怎樣?
(此環節請同學們挑毛病的過程就是分析人物描寫的過程,學生找到毛病,糾正錯誤,再說明書上為何這樣描寫,作用何在?這有助于學生學習人物的描寫方法并且透過人物的動作、神態、語言描寫來體會揣摩人物的內心情感。因為韓麥爾先生的這最后一幕正是小說的高潮所在,是最能體現小說愛國主題的一個大特寫,一定要細細體會。)
3、過渡語:通過分析,請你指出文中對于人物的描寫方法都有哪
都德《最后一課》漢譯及其社會背景 篇8
廣東韶關學院中文系湯婉君
我所說課的篇目是《最后一課》,它是初中一年級的教學內容,具體編排在第一冊第二單元的第二篇。
一、 大綱對初中閱讀的要求
大綱對初中階段在文學作品方面的閱讀要求主要有:1 對課文的內容和表達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問,并能運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討疑難問題。2 能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初步領悟作品的內涵。
二、 教材分析
《最后一課》是法國作家都德寫的一篇短篇小說。這篇小說選材巧妙,以小見大,選取一所普通小學中最后一堂法語課來反映尖銳的民族矛盾以及法國人民的愛國主義感情。這篇文章在對人物進行心理描寫的同時,成功地把景物描寫、細節描寫、人物行動描寫結合起來塑造人物,而且還運用了烘托、對比的手法,把人物思想感情的變化細膩地表現出來了。
三、 教學目標
根據大綱的要求,結合本文的特點,我確立了以下的教學目標:1知識目標:(1)通過聽讀,了解小說的主要情節。這樣,才能更好體味和推敲作品語言的意義和作用。(2)學習本文通過人物的語言、行動、心理活動,表現人物思想感情,突出中心思想的寫法。
2 情感目標:新課程標準在教學建議中提到培養學生健康的審美情趣和積極的人生態度。我們通過這課兩個主人公的分析,不失時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這樣非常自然地把培養學生的情感目標貫穿整個教學過程。
3發展目標:在學習本文出色的語言動作心理描寫的同時,要注重開發學生的創造潛能,引導他們創新寫作。
四、 教學重難點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我們在向學生傳播新知識的同時,應考慮到教學對象原有的知識基礎,有針對性確立重難點。對剛上初一的學生來說,整體感悟一篇較長的文章有一定的難度,根據這個情況,我確立以下的教學的重點、難點。
1、 小弗朗士在最后一課前后的變化,韓麥爾先生的服飾、語言、神情、動作所表現出來的愛國感情。
2、 《最后一課》的情形與平時上課不一樣的具體表現
難點:文章中重要語句含義的分析和文章中處處照應是本文的難點,在學習的過程中應加以啟發和點撥。
五、 教法、學法
如何突破重點難點,有效完成本課的教學任務,就要制定合適的科學的教法、學法。首先要把握兩個原則1、把基礎知識落到實處。2、重視素質教育,在教學中努力體現語文的實踐性和綜合性。其次采取以下的方法:第一,文獻法。讓學生通過各種途徑了解課文的背景和作者的資料,充分預習,掌握生字詞,熟讀課文理清層次。逐步培養學生的綜合學習能力和自學能力。第二,主要采用討論式和對話式,讓學生學會與老師對話與文本對話。第三,為了加大課堂容量,我將使用投影和錄音等多媒體教學手段。
下面是我的具體的教學過程
在這個過程中,我將分為三個環節,三個課時來完成。由于本篇是教讀課文,在每個教學環節里,我都力圖將學生置于閱讀的主導地位,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引導學生理清文章脈絡,依據故事情節的發展將文章分為三部分。
第一:導入新課——激發興趣,完成知識的積累。首先談一下我是怎樣導入新課的:從現實生活入手,引發學生的求知欲,所以我將播放北京申奧成功的宣傳片,讓學生感受申奧成功后全國上下歡慶的景象,引入什么是愛國主義精神,然后說出今天我們要學習的是一篇愛國主義題材的文章。
第二:檢查預習情況:出示投影,給生詞注音,初一的學生還處于識字認字過程,這一步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必不可少。
