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桑子·重陽》教案1
再看看古人的重陽詩詞,無論陶潛的“露凄喧風息,氣徹天象明”(《九日閑居》)、“清氣澄余滓,杳然天界高”(《己酉歲九月九日》);無論王維的“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無論李白的“攜壺酌流霞,摩菊泛寒榮”(《九日》)、“九日龍山飲,黃花無數新”(《九日》)、“坐開桑落酒,來把菊花枝”(《九日楊奉先會白水崔明府》);無論杜牧的“塵世難逢開口笑,菊花須插滿頭歸”(《九日登高》);無論蘇軾的“萬事到頭都是夢,休休明日黃花蝶邊愁”(《南鄉子》);無論黃庭堅的“花向老人頭上笑,羞羞,白發簪花不解愁”(《南鄉子》)┅┅無一例外,都沒有擺脫俗氣。讀過這首詞便可以“一覽眾山小”了。
三)“一年一度秋風勁,不似春光。”
寫的是詩人的真實感受。“勁”字,力度極強,寫出秋風摧枯拉朽,驅陳除腐的凌厲威猛之勢,筆力雄悍,極有剛健遒勁之美,不似春光嫵媚。但絕對不是“春華落盡,滿懷蕭瑟”(劉克莊〈〈賀新郎•九日〉〉)。
四)“勝似春光,寥廓江天萬里霜”
秋色春光,已有所抑揚。為什么“勝似春光”?
春天里哪能有這天高氣爽、水天相接的寥廓景象和秋色萬里的壯麗景象呢?當然詩人所作出的審美評價,不完全根據春與秋的自然屬性,關鍵還是在詩人的戰斗性格更喜歡勁厲。因而在這種借景抒情之中,自然便有了寓意,有了寄托。“秋風勁”,使人聯想到革命形勢的不斷發展和革命力量的不斷壯大;“春光”,使人聯想到如花似錦的和平生活。于是,“勝似春光”,便是合乎邏輯的推論了。
“寥廓江天萬里霜”則預示了革命前途的光明,表現了勝利信心的堅定。這些寓意和寄托,都隱含在寫景言情中的“言外意”,“味外味”。
五)疊句妙用
為了表情達意,詞家常用疊句,如辛棄疾詞:“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愛上層樓,為賦新詞強說愁。而今識盡愁滋味,欲說還休。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又如呂本中詞:“恨君不似江樓月,南北東西。南北東西,只有相隨無別離。恨君卻似江樓月,暫滿還虧,待得團圓是幾時?”《采桑子》一詞,上下片的二三兩句:“歲歲重陽。今又重陽”和“不似春光,勝似春光”,都似疊非疊,有反復又有遞進,語勢跌宕,韻調優美,句法則為創格。似不著力,卻見出深厚功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