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資料:對本文主題的分歧意見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的主題是什么?眾說紛紜。就其主要分歧來說:一種意見認為,本文的主題在于批判封建教育制度。另一種意見認為,不在于批判封建教育制度。 1.主題在于批判封建教育制度 李何林認為:本篇的中心思想是揭露和批判封建腐朽、脫離兒童實際的私塾教育,用樂園似的百草園生活來和陰森、冷酷、枯燥、陳腐的三味書屋相對比,一個是多么適合兒童心理,表現了兒童的廣闊的生活樂趣;一個是多么妨礙兒童身心的發展:像《論語》《幼學瓊林》《周易》《尚書》這些宣揚封建毒素的古書,艱深難懂,逼著學生死記硬背,不懂也不能問。 重點在批判封建教育,揭露私塾殘害兒童的身心發展,但百草園畢竟不是學校,不是生產斗爭和階級斗爭的課堂,不過是能引起兒童樂趣的地方,所以這不是寫兩個課堂。 作者寫這個私塾老先生,說“早聽到,他是本城中極方正、質樸、博學的人”,這是傳言,并不是作者的看法。作者的看法已滲透在全篇的敘述中:通過百草園和三味書屋的生動的對比;通過對這位老先生一面教學生死讀書、讀死書,一面自己在課堂上搖頭晃腦地欣賞無聊文章的描寫;特別是通過寫學生按規矩如何先拜孔子后拜他,魯迅如何抱著求知的渴望和仰慕的心情拿天真的問題去請教他,而碰了一鼻子灰……說明了他是一個體現孔孟之道的、不學無術的典型腐儒。不過作者還不是把他寫得很兇。他對學生也“大叫”“瞪眼”“怒斥”,偶爾也打“戒尺”“罰跪”,但這些都不常用。對這位老先生,作者是用輕松幽默的筆調予以揭露。 這篇散文不僅寫景細致,且景中有情。景是兒童心理的景,情是兒童心理的情,使讀者感到此情此景親切可愛:使人愛文中的景,更愛景中的情,更愛有這種天真感情的兒童,從而也就更憎惡奪去兒童“好景”的封建教育。 (李何林《北京市中學語文課本中十五篇魯迅作品的問題試答》,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 雪步認為:“作者通過百草園和三味書屋兒童時代兩種截然不同的生活描寫,所表達的主題則是揭露和批判以孔孟之道為核心的封建教育制度,從而表現了魯迅對封建社會及其教育制度的徹底否定。” (山東師院聊城分院中文系、圖書館編《魯迅教學手冊》) 2.主題不在于批判封建教育制度 張碩城認為: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的主題思想,歷來的概括是:通過百草園自由快樂的生活和三味書屋里枯燥無味的生活相比,表現了兒童熱愛大自然,追求自由快樂的心理,批判了封建教育制度對兒童的束縛和損害。這一概括,源于許欽文《語文課中魯迅作品的教學》(上海教育出版社1961年),為歷年來的中學語文教學參考資料所沿襲。 筆者認為,這一概括的前半部分是正確的;后半部分則不符合作品實際,也不符合魯迅的創作本意。這篇散文,沒有批判封建教育制度的意旨。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是《朝花夕拾》中的一篇(原題《舊事重提》之六),對于《朝花夕拾》全集的寫作緣起和本意,魯迅有過明確的說明。他在《朝花夕拾·小引》中說道,這本散文集是在北京至廈門這段時間寫的,在廣州編定。其時正是魯迅生活中最輾轉流徙,心情最苦悶的時候。為了“在紛擾中尋出一點閑靜來”,魯迅只能借回憶舊時的美好的事物,來排除目前的苦悶,尋一點“閑靜”,寄一絲安慰。《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正是在廈門大學的圖書館樓上寫的,當時他“是被學者們擠出了集團之后”,只好借這樣一朵兒時的“小花”,來排遣寂寞。這是一。第二,《小引》還說明,原來集名是《舊事重提》,編定時,“我還替它改了一個名稱:《朝花夕拾》”。這一改動,是為了更符合這組散文的內容實際。因為,在苦悶失望中的魯迅,當時常常回憶起兒時的故鄉的瓜果。