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記》教案4
1欣賞書法作品,配樂朗讀。(教師可以結合書法作品播放錄音或自己示范朗讀。該部分內容每個頁面限時60秒,若沒有按鍵或點擊鼠標,60秒后將自動跳入下一頁。)
2請一位同學朗讀,要求讀出感情,咬準字音。(讀完后由同學做適當評價。)
3全班同學結合注解默讀課文,準確把握敘事線索和故事情節。五分鐘后請同學復述大意,復述時可適當增加自己的想象。復述不完整可由其他同學補充。
4全班同學齊讀課文,然后反復自由朗讀。
四、疏通詞句:
1、 請同學們找出文章中難解的、注解中沒提到的、應特別予以重視的字詞。
2、 教師出示同學們未提到的字詞。如:
緣溪行 漁人甚異之 欲窮其林
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 才通人 豁然開朗 儼然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
阡陌交通 悉如外人 黃發垂髫
問所從來 便要還家 咸來問訊 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 不復出焉 乃不知有漢 無論魏晉 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 余人各復延至其家 此中人語云 不足為外人道也
便扶向路 處處志之 尋向所志 遂迷 尋病終
教師可適當給同學講解詞語古今異義現象、詞類活用現象等,但不宜細講。有些詞語應盡可能聯系以前所學知識及相關知識,展開聯想、加深理解。
3、 請同學找出難譯的語句,尋問優秀同學作答。(此項活動意在充分調動同學積極性和激發敢于直面疑難、大膽探索的熱情。)
4、 請同學逐句翻譯,教師適當點撥。
第二課時
五、理清思路:
1、整體把握課文內容。(詳細內容見課件。)
2、劃分課文段落層次,并歸納其大意。
第一段:開端,寫漁人發現桃花林。
第二、三段:發展,寫漁人進入桃花林的見聞和經歷。
第四段:結局,寫太守派人尋找桃花源未果。
第五段:尾聲,寫桃花源無人問津。
六、深入研讀:
1、 揣摩語言(該部分內容每個問題限時30秒,若30秒內未作出自己的答案,課件將自動彈出相應參考答案。)
1“忽逢桃花林”“忽”表現漁人怎樣的心情?
2“漁人甚異之”“之”在此指代什么?
3“欲窮其林”“窮”與前文哪個詞照應?表現作者怎樣的心理?
4前文與“豁然開朗”相對應的詞語是什么?
5為什么桃花源人“見漁人,乃大驚”?
2、 問題討論(同桌互相討論,該部分內容每個問題限時90秒,若90秒內未作出自己的答案,課件將自動彈出相應參考答案。)
○1你認為桃花源人為什么“皆嘆惋”?嘆些什么?
○2作者在文章后面部分安排“處處志之”,為什么“尋向所志”卻“不復得路”?
○3作者在文章中寄托了怎樣的社會理想?
3、 主題探究(四人小組討論,選派一名代表發言。)
○1本文描寫的桃花源是怎樣的社會狀況?
○2這種社會狀況與作者所處的時代有何不同?
明確:桃花源的社會狀況:景色優美,土地肥沃,資源豐富,風俗淳樸,人人生活得安寧幸福等。
作者所處時代:戰爭頻繁,民不聊生。
小結:作者因不滿當時的黑暗政治和社會現狀,遠離官場,隱居田園,一生安貧樂道,追求一種自由安寧生活。本文所表現的思想正是作者的社會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