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級上學期語文第四單元測試題(D卷)
8.下列語段的第一層(用“/”表示)第二層(用“//”表示)劃分準確的一項是( )(1分)
a.⑴/⑵⑶//⑷⑸//⑹⑺//⑻⑼⑽ b.⑴⑵⑶//⑷⑸//⑹//⑺⑻⑼/⑽
c.⑴⑵⑶/⑷⑸//⑹⑺//⑻⑼//⑽ d.⑴⑵⑶//⑷⑸//⑹⑺//⑻⑼/⑽
9.四個小層的說明對象分別是:(2分)
⑴ ⑵ ⑶ ⑷
10.本段的中心句是哪一句?(2分)
11.這段文字主要運用了哪種表達方式?主要運用了哪兩種說明方法?(2分)
表達方式:
說明方法:
12.本段文字的結構方式是( )(1分)
a.總分式 b.分總式 c.總分總式
13.這段文字采用了從現象到本質的說明順序,說明 是現象,說明 是本質。(2分)
14.這段文字的語言,既有平實說明,又有生動說明,各舉一個例子。(2分)
平實說明:
生動說明:
15.文中⑸⑹兩句中“一般”和“常”用得準確,簡要說明這兩個詞在句中的表達作用。(2分)
(二)
月亮——地球的妻子、姐妹,還是女兒?
中秋賞月,忽有友人相問:“月亮生于何年?來自何方?”
在天文學上,這個問題稱為“月球的起源”,其答案雖然至今尚付闕如,但是太空懸案的偵察員——天文學家們——卻根據眾多的天文觀察事實,對月球的身份作了合乎邏輯的推測。總的說來,大致有三種可能:月亮若不是地球的妻子,那便是地球的姐妹,或者是地球的女兒。
你看,月球的平均密度是每立方厘米3.34克,只相當于地球密度的3/5,而且兩者的化學成份又大不相同;因此,情況很可能是這樣:當46億年前我們這個太陽系從一大團星云物質里脫胎而出時,月球和地球所處的位置相去甚遠,各由不同的物質形成。另一方面,月球的平均密度又與不行星乃至隕星的密度十分相近。所以,它原先很可能是一顆小行星,在它圍繞太陽運行的過程中一度接近地球,并為后者的引力俘獲,而成為地球的衛星。這種學說稱為“俘獲說”。倘若情況果真如此,那么,將地球與月球比作邂逅相遇遂成天作之合的夫妻,豈不是再妙不過嗎?
但是,地球的直經只是月球的3.7倍,相去并不懸殊,況且,迄今為止人們所知的小行星無一例外都比月球小得多;所以像地球這么一顆并不很大的行星,偏偏要俘獲一個月球這么大的小行星亦實非易事。于是有一部分天文學家認為:在太陽系形成之際,地球和( )(a、月亮 b、月球)由同一塊塵埃云凝聚而成。它們的平均密度和化學成分之所以不同,乃是由于原始星云中的金屬成分在行星形成之前已先行凝聚成團。這種學說稱為“同源說”。如此看來,( )(a、月亮 b、月球)豈不就是地球的姐妹?
①最后一種推測更具有戲劇性:在40多億年前,太陽系形成之初,地球月球原為一體。②當時地球處于高溫熔融狀態,自轉很快,天長日久,便從其赤道區飛出一大塊物質,形成了月球。③太平洋便是月球分裂出去的殘跡。你看,月亮豈不又成了地球的女兒?④現在,贊成這種“分裂說”的人已經比較少了。⑤不過,這種理論卻面臨著許多難題,比方說,它有一個必然的推論,即月球的位置應該在地球的赤道面上,而實際情況并非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