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兩首》教學設計13
〖教學步驟〗
一、自己朗讀課文,談讀后感受
二、傳授學法,學法實踐
對于年代比較久遠的或我們較陌生的作品,如古文、譯著類,學習中可使用“勾連學習法”,即把作品和與之相關的資料聯系起來閱讀,這樣可幫助我們更準確地把握作品內涵,體驗作者情感。一般來說,勾連的資料應包括:作者方面的,如生平、經歷、行文風格、代表作品等;作品方面的,如寫作時間、當時社會背景、作者同時代的作品及其傾向等;時代方面的,當時的社會思潮、文學流派、流行創作形式甚至流行語等。
請同學們在網上、圖書館、書店查尋相關資料。
三、把資料與課文勾連起來再讀課文,你從詩中又體會到了些什么?
自由發言,要能做到資源共享,發言有理有據,力爭有創造性。
四、課堂吟誦兩位詩人的著名詩章
【教學設計c】
〖創意說明〗
這兩首詩都是譯詩,詩意直白,詩蘊也無動人處,學習的目的無外乎在于拓寬學生的知識視野,提高他們的文學素養,因此花在課文中的時間應短,花在外國詩歌薦讀方面的精力要更多一些,應爭取在短時間里激發學生閱讀外國詩歌的興趣。
〖教學步驟〗
課前先布置預習:
1、讀懂課文,讀好課文。
2、每位同學準備一首喜愛的外國詩歌,課堂推薦給同學們。課中先欣賞名家薦讀,再讓學生課堂薦讀。
【資料整合平臺】
課文擴讀材料。
致恰達耶夫/普希金(見《普希金詩選》)
(這是普希金的一首著名贈詩,此詩極鮮明地表達了俄國貴族革命家追求自由的熱切希望、熾熱的愛國激情和對神圣自由的必勝信念,被贊為“青年詩人對祖國、對革命的第一次愛的表白”。此詩熱情洋溢,與課文的冷調哲理詩風格迥異,課堂使用可互為補充,相得益彰地體現普希金的詩體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