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南的冬天》練習與相關資料
比較不限于第1自然段。
第2自然段為了突出濟南的冬天不單有陽光,而且還溫暖的特點,又拿冬天和春天作比較。但這種比較不是直接的而是側寓的。如“一個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曬著陽光,暖和安適地睡著”,“陽光、暖和、安適”’已使人感到春意,下面又說“只等春風來把它們喚醒”。似春又不到春,作者并不說這里的冬天像春天一樣暖和,這是直接的比較,而是從濟南人的感覺來寫:“明天也許就是春天了吧?這樣的溫暖,今天夜里的山草也許就綠起來了吧?”似乎春天已經(jīng)到了。更妙的是下面一句:“就是這點幻想不能一時實現(xiàn),他們也并不著急,因為這樣慈善的冬天,干啥還希望別的呢!”雖非春天,卻令人并不急望春天,這樣的比較多么巧妙!
第3、4自然段描述濟南冬雪的景象,這里也在作比較,在冬雪上和北國的別的地方作比較。作者突出了這里特別的地方:“下小雪”,說:“濟南是受不了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氣!”這就令人從北國的“千里冰封,萬里雪飄”的比較中領會了濟南冬天雪景的特點。
第5自然段描寫濟南冬天的水。用它“在綠萍上冒著點熱氣”來和北國別的地方的結冰作比較。濟南北面的黃河,冬季常常冰凍,濟南則很少結冰。大明湖有時也結冰,但只凍半個湖,另一半則不冷。據(jù)說是因為不凍的半個湖下有泉,“冒點熱氣”。
此文從整體說,是用比較的眼光來觀察,來記敘的。但這卻不是作者刻意追求的寫作方法,而是一種很自然的觀察眼光,也是作者多年生活體驗積累的自然流露,所以看不出雕琢的痕跡。
在整體表述上是用了比較的方法,而在局部的描寫上則運用了許多比喻。
如用“好像是把濟南放在一個小搖籃里”,比喻“這一圈小山”,用“好像日本看護婦”比喻小山矮松頂著白雪,用“地毯上的小團花”比喻“小灰色樹影”(以上明喻);用“給山們穿上一件帶水紋的花衣”比喻“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點,有的地方草色還露著”,用“整個的是塊空靈的藍水晶”來比喻“由澄清的河水慢慢往上看吧,空中,半空中、天上、自上而下全是那么清亮”,用“是張小水墨畫”來比喻“頂上臥著點雪”的“古老的濟南”(以上暗喻)
《濟南的冬天》是人民教育出版社今年最新出版的九年義務教育三年制初級中學教科書(試用修訂本)第一冊第三單元中的第2篇課文。這個單元選的是描寫四季景物的散文,向讀者展示了各不相同的四季特征。該單元總的教學目的,是要在反復朗讀的基礎上,領略自然景物的美,領會蘊含在字里行間的感情,理解詞語在上下文中的含義和作用,揣摩精彩的詞語、句子和段落,還要練習精讀的技能,并作適當?shù)恼洝?br> 《濟南的冬天》是現(xiàn)代著名作家、人民藝術家老舍在1931年初寫的一篇描繪濟南冬天美麗景色的寫景散文。老舍是我國現(xiàn)代文學史上著名的語言大師,這篇文章描繪景物,語言準確生動,多使用比喻、擬人手法,融情于景,表達了作者鮮明的印象和感受。其中描寫最形象最生動的是第3段和末段。而作者感情的抒發(fā)也非常別致,非同一般,不是采取直抒胸臆的方式,而是采取表達一種感受的方式,將自己對濟南冬天的喜愛和贊美之情不露痕跡的依附在對景物的描寫之中,因此顯得格外自然真摯,富有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