第三:提問學生,了解他們課后查閱資料的情況 :作者的情況,故事發生的背景。
完成了以上的知識積累的過程后,將進入第一個教學環節:聽讀——整體感知課文,理請文章思路。
(1) 聽讀課文,感知主要人物。放錄音,讓學生邊聽邊思考:本文主要寫了哪幾個人物?(板書:小弗郎士、韓麥爾先生)
(2) 默讀全文,討論文章思路
指導學生集中注意力默讀全文,不動唇、不指讀邊讀邊思考這篇小說的故事情節。最后讓學生分組討論,并用簡要的語言表達出來。最后老師要明確全文按情節分為三部分:1-6為第一部分、7-23為第二部分、24-29為第三部分。
在這個環節里,完成了知識目標的第一點。
第二課時:進行第二個教學環節:品讀課文——體味語言,感悟思想。這個環節把學習方法的傳授落實到具體的課文分析中,使學生掌握閱讀分析的方法。
教學要點:小弗郎士上學路上的見聞和心理活動的描寫;教室中異常情景的描寫;,小弗郎士心理反應和思想感情變化的描寫。
如何在這一步里突破重難點呢,我把握的方法是討論,交流對話,給學生搭知識的臺階,引學生思維上路。
首先先讓學生閱讀第一、第二部分,,從以下幾個話題入手:1、小弗郎士在上課如中見到、聽到、想到了什么?文中為什么不直接從上課寫起?教師在這個話題中需要明確:直接描寫小弗郎士的同時,也間接表現了先生的嚴厲,對下文寫老師態度的變化,突出主題,有烘托作用。不直接從上課寫起,而是著意渲染一種和平的氣氛,跟下文的悲劇氣氛形成鮮明對比。第二個話題是:《最后一課》的情形與平日上課時大不一樣,你能從文中找出不一樣的具體表現嗎?并說說這種不一樣說明了什么?教師要向學生明確以下幾點:首先是氣氛不一樣、學生不一樣、老師不一樣,這種種不同為最后醫科渲染了一種山雨欲來風滿樓的緊張氣氛,為下文蓄足了氣勢。第三個話題是小弗郎士在最后一課上,思想感情發生了明顯變化,你能叢冢找出這種變化的具體表現嗎?并說說變化的的原因嗎?在與學生討論以上話題的時候,要引導學生用筆勾畫出一些重要的句子。通過老師與學生,學生與文本的對話和交流的同時,也對作品進行了品讀,我們突破了重點,把握了小弗郎士這個人物的思想感情。
第三個課時,繼續第二個環節的主題——品讀課文。但是教學要點是分析韓麥爾先生的形象。在這步里,我把握的方法是朗讀法和討論法。
讓同學接力讀11-19段,引導同學對下面的問題進行分析:(1)在最后一課里韓麥爾先生為什么穿上了他那件挺漂亮的綠色禮服,打著皺邊的領結,戴著那頂繡邊的小黑絲帽?(2)韓麥爾先生講話,連用了兩個“最后”,它們的含義各是什么?表達了他什么樣的心情?(3)“小弗郎士每次胎氣頭來,總看見韓麥爾先生坐在椅子里,一動也不動,瞪著眼看周圍的東西,好象把小教室里的東西都裝在眼睛里”,讓同學猜想他此刻在想些什么?(4)他寫出“法蘭西萬歲”這幾個字時,為什么要使出全身的力量?以上幾個問題分別從韓麥爾先生的服飾、語言、神情、動作進行分析的,解決了這幾個問日,也就突破了重點的第一點。
然后請譯名同學讀第20自然段,引導同學進行分析:怎樣理解“亡了國當了奴隸的人民,只要牢牢記住他們的語言,就好象拿著一把打開監獄大門的鑰匙”?教師在小結時要指出這里運用了比喻的修辭方法。
在分析完主要人物形象之后,要對這篇文章的中新思想和寫作特點進行歸納,和進行創新寫作,這是我的第三個教學環節——運用,激活思想,創新寫作。歸納本文通過典型的環境,如在上學路上,小弗郎士見到了普魯士士兵的操練,廣告牌等等,這些描寫實際上是告訴我們故事的背景,運用語言、表情、動作等的描寫,突出典型任務的性格的寫法。這些在寫作上都要會學習和運用。布置作文,題目設計為《最后一課》之后,要求學生展開合情的想象,緊承文末的一句話進行續寫。
以上的教學中,我沒有改變常規教學的各個環節,但這個設計是符合學生認識的規律的,充分發揮了他們的積極性,同樣可以收到很好的效果。
都德《最后一課》漢譯及其社會背景 篇9
〖創意說明
這個教案設計旨在讓學生在不同角度、不同層次“說”的過程中引導學生由課內向課外作知識的拓展延伸、積累。
〖教學步驟
一、愛國話題導入
二、(生)說文中愛國情
以“我從文中……讀出了愛國情”為格式說話:
1、表象可從小弗朗士的心理變化、韓麥爾的服飾、語言、神態去說。
2、深入可到文中的細節原文。
三、(生)說世間愛國情
以“某某怎樣,在……中體現了愛國情”為格式說話。
四、(生)表自己的愛國情
作為中學生該如何體現我們的愛國情呢?
