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級上學期語文第五單元課內閱讀題
第二十四課 詩兩首
(一)
假如我變成了一朵金色花,為了好玩,長在樹的高枝上,笑嘻嘻地在空中搖擺,又在新葉上跳舞,媽媽,你會認識我嗎?
你要是叫道:“孩子,你在那里呀?”我暗暗地在那里匿笑,卻一聲兒也不響。
我要悄悄地開放花瓣兒,看著你工作。
1.作者為什么把孩子想像成一朵金色花?
2.選文中“笑嘻嘻”、“搖擺”、“跳舞”表現了孩子什么樣的性格特點。
3.“暗暗地”、“悄悄地”表現了孩子什么心理?
4.反復朗讀“孩子,你在哪里呀?”和后文“你到哪里去了,你這壞孩子?”比較二者的語氣以及當中所包含的感情。
5.有同學認為,在媽媽急切尋找“我”時,“我”卻躲起來捉弄媽媽,這說明“我”是個壞孩子,你同意這種說法嗎?
6.從全文來看,詩的主旨是要表現 。
《世說新語》二則
(一)
陳太丘與友期行,期日中。過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時年七歲,門外戲。客問元方:“尊君要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與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與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則是無信;對子罵父,則是無禮。”友人慚,下車引之。元方入門不顧。
1.《世說新語》是 集,主要記述了 。劉義慶是 宋文學家。
2.寫出下列字的讀音:
歆( ) 輒( ) 攜( ) 拯( )
3.解釋下列句子中的詞語:
⑴過中不至(過: )
⑵去后乃至(乃: 去: )
⑶與人期行,相委而去(委: )
⑷君與家君期日中(家君: )
⑸元方入門不顧(顧: )
4.將下列句子譯成現代漢語。
⑴日中不至,則是無信;對子罵父,則是無禮。
⑵友人慚,下車引之。元方入門不顧。
5.友人未到,陳太丘就獨自走了。如果你是陳太丘,你會怎么做?
6.“友人慚,下車引之”,而“元方入門不顧”,怎樣理解元方的行為?
7.這個小故事的主要人物是誰?文章是怎樣刻畫主要人物的?
8.從故事主人的言談中可知,做人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