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級上學期語文第五單元課內閱讀題
第二十一課《風箏》答案:
1.散文、《野草》2.⑴形容天氣寒冷,草木枯落。⑵形容猛然醒悟過來。⑶這里是費盡心思的意思。 3.故鄉的風箏時節,是春二月,春光明媚,北京冬季未過,就放風箏,所以“驚異”。見到風箏,就想起小時候精神的虐殺的一幕,而且無從補過,心頭不禁悲哀。 4.反映魯迅先生知錯必改,充滿自省精神。 5.因為自己一向以為管小兄弟管得對,現在見到書上的道理,心情一下子沉重起來,受到懲罰了,對舊“我”來說,良心遭受了譴責,可謂“不幸”。 6.這一幕,是指“我”不許小兄弟放風箏,發現他偷做風箏,氣得我把他快要完工的風箏抓斷踏扁了。 7.表達了更深沉的悲哀。 8.“驚異”于北京竟在這樣的季節放起風箏來了;“悲哀”是因為想起小時候“精神的虐殺”的一幕,而且這一幕永遠無法補過;引出下文 9.這里所說的“春天”,是小時候的有風箏的故鄉的春天,現在,在北京,看見遠處有一二風箏浮動,由風箏而聯想到故鄉風箏時節的春天氣息,所以覺得這春天“就在這天空中蕩漾了”。 10.魯迅把對弟弟的壓制寫得很嚴酷,這里隱含著對小兄弟的同情,對自己深深的自責。 11.善于自責 12.“我”要討弟弟的寬恕,而弟弟卻全然忘卻,“我”沉重的心情因無法補過而只能一直沉重下去。這種悲哀是意想不到的,所以說“無可把握的悲哀”,想擺脫也不可能了。 13.不要望見春天,不要望見風箏;當時的天氣;心頭的悲涼 14.略 15.略 (二)1.b c f 2.①恍然大悟:忽然醒悟過來。②苦心孤詣:費盡心思鉆營或經營。3.我發現小兄弟在做風箏,并且毀壞了它。 4.用“驚惶”、“失了色”、“瑟縮”淋漓盡致地寫出了小兄弟被“我”發現后的慌張和恐懼。 “絕望”二字與前句“我”的“傲然”形成鮮明對比,形象地寫出了小兄弟心愛的風箏被“我”毀壞后的難受和痛苦。一個“站”字則突出了他在“我”離去后一個人面對空寂的小屋時的心痛和無奈。 5.“我”毀壞了風箏是因為我覺得“這是沒出息孩子所做的玩意”,做這種游戲是一件可鄙的事。以管理者自居,以自己的喜好左右小兄弟的喜好,不允許他去接近和制作本屬兒童天性喜愛的玩具——風箏。作者把當時的“我”寫得很粗暴是為了表現“我”的內疚與沉痛的自責。(三)1.完全忘卻。因為小兄弟并不認為自己受到“精神的虐殺”,而把兄長的行徑視為合情合理,自己也認為做風箏是不正當的行為,自認該罰,所以絲毫不放在心上,渾然忘卻。2.過去的事情已經全都忘記了,連去怨恨的理由都消失了,我還怎么能得到寬恕呢? 3.表達了更深沉的悲哀。小兄弟的渾然忘卻使我無從補過,無從求得心情的輕松,因而更加悲哀。被虐殺者甘受虐殺,毫無抗爭,而虐殺者橫行無忌,所以更令人悲哀、沉重。 4.“躲到肅殺的嚴冬中去”,就是不要望見春天,不要望見風箏,這才能忘卻,才能擺脫悲哀。不僅指當時的天氣,而且指心頭的悲涼。(四)1.暗示此時的“我”已經因為年少時的舉動受到了心靈的懲罰。 2.將心靈手巧的小兄弟偷做的風箏粗暴武斷地撕破踏扁踩壞。 3.看了一本外國講論兒童的書 步入中年后真正領悟到生存的艱辛。 4.對比 “我”深深的悔意和失落。 5. “生”一指臉上條紋的形狀像“生”的字型,二指生活的艱辛體現在了他的臉上。 引號起強調作用。 6.小兄弟對過去的事情全然忘記,連怨恨的理由都沒有,我還怎么能得到寬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