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學,木蘭詩,賣油翁,宋定伯捉鬼,詩詞五首單元自測
a.“子何恃而往?”表示懷疑;“子何恃而往!”表示驚奇。
b.“子何恃而往?”表示懷疑;“子何恃而往!”表示嘲笑。
c.“子何恃而往?”與“子何恃而往!”都表示懷疑,不表示驚奇。
d.“子何恃而往?”與“子何恃而往!”都表示嘲笑,也表示疑問。
二、閱讀:邁上新臺階(40分)
【第一臺階】
(一)
數里,鬼言:“步行太遲,可共遞相擔,何如?”定伯曰:“大善。”鬼便先擔定伯數里。鬼言:“卿太重,將非鬼也?”定伯言:“我新鬼,故身重耳。”定伯因復擔鬼,鬼略無重。如是再三。定伯復言:“我新鬼,不知有何所畏忌。”鬼答言:“惟不喜人唾。”于是共行。道遇水,定伯令鬼先渡,聽之,了然無聲音。定伯自渡,漕漼作聲。鬼復言:“何以有聲?”定伯曰:“新死,不習渡水故耳,勿怪吾也。”
1.本文選自《_______》,作者是_________。(1分)
2.“了然無聲音” 中的“了然”與下列詞語中“了然”意義相同的一項是( )(1分)
a.了然干杯
b.一目了然
c.了然塵事不相關,錫杖時時獨看山
d.了然于心者,事使之然也。
3.判斷下列翻譯是否正確。(對的打“√”錯的打“×”)(4分)
(1)卿太重,將非鬼也?您太重,也許不是鬼吧?( )
(2)定伯因復擔鬼,鬼略無重。定伯于是又背鬼,鬼幾乎沒有重量。( )
(3)如是再三。如果是,就兩次三次(輪著背)。( )
(4)勿怪吾也。不要把我當成什么怪物啊。( )
4.選出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項是( )(2分)
a.我新死,故身重耳。 b.新死,不習渡水故耳,勿怪吾也。
c.定伯誑之,我亦鬼 d.可共遞相擔,何如?
5.概括段意。(2分)
(二)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貧,其一富。貧者語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缽足矣。”富者曰:“吾數年來欲買舟而下,猶未能也。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貧者自南海還,以告富者。富者有漸色。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幾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貧者至焉。人之立志,顧不如蜀鄙之僧哉?是故聰與敏,可恃而不可恃也;自恃其聰與敏而不學者,自敗者也……自力者也。
1.解釋加黑字。(2分)
(1)蜀之鄙___________ (2)買舟而下_____________
(3)越明年____________ (4)貧者語于富者________
2.下列幾項中“顧”字解釋相同的一項是( )。(2分)
(1)顧不如蜀鄙之僧哉。
(2)偶因一回顧,便為人上人。
(3)顧野有麥場,場主積薪其中
(4)三顧頻繁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
a.(1)(3)相同 b.(2)(3)相同 c.(1)(4)相同
d.(2)(4)相同 e.(3)(4)相同
3.用第二段中原話回答富者有慚色的原因:(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借蜀鄙之僧的故事告訴我們為學要具備兩個條件:(3分)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臺階】
(三)范仲淹有志于天下
范仲淹①二歲而孤(喪父),母貧無依,再適②長山朱氏,既(已經)長,知其世家,感泣辭母,去之南都入學舍,晝夜苦學,五年未嘗解衣就寢。或夜昏怠,輒以水沃面③。往往饘(zhān)粥(稠粥)不充,日昃(zè,日偏西)始食,遂大通六經④之旨(要義),慨然有志于天下。常自誦曰:當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