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聲》教學設計5
[課標要求]1、 理解“心聲”的含義。
2、 理清情節,把握內容。
3、 探究小說的主題。
4、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5、體會人物思想感情,理解文章心理描寫的特點。
[學法點悟]
1、 列提綱,有助于把握情節。
2、 結合情節分析討論,有助于把握主題。
3、 進入角色,有助于體會人物心理。
[整體感知]
《心聲》是一篇非常難得的反映校園生活的小說。作者通過區公開課上李京京執意要朗讀課文的故事,塑造了一個天真、純樸、特別是銘記親情和渴望表達親情的學生形象。啟示我們的教育工作者應當尊重、關愛每一個個體,使每個學生都能得到健康發展,同時也從一個側面批評了我們教育上嚴重存在的追求形式甚至是弄虛作假的不良風氣。京京為什么執意要朗讀課文?他讀得成功嗎?
[疑難解析]
質疑:課文題目“心聲”該如何理解?
解惑:“心聲”在課文中有多層含義:包括李京京深埋心底的親情、友情;李京京非常渴望表達感情的愿望;作者借小說呼吁教育工作者要尊重、關愛每一個學生的期望。
質疑:作者為什么要安排回家路上李京京讀課文,回憶往事的情節?
解惑:作者安排這些情節,一方面是解開上文李京京渴望朗讀課文的懸念,另一方面,為下文李京京朗讀課文時涌出眼淚作鋪墊。因為通過李京京回憶鄉下的爺爺和妮兒,讀者才了解到李京京的命運和萬卡的非常相似,他渴望讀課文,是他非常想表達自己內心的感情,他朗讀課文時涌出眼淚,是萬卡與他相似的命運使他感情產生共鳴,被深深地打動。
質疑:作者為什么在李京京公開課上讀課文之前,安排了李京京放學后聽趙小楨讀書的情節?
解惑:安排李京京放學后聽趙小楨讀書的情節,再次突出表現了他讀書愿望的迫切以及對課文情感的準確把握,為下文李京京讀書的成功埋下伏筆。這樣,也使情節有波瀾。
[語言揣摩]
1、“他咬緊了嘴唇,鄭重地舉起右手,眼睛一眨不眨地望著程老師。”
結合上文的心理描寫,分析這句動作和神態描寫。李京京早就有朗讀課文的強烈愿望,有表達自己心聲的愿望,他對課文感情把握得很準確。當他看到課堂上的冷場,經過激烈的思想斗爭,頂著程老師可能會拒絕他,同學會嘲笑他的壓力,勇敢地舉起手來,希望得到朗讀的機會,他相信自己能讀好。
2、“ 程老師從講臺上走下來,走到他面前,聲音發顫地說:‘李京京,請你……把課文全部讀完吧。’”
程老師沒想到李京京會讀得這么好,從而保證了公開課的效果;李京京成功的朗誦,使程老師深感錯怪了李京京,尤其是在無人舉手,造成冷場的情況下,李京京能將課文讀得這么好,更使她感到懊悔、自責。所以,程老師的這一做法既是對里京京的肯定,也是對自己錯怪李京京的一種補救。
[研究課題]
《心聲》這篇小說所反映的校園生活,讓我們感到似曾相識,你對程老師的這節公開課有什么看法?如果你做老師,你將怎樣上公開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