五、(生)賽愛國名言、詩句
1、看哪個小組收集積累得最多。
2、看哪位同學“竊取”得最多。
(旨在學會資源共享,用心說說上一輪別人知道自己不知道的名言詩句)
【資料整合平臺】
最后一課 (鄭振鐸) (原文,略)
都德《最后一課》漢譯及其社會背景 篇10
《最后一課》片斷教學
教學內容:《最后一課》下課部分內容。
教學目標:(1)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
(2)通過表演,加深學生對韓麥爾先生的愛國之情的理解。
教學重點:通過分析韓麥爾先生的動作、語言、神態體會他對祖國的熱愛。
教學難點:指導學生運用課本劇的形式詮釋課文內容,刻畫韓麥爾先生的形象。
教學用具準備:鐘、號子、錄音機、多媒體幻燈片。
教學過程:
一、導言
在教室里,到處充滿著愛國主義氣氛:課桌的鐵桿上掛著美麗的法蘭西阿爾薩斯等字帖;小孩子在在專心畫桿子,鎮上的老人們正捧著初級讀本,發出古怪的聲音;韓麥爾先生正一動也不動,瞪著教室周圍的東西,好像要把這里的東西全部帶走似的可就在在這時,鐘聲響了,最后一課下課了。大家想一想韓麥爾先生此時此刻的心情會怎樣又會怎么做呢?下面請一位同學朗讀一下下課部分內容。
二、自主、合作學習
朗讀以下部分內容后,討論回答下面的問題。
⑴這部分內容主要描寫哪個人物?(板書:韓麥爾先生)從哪幾個方面來描寫韓麥爾先生形象的?從哪些語句可以看出來?(現在請一位同學來回答,剛才,這位同學答得不夠完整,誰能再來補充?那位同學回答得很好,很完整。)
【明確:這部分主要從神態、語言、動作三個方面來描寫韓麥爾先生形象的。神態方面主要是從臉色慘白和哽住來體現;語言方面主要是從韓麥爾先生所說的話語當中可以看出;動作方面主要是從描寫韓麥爾先生的一些動詞可以體現。】(板書:神態:慘白哽住語言:法蘭西萬歲動作:使出*著)
⑵教堂的鐘聲響了,韓麥爾先生為什么臉色慘白和哽住?
⑶如何理解他轉身朝著黑板,拿起一支粉筆,使出全身的力量,寫了兩個大字:法蘭西萬歲!這句話的意思?
