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兩首》教學設計7(含習題、答案)
學生:一條是已經走過的路,一條是選擇時放棄了的路。
教師:請你們迅速瀏覽全詩,思考詩人對“選擇”的態度是什么?
學生:(瀏覽、思考)
學生:詩人在選擇時,非常矛盾。因為他在詩中寫到“可惜我不能同時去涉足”,他是兩條路都想走,但事實上不可能。這種矛盾心情在整首詩中時有流露。他“在那路口久久佇立”,心情十分矛盾,他覺得“兩條路都未經腳印污染”都在吸引他,召喚他去探索,都有探索的價值。
二、深入領會
教師:理解得很好。請考慮一下,詩人是不是對他的選擇感到后悔,是不是覺得自己選擇了一條不該選擇的路?
學生:不是,他對自己的選擇不后悔。原詩中我們可以讀到這樣的詩句:“它荒草萋萋,十分幽寂,顯得更誘人,更美麗;雖然在這條小路上,很少留下旅人的足跡”,兩個“更”字,實際上反應了詩人選擇時的思考過程,也是他做出選擇的原因。“荒草萋萋,十分幽寂”不能說是缺點,因為“兩條路都未經腳印的污染”。而且詩的最后一句“從此決定了我的一生的道路”也透露出一種不后悔的語氣。
教師:的確,他對選擇并不后悔,那你們看一下,作者寫作的重點是選擇的那條路,還是未選擇的那條路?
學生:重點是在“未選擇的路”上。
教師:既然作者不后悔,為什么他寫作的重點卻放在“未選擇的路”上,而且詩的題目也叫著“未選擇的路”?
學生:因為人生的道路有許多可供選擇,但一個人往往只能走一條路,還有其他許多條路,因為人生短暫而只能放棄。但那些未曾選擇的路,更加讓人想念和期待。像文中所述,他也想同時走兩條路。
學生:這種感情在詩中,也有表現,他“在那路口久久佇立”就是想走那條未曾選擇的路。他走在已經選擇的路上時,又想“改日”再走一次未曾選擇的路,但他知道“難以再返回”,也永遠不可能返回。
學生:事實上,未選擇也是一種選擇。正是生活中許多人對于選擇的不滿,才更加產生了對未選擇的懷念,詩中多少年后,詩人還為這次選擇而“輕聲嘆息”正是如此,這是對人生的真實寫照。
三、聯系實際
教師:你們生活中有沒有類似的體驗呢?可不可以結合自己的生活體驗,談談你們的想法呢?
啟示:例如,你選擇現在就讀的學校,你就放棄了其他的學校;你選擇現在的朋友就無形中疏遠了其他的朋友;你選擇了勤奮就不能偷懶;你選擇了刻苦就會減少玩耍的時間等。
學生:(交流)
教師:讀了這首詩,我們知道應慎重地對待生活中的選擇,請你們說說,如果你面對某種選擇的時候,我們應注意哪些問題呢?
學生:(思考、交流,老師給以一定的指導;如要慎重,因為時光畢竟不能倒流;應有獨立的標準,不要人云亦云;一旦選擇后,應該勇往直前到往下走,直到取得成功)
四、兩詩比較評價
教師:今天學的這兩首詩各有特點,你更喜歡和欣賞哪一首呢?請談談你喜歡的理由。
小結:成長的道路充滿坎坷,人生的道路充滿選擇。前人給了我們很多的建議和啟發,就像普希金和弗羅斯特一樣,我們如果能在前人的基礎上結合我們自己的經歷,我們就會得到很多教益,在前進的路上走得更好。
〖教學反饋〗
1、教學目標達成情況測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