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中有揚 揚中有抑——從寫法上談《阿長與〈山海經〉》的抑揚
抑中有揚 揚中有抑——從寫法上談《阿長與〈山海經〉》的抑揚
孝昌二中王宏偉
“文如看山不喜平”,側重寫人的文章尤其如此,唯其這樣,才能讓人物血肉豐滿,個性鮮明,人物形象活靈活現。所謂不喜平,就是說:行文要有起伏,有跌宕,有抑揚。魯迅先生筆下的阿長就是這樣一個性格鮮明,血肉豐滿,栩栩如生的人物。我認為:對這個人物形象刻畫成功的關鍵之處在于三點,1.欲揚先抑;2.抑中有揚;3.揚中有抑。
《阿長與〈山海經〉》圍繞阿長共寫了七件事:
(1) 喜歡切切察察,絮絮叨叨。
(2) 睡相不好,愛擺成“大”字。
(3) 過年時一些古怪的儀式。
(4) 一肚子煩瑣的道理。
(5) 給我講長毛的故事。
(6) 謀害我的隱鼠。
(7) 給我買《山海經》。
這都是一些生活的瑣事,看似漫無目的的記流水帳,細細品味,原來這樣的安排是大有學問的。
第一,先抑后揚,起伏跌宕。七件事中前四件事是“抑”,第五件事是“揚”;第六件事再“抑”,第七件事又“揚”;這樣使文章波瀾起伏,跌宕生姿。喜歡切切察察已讓我“討厭”,睡覺擺成“大”更讓我“多回訴苦”,那元旦古怪的儀式真是“辟頭的磨亂”,至于她滿肚子的道理那簡直是“煩瑣之至”。讀到此處,那阿長的形象在我們心中真是壞透了。然而,作者的筆鋒一轉:“我有一時也對她發生過空前的敬意……”,接下來便是她講的那個長毛的故事。“城外有兵來攻的時候,長毛就叫我們脫下褲子,一排一排地站在城墻上,外面的大炮就放不出來;再要放,就炸了!”這一來到讓我對她肅然起敬了。“一向以為她滿肚子是麻煩的禮節罷了,卻不料她還有這樣偉大的神力。”寫到第六件事的時候,再“抑”,得知是她謀害了我的隱鼠后,我氣得“極其嚴重的詰問,而且當面叫她阿長。”這一小小的波折更為后面的“揚”蓄了勢。至此,作者不惜筆墨,重點寫了為我買《山海經》一事,當她把我“渴慕”已久的書擺在我面前時,我的感覺是“像遇著一個霹靂,全體都震悚起來”。“別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卻能夠做成功”。“我又對她發生了新的敬意”。行文到此,“我”對長敬仰和懷念之情油然而生。結尾的抒情“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懷里永安她的魂靈!”就顯得水到渠成了。
第二,抑中有揚,耐人尋味。如果把前面的四件事僅看成是對阿長“抑”的話,那未免有些對文義曲解。其實這四件事都是抑中有揚。阿長出身卑微,作為我們家的保姆,她卻是盡職盡則,忠心耿耿的。喜歡切切察察,“又不許我走動,拔一株草,翻一塊磚頭,就說我頑皮,要告訴我的母親去。”這是對我的負責。“睡相不好”這是她出身低下,不拘小節,為人樸實的表現。元旦早晨起來的第一句話要說“恭喜”,還要吃“福橘”,這是她為了我“一年到頭,順順流流。”至于她教給我的很多道理,什么“死了人,生了孩子的屋子里,不應該走進去。”什么“曬褲子用的竹竿底下,是萬不可鉆過去的……”等等,無一不是為了我一生能平平安安。這些樸實而特別的愛在當時固然讓我“討厭”,現在想來,這種愛又是多么珍貴啊!看似平淡的幾件事,說出來讓人覺得阿長確有“討厭”之處,可細細品味,阿長的純樸厚道,無私真誠,盡職盡責等美德已躍然紙上,甚至在阿長身上隱約可見一種特殊的“母愛”。這就是耐人尋味的抑中有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