【這兩個問題有一定的難度,同學們可以從下面幾個問題去思考:第一題:教堂的鐘聲響了意味著什么?此時韓麥爾先生會想些什么?心情怎樣?第二題:韓麥爾先生寫字時心情會怎樣?從他寫出字的內容法蘭西萬歲!又可以表現出他內心對祖國充滿著怎樣的感情?現在同學們進行小組討論,并積極發表自己的看法。】
【明確:剛才,同學們討論很積極,發言也很踴躍。大體上已經把要點說出來了,只不過語言組織方面有點欠缺。現在,老師進行小結:臉色慘白是因為教堂的鐘聲響了,最后一課下課了,韓麥爾先生想到自己再也不能在這里教法語了,內心無比悲痛。因為悲痛,所以說話哽往了。還有韓麥爾先生用一連串有力的動作,寫出法蘭西萬歲集中體現了韓麥爾先生失去國土,失去國語后,內心無比悲痛的心情,從中讓我們感受到:他對祖國的無比熱愛,對敵人的無比仇恨。以及他對法蘭西的未來充滿必勝的信心。】(板書:愛祖國恨敵人)
三、課本劇表演
過渡:剛才,同學們透過韓麥爾先生的神態、動作、語言,體會到他的內心世界。那么如何把韓麥爾先生的神態、動作、語言和小弗郎士的心理,通過表演的形式展現出來呢?(依次打出課件)
1、神態方面:①臉色慘白②哽住
【組織形式:這兩個神態都是由于什么原因所致?對了是因為悲痛。所以我們只要以悲痛的神情來表演臉色慘白即可。請幾位同學試表演一下。(剛才,前幾位同學演得不夠自然,后幾位同學演得很自然,很有感染力。)那么,哽住該如何表演呢?剛才,有位同學說到:用平常被哽住神情來表演,說得很好,那位同學你來試來表演被哽住的神情這位同學表演得很好,同學們想一想要帶著什么樣的感情去演哽住對了,要帶著著無比悲痛的感情去演,現在再請那位同學來演一下演得很形象,很逼真。韓麥爾先生就是這種神情】
2、語言方面:①我的朋友啊,我我②法蘭西萬歲!③放學了,你們走吧。
【組織形式:同學們先思考:這三句話都可以用什么樣的感情去朗讀呢?(對了,悲痛)同學們再注意看一下第二句法蘭西萬歲!,除了悲痛的感情之外,還有包含著怎樣的感情呢?(對了,對法蘭西的未來充滿必勝的信心)現在,請幾位同學試朗讀這幾句話。(同學們,感情方面把握得很到位,只是語氣上有所欠缺。)現在,
同學們聽錄音磁帶朗讀,注意錄音磁帶朗讀的節奏與語氣;接下來,同學們進行模仿錄音磁帶朗讀,也可以自行設計朗讀。對不足之處加以指正,對朗讀很好的加以肯定。】
2、動作方面:①他轉身朝著黑板,拿起一支粉筆,使出全身的力量,寫了兩個大字:法蘭西萬歲!②他呆在
那兒,頭*墻壁,話也不說,只向我們做了一個手勢放學了,你們走吧。
【組織形式:現在,請一位同學跟我合作,他朗讀小黑板上的內容,我來表演。剛才,不知道同學們有沒有注意到老師剛才表演的時候,加了兩個動作,這兩個動作是什么?(對了,就是寫字時,手在微微的顫抖和粉筆被折斷好幾次)老師為什么這樣處理?(對了,為了更能突出韓麥爾先生無比悲痛的心情)接下來,兩個同學為一組,一個同學朗讀,另外一個同學根據朗讀進行表演。同學們可以模仿老師的表演,也可以自行設計表演。】
4、這部分除了寫韓麥爾先生之外,還寫了小弗郎士,那么小弗郎士該如何演呢?此時,他覺得韓麥爾先生從來沒有這么高大,可見他很理解韓麥爾先生此時的心情。我們只要讓小弗郎士用理解的目光隨著韓麥爾先生的移動而移動即可。
組織學生進行課本劇表演。(現在,叫幾個男生把韓麥爾先生整個過程試表演一下,從中選出優秀的學生,充當韓麥爾先生角色;另外選三個學生分別充當小弗郎士、敲鐘手、吹號手的角色;剩下的同學充當最后一課的學生,配合韓麥爾先生寫出法蘭西萬歲,同時讀出這一句話的內容。)
現在,我們以熱烈的掌聲請這四位同學上臺為我們表演,
剛才這四位同學演得相當棒,我們再以熱烈的掌聲,為他們給我們帶來這么精彩的表演,表示感謝。
