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語文教學充滿“語文”味——自評《〈傷仲永〉教學實錄》
誦讀與積累是我的文言文教學的兩個基本理念。在這節課中,除了強調誦讀外,我還十分注意指導同學們對知識進行積累,歸納整理。在第一個環節“導入新課”中,引導同學們去積累“自古英雄出少年”的事例;在“介紹作者”這個環節中,又與大家一起重溫了王安石的名篇名句;在“字詞積累”環節,當學生在解釋“賓客”一詞時,提到了:這和“不恥下問”的“恥”是同一種用法。對學生在課堂上能自覺“溫故而知新”的大加贊賞:
[附三]
師(帶頭鼓掌):很好,我們讀書就是要學會舉一反三,要學會積累,要學會用已經學過的知識來解決未知的知識,按孔子的話來講叫做……
(學生齊答)“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對,只有這樣才能真正的把知識化成自己的能力。這篇課文還有很多類似的用法,看哪個組的同學找得又多又準。
學生討論,查找。
生:我們認為還有“父異焉”的“異”;“邑人奇之”的“奇”;“父利其然也”的“利”都是屬于這一種用法。
師:好。你們小組一口氣就說出了三個,其它同學就沒有機會了。同學們回去后把這些內容抄到積累本中,牢牢記住。還有問題嗎?
意在讓學生們重視文言知識的積累,并能做到舉一反三。學生們在老師的引導下,經過合作交流又總結出了“之”字的幾種基本用法,真正地將文言文教學落到實處。
[附四]
生:我們對文中出現的幾個“之”理解得不是很準確,想聽聽老師的看法。
師(笑):你們把問題直接拋給了我,是對其他同學的不信任吧。其實我已經給同學們概括了“之”的四種基本用法,你能想出來嗎?
生:(尷尬地搖頭)
師:有誰能幫助他們嗎?
生:一種是代詞;一種是助詞,翻譯成“的”;還有一種是動詞,譯成“到,往”;如果都不是上面三種的,就不翻譯。
師:“之”的用法很復雜,但上面的四種用法已經足夠解決這篇文章遇到的問題。不信,你再看看?
生:老師,我懂了。“忽啼求之”的“之”是代詞,代替書寫工具……
師:對。讀書就要善于動腦筋,要學會積累,學會分類記憶。只要同學們能做學習的有心人,所有的難題都會迎刃而解的。大家看看字詞方面還有什么問題嗎?
這是一節普通的語文課,但通過這節課的分析,也讓我明白了:首先,語文課一定要上出語文味,不能“用浮躁的活躍讓學生習慣膚淺”,而是“用思維與精神的歷險使學生走向博大”,讓語文課堂煥發出生命的活力。其次,要盡可能地相信學生,依賴學生,鼓勵學生,只有學生才是課堂學習的真正主人,教師要擔當好課堂教學組織者和引導者這一角色,而不能越俎代庖。第三,語文教師還要成為文本作者的“知音”,而這僅靠教學用書是遠遠不夠的,而應如古人所說“操千曲而后曉聲,觀千劍而后識器”,要多讀古今優秀詩文。教師自身積淀厚了,識理多了,視野寬了,立足點高了,語文教學才能進入一個新的境界。