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五首
教學目標: 1、理解詩歌的內容,體會兩首詩歌所表達的感情
2、初步掌握元曲的體裁常識]
3、培養誦讀的習慣,訓練閱讀的能力
課時安排:三課時
教學過程:
(一)觀刈麥
1.朗讀《觀刈麥》。
2.作者簡介。
白居易,字樂天,號香山居士,世稱白香山。其詩善于敘述,語言淺顯,是杜甫之后杰出的現實主義詩人,也是唐代詩人中創作最多的一個。以《長恨歌》、《琵琶行》為代表的長篇敘事詩,是他成就的一個方面。
3.解題。
這是作者早期的一首著名諷喻詩。詩歌描寫了農民冒著暑熱辛勤割麥的情景,并借婦人的訴說,反映了當時租稅剝削的慘重和農民生活的困苦。并對自己的“不事農桑”而“吏祿三百石”深感慚愧,表達了他對農民的同情。
4.賞析。
(1)開頭先交代背景,表明是五月麥收的季節。接著寫婦女領著小孩往田里去,給正在割麥的青壯年送飯送水。隨后就寫青壯年農民在南岡低著頭割麥,腳下暑氣熏蒸,背上烈日烘烤,已經累得筋疲力盡,還是不覺得炎熱,只是珍惜夏天晝長能夠多干點活。寫到這里,這一家農民辛苦勞碌的情景已經有力地展現出來。
(2)接下來描寫了另一種令人心酸的情景:一個貧婦人懷抱著孩子,手里提著破籃子,在割麥者旁邊拾麥穗。為什么要來拾麥穗呢?因為她的田地已經“輸稅盡”——為繳納官稅而賣光了,如今無田可種,無麥可收,只好靠拾麥穗充饑。
這兩種情景交織在一起,有差異又有關聯:前者揭示了農民的辛苦,后者揭示了賦稅的繁重。
(3)詩人由農民生活的痛苦聯想到自己生活的舒適,感到慚愧,內心久久不能平靜。最后的抒情文字是全詩的精華所在,它是作者觸景生情的產物,表現了詩人對勞動人民的同情。
5.小結
《觀刈麥》表現了農家生活的艱難,表達了詩人對農民的深切同情。
(二)《赤壁》。
1.指名朗讀《赤壁》。
2.思考探究:
(1)《赤壁》開頭為什么從一把很不起眼的折戟寫起,這樣寫有何作用?
要點提示:這一把折戟與古代戰爭有聯系,很自然地引起后文對歷史的詠嘆。
這兩句的作用主要不在于作為詩的引導,它本身也蘊含著強烈的意念活動。沙里沉埋著鐵戟,點出此地曾有過歷史風云。折戟沉沙而仍未銷蝕,又發歲月流逝物存人非的感慨。凡是在歷史上留下過蹤跡的人物、事件,常會被無情的時光銷蝕掉,也易從人們的記憶中消逝,但又常因偶然機會被人記起。正由于發現了這把鐵戟,使詩人無法平靜,因此他要磨洗并辨認一番,發現原來是“前朝”——三國赤壁之戰時的遺物。從而為下文鋪墊。
(2)全詩最精彩的是久為人們傳誦的末二句,這二句議論感慨抒發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7 .
要點提示:這二句曲折地反映出他的抑郁不平和豪爽胸襟。詩人慨嘆歷史上英雄成名的機遇,是因為他自己生不逢時,有政治軍事才能而不得一展。它似乎還有一層意思:只要有機遇,相信自己總會有所作為,顯示出一種逼人的英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