三、拓展性學習
過渡:剛才,同學們演得很好,把韓麥爾先生無比悲痛的心情,表演得淋漓盡致。韓麥爾先生似乎心中有千言萬語卻沒有說出來,同學們請看我的朋友們啊,我我這一句話,、同學們想一想韓麥爾先生此時會想對學生說些什么話呢?請同學們把它補充出來。可以是課文里面的內容,也可以自己想像進行補充。
【明確:剛才,同學們回答得很踴躍,從你們回答的內容當中,我可以歸納出大體上從這三個方面進行了補充:第一,對國土的愛;第二,對敵人的恨;第三,對祖國充滿著必勝的信心和希望。】
四、小結
1、齊讀下課部分內容。
2、下課部分主要寫韓麥爾先生這個人物,通過他的神態、語言、動作,充分表現出他對祖國的無比熱愛,對敵人的無比仇恨。這是小說的高潮部分,也是小說的結局部分。行文至此,嘎然而止,這樣安排更耐人尋味,更能突出文章的中心。
五、板書設計
10、最后一課
都德
神態:慘白哽住
下課韓麥爾先生動作:使出*著愛祖國恨敵人
語言:法蘭西萬歲
都德《最后一課》漢譯及其社會背景 篇11
《最后一課》是都德的著名短篇小說,由于其主題表現的深刻與藝術手法的生動,被許多國家選進課本,作為中小學生接受愛國主義教育,了解法國文學的教材。無論是老教材還是新教材,這篇文章都被選入初中課文。這篇課文教了無數遍,但是每次教完后都有很多遺憾。如何在一堂課的時間里把這篇文章完整的呈現給學生,我感到一頭霧水,該把什么傳授給學生:生字、人物、環境、情節等,似乎哪一樣都不能少,于是我哪一樣都取一點,教案提綱如下:
1、導入課文。
2、簡介課文的寫作背景。
3、學習生字。
4、理請文章結構,并概括大意。
5、找出文中環境描寫的語句,并說說有什么作用。
6、找出小弗郎士心理變化的語句,并說說分別表現了他怎樣的思想感情。
7、找出描寫韓麥爾先生外貌、語言、行動的語句,并說說他是一個怎樣的`人。
8、是什么使小弗郎士和韓麥爾先生發生了這樣的變化。
9、理解“亡了國當了奴隸的人民,只要牢牢記住他們的語言,就好像拿著一把打開監獄大門的鑰匙”這句話的含義。
10、閱讀訓練,閱讀最后一部分,回答四個問題。(問題略)
以上10個環節,從語言到句子,從環境描寫到人物描寫,一步一步規規矩矩,涵蓋了課文的方方面面,所有的內容和問題都是教參中現成的,沒有自己的思維和創新。考慮了很多教材教法,但惟獨沒有考慮學生的思維特點,思考需要時間,我把一節課的時間排滿了,學生還怎么思考呢?為了保持一節課的完整性,我采用了灌和塞的方式,本來很有趣簡單的一篇短篇小說在我的灌和塞下變的毫無生趣,學生聽的云里霧里,一片茫然,我敢肯定,下課后學生的腦子里已經什么也沒有了。
今天在新課程理念的啟發和引導下,再接觸這篇課文。我用新課程的理念來審視和思考這篇課文:第一,要給學生足夠的思考時間;第二,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
我把課文翻來覆去的讀了好多遍,祖國、語言、小弗郎士、韓麥爾先生這幾個詞語在我的腦中越來越清晰,最后變成了這幾個問題:
1、你覺得什么是祖國?你知道哪些轟轟烈烈的愛國行為?除了這些轟轟烈烈的愛國行動之外,你認為在生活中還有哪些具體的行為也是熱愛祖國的表現?
2、誦讀課文后,完成以下句式:我聽到……,我感受到……,我想到……
3、結合課文內容,說說你眼中的小弗郎士,你能從他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嗎?你認為自己能從他的經歷中學到什么(吸取到什么教訓)?
4、在最后一堂課的課前,課中,課后,小弗郎士對侵略者、學習和老師等的態度有什么變化?是什么使他發生了這樣的變化?