這組散文,正是浸透著兒時故鄉瓜果的清新甜美的滋味的小品,就像魯迅書桌上的那盆“水橫枝”,樹葉青蔥得可愛。所以魯迅把這美好的回憶散文,比作一組晨光里綻開的花朵。拾來自賞、自慰,而并不是直接為了戰斗。可以說,《朝花夕拾》是一曲少年時代生活的戀歌,而不是投向敵人的投槍和匕首。《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是其中的一篇,它的創作思想不可能游離于《朝花夕拾》之外。 從作品的實際內容來看,也看不到批判封建教育的意思。首先,百草園和三味書屋的前后描寫無法形成所謂“相比”或“對照”,它們在敘述格調上是渾然一體,前后一致的,不存在褒前貶后的問題。百草園生活的描寫自不必說,是何等歡樂,天真。三味書屋的生活描寫又何嘗不是這樣。作者描寫剛到書屋時對里頭的陳設布置首先就充滿著新奇的情感,那“黑油的竹門”,“三味書屋”的大匾,“畫著一只很肥大的梅花鹿伏在古樹下”的畫幅,那沒有孔子牌位的拜孔子和拜先生儀式,對未脫孩提稚氣的魯迅,充滿著一種不同于百草園戲耍的新鮮感。假如說,別了百草園,是令人留戀的;那么進了三味書屋,則又使他的好奇心進到了一個新的天地。當然,“何曰怪哉”之類的好奇,是不可能從先生口中或書上得到解答的,但作者寫到這些時,并不認為這是對兒童的束縛,只是說“做學生是不應該問這些事的”。并認為先生是一定懂得的,只不過不愿說。接著,描寫了讀書生活中的樂趣。“正午習字,晚上對課”,“大家放開喉嚨讀一陣書”,“人聲鼎沸”,“先生自己也念”,而他在念書時,“總是微笑起來,而且將頭仰起,搖著,向后面拗過去,拗過去”。這些描寫,同樣是充滿著歡樂、天真的筆調,一種懷著成年人回顧兒童們放聲唱讀的樂趣,一種從老先生略帶迂腐的神態中品出的幽默,交織在文章之中,給人以歡樂、風趣的欣賞效果。這里怎么看得出“枯燥無味”的氣息?哪里有批判或貶抑的格調呢?即使是寫到戒尺、罰跪,這些封建師道的象征品時,作者也是以一種輕松的口吻寫的:“他有一條戒尺,但是不常用,也有罰跪的規則,但也不常用,普通總不過瞪幾眼,大聲道:‘讀書!’”連續兩個“不常用”和一個“總不過”,還不足以反映出作者對三味書屋的態度嗎?至于寫到三味書屋后面也有一個小花園以及兒童們在園中的戲耍,寫到上課時偷偷在下面玩紙盔甲,畫畫兒,就同寫百草園歡樂生活更無二致。直到文章結尾,作者還以自己在三味書屋中畫畫的成績而自豪,為這些畫兒的賣掉而惋惜,在這惋惜之中,我們不是也可以看出作者對三味書屋生活的留戀依依之情嗎?從上述所舉的這些描寫筆調和內容來看,說作者是在批判三味書屋中的封建教育對兒童的束縛,實在有點離題萬里。 從作者對兩個人物的描寫中,我們也看不出褒貶對照的色彩。長媽媽以她的慈愛和動人的故事,贏得了兒童魯迅的愛;先生則以他的品行“方正、質樸、博學”以及對學生的寬宥獲得了少年魯迅的崇敬。文章是這樣描寫先生的:他對學生和藹,開始嚴厲,后來就好起來。學生溜出花園去玩,并不是不可以,只是去的人“太多”“太久”,就不行了。他不屑于回答“何曰怪哉”之類的怪題,但也不輕易體罰學生,在學生不聽話時,“普通總不過瞪幾眼”。他有點舊書生的迂腐,但是,這并沒有給學生帶來一點惡感,更沒有在幼小的心靈中留下恐懼的陰影。因此,從作品對三味書屋先生的描寫中,也看不出作者有批判封建教育的意思。 應該說,貫穿《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全文的,是甜美的歡樂的回憶,是一顆天真調皮的童心,這就是這篇散文的意境美和韻味美之所在。依照某種主觀需要,凡持革命的文藝家的作品都必帶“火藥味”的偏見,憑空地把它附會為批判封建教育,把它的前半部分和后半部分作為對照割裂開來,不僅破壞了這篇作品整體的和諧統一,也破壞了它的詩意。因此,《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的主題思想應該是:通過對百草園和三味書屋美好生活的回憶,表現兒童熱愛自然,追求新鮮知識,天真幼稚、歡樂的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