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說課稿 3份
5. 語文來源于生活,在教學中,注重培養學生的生活體驗非常重要。因此,學生們討論后,上黑板寫出,交流感受很有必要。
6. 語文學習要與時俱進,要充分利用圖書館,互聯網培養學生查資料的能力和習慣,
豐富學生的語文學習,培養學生終身學習的觀念。
《夏》說課教案 洪澤外國語中學 陳 勇一、教材分析《夏》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七年級語文上冊第三單元的最后一篇自讀課文。本教材的前兩個單元分別是教會學生感悟人生、珍愛生命,而本單元則是帶領學生走進大自然,領略自然風光。單元中的每篇課文無一不向我們展現了色彩斑斕的大自然,學習這幾篇課文既是提高聽、說、讀、寫能力的重要途徑,又是一次美的巡禮;從中既可得到語文的滋養,又可受到美的熏陶。二、課文特點及在教材中的地位 1、課文淺論:(1)一年四季,春夏秋冬,周而復始,輪回無窮。有人鐘愛春日之明媚,有人獨喜秋日之豐碩,有人心醉冬日之沉默……夏天呢?好象總是寂寞的時候多。偶爾有人寫,也不過是一肚子抱怨:輕紈覺衣重,密樹苦陰薄。當代作家梁衡妙筆生花,獨辟蹊徑,為我們打開了一扇通向夏季的窗戶。全文猶如一支激情奔涌的進行曲,賦予了夏日以靈魂,也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2)初一學生課外閱讀較少,即使在有限的閱讀書目中也很少能夠讀到描寫夏季的文章,本文具有嶄新的內容、明快的節奏、多彩的畫面,這會使學生在學習中更加容易接受和領會。 2、單元教學目標: (1) 欣賞散文優美的.精辟的語言,體會課文表達的感情。(2)了解課文抓住特征寫景的方法和寫景的層次。 (3)學會觀察景物的特點,并作簡單的描述。 (4)說話有針對性,有吸引力,善于打動別人。 三、學生情況分析 我們班的學生,平時喜歡看課外書籍的人有很多,相對有一些課外知識的積累。平時在課堂上有著強烈的表現欲望和一定的合作、探究能力,在教師的指導之下,具有自主解決問題的能力。四、教學目標與教學重點 根據以上分析,我認為該課的教學目標應確定為: (一)誦讀感知,體會景物的特點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吟詠精段,感受作品的理趣與情趣。 (三)探究品味,揣摩富有魅力的語言。 (四)語言學用,實現語文與生活的銜接。 教學重點:感受夏天特點,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品味富有魅力的語言。 教學設想:貫穿學法,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課堂學習方式。 五、教學過程設計(多媒體課件) (一)詩句圖片導入:下面我們做個游戲,我將在屏幕上展現出幾張配有詩句的圖片,你們能知道是春夏秋冬的哪個季節嗎?(搶答,不用舉手)請看題: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嬋娟……(多媒體展示) 大家的詩詞積累量還挺豐富的。這樣吧,你把你所知道的描寫四季景色的詩句背出來給大家猜一猜。過渡:我發現大家提到的夏天的詩句并不多。在歷代文人的筆下,夏要么是干燥炎熱苦悶壓抑的藝術象征,要么就是楊萬里筆下的“日常睡起無情思”的一種輕松閑適中透出的一絲無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