5、作者為什么要選擇小弗郎士這樣一個貪玩的孩子來表現文章的主題?
6、抓住文中的細節描寫,說說韓麥爾先生是個怎樣的人?
7、認識珍惜時間,學好祖國語言的重要性。
8、課外作業是以韓麥爾先生為第一人稱改寫課文從上課到下課的內容。
這幾個問題,留給學生足夠的時間,讓他們思考,學生的時間充足了,理解問題的能力提高了,相信會有更大的進步。
都德《最后一課》漢譯及其社會背景 篇12
一、導入新課
上一節課我們通過分析心理活動了解了小弗郎士。今天,我們再來看看小說的另一個主人公——韓麥爾先生。
二、分析韓麥爾先生人物形象。 (多媒體課件展示)
1. 討論:作者描寫韓麥爾先生運用了哪些描寫方法?
明確:外貌描寫、神態描寫、動作描寫和語言描寫。
外貌描寫:„„表示對就要失去的國土的敬意。
神態描寫:“韓麥爾先生坐在椅子里,一動也不動,瞪著眼看周圍的東西,好像要把這小教室里的東西都裝的眼睛里帶走似的。”這寫出了韓麥爾先生對畢生從事的教育事業的無限留戀,對祖國故土一往深情的熱愛。
動作描寫:„„充分地表現了他愛祖國、恨敵人的全部思想感情,把崇高的愛國主義感情推到了峰。
語言描寫:„„
2.指導朗讀:
深沉緩慢的語調來讀,表達出這位教了四十年法語的老師對這最后一課的眷 戀,對將要失去祖國語言的難舍。
⑴“我們必須把它牢記在心里,永遠別忘了它,亡了國當了奴隸的人民只要牢牢記住他們的語言,就好像拿著一把的開監獄大門的鑰匙”,“監獄大門”比喻普魯士對法國人民的統治和封鎖,“鑰匙”比喻法國語言。除了表達強烈的愛國熱情外,還表達了對學生的無限期望,對民族和祖國前途的堅定信念。 ⑵結尾部分三個破折號的作用:
明確:解釋說明;聲音的延長;意思的遞進。
三、完成課后練習三。
四、討論:在“最后一課”中,韓麥爾先生的感情有怎樣的起伏變化? 上課一開始,他用“柔和又嚴肅”的語調說話。“柔和”表明他對祖國、同胞、學生的滿腔深情;“嚴肅”說明亡國的悲痛。當課上小弗郎士背不出書來的時候,他不責備學生,而是陷入了痛苦的思索,“這正是阿爾薩斯人的不幸。”用帶著內疚的心情勇敢真誠地作自我批評,痛心地檢查自己的過錯,表現了高度的責任感和深厚的愛國熱情。接著,又深情地贊美了祖國的語言,贊美了祖國。當學生專心書寫的時候,他又陷入了沉思,體味著深沉的亡國之痛。當“最后一課”結束時,他盡情地吐露了自己的悲憤。
“深情、悲痛——思索、內疚——沉思、悲憤”是韓麥爾先生感情的變化,從中蘊含著他對祖國深沉的愛和對侵略者無比的痛恨。
五、環境描寫在本中的作用。
(1) 找出開端中的兩處環境描寫:
明確:“天氣那么暖和,那么晴朗!”
“畫眉在樹林邊宛轉地唱歌,鋸木廠后邊草地上,普魯士兵正在操練。” 這是本文中小弗郎士早晨出門時所見到的場景,包括了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點明了《最后一課》的具體時間和時代背景。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社會環境描寫,它真實而又十分簡練地交代了國土已被侵略軍所占領,優美的自然風光和殘酷的社會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2)“看見許多人站在布告牌前”這一環境描寫又表明什么?
明確:布告牌上貼著的雖然只是一張公文,但它威力極大,逼迫人們不得不法執行和就范。也正是它,才直接導致了“最后一課”。
(3) 課前的環境描寫有什么作用?
明確:烘托出“最后一課”嚴肅、莊嚴、悲憤的氛圍,又進一步加深懸念。
(4)“屋頂上鴿子咕咕咕咕地低聲叫著”描寫的作用?
明確:鴿子是和平的象征,表現出小弗郎士對被迫不能學習祖國語言的悲憤,對和平、自由的渴望。
(5) 教室和韓麥爾先生小院的描寫有什么作用?
明確:表達出這位教了四十年法語的老師對這最后一課的眷戀,對將要失去祖國語言的難舍。
六、 解題:
作者在文中多次重復“最后一課”,其每一次用意是否相同,起怎樣的作用? 明確:韓麥爾先生在開課時宣布:“這是我最后一次給你們上課了„„今天是你們最后一堂法語課„„”這幾句話在小弗郎士幼小的心靈里轟然炸開,鎮公所門前的布告,教室里異乎尋常的情景,現在全明白了。“我的最后一堂法語課!”這句話,單獨成節,表達了他難過、憤慨的心情。“啊!這最后一課,我真永遠忘不了!”表明小弗郎士對“最后一課”的嚴肅意義的深刻理解,也表明他已經由天真幼稚變得懂事成熟起來了。重復出現,既緊扣課題,又表達了對這最后一課的眷戀,對將要失去祖國語言的難舍。
七、布置作業:
下課以后,小弗郎士在回家的路上又見到了什么?又有什么感受?請仍用第一人稱的寫法,進行創造性續寫。
八、板書設計: 韓麥爾
情節:上學
社會環境
教學后記:愛國主義教育是這一課的主旨。這篇課文一小佛郎士的口吻,敘述了法國阿爾薩斯地區遭受普軍侵占以后,師生上最后一課法語課的情景。短暫的最后一課,使我們深切感受到法國人在失去土地時的悲憤、沉痛的心情。這時一篇充滿活力的文章,很能夠貼近學生的心靈。
都德《最后一課》漢譯及其社會背景 篇13
都德的《最后一課》是短篇小說中的精品,自1873年發表以來,曾被譯成世界各國文字,并常被選為中小學的語文教材,流傳廣泛,膾灸人口。小說的情節很簡單,它以普魯士戰勝法國后強行兼并阿爾薩斯和洛林兩省的事件為背景,通過一個小學生在上最后一堂法文課時的所見所聞與內心感受,深刻地表現了法國人民的愛國主義感情。這樣一篇小說,在開始逐漸淪為半殖民地社會的近代中國,是很易引起共鳴的。
梁啟超曾在《論小說與群治之關系》一文中認為,“小說有不可思議之力支配人道”的功能,因此,他極力強調小說要以開通民智,改造國民思想品德為己任。這固然主要是針對創作小說而發,但可以說,近代文學史上的很多翻譯作品也是以此作為自己的神圣宗旨的。
《最后一課》被介紹到中國來,首先就是因為它的愛國主義。這可以從先后發表的幾種譯文上得到佐證:1913年1月發表的匪石譯本將《最后一課》標明為“教育小說”,1915年5月發表的江白痕譯本則標明為“愛國小說”,兩者不約而同都強調了作品的愛國性質及其教育意義;此外,胡適的譯本和江白痕的譯本還分別對小說的篇名作了改動,胡譯為《割地》,江譯為《小子記之》,顯然,譯名強調的是對喪權辱國的刻骨仇恨。這些細節已頗能說明問題,但更值得引起注意的是,上述三種譯本都非常鄭重地在譯文前加有按語,有的甚至還有跋語,這些“序跋”,更清楚地表明了他們翻譯這篇小說的意圖。
目前發表的《最后一課》的最初譯本是由匪石翻譯的,發表在1913年1月31日出版的《湖南教育雜志》2卷1期上。譯者生平不詳,以“匪石”為名者大約不會很多,故未知是否即南社成員陳匪石。據鄭逸梅先生《南社叢談》載,陳匪石早年曾留學日本,“庚辛之際,新學漸盛,他任課幼幼學堂,時以國家積弱之故,與列強國力外張之由,勉勵學生,謂:‘學必有用于世,始名為學’。”從上述記載看,陳匪石從日文轉譯此作也是有可能的。其譯者按語曰:“西歷一千八百七十年,法蘭西與普魯士交哄,法人大敗,普軍盡據法之東境。明年,進攻法之巴黎,法人力竭不能御,乃為城下之盟,贈款五千兆弗郎,約合華銀二千兆元,蓋五倍于我國庚子賠款矣。賠款之外,復割阿色司、那戀兩省之地與普。時文學大家都德目擊其事,然傷之,乃托為阿色司省一小學生之語氣,寫割地之慘然,以激揚法人愛國之心。言雖鄙俚,含有精意。法國小學教師,咸定為課本,授之兒童云。”這篇按語言簡意賅,既交待了作品的時代背景,又深深寄托了對法國的同情和對侵略者的仇恨,愛憎是很分明的。譯文純用白話,通俗明了,但對原作卻略有刪改,如“我”上學前在市政廳遇見鐵匠及其徒弟的情節即被全部刪去。一般來說,翻譯作品,尤其是寥寥二、三千字的短篇小說,在當時很難引起什么反響,但匪石的譯文發表后僅兩月,即有人賦詩發表讀后感,其詩名《〈最后一課〉題辭》,作者健鐵,詩曰:“柏林書到意蒼茫,漢麥先生輟講章。四十年來求學地,知從何處話興亡。凝神端坐睨諸生,忍淚念愁哭不成。祖國文章君識否,山殘水剩最凄清。一聲木鐸日輪高,卻怪先生新換袍。稚子亦知亡國恨,春風和淚看胡桃”。
詩作語氣沉痛,但又不乏憤激,說明作品在當時深深引起了人們的共鳴。
第二種譯文是胡適翻譯的。胡適于1910年7月考取第二屆庚子贈款留美官費生,遂赴紐約康奈爾大學深造,《最后一課》即譯于美國,于1915年3月發表在《留美學生季報》春季號上。據該報編者注明,胡適此譯作曾刊登于上海某報,此說如屬實,則胡譯首次發表大約也在1913年左右,因為胡適譯文后注有“民國元年九月記于美國”的字樣,從時間上推算,發表之日當和匪石譯本基本同時。此外,胡適的“譯者按語”在內容上和匪石基本相同,甚至連造句遣詞也大致吻合,這種雷同現象頗令人迷惑不解。胡適的翻譯,素來刪節極多,曾被人譏之為“胡譯”。這篇譯文在三種譯文中也是刪節最厲害的,大凡無礙基本情節的景物描寫,人物語言等等均遭刪節,以后曾有人在《洪水》雜志上引法文原作對胡適的這篇翻譯大加指責。盡管如此,胡適的譯文在語言上是比較規范的,在當時也比較受歡迎,1917年收有《最后一課》的(胡譯)《短篇小說》(第一集)出版,至1940年累計重印多達21次,由此不難揆察胡適譯作影響之大。
繼胡適譯本后,江白痕在1915年5月1日出版的《中華小說界》2卷5期上也發表了《最后一課》的譯文。江白痕其人不詳,他發表作品不多,偶爾在當時的報刊上能看到他的譯作。他在譯文前也加有一段按語,曰:“普法戰爭后,法人割亞爾薩斯、羅亨二州以和,而亞爾薩斯人常不忘其祖國,今觀是篇,對于祖國文字三致意焉,法人愛國之情亦可概見。”文字之間,可以看出充溢著對祖國的眷愛,其翻譯此作的用意是很明顯的。和前述兩種譯文不同的是,江白痕系用文言翻譯,然譯文卻十分忠實原著,基本是逐句翻譯,當可說是對《最后一課》的首次全譯。
除了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最后一課》精湛的藝術構思也常為人們所贊賞,難能可貴的是中譯者們早在七十多年前就注意到了這一點,匪石和胡適曾分別在譯文后特附跋語,對都德的藝術技巧贊嘆不已,茲抄錄胡適“跋語”之一節,以見其仰慕之情之一斑:“此篇佳處,在于設想之奇。夫割地之慘,奴隸牛馬之慟,是何等重要問題?而乃以孩童語氣出之。全篇所寫,是一蒙學堂中瑣屑之事,計時不過半日,而讀者心目中儼然想見異族之威,亡國之憾,真有手揮五弦,目送飛鴻之妙。此短篇小說